月季長管蚜

月季長管蚜

昆蟲名,屬同翅目,蚜科;分布於東北、華北、華東、華中等地;為害月季、野薔薇、玫瑰、十姐妹、豐花月季、藤本月季、百鵑梅、七里香、梅花等;該蚜在春、秋兩季群居為害新梢、嫩葉和花蕾,使花卉生長勢衰弱,不能正常生長,乃至不能開花。招致煤污病和病毒病的發生。以成蟲、若蟲群集於寄主植物的新梢、嫩葉、花梗和花蕾上刺吸危害。植物受害後,枝梢生長緩慢,花蕾和幼葉不易伸展,花朵變小,而且誘發煤污病,使枝葉變黑,嚴重影響了觀賞價值。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無翅孤雌蚜

月季長管蚜 月季長管蚜

體長4.2mm,寬1.4mm,長橢圓形;頭部淺綠色至土黃色,胸、腹部草綠色有時紅色。觸角淡色,各節間處灰黑色。喙第3~5節及腹管黑色。足腿節與脛節端部及跗節黑色。尾片、尾板淡色,刺突黑色。節間斑灰褐色。體表光滑。緣瘤小圓形,位於前胸及腹部第2~5節;體背毛短、頂鈍,腹面多長而尖的毛,長為背毛長的約3倍。頭頂中額一對,額瘤各側生2~3根毛。中額微隆,額瘤隆起外傾,呈淺"W"形;觸角細長,長3.9mm,第三節光滑,有6~12個小圓形次生感覺圈,分布於基部1/4的外緣;其它節上有瓦狀紋。喙粗大,多毛,達中足基節。腹部第7、8腹節背面及腹面有明顯瓦紋。腹管長圓筒形,端部1/8~1/6有網紋,其餘有瓦紋,長為尾片長的2.5倍。尾片長圓錐形,表面有小圓形突起構成的橫紋,有曲毛7~9根。尾板末端圓形,有14~20根毛。

相關圖片 相關圖片

有翅孤雌蚜

月季長管蚜 月季長管蚜

體長3.5mm,寬1.3mm。草綠色,中胸土黃色或暗紅 色。腹部各節有中斑、側斑、緣斑,第8節有一大寬橫帶斑。觸角、喙端節、足後腿節端部1/2、脛節、跗節、腹管黑色至深褐色,尾片、尾板及其他附肢灰褐色。節間斑較明顯,褐色。觸角長 2.8mm;第3節有圓形感覺圈40~45個,分布全節排列重疊。喙達中足基節之間。翅脈正常。腹管為尾片的2倍,端部1/5~1/4有網紋。尾片長圓錐形,中部收縮,端部稍內凹,有長毛9~11根。尾板饅頭形,有毛14~16根。其他特徵與無翅孤雌蚜相似。初孵若蚜體長約1mm左右,初孵出時白綠色,漸變為淡黃綠色。

發生規律

月季長管蚜為害症狀 月季長管蚜為害症狀

1年發生10左右,不同地區發生代數有異,以成、若蚜在寄主、草叢、落葉層中越冬。在氣溫20℃。左右,加之乾旱少少雨時,有利於其發生與繁殖。盛夏陰雨連天不利於蚜蟲發生與為害。秋季又遷回月季等冬寄主上為害與產卵。每年以5~6月、9~10月發生嚴重。北方冬季高溫溫室內,可繼續發生為害。

冬季在溫室內可繼續繁殖為害。在北方以卵在寄主植物的芽間越冬;在南方以成蚜、若蚜在梢上越冬。3月開始危害,4月中旬蟲口密度劇增,5~6月間為危害盛期。7~8月高溫期對該蚜不適宜,蟲口密度下降。9~10月蟲口數量又上升為危害的又一盛期。10月下旬進入越冬期。南方2月開始活動,6月上、中旬為發生盛期,8月下旬至11月間為又一盛發期,12月越冬期;氣候乾燥,氣溫適宜,平均氣溫在20℃左右,是大發生的有利因素。

防治方法

(1)蟲源。秋後剪除有蟲枝條,及時清除雜草和落葉。

(2)保護和利用天敵。如寄生性的蜂類和捕食性的瓢蟲類。

(3)物理防治。溫室和花卉大棚內,採用黃色黏膠板誘殺有翅蚜蟲。

(4)藥劑防治。大面積發生嚴重時,噴施25%滅蚜威(乙硫苯威)1000倍液;或0.5%醇溶液(蟲敵)500倍液;或50%辟蚜霧1500倍液防治。

(5)在寄主植物休眠期,噴灑3~5波美度石硫合劑。

(6)在發生期噴灑50%滅蚜松乳油1000~15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5%溴氰菊酯乳油3000~5000倍液、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000~2500倍液、40%氧化樂果乳油1000~1500倍液。

(7)盆栽植物可根埋15%鐵滅克顆粒劑2~4g(根據盆大小決定用藥量)或8%氧化樂果顆粒劑。施藥後覆土澆水。 

節肢動物門(同翅目)

節肢動物門是動物界最大的一門,通稱節肢動物,包括人們熟知的蝦、蟹、蜘蛛、蚊、蠅、蜈蚣以及已絕滅的三葉蟲等。全世界約有110~120萬現存種,占整個現生物種數的75-80%。節肢動物生活環境極其廣泛,無論是海水、淡水、土壤、空中都有它們的蹤跡。有些種類還寄生在其他動物的體內或體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