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店村

史店村地處於山西省侯馬市上馬鄉紫金山腳下,耕地151.37公頃。以行姓、李姓人家居多。史店村八十年代以來,是侯馬有名的石料加工業、石料運輸業村。

基本信息

村情概況

史店村坐落在山西省侯馬市上馬鄉紫金山腳下。西鄰驛橋村,北鄰上馬村,大運公路從村西北而過。因村處於古驛道旁邊,曾有一史姓人家,在驛道邊上開一小店而得名。全村有140戶,男357丁,女281口;2000年,史店有550戶,2212人,耕地151.37公頃,人均怍入3093元。
史店村西有個俗稱“店地”的地方。民國年間,有名叫李愛駒、畢金義、衛存仁三家人在此處開店做小生意,抗日戰爭時期,在此處開店的只剩下姓衛的一家了。清光緒年間,史店村屬曲沃縣驛橋里;民國十七年史店屬曲沃縣三區。當時,今鬥龍溝村、李家山村屬史店村。史店村過去有東堡、西堡。行家主要居於東堡、李家主要居於西堡。史店村現仍以行姓、李姓人家居多。
史店村北有一口大井,井旁有行大琨的曾孫行日昌給行大琨立的追思碑。碑文詳述了清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之前,史店村行氏家族其中十三代世系譜。碑記顯示:史店行氏自聞喜遷居而來,戶祖名叫行義。
史店村八十年代以來,是侯馬有名的石料加工業、石料運輸業村。史店村黨支部、村委會在黨的深化農村改革的方針、政策指引下,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引導村民興辦金星化工廠,進一步發展採石業、運輸業,實施噴灌工程等,使農村經濟逐步發展,村民收入逐年提高。史店村現已成為我市人均收入較高的農村之一。

自然資源

截止2006年底,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81畝(其中:田30畝,地251畝),人均耕地1.84畝,主要種植玉米、水稻等作物;擁有林地1113畝,其中經濟林果地68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4.44畝,主要種植核桃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6畝,荒山荒地320畝,其他面積590畝。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6年底,全村有30戶通自來水,有7戶飲用井水。有37戶通電,有25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25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67.5%和67.5%);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5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0戶(分別占總數的40.54%和27.03%)。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1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4.5公里。全村共擁有機車1輛。
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25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5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30畝,有效灌溉率為10.68%,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24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16 畝。
該村到2006年底,農戶住房以磚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29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7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1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5.25萬元,占總收入的43.23%;畜牧業收入6.2萬元,占總收入的17.59%(其中,年內出欄肉豬30頭,肉牛4頭,肉羊40頭);林業收入4.99萬元,占總收入的14.15%;第二、三產業收入2.06萬元,占總收入的5.83%;工資性收入4.27萬元,占總收入的12.11%。農民人均純收入125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養殖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4.27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2人(占勞動力的7.84%),在省內務工6人,到省外務工6人。

人口衛生

截止2006年底,該村有農戶37戶,共鄉村人口153人,其中男性77人,女性76人。其中農業人口153人,勞動力72人。該村以族為主(是漢族、彝族混居地),其中彝族149人漢族4人。
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2人,占人口總數的1.31%;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53人,參合率100%;享受低保6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3公里,距離鄉衛生院13公里。該村沒有公廁,無垃圾集中堆放場地, 村內無生活排水溝渠設施,人畜混居的農戶10戶,占農戶總數的27.03 %。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函關完小,中學生就讀到腰街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2.5公里,距離中學14公里。截止2006年底,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53人,其中小學生25人,中學生28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6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37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81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黑板報方式公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