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山鎮

碧山鎮

碧山鎮為一地名,在中國浙江省和重慶市都有同名鄉鎮,由於受自然條件影響,以及當地政策規劃不同,在發展建設方面,各個鄉鎮存在差別。

基本信息

簡介

碧山鎮碧山鎮碧山中
碧山鎮位於瑞安中部飛雲江下游北岸,距瑞安市區約20公里,以境內碧山名鎮。西北與陶山鎮為鄰,東北與桐浦鄉接壤,東、南、西三面隔飛雲江與雲周、仙降、荊谷相望,總面積22.4平方公里,轄26個行政村。
明嘉靖間屬集善鄉二十七、二十八都。民國20年(1931)分屬桐州、山浦、長芬3鄉,24年分屬長芬、博愛(桐州、山浦兩鄉合併)兩鄉,35年屬陶山區,稱碧山鄉。2007年底,全鎮總人口33281人,實現社會總產值7.04億元,財政收入99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680元,是瑞安中西部面積最小的鎮,也是瑞安最不發達的鎮之一。

地理環境

碧山鎮碧山鎮地理環境
碧山鎮大致呈一“菱形”,地勢北高南低。北部一小塊為山地,其餘多為河谷平原,兼有灘涂和島嶼,自然環境優美。街碧公路、陶碧公路、碧山南路等公路及村間水泥道路布滿全鎮,四通八達。境內山前山遺址新石器晚期古人類聚落地,為浙南新石器文化的代表。碧山鎮地靈人傑,是傳說中楊府爺的出生地。
鎮域狹長,呈梭子狀,其北端深入山區,毗鄰福泉林場,南面大部分被飛雲江環抱,處於飛雲江河谷平原,由飛雲江帶來的大量泥沙沉積而成。平原上分布著一些低山丘陵,有碧山、龜岩山、寨山等,海拔高度不足50米。在平原中心,可望見北部橫亘有海拔200米左右的山脈,從陶山綿延至桐溪,周圍鄉鎮境內也有較高的山脈,因而又處在一個小盆地內。飛雲江在此迂迴曲折,江岸線達11.5公里長。當其流經塗廠村附近時,由南折北,形成罕見的“河套”現象。所轄江段有飛雲江中最大的島——桐田沙。
碧山鎮境內河道縱橫,水網交錯。以桐田河、曾山河、三樟河等河道組成主要蓄水網路,碧山鎮河道全長36.8公里,其中主河道長19.05公里,平均寬度8米,河道水面面積0.24平方公里,蓄水24萬立方米。
平原土地肥沃,主要種植水稻,傳統經濟作物有油菜、薑黃、番薯等,是瑞安市糧食高產區之一。耕田面積1.741萬畝,其中水田1.508萬畝,旱田0.233萬畝。糧食總產量10161噸。在街路村建有彭坑水庫,主要用於灌溉。

人文歷史

碧山鎮碧山鎮
歷史沿革
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晚期,已有先民在北部街路村附近的山前山一帶繁衍生息。古時屬陶峰聚落群。明嘉靖(1522—1566)間屬集善鄉二十七、二十八都。1931年(民國20年)分屬桐州、山浦、長芬三鄉。1935年分屬長芬、博愛(桐州、山浦兩鄉合併)兩鄉。1946年屬陶山區,稱碧山鄉。1949年分屬山下,沿江兩鄉。1950年析置和平、山下、沿江三個鄉。1956年三鄉合併稱和平鄉。1959年為和平管理區。1961年為碧山人民公社。1984年置碧山鄉。1992年,原浦西鄉街路、均岙、馬河三村併入,同時撤鄉設鎮。
碧山鎮碧山鎮迎佛
人文
碧山雖是一個小鎮,但也不乏人文氣息。歷史人物有唐朝元帥楊精義、清朝探花孫希旦等(其餘待考);當代又湧現出如蔡新土、楊岩錫、張女珍、鄭聖元、凌康君等一批商界精英、市級領導、武術家、曲詞家。而具有50多年歷史的碧山中學(原瑞安第一初級中學)更為社會培養了大批人才,分布全中國乃至全世界。
碧山鎮每年的正月廿一至廿三是傳統的會市(物資交流會)。期間碧山寺有武術表演紀念大會。2007年開始恢復了曾流傳了上百年的“攔垟福”活動,因活動當日正值碧山民間集市的第一天,三十六行將全面開業,故又稱三十六行鬧花燈。活動從正月廿一零辰開始直到次日早晨集市開張才結束,以祈盼新一年的豐收。

經濟發展

碧山鎮碧山鎮工廠
碧山鎮工業實力雄厚、歷史悠久。織襪業鑄造業為兩大支柱行業,其中織襪業是碧山的優勢產業,曾有“日產襪百萬,全國唯碧山”的美稱。碧山鎮在特色工業優勢發展上有一定的歷史,經過二十幾年的發展,已成為中溫州市乃至浙南地區的重要的襪業生產基地,產品遠銷中東東西歐等國家,在國際市場上占有相當大的市場份額。
過去依靠單一的種植業,經濟發展緩慢;改革開放以來,大量富餘勞動力轉向務工、經商,改變產業結構,農村工業迅速發展,村村辦廠,戶戶織襪,日產襪近100萬雙,總產值接近4億元,一度稱雄國內市場,堪稱“碧山奇蹟”。碧山鎮現有長虹、三澳、華豐、精密、良工等18家規模企業,326家小企業和個體襪業。其中外貿出口17家,自營出口企業3家。
2007年以來碧山鎮社會經濟得到了快速健康發展,產業結構得到進一步最佳化。實現社會生產總值7.039億元,同比增長14.69%。農業總產值2745萬元,增長率6.7%;第二產業總產值5.15億元,同比增長16.98%;第三產業總產值1.6億元,同比增長9.27%。碧山鎮農民人均純收入5661元,同比增長16%。

教育衛生

有中國小5所,2007年在校學生2303人。2007年初投資142萬元完成鎮國小綜合樓建設,中國小校的軟硬體設施有了較大改善;鎮中心幼稚園被評為溫州市示範性幼稚園。2007年10月份順利通過了浙江省級教育強鎮的驗收。
增加公共衛生事業投入,改善城鎮公共衛生條件,完成了農村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點工作。2007年碧山鎮推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農村農民因病致貧的現象得到一定緩解。

交通設施

因地處偏僻,交通較為閉塞。過去主要依靠水運,在桐田、龜岩設有港輪停靠埠,瑞湖、瑞陶港輪繞鎮域三面溯江北上。20世紀90年代以來,鎮區公用基礎設施不斷改善,修建橫塘至三甲公路、三甲路、鎮前街,敷設混凝土路面4公里。
21世紀初新設了10路公車終點站和“碧馬”巴士起點站,有10路公車、“碧馬”巴士通往瑞安、陶山和馬嶼。瑞楓公路從北部穿過,是連線市區和周邊鄉鎮的交通要道。對進鎮公路進行了全面擴建,各村之間的道路康莊工程建設基本完成,改善了交通環境。縱穿全鎮與仙降鎮相連的“高桐”公路延伸段及仙碧大橋已在規劃中。

基礎設施

2007年碧山鎮開展慈善募捐活動,及時發放救災、救濟款,使受災戶生活安定,並對碧山鎮13名孤老進行了集中供養。今年累計落實低保戶256戶,共488人。發放救災款6萬元,落實義務並優待金12萬元。
碧山鎮在溫州市率先完成了瑞楓工程政策處理工作,街碧公路全線通車,石坑至馬河的康莊工程進入驗收階段,三樟至曾山和瑞楓公路的康莊工程駁坎工程開始施工。碧山鎮所有道路的配套設施得到了加強,綠化帶、路燈、防撞樁、減速帶、道路安全標誌線的整體配置,即保證了人民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又美化了景觀。三甲村的住宅小區進入規劃建設階段。住宅小區的建設加強集鎮的集聚功能,緩解部分村民的住房困難問題。碧山鎮開展“千百工程”和“生態村”建設,投入資金100餘萬元,改善人居環境,均岙村和航西村通過了瑞安市的“千百工程”驗收,2007年10月份碧山鎮順利通過了省級生態鎮驗收。

行政區劃

鎮政府駐三甲村。
所轄26個行政村按所處方位排列:
中:三甲村
東:前村、桐江村、桐利村、洲瀆村、前河村
西:西塢村、三樟村、龜岩村、江山村、山下村、航浦村、航西村、曾山村
南:花井村、坎峰村、渡頭村、泥塗村、塗廠村
北:灣頭村、車門下村、橫塘村、林華村、街路村、均岙村、馬河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