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鎮[雲南省麗江市玉龍縣]

石鼓鎮[雲南省麗江市玉龍縣]

中國很多城市都有石鼓鎮,如雲南省麗江市玉龍縣石鼓鎮、福建省泉州永春市石鼓鎮、廣東省茂名高州市石鼓鎮、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石鼓鎮。

雲南省麗江市玉龍縣石鼓鎮

石鼓鎮石鼓鎮一角

石鼓鎮不僅以古戰場,引人遐想;以紅軍渡口,名揚四方;而且以農村集市,馳名於滇西北。鎮上的居民,大多亦農亦商。每月逢五、逢十為街天,沿江兩岸的納西、藏、傈僳、普米、白等民族的民眾,熙熙攘攘,扶老攜幼,前來趕街,山貨藥材,豬雞牲口,各種農副產品,堆滿了街頭巷尾。石鼓的農副產品加工業及手工業也有所發展,在元代就有史籍記載的滑石,得到大量開發,遠銷各地。過去石鼓至麗江得從冷水溝翻越高大的雄古坡,山高坡陡,箐深樹密,常有土匪出沒,上路提心弔膽;1952年修築了公路,從麗江乘車,一個多小時即可到達。

石鼓鎮的橋左側有沖江河匯入江中,橋上建有鐵虹橋。橋用17米的鐵鏈作梁,上鋪木板,兩側又用鐵鏈作欄。兩邊橋頭均建有門樓,雕樑畫棟,飛檐翹角,十分美觀。該橋最初為晚清的石鼓舉人周蘭坪倡建。

石鼓鎮簡介

石鼓鎮溯江而上約3公里,就是一向以險要著稱的石門關。石門關上依絕壁,下臨大江,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明代曾在這裡設石門關巡檢司,清代亦在此設關駐防。前人曾有“岩關橫絕處,石棧曲盤盤。寒月臨江白,悲笳入夜闌”來詠嘆石門關的險峻。

石鼓籍文學家范義田曾撰聯:“山連雲嶺幾千疊,家住長江第一灣”,生動地刻畫了長江第一灣的勝景。石鼓以美麗的自然景觀與古樸的民風,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遊客到此觀光、旅遊。 從青藏高原奔騰南下的金沙江、瀾滄江、怒江三大河流,在南北走向的雲嶺、怒山、高黎貢山三大山脈的夾持之下,在滇西北境內形成了"三江併流"的舉世奇觀。金沙江,指長江上游從青海省玉樹縣巴塘河口至四川省宜賓市岷江口一段,全長2308公里。相傳過去沿江一帶的居民曾取沙淘金,所以叫金沙江。它流出青海,經西藏從德欽縣進入雲南,繼續南流於橫斷山區,到了石鼓鎮後因山崖阻擋便掉頭急轉東北而去,形成一個巨大的“V”形轉彎,這一奇觀被稱為“萬里長江第一灣”。

據地質資料表明,早在第四紀阿爾卑斯運動前,長江水是沿著橫斷山脈向南奔流的。後因第四紀阿爾卑斯——喜馬雅山新構造運動,使石鼓鎮南部抬升為高山,迫使江流改道,因而,形成了江流急轉的大觀。

長江第一灣的雨季主要集中在7-9月份,年降水量為749.6mm,年平均溫度14.6℃,最熱的月份為7月,月平均氣溫21℃,最冷的月份為1月,月均氣溫6.7℃。屬濕潤性的河谷氣候。從麗江乘車西行約70公里,長江第一灣的神韻就展現在眼前了。金沙江猶如一條輕輕拂動的綢帶,從青色的群山間飄然而下。兩岸墨綠色的護堤林和碧綠的稻田為她鑲上兩條深淡相間的花邊,更增添了她的魅力。依山而建的小鎮錯落有致,有石階蜿蜒而上,縱貫小鎮。鎮中的小街寬約數米,均由青石板鋪成,街兩旁店鋪林立。整個小鎮顯得安靜祥和。

福建省泉州永春市石鼓鎮

石鼓鎮石鼓鎮鳥瞰

永春石鼓鎮位於永春縣城西郊,石鼓鎮設13個行政村,總面積48.28平方公里,總人口3.4萬多人。省道三郊線、305線貫穿石鼓鎮,交通便利、地理自然條件比較優越,是永春主要的僑鄉之一。

石鼓鎮黨委、政府從本鎮實際出發,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緊緊圍繞"科教興農、以工富鎮,搞活流通,協調發展"的目標,加大經濟結構調整力度,促進了全鎮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石鼓鎮已成為永春的經濟重鎮、省級科技示範鄉鎮及市級星火技術密集區。2000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達5.122億元,比增14.3%;鎮財政收入達606.5萬元,比增46.9%;平均村財收達2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500元,比增4.4%。

依靠科技,調整農業結構,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是他們首抓的一項工作。為此,鎮裡出台了扶持蔬菜、茶葉、名優水果等示範基地建設的優惠政策,突出抓好1200畝連片蔬菜基地、400畝蔬菜中心示範片、160畝出口蔬菜基地和無公害蔬菜示範基地第一期工程建設,蔬菜基地保持常年3500畝規模,反季節、無公害、無土栽培蔬菜得到推廣和發展。同時,他們把目光瞄準市場,以合資合股等形式,在全縣率先創辦了永綠和康綠菜等兩家蔬菜公司,實現了經濟和社會效益並舉。與此同時,麻竹、蛋雞和白番鴨等基地建設也得到扶持和發展。

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全方位引辦和創辦各類企業是他們著力抓好的又一項工作。僅去年,通過落實優惠措施和獎勵辦法,就引辦企業16家,總投資4000多萬元。注意發揮本鎮農副產品資源豐富的優勢,大力扶持順德堂、欣綠食品、永鑫毛線廠等一批骨幹企業,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打好綠色品牌,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從而使大量石鼓企業產品打入了國際市場,遠銷四海。尤其是成功引進豐記水暖器材有限公司在縣工業區落戶,從而使企業生產從零星分散到集中發展,拓展了企業發展空間。

在抓好一、二產業的同時,石鼓鎮還將發展旅遊業擺上重要議事日程,聘請專家教授對魁星岩旅遊風景區及旅遊公路進行規劃設計,著手進行景區建設,景區被省政府納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魁星岩公路已奠基,籌建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

築巢引鳳,基礎設施建設至關重要。石鼓鎮政府始終把基礎設施建設作為發展經濟的先行工程來抓,累計投資230萬元建設和修復一批農田水利工程,同時加大通村公路硬化建設,硬化率達80%,舊城改造,拆舊建新工作進展順利,鎮容村貌煥然一新,投資環境進一步改善。

抓住機遇,加快發展,隊伍建設是關鍵。石鼓鎮建立健全了改進機關作風,提高辦事效率的若干制度,結合效能建設,設立了民主監督台,全面推行政務公開,增加辦事透明度,促進了求真務實、廉潔高效作風的形成,進一步密切了黨群幹群關係,石鼓鎮先後獲得兩個文明建設多項榮譽和稱號。

廣東省茂名高州市石鼓鎮

石鼓鎮石鼓鎮工作會議

石鼓鎮位於高州市西南部,東面與茂名市區相接,西面與廣西省毗鄰,南面與化州市接壤,北面緊靠高州市區,是高州市城市總體規劃的三大區之一,全鎮總面積150平方公里,總人口11萬人,其中集鎮常住人口2.5萬人,轄29個村委會和2個居委會,是高州市西南部重要的交通、信息金融文化貿易、製造業中心,素有“小佛山”之美稱。

經濟發展好。該鎮積極實施“興農富民,興工強鎮”的經濟戰略,國民經濟突飛猛進。2004年,實現生產總值6.9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980元。1993年以來,榮膺高州市十強鎮九連冠。曾被評為全國擁軍優屬先進單位、廣東省鄉鎮之星、廣東省文明單位、茂名市十強鎮。2001年跨入廣東省農村經濟綜合實力200強鎮和廣東省西翼農村經濟總收入10強鎮行列。

石鼓鎮是廣東省重點工業衛星鎮。現已建成了頗具規模的祥山工業園區、低坡製革、西基山造紙、九罡塑膠加工、黃頭建材等八大工業園區,形成了不鏽鋼制管、製革、造紙、塑膠加工、鑄造、建材六大支柱產業。現有鄉鎮企業2559家,其中工業509家,實現工業總產值9.06億元。

石鼓鎮是高州市的農業大鎮。按照“依靠科技,興糧足食,興菜富民,興果強家”的發展路子,不斷調整最佳化農業生產結構,全面推行漁畜果菜綜合種養模式,已形成優質稻、蔬菜玉米南藥花生、瘦肉型豬、淡水魚七大農業商品生產基地,花卉、盆景、風景樹等特色農業逐步興起並形成基地。2004年實現農業總產值4.64億元。

石鼓鎮是粵西商貿重鎮,素有“小佛山”之美稱。已建成飲食農產品工業品、漁網、農貿等五大市場體系,市場面積2.3萬平方米,年集貿成交額1.3億元。農貿綜合市場連續四年被評為“全國文明市場”。

石鼓鎮容鎮貌好。石鼓鎮集鎮建設日新月異。近景規劃控制面積14平方公里,已建成城區面積6平方公里。大小街道基本實現了水泥硬底化,並安裝了街燈、統一種上綠化樹。市政配套設施完善,自來水供水網路與高州市網道相連,是中國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省中心鎮、茂名市示範鎮,省“嶺南杯”達標鎮。

科教文衛事業好。該鎮是高州市教育“視窗”鎮。有中國小校50所,1994年就全面實現了“普九”達標。普通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幼兒教育在茂名市鎮級處於領先地位。石鼓中心國小是茂名市首所省一級農村學校,石鼓職中是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和省現代農業示範校,成人文化技校也獲得省示範學校稱號,歷年國小水平測試、中考、聯考均居茂名市同級學校前茅。

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石鼓鎮

石鼓鎮石鼓鎮勞動場面

鎮政府駐羅店,人口16456人,面積176平方千米。轄14個村委會:九龍橋、石鼓、盤道、黃戶埡、柳林、老鴉坪、薛橋、賈寨、熊家莊、易家溝、玉皇頂、黃川、溫坪、火焰山場。

石鼓鎮位於丹江口市漢江以北地區中部,丹鄖省道縱貫東西,羅倉公路溝通鄂豫,西南依秦嶺余脈,東北瀕丹江水庫,與河南省淅川縣為鄰,是丹江口市唯一的省級“口子鎮”,因千年“石鼓關”而得名(石鼓關自古為中原民眾朝武當、進川達陝的咽喉要塞)。建國後屬於涼水河區,1975年撤區後,建薛橋公社,1987年建羅店鄉,1996年撤鄉建石鼓鎮。全鎮版圖面積175km2,總人口1.6萬人。全鎮轄13個行政村、1個果園場、1個居委會、81個村民小組。

作為農業鄉鎮,石鼓鎮根據自身特點確定了“兩大優勢產業”(畜牧養殖柑橘種植)和“三大特色產品”(優質糧油、仁用杏和中藥材),加大結構調整力度,發展優勢產業,提高農業效益。經過石鼓鎮廣大幹群的團結奮鬥、克難進取,使該鎮農業產業化進程進一步加快,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生態環境建設成效顯著,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安全生產工作穩步開展,呈現出政治穩定、社會繁榮、經濟健康快速發展的大好局面。連續幾年被丹江口市委、市政府授予“生態環境建設先進單位”等稱號。

石鼓鎮是一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道教文化和佛教文化在這裡交匯,黃河文明與長江文明在這裡融合。自然風光、人文景觀極其豐富,雙龍峽景區風光秀麗,丹霞地貌神奇罕見,石林景觀鬼斧神工,玉皇頂冠赤獸遺址亞洲獨一無二,賈寨地主莊園、石鼓明清老街古樸優雅,劉秀在這裡首勝王莽、逐步建立東漢王朝的神奇故事傳誦至今,神龍傳說撲朔迷離。石鼓鎮黨委、政府緊緊圍繞丹江口市“以民為本,生態立市”的戰略,確立了“生態旅遊型邊貿口子鎮”的發展思路,緊抓境內豐富的旅遊資源,大力發展旅遊產業,拉動全鎮經濟發展。目前,雙龍峽旅遊風景區的開發建設已經受到各級領導、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丹霞地貌的發現、石鼓省級地質公園的申報,更是讓石鼓這塊神奇土地在沉寂數年後再次名聲大噪,吸引無數遊人前來觀光旅遊。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