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鎮[湖南省湘潭市湘潭縣]

石鼓鎮[湖南省湘潭市湘潭縣]

石鼓鎮位於湘潭縣西南邊陲,與湘鄉市、雙峰縣接壤,東南毗鄰青山橋鎮,東北接分水鄉,總面積為96.05平方公里。人口為50168人。

基本信息

概況

湘潭縣石鼓鎮湘潭縣石鼓鎮

全鎮轄歇馬、石鼓、明道三個管區,有34個村、1個居委會,13756戶,總人口50168人。耕地面積為38753畝,其中水田35142畝、旱土3611畝。

石鼓鎮邊貿交易發達,自然資源豐富,交通便捷(距320國道僅15公里),環境優美,無工業“三廢”污染,特別適宜發展綠色無公害食品。

石鼓鎮擁有豐富的人文和自然資源,座落在石鼓鎮與雙峰縣交界處的昌山巍然屹立、氣勢磅礴;奇巒疊嶂、蔚為大觀,方圓20公里,海拔755.1米,是湘潭縣的最高峰。其主峰錦鱉峰系南嶽七十二峰之一。還有昌山西走的分支銅梁山,海拔613米,其峰雲霧盤繞、風景秀美,有石龍寺、兩湘亭、銅梁水庫、曹家坳瀑布、曾國藩稍息亭、大三彎、頂峰等多處景點,其銅梁水庫建於1958年,是湘潭縣位置最高的小(一)型水庫。庫內綠水粼粼、碧波蕩漾,烏龜山浮於水中,水面青山倒影、水天一色。

石鼓鎮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尤以大理石貯量豐富,開採潛力巨大。農業主導產業以特色紅薯、旅遊傘業、無公害生豬和優質水稻為主。到目前為止,全鎮已發展特色紅薯6250畝,並全部實現訂單生產;發展旅遊傘生產企業和專業作坊40餘家,從業人數達1100餘人;已建立了一個3萬畝的無公害水稻生產基地,並長期與天稷米業和弘達米業公司簽訂高價回收契約;工業企業有湘潭市電線電纜廠、金川塑膠廠、巨石新型材料有限公司、益康食品有限公司、弘達米業公司、燦焱環保木炭等骨幹企業。2009年全鎮農業總產值3.2億元,工業總產值3.8億元,財政收入為376.2萬元,人平純收入4260元。

近年來,石鼓鎮黨委政府秉承“綠色石鼓”理念,著力打造“綠色石鼓”品牌,堅持“產業興鎮、城鎮旺鎮、民生穩鎮”的發展思路,全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實現了鎮域經濟快速、健康發展和社會事業的全面進步。

自然地理

石鼓鎮位於湘潭縣西南邊陲,屬我國江南丘陵中的湘中低山丘陵區。主要屬冷家溪(厚3500餘米)和板溪群地層(厚1600餘米)。在歇馬周家大嶺一帶有岩漿岩分布,屬火山濆出的碎屑岩,它是一種複式花崗岩體,岩脈呈東西向斜式排列,脈長一公里左右。石鼓、明道管區也有多處分布。這種花崗岩,斷面呈灰麻色,硬度較大,抗風化性能強,是良好的建築材料,也可經機械製作,做成堅實美觀的大理石等板材。

鎮內地形為低山丘陵區。自西南、西北至東北,山脈環繞,東南向青山橋鎮開口。最高處為昌山錦鰲峰,海拔755.1米,為南嶽72峰之一。最低處為珠聯村莫家村民組,海拔75.6米;鎮域地勢是西高東低,西北、西南至東南山地較高,中部沿河地區較低,自西向東傾斜。涓水支流——青山河發源於鎮內位置最高的頂峰村,流經我鎮17個村,全長15公里,從高屯壩出境,流向青山橋鎮。

湘潭縣石鼓鎮湘潭縣石鼓鎮

石鼓鎮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四季分明,冬夏時間較長,春秋較短,年平均氣溫攝氏16度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300毫米左右。夏季氣溫高,雨量多,適宜水稻兩熟。春季天氣變化無常,多低溫陰雨,常有倒春寒,影響早稻和其他作物播種。

在高溫多雨的氣候條件作用下,全鎮廣大丘陵區土壤多屬含鐵鋁成分較多的紅壤,偏酸性,肥力較低。山地土壤適宜林木主要以馬尾松、杉木、油茶、油桐、楠竹等林木品種的生長。旱土適宜良種茶葉、柰李、葡萄、紅薯、柑桔、辣椒等經濟作物的培植。水田適宜水稻、特色紅薯、湘蓮等的種植。

基礎設施

水利基礎設施

石鼓鎮現有小Ⅰ型水庫兩座(銅梁水庫、響水潭水庫);小Ⅱ型水庫四座(十一水庫、將軍水庫、吃水拓水庫和壩塘水庫);骨幹山塘3706口;大小河壩105座;乾渠8條,長108公里;支渠105條,長310公里;提灌機埠52處,裝機容量390KW。總蓄、引、提水量1776.5萬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3.7萬畝,旱澇保收面積2.8萬畝。

道路交通設施

石鼓鎮交通便捷,距320國道僅15公里,距湘鄉火車站僅35公里,距湘潭至衡陽西線高速公路僅十多公里(正在規劃中)。縣道主要有山花公路和黃歇線,其中長達12.8公里的山花公路(湘鄉山棗—湘潭花石)貫穿其中並全部實現水泥路硬化,為鎮內主要交通幹線;
鄉道主要有四條,分別為道貫嘴—四路港、石嘴頭—銅梁山、石鼓—西沖、石嘴頭—歇馬四條。其中道貫嘴—四路港這條鄉級公路目前正在組織實施水泥路硬化工程,其他3條預計在今、明兩年也可全線實現水泥路硬化;
村級公路的建設步伐也逐年加快。到2005年底,全鎮共有村級公路78條,長218公里,基本實現了村村通公路;其中,栗山、雙河、路口等村主幹道路面已基本實現硬化,沿紅、群星、石鼓、海雲、將軍等村的主幹道的硬化也正在緊鑼密鼓的籌備之中。

電力通訊設施

近年來,石鼓鎮加大了信息工程的建設力度,34個行政村和1個居委會除頂峰村外都實現了固定電話“村村通”,行動網路信號覆蓋率也達到85%以上,基本擺脫了偏遠山村信息閉塞的困境。到目前為止,全鎮有85%的農戶開通了固定電話,有三分之一的家庭擁有行動電話。
電力等基礎設施也得到加強。鎮區內新建了1個35千伏變電站和1棟電力供應大樓,用電質量得到明顯改善。農網改造工作也取得突破性進展,至2005年末,全鎮有27個村已完成農網改造,其餘7個村預計今年年底至明年上半年也可全面完成農改任務。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石鼓鎮現有在編在崗教師300人,有中學3所,在校學生2100人;國小14所,在校學生2700人。

近年來,石鼓鎮教育事業發展較快。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後,全鎮各中國小校順利實現了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全面轉軌,大力推行課改,提升教學品味,使得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學習興趣大大提高。2005年,全鎮小學生畢業率達到了100%,國小畢業升學率達到100%,國中畢業率達到99.5%,高中入學率達到85%,全鄉國小輟學率為0,國中年輟學率為0.6%。

醫療衛生事業

石鼓鎮目前共有衛生院3所(石鼓衛生院、歇馬衛生分院和明道衛生分院)。其中,石鼓衛生院於1995年撤區並鄉建鎮後成立,是一所防疫、保健、門診、住院治療為一體的綜合性一等乙級醫院,並獲縣藥品質量信得過單位、文明衛生先進單位等多種榮譽稱號。中心衛生院自組建之後,總院實行“人員統一調配、財務統一核算、財產統一管理”的體制,院領導恪守“以人為本”的思想理念,堅持治病救人,全心全意為全鄉廣大農民民眾服務的原則,取得了可喜的成績。2004年起,又被縣市指定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定點醫院”。

文化廣播事業

石鼓鎮民眾自發組建的電影放映隊、業餘花鼓戲劇團、木偶劇團、樂隊等文藝團隊為豐富民眾文化生活作出了很大貢獻。這些團隊在80年代得到迅猛發展,到目前為止,境內尚存電影放映隊3支,業餘花鼓戲劇團1支,銅管樂隊7支,腰鼓樂隊8支,龍獅隊23支。團隊豐富多樣的活動,逐漸滿足了民眾文化生活的需要。有線電視入戶率也逐年提高,到目前為止,全鎮共架設光纜50多公里,同軸電纜200多公里,總投資近200餘萬元,為民眾提供40餘套高清有線電視節目。到2005年底,全鎮有線廣播電視入村達到22個村,入戶率為20%。

老齡工作

近年來,石鼓鎮全體老年協會的成員本著老有所養,老有所靠,老有所醫,老有所為的思想理念,積極開展了老年人的各項工作,真誠為老年人服務,取得了較好成效,老齡工作年年被評為省、市、縣的先進單位,其突出的工作成績受到了省、市、縣各級領導的高度讚譽。較為突出海雲村老協會,在1995年至2003年期間,還多次被市、縣老齡委授予“十佳村老協會”稱號。今年歐沖村老協還將參加全國的先進評選活動。

文物古蹟

湘亭位於石鼓鎮銅梁山丫枝嶺上,始建於明崇禎七年,因處於湘潭湘鄉兩地交界處而得名。雖然後來兩湘亭的西北邊地界劃屬雙峰縣,但兩湘亭的名字被保留下來。兩湘亭是全麻石構造,高4米,建築面積52平方米,東西方向豎有一座6米高的牌樓,整個建築保存完整。亭內外景色優美,可謂“一亭風月雙湘景,十里雲山兩地情”。
頂峰青石路位於湘潭縣石鼓鎮銅梁山頂峰村風車坳,始建於元末,青石板路北麓從湘潭縣石鼓鎮銅梁水庫尾起經銅梁山風車坳至南麓今雙峰縣井字鎮土地沖,全長15華里,是當年曾國藩出資加修,並全部鋪上了青石。這條古道也是湘潭市範圍內首次發現的保存比較完整的古道。
曾國藩還曾在此修建稍息亭(今存遺址,海拔600米,面積約290平方米,遺址碑刻現存頂峰村曹家坳),並題聯云:“稍停步,到此已登峰造極;息重擔,遠眺則放眼開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