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溝村

民國三年(1914)改稱海原縣,屬甘肅省平涼專區。 1949年8月,海原解放,屬甘肅省定西專區。 1981年5月,增置九彩公社。

基本概況

行政區劃
海原縣[1]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轄下的一個縣,原屬甘肅省。人口約為45.5萬。曾在1920年發生海原大地震,死傷近二十萬人。海原縣代碼為640522。
歷史沿革
回族為主,有漢、滿、蒙古、東鄉等民族。西漢屬安定郡。清同治十三年(1874)設海城縣。民國三年(1914)改海原縣。
環境風貌
海原縣屬新設立的中衛市管轄,南北長95公里,東西寬80公里,
海原縣
全縣在冊面積6899平方公里。地形複雜,多山地。年均溫7.6℃,年降水量322.5毫米。以農牧業為主,農產小麥、馬鈴薯、油料等。礦產硝、石膏。特產二毛裘皮、羊毛。包蘭、銀平、海靖等公路過境。風景名勝有西安州城、天都山石窟、靈光寺等。1920年發生海原大地震,震級為8.5級,極震區海原的烈度為12度,地震波繞地球兩圈,時稱“環球大震”。
自然資源
該縣地處黃土高原西北部,屬黃河中游黃土丘陵溝壑區。境內丘陵起伏,溝壑縱橫,六盤山余脈(南華山、西華山、月亮山等)由南向北深入境內,形成西南高、東北低的特殊地形,南部以南華山主峰馬萬山為最高,海拔2955米,是寧夏南部最高峰。這一地區地勢高寒,雨量較多,有少量天然次生林零星分布。東部以清水河防地興隆鄉李家灣最低,海拔1366米,地形平坦、土層深厚、土質較好。中部為梁峁殘塬地帶,其間丘陵起伏,溝壑縱橫交錯,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嚴重。總土地面積中,黃土丘陵占66%,土石山區占1.6%,塬地占4.4%,河谷川地占20.9%,,山地占7.1%;天然林地4 .36萬畝,天然草地260萬畝。
地形氣候
該縣深居內陸,大陸性季風氣候明顯,其特點是春暖遲、夏熱短、秋涼早、冬寒長。年均氣溫7℃,一月均溫-6.7℃,七月均溫19.7℃,≥10℃積溫2398℃,無霜期149~171天。年降水量,多年平均286毫米,最多706毫米,最少325毫米。年草面蒸發量878毫米。年乾燥度2.17。年平均太陽總輻射量5642兆焦耳/平方米,年日照時數2710小時。
海原縣
從南到北橫跨中溫帶乾草原和荒漠草原,隨著自然條件和地形、地貌的不斷演變,形成了不同的土壤類型,在南部及中部部分地區以黑壚土為主,其土層深厚、質地均勻,保水、保肥性能好,是很好的農業土壤。天然草場388萬畝,主要為乾草原(分布在縣境南部)和荒漠草原(分布在縣境北部),南華山、西華山、月亮山分布草甸草原和山地草原。林地面積20.3萬畝。森林覆蓋率3.5%。土壤主要有黑壚

本數據來源於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

土、灰鈣土及黃綿土、灰褐土(山地)等。南華山、西華山、月亮山已列入大六盤生態經濟圈生態工程建設區。
除興仁平原屬黃河右岸諸溝外,其餘地區皆屬黃河一級支流清水河水系。清水河沿東北部縣界過境。麻春河、莧麻河、中河自西而東注入清水河。麻春河上的石峽口水庫是寧夏南部最大中型水庫。西華山北麓有鹽池。李俊南分布地震滑坡堰塞湖。
礦產分布
境內探明礦產資源石膏、白去岩、陶土、金、銅、硫鐵、磚瓦粘土、砂礫石、池鹽等18個礦種,礦點六十幾處。其中石膏占絕對優勢,地質儲量達二十四億噸,主要分布於縣境內興隆、興仁、西安、李俊、李旺等鄉鎮。品種齊全,有纖維石、雪花石、青石膏等,硫酸鈣含量均在80%以上,石膏礦大都是露天礦,礦帶規模大,易開採。石膏屬一種非金屬礦種,其具有質輕、防火、防潮、節能等優點和特點,被廣泛用於建築、化工(農藥、肥料、醫藥)、輕工(造紙、食品、工藝美術)等行業。冶鎂白雲岩地質儲量達5900萬噸,氧化鎂品位21%以上,是冶鍊金屬鎂的優質原料。主要分布在興仁油井山、曹窪亂堆子、史店油坊院、海城鎮野狐坡。

歷史沿革

簡介
海原縣建於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當時名海城,民國三年(1914年),因與遼寧省海城縣同名,遂以海喇都原簡化改為今名海原縣。
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為戎人遊牧區,秦屬北地郡。漢屬安定郡。魏屬原州,魏晉時期亦為少數民族居住。隋屬平涼郡。唐復屬原州,神龍三年(705年),置蕭關縣後,分屬原州蕭關縣和會州會寧縣。五代時受吐蕃、党項部族控制,宋鹹平五年(1002年),党項族奪得以天都山為主的今海原縣境。1038年,西夏建國,屬西夏,元昊在今縣境西置南牟會城。宋元豐四年(1081年),南牟會城被宋軍焚毀。此年西夏收復南牟會城,復築,故稱南牟會新城。宋元符二年(1099年),南牟會新城復為宋地,置西安州,屬秦鳳路。靖康元年(1126年)西夏又攻取西安州,更名為南威州,又名安州。
元明清時期
元初,大批回回人來此定居,稱為海喇都原,置海喇都堡,屬開城路。元豫王建國於海原西安州。明為楚王(朱楨)、黔寧王(沐英)牧地,海喇都堡又稱海城,屬固原州。成化年間設西安、鎮戎、平虜守御千戶所。清初屬平涼府,順治三年(1646年)隸平涼府鹽茶同知;乾隆十二年(1747年),原駐固原城的鹽茶同知移駐海喇都堡,起建廳署,遂為鹽茶廳城。同治十三年(1874)裁廳設海城縣。
民國時期
民國三年(1914)改稱海原縣,屬甘肅省平涼專區。民國十七年(1928年)將全縣劃為5個自治區實行自治,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改為區,次年撤銷區,實行鄉鎮、聯保、保、甲制,組建了海都鎮1鎮和寧遠、維新、安仁、清和、安化5鄉,鎮鄉共轄22聯保、91保、923甲。民國二十四年初,將海都鎮撤銷,改置為萬梅鄉。萬梅鄉駐海城,轄6聯保、13保、184甲;寧遠鄉駐李旺,轄5聯保、20保、187甲;維新鄉駐新營,轄4聯保、22保、243甲;安仁鄉駐西安,轄2聯保、10保、100甲;清和鄉駐紅古,轄2聯保、12保、104甲;安化鄉,駐何家店,轄3聯保、9保、105甲。同年,撤鄉設區,以原鄉改置為區,以數字序號為名。1937年,將6個區調整為4個區。
1936年,中國工農紅軍西征部隊解放了海原縣東北部(高崖、李旺、關橋一帶),將此處與同心縣的一部分組建為中國第一個縣級民族自治政府——豫海回族自治縣(後紅軍轉移,豫海縣消亡)。
1940年,實行新縣制,撤銷區和聯保,改為鄉鎮轄保甲制。全縣分為復興(駐海城,轄6保)、西(駐西安,轄6保)、高崖(駐高崖,轄7保)、李旺(駐李旺,轄7保)、楊郎(駐楊郎,轄3保)、正氣(駐鄭旗,轄5保)和新營(駐新營,轄8保)等7鎮和新民(駐馬營,轄6保)、興仁(駐興仁堡,轄3保)、閻芳(駐龍池灣,轄6保)、武塬(駐袁家河,轄10保)、舊營(駐舊營村,轄5保)和大寨(駐夏家堡,轄6保)等6鄉。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甘肅省新建西吉縣,將海原縣所轄舊營、武塬、大寨3個鄉及新營鎮、西安鎮的部分保甲劃歸西吉縣。同時,新營鎮改置為古城鎮。1944年,楊郎鎮劃歸固原縣;固原縣李俊鄉劃歸海原縣管轄。1946年,大營地地區劃歸通渭縣管轄。
建國後至改革開放以前
1949年8月,海原解放,屬甘肅省定西專區。1949年8月,海原解放。全縣組建為6個區,

海原縣

下轄46個鄉,202村。城關區駐海城,轄城關、黎莊、高台、雙墩、徐坪、馬營、揚灣、王塘、黃坪、曹窪等10鄉;西安區駐西安,轄西安、薛套、相桐、園河、白吉、麻春、紅井等7鄉;興仁區駐興仁堡,轄興仁、西里、徐套、紅柳等4鄉;高崖區駐高崖,轄高崖、興隆、紅古、黃谷、香水、草場、場坊、賀堡、關橋、龍池、駝場、羅山等12鄉;李旺區駐李旺,轄李旺、韓府、穆家團莊、鄭旗等4鄉;李俊區駐李俊堡,轄李俊、九彩、楊明、瓦房、木頭、紅羊、石塘、關莊等9鄉。1950年3月,李俊區增置楊堡、紅圈、羅川、上川4鄉。1951年5月,興仁區增置浪水鄉。1952年8月,增置鄭旗、紅羊2個區;原6個區的轄地有所調整,並增置了23個鄉。1950年6月,海原縣劃歸平涼專區。1953年4月,增置關橋、曹窪2個區;撤銷八斗、馬灣2個鄉,新置武塬、後堡2鄉;再次調整各區轄鄉。9月,靖遠縣鹽池鄉劃歸海原縣西安區。1954年4月,李俊區增置新莊鄉。1953年12月,改屬甘肅省西海固回族自治區轄。1955年12月歸甘肅省固原回族自治州轄。1955年增置徐套區。至此,全縣共轄11個區76鄉,其中五井鄉由縣直管。第一區駐海城,轄城關、黎莊、高台、雙墩、徐坪、馬營、楊坊、武塬8鄉;第二區駐西安,轄西安、薛套、園河、相桐、白吉、麻春、鹽池、樹台、范台9鄉;第三區駐興仁,轄興仁、西里、浪水、蒿川、王團、郝集6鄉;第四區,駐關橋,轄關橋、龍池、駝場、賀堡、羅山;第五區駐高崖,轄高崖、興隆、紅古、黃谷、香水、草場、紅岸、王團8鄉;第六區駐李旺,轄李旺、韓府、羅川、楊堡、穆家團莊、紅圈、上川、楊山8鄉;第七區駐鄭旗,轄鄭旗、西沿、賈塘、撒台、吳灣、楊灣、王塘、雙合8鄉;第八區駐李俊,轄李俊、九彩、楊明、瓦房、木頭、姜謝、新莊7鄉;第九區駐紅羊,轄紅羊、石塘、關莊、紅井、大嘴、北岔、山岔7鄉;第十區駐曹窪,轄曹窪、黃坪、脫烈、劉套、後堡5鄉;第十一區駐徐套,轄徐套、白套、紅柳、李寺4鄉。
1956年撤銷第一、十、十一3個區和縣直屬的王井鄉,組建了城關鄉由縣直管;各區轄鄉合併調整為35個。1958年1月,撤銷第四、九2個區;城關鄉改為城關鎮,仍由縣直管;將賀堡、楊坊2鄉改為縣直屬。
1958年10月劃歸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地區。1958年年10月,人民公社化,組建了西安、鹽池、樹台、興仁、蒿川、徐套、關橋、紅柳、楊坊、高崖、黃谷、李旺、羅川、馬營、曹窪、賈塘、西沿、鄭旗、李俊、九彩、楊明、關莊、石塘等23個人民公社,城關鎮不變。11月,城關鎮改為城關公社。1959年5月,撤銷馬營、曹窪、紅柳、黃谷、西沿、石塘、樹台、羅川、楊明、關莊、鹽池、九彩12個公社,其轄地併入其他公社;新組建紅舉公社。1960年5月,從興仁公社劃出一部分,成立縣辦王團農場。1961年8月,恢復組建了樹台、羅川、楊明、鹽池4個公社;同時組建李旺、李俊2個區,管轄8個公社,其餘的11個公社和1個農場由縣直管。1969年6月,撤銷了李旺、李俊2個區。1970年固原專區改為固原地區,海原仍屬其管轄。
改革開放以後至二十世紀末
1981年5月,增置九彩公社。1984年1月,公社體制改革,所有公社改為鄉;6月,撤銷楊坊鄉,增置了史店、雙河、羅山3個鄉。1985年12月,設立高台、曹窪2鄉;城關鄉改置為海城鎮;至此,全縣共轄海城鎮1鎮和紅羊、羅川、雙河、李旺、徐套、關莊、蒿川、鹽池、西安、史店、曹窪、樹台、關橋、賈塘、興隆、高崖、興仁、九彩、鄭旗、楊明、李俊、羅山、高台等23鄉。 (* 資料出處:《寧夏現代政區變遷沿革》,馮茂著,寧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銀川)
面向未來
2000年,海原縣轄3個鎮、21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343960人,其中:海城鎮34100人、李旺鎮25941人、興仁鎮18978人、史店鄉15381人、雙河鄉7910人、高台寺鄉14143人、西安鄉22328人、樹台鄉22764人、羅山鄉8755人、關橋鄉14206人、鹽池鄉6249人、徐套鄉6623人、蒿川鄉8195人、興隆鄉15480人、高崖鄉18604人、鄭旗鄉20304人、羅川鄉7782人、賈塘鄉15668人、曹窪鄉10055人、九彩鄉10177人、李俊鄉10597人、楊明鄉8397人、紅羊鄉11322人、關莊鄉9154人、涵養林虛擬鄉847人。2001年撤銷固原地區,設立地級固原市,海原縣屬固原市管轄。2003年12月31日,國務院(國函[2003]139號)批准將固原市的海原縣劃歸中衛市管轄。2004年2月10日,海原縣整建制劃入新成立的中衛市管轄。2005年底,全縣總人口386776人,其中農業人口占92.6%、非農人口占7.4%;其中回族占70.4%,漢族占28.8%。人口密度70人/平方千米。2006年,海原縣面積6979.2平方千米。總人口38.67萬。拼音:Haiyuan Xian。轄4個鎮、14個鄉,165個行政村。縣人民政府駐海城鎮。
海城鎮 鎮政府駐。面積266.5平方千米,人口6.45萬。轄4個居委會、10個村委會:東街、南街、西街、北街;城關村、西關村、黎莊村、山門村、水窪村、段塬村、高台村、堡子村、武塬村、王井村。
李旺鎮 轄1個居委會、18個村委會:李旺;李果園村、羅泉村、二道村、紅圈村、韓府村、馬蓮村、李旺村、團莊村、七百戶村、楊山村、楊堡村、上川村、九牛村、羅塘村、北梁村、中川村、黑嶺村、九道村
興仁鎮 轄1個居委會、7個村委會:興仁;拓寨柯村、興仁村、郝集村、西里村、高莊村、王團村、東灘村
西安鎮 轄13個村委會:白吉村、菜園村、小河村、胡灣村、付套村、薛套村、范台村、園河村、西安村、北山村、鹽池村、張寨村、沙溝村。
史店鄉 轄6個村委會:米灣村、史店村、蒼灣村、徐坪村、田拐村、大川村。
樹台鄉 面積454.15平方千米,人口2.51萬。轄9個村委會:大嘴村、樹台村、二百戶村、浪塘村、紅井村、相桐村、新莊村、龔灣村、韓莊村。
關橋鄉 轄10個村委會:王灣村、麻春村、羅山村、馮灣村、張灣村、賀堡村、方堡村、關橋村、脫場村、馬灣村。
徐套鄉 轄6個村委會:李士村、徐套村、白套村、原套村、小灣村、紅柳村。
蒿川鄉 鄉政府駐蒿川村。面積平方千米,人口萬。郵編:755211。轄8個村委會:麻地村、蒿川村、浪水村、沙溝村、韓套村、羅全村、周套村、後套村。
興隆鄉 鄉政府駐李堡村。面積平方千米,人口1.87萬。郵編:755203。轄7個村委會:王大套村、新生村、王團村、黃谷村、興隆村、馮川村、李堡村。
高崖鄉 轄8個村委會:香水村紅古村、紅岸村、聯合村、草場村、三分灣村、高崖村、高灣村
鄭旗鄉 轄10個村委會:西沿村、鄭旗村、何莊村、後山村、吳灣村、老鴉村、撒堡村、南山村、撒台村、中坪村。
賈塘鄉 鄉政府駐。面積404平方千米,人口2.99萬。轄11個村委會:南灣村、賈塘村、後塘村、黃坪村王塘村、馬營村、賀川村、雙河村、前川村、八斗村、堡台村。
曹窪鄉 轄7個村委會:老虎村、曹窪村、脫烈村、白崖村、冶套村、硝溝村、南川村。
九彩鄉 面積167平方千米,人口1.19萬。轄7個村委會:九彩村、元套村、馬套村、黑林村、馬圈村、馬灣村、新莊村。
李俊鄉 轄6個村委會:團結村、李俊村、蔡祥村、紅星村、聯合村、永豐村。
紅羊鄉 鄉政府駐。面積444.9平方千米,人口2.23萬。轄14個村委會:蒿灘村、楊明村、張元村、安堡村、建國村、上窯村、謝套村、李窪村、術川村、紅羊村、紅堡村、前進村、劉套村、石塘村。
關莊鄉 鄉政府駐窯兒街。面積127平方千米,人口1.03萬。郵編:755206。轄5個村委會:高台村、關莊村、窯兒村、廟灣村、宋莊村。
海原縣境內有:南華山自然保護區管理處、海原甘鹽池種羊場。
最新調整
經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同意:將海原縣興仁鎮、蒿川鄉劃歸中衛市沙坡頭區管轄;將固原市原州區黑城鎮劃歸海原縣管轄(2008年2月18日正式移交)。現黑城鎮正式更名為三河鎮。

建設發展

截至目前,海原新區建設總體規劃基本完成,已征地10290畝,拆遷502戶,遷墳4539座,建設農民安置點2個,修建回漢公墓各1處.安置點70%的農戶已完成建房任務,50%農戶已入住。基礎設施全面啟動,辦公樓的建設已穩步推進,並同17家企業簽訂投資協定,5家已開工建設。溫家寶總理來寧視察時指出:“關於海原縣政府駐地遷移問題,有關部門要認真研究,切實加強科學論證和規劃工作,國家要給予必要的支持和補助”。在國務院《關於進一步促進寧夏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要“切實做好海原縣政府駐地遷移的科學論證和規劃工作,國家適當提高補助標準,確保當地社會穩定”。海原縣新區坐落在寧夏固原市的黑城鎮,目前工程大部分已建設完成。選擇建設在這裡主要是考慮這裡的交通、水資源、土地等資源較為豐富。海原新區的建設是自治區黨委、政府對海原未來發展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是自治區加快中部乾旱帶脫貧致富的步伐,是解決海原縣經濟社會發展滯後問題的重要戰略舉措。

海原大地震

◎海原大地震發生於1920年12月16日晚8時06分,震級達芮氏8.5級。此次地震之烈為中國有史以來之罕見,亦為世界上最大地震之一。地震釋放的能量相當於11.2個唐山大地震。強烈的震動持續了十餘分鐘,當時世界上有96個地震台都記錄到了這場地震,被稱之為“環球大震”。
◎海原縣西安鄉一位倖存者董善征說,“萬家水的那山合了,兩個山合到一起了,羊、人啥都沒有了。”中國地震局蘭州地震研究所原所長郭增建說,地震在當地形成200多公里的斷裂帶,有一個湖泊甚至因地面傾斜而遷移了幾公里。
新華網銀川12月16日電(記者張欽)16日是我國震級最高、烈度最大、破壞力最為嚴重的海原8.5級大地震90周年紀念日。中國科學院院士鄧起東在寧夏海原縣舉辦的海原大地震學術研討會上說,研究表明,海原大地震共造成陝甘寧地區27萬餘人遇難。
此前,地震學界公認1920年發生的海原大地震造成23萬餘人遇難。1920年12月16日,海原發生8.5級大地震,當時全球均有震感,被稱為“寰球大震”。據當地地方志記載,海原大地震發生時,當地山崩地裂,房屋倒塌,一切蕩然無存,震中地區“狀如車驚馬奔,轟聲震耳,房倒屋塌,土霧彌天”,物品“如人亂擲”。在海原縣城西部,至今存有遇難者萬人墓。
然而受經濟、交通、通信等條件限制,當時的北洋政府救災都很乏力,更別說及時統計遇難人數了。1921年,我國地震學專家翁文灝、謝家榮等人到海原實地考察,開始我國近現代史上第一次地震現場實地考察,認為海原大地震造成20餘萬人死亡。新中國成立後地震專家的多次調查認為,海原大地震共有23萬餘人遇難。
鄧起東表示,經過地震學界新的調查,確認海原大地震共造成27萬餘人。中國近現代重大地震考證研究項目寧夏項目組2010年的一項調研稱,23萬餘人的數據是基於寧夏、甘肅64個縣的調查情況,沒有包括陝西省的受災情況。實際上,海原大地震受災範圍包括陝甘寧77個縣,共造成27.34萬人遇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