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湖南省湘潭市下轄的縣]

湘潭[湖南省湘潭市下轄的縣]
湘潭[湖南省湘潭市下轄的縣]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湘潭縣位於南嶽衡山北部,湘江下游西岸,長衡丘陵盆地北段,北緯27°20′-28°05′、東經112°25′-113°03′之間,東臨株洲市、株洲縣,南接衡東縣、衡山縣、雙峰縣,西抵湘鄉市、韶山市,北與湘潭市接壤。 下轄15個鎮、4個鄉,共645個行政村,14個居委會,14個社區居委會。 2015年,根據湘潭縣鄉鎮區劃調整方案,調整後下轄3鄉14鎮。 湘潭縣有“湘中明珠”之美譽,是中國湘蓮之鄉、湖湘文化發祥地。縣域全境均屬長株潭城市群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即國家“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是湖南融入“泛珠三角”的前沿陣地。

建制沿革

古代

湘潭縣 湘潭縣

境內荊洲老虎坑、錦石鄉

堆子山發現大溪文化時期聚落遺址(屬湘中四大大溪文化遺址),從這裡收集的彩繪陶器等文物,證明早在距今5000年左右,縣內先民已由狩獵、採集活動,進入畜牧、水稻生產階段,形成定居。
商周時期,境內出土的文物較多,其中最珍貴最有代表性的是九華桂花村船形山出土的豕尊和青山橋鎮高屯村老屋出土的窖藏尊、鼎、觶、鍤、爵、鍾等青銅器。青銅器的種類、形制和紋飾工藝,說明境內先民已用青銅製作生產工具,懂得釀造技藝,尚祀神飲酒和娛樂活動。
戰國時期,縣域屬楚國。隸長沙郡。境內已使用鐵制工具,飲食具“飯稻羹魚”特點。秦滅楚,置臨湘縣,今縣地屬臨湘縣,隸長沙郡。

西漢,析臨湘置湘南縣(東漢為湘南侯國),治所在今石潭鎮古城村,今縣地分屬湘南和臨湘縣,隸長沙國。
三國吳太平二年,分臨湘立湘西縣,今縣地分屬湘南、湘西縣,隸衡陽郡。晉,湘南、湘西隸屬關係未變。南朝齊建元二年(480),湘南縣廢。今縣地分屬湘西、湘鄉、新康縣。梁天監年間(502-519),分陰山縣立湘潭縣,湘潭縣始立,縣地多在今衡東縣境,治所在衡東石灣附近,隸湘東郡。

隋開皇九年(589),湘潭縣域擴大,將茶陵、攸水、陰山、建寧縣併入,今株洲縣鳳凰山以北部分地域亦屬湘潭縣。衡山縣域亦擴大,湘西、湘鄉縣、新康縣部分併入。今縣地屬衡山縣,隸潭州長沙郡。
唐天寶八年(749),湘潭縣大部劃屬衡山縣,衡山縣北部劃屬湘潭縣,縣治移至洛口(今易俗河鎮),隸潭州。至此,縣境初定,名地相符。是時,碧泉潭湧泉,利於灌溉。湘潭、易俗河等港口,利於船舶停靠。劉禹錫、杜甫等著名詩人,至此多有詩作,中原文化影響益深。
五代十國時期,縣域屬馬殷楚國,隸潭州長沙府。易俗河商業發達,設定場館。

宋代,湘潭縣隸荊湖南路潭州。縣人開採金礦,開墾山田,擴種水稻。株洲商業興起,開徵酒稅。

元符元年(1098),湘潭縣析出2鄉、長沙縣析出5鄉置善化縣。南宋,縣治移至 湘潭市觀湘門直街,設立學堂。崇安人胡安國從荊門移居縣域,築碧泉書堂講學,《春秋傳》撰成,創湖湘學派,開一代學風。

元貞元年(1295),湘潭縣升為州,隸湖廣行省潭州路。元末,人民不堪重負,湘鄉人易華據境內烏石寨起兵反抗。後為陳友諒農民起義軍參政,抗衡朱元璋。

湘潭縣 湘潭縣

明初,朱元璋部將常遇春平湘潭,其部殺易華於烏石峰下,並大肆屠戮,湘潭縣倖存20053人。湘潭復降為縣,隸長沙郡。此後,縣民多從江西遷入,經過休養生息,人口漸繁。

湘潭成為湘江交通樞紐,縣治築城,工商業發達,易俗河成為著名米市。
清順治六年(1649),清軍入城,殺明督師大學士何騰蛟,並“以邑人多貳於聖朝”,下令“血洗縣城”,全城倖存者不滿百人。清康熙十三年(1674),吳三桂反清,占領縣城。清康熙十八年,清軍復定湘潭,兵戎蹂躪,境荒田20餘萬畝。清鹹豐四年,太平軍襲占縣城。曾國藩以侍郎督師專征東南,治兵衡陽,倚湘潭為餉源,其後籌餉皆取自湘潭,且大新縣城。自此,沿江十餘里,商貿繁榮,城中街坊街總,樓宇整峻。時稱天下第一壯縣。
1905年,湘潭闢為寄港地,外國商品湧入,民族工業、手工業受到衝擊。同時,縣內效興洋務,電話、電報事業始興;株萍鐵路、粵漢鐵路長株、株淥段建成;西醫隨教會傳入;廢除書院,興辦學堂,數十名青年東渡日本留學,尋求救國救民之術。武昌起義勝利後,湖南首先回響,10月27日,湘潭宣布反正。

近現代

民國3年(1914年),湘潭縣隸湘江道。民國11年撤道,隸湖南省。民國27年(1938年),隸湖南省第一行政督察區。民國33年(1944年),縣城淪陷,日軍在縣境四處掃蕩,到處姦淫、燒、殺和擄掠,湘潭縣死傷13萬餘人。民國34年(1945年),日軍向駐潭國民革命軍繳械投降。

1949年8月9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三八師第四一三團進駐湘潭縣城。11日,南下途中組建的中共湘潭縣委率幹部百餘人抵城,宣布湘潭和平解放。縣域隸長沙專區(1952年,長沙專署改名湘潭專區,縣域隸湘潭專區)。13日,中共湘潭工委與中共湘潭縣委合併。22日,縣人民政府成立,接管舊政權,開展籌糧支前,清匪反霸,安定社會,發動民眾興修水利,恢復生產。1950年,縣城關區析出,建縣級湘潭市。此後,縣內開展減租退押,開始土地改革,試辦農業互助組,鎮壓反革命,著手興辦地方國營企業和區、鄉供銷合作社,動員青年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參戰。

1951年,株洲鎮及太平橋等7鄉從縣境析出,建株洲市。同年,開展土改複查,至1952年結束。

1959年,析出五星、衛星、星星、上游四個公社及紅旗公社的一部分和雷打石鎮入株洲市。1968年,析出韶山區建省屬韶山特區。

1996年,湘潭縣面積2512平方千米,人口約112萬人。轄14個鎮、8個鄉:易俗河鎮、雲湖橋鎮、中路鋪鎮、石鼓鎮、石潭鎮、花石鎮、河口鎮、青山橋鎮、楊嘉橋鎮、茶恩橋鎮、姜畲鎮、射埠鎮、梅林橋鎮、譚家山鎮、烏石鄉、分水鄉、白石鋪鄉、龍口鄉、響水鄉、響塘鄉、排頭鄉、錦石鄉。縣政府駐易俗河鎮。

2000年,湘潭縣轄15個鎮、7個鄉:易俗河鎮、梅林橋鎮、譚家山鎮、中路鋪鎮、茶恩寺鎮、河口鎮、射埠鎮、花石鎮、青山橋鎮、石鼓鎮、姜畲鎮、雲湖橋鎮、石潭鎮、楊嘉橋鎮、烏石鎮、響塘鄉、響水鄉、分水鄉、排頭鄉、龍口鄉、錦石鄉、白石鄉。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湘潭縣常住總人口1061269人,其中,易俗河鎮58172人,梅林橋鎮47487人,譚家山鎮46631人,中路鋪鎮57422人,茶恩寺鎮40236人,河口鎮43509人,射埠鎮59153人,花石鎮51372人,青山橋鎮40091人,石鼓鎮44279人,姜畲鎮53140人,雲湖橋鎮58708人,石潭鎮67822人,揚嘉橋鎮59317人,烏石鎮34006人,響塘鄉56182人,響水鄉62101人,分水鄉33868人,排頭鄉59584人,龍口鄉26278人,錦石鄉26377人,白石鄉35534人。

2007年,湖南省民政廳《關於湘潭縣白石鄉撤鄉建鎮的批覆》: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撤銷白石鄉設立白石鎮,以原白石鄉的行政區為白石鎮的行政區域,白石鎮轄2個居委會,26個建制村,總面積98平方千米,總人口3.79萬人,鎮人民政府駐白石鋪(即原白石鄉人民政府駐地)。

2008年,湘潭縣轄16個鎮、6個鄉:易俗河鎮、梅林橋鎮、譚家山鎮、中路鋪鎮、茶恩寺鎮、河口鎮、射埠鎮、花石鎮、青山橋鎮、石鼓鎮、姜畲鎮、雲湖橋鎮、石潭鎮、楊嘉橋鎮、烏石鎮、白石鎮、響塘鄉、響水鄉、分水鄉、排頭鄉、龍口鄉、錦石鄉。

地理環境

區域位置

湘潭縣位於湖南省中部偏東,湘江下游西岸,衡山北麓,長衡丘陵盆地北段,北緯27°20′-28°05′、東經112°25′-113°03′之間,東臨株洲市、株洲縣,南接衡東縣、衡山縣、雙峰縣,西抵湘鄉市、韶山市,北與湘潭市接壤。

地形地勢

湘潭縣位於長江中游平原與江南丘陵的交錯地帶,西靠雪峰古陸北東緣,東濱湘江,漣、涓兩水自西南向東北貫穿其境,地貌輪廓為西北、西南、東南三面高,中部和東北部低。最高為西南的昌山,海拔755.1米,最低為湘江沿岸原九華的萬家塘,海拔33.2米,相對高差為721.9米,地勢比降為10%,造成平原、崗地、丘陵、山地四種地貌俱備,以平原、崗地為主。其中平原占湘潭縣總面積的39.54%。崗地占35.21%。丘陵占18.61%。山地占6.64%。縣境屬湘中丘陵,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西南部群山綿延,昌山為縣境最高峰,海撥755.1米,系南嶽七十二峰之一。西部烏石峰凌 空聳峙,海撥437米,有“烏飛將近月,石亂欲撐天”之勢。東南部曉霞山脈綿延南北50公里,雲集天馬山、琵琶山、曉霞山、紫荊山四座高峰。北部仙女山,海撥311米,層巒疊翠,秀色一方。縣境中部沿涓水、北部沿漣水形成肥沃的河谷平原,東北由湘江、涓水、漣水匯注,形成湘潭盆地。

氣候

湘潭縣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冬夏兩季長,春秋兩季短,暑熱期長,嚴寒期短,熱量充足,雨水集中,光、溫、水空間分布差異小,災害性天氣較多,具有明顯的大陸性氣候特徵。年均溫16.7-18.3℃,1月均溫在5℃左右,7月均溫在30℃左右,極端最高氣溫41.2℃,極端最低氣溫-12.1℃。年平均降水日150天,年平均降水量1300毫米。年均日照時數1584-1885小時,無霜期273天。

湘潭縣年平均氣溫一般在16.7~18.3℃之間。1月最冷,月平均氣溫一般在5℃左右。1991年極端低溫為-12.1℃。7月最熱,月平均氣溫一般在30℃左右,極端高溫達41.2℃,冬夏溫差24~25℃。年最低溫度一般在-2℃~-8℃之間,年最高溫度一般在39~40℃之間。縣內年降水日,多年平均為150天左右,最多的年份曾達190天,最少的年份只125天,多年平均降水量為1300毫米左右,比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少5%左右。其中最多年降水量為1750.2毫米,最少年降水量只997.7毫米。

湘潭縣平均日照總時數為1584~1885小時。7月份日照最多,2月最少。年際之間,差異頗大,最多年日照達2127.7小時,最少年為1449.5小時。境內春季和夏季多東南風,盛夏多南風,秋冬季多西北風。風速大於17米/秒,瞬間風力達8級以上,每年均有出現,年均7~8次,最大的風速為20米/秒。

行政區劃

湘潭縣地圖 湘潭縣地圖

截至2010年末,湘潭縣轄15個鎮、4個鄉,645個行政村,14個居委會,14個社區居委會,總面積2132.8平方公里。縣政府所在地:易俗河鎮。

鎮:易俗河鎮、射埠鎮、梅林橋鎮、譚家山鎮、中路鋪鎮、茶恩寺鎮、河口鎮、花石鎮、青山橋鎮、石鼓鎮、雲湖橋鎮、石潭鎮、楊嘉橋鎮、烏石鎮、白石鎮。

鄉:分水鄉、排頭鄉、龍口鄉、錦石鄉。

2015年,根據湘潭縣鄉鎮區劃調整方案,湘潭縣轄易俗河、譚家山、中路鋪、白石、茶恩寺、河口、射埠、花石、青山橋、石鼓、雲湖橋、烏石、石潭、楊嘉橋14個鎮,分水、錦石、排頭3個鄉,總面積2132.80平方千米,總人口98.93萬人,縣人民政府駐地不變(易俗河鎮大鵬中路518號)。

自然資源

水資源

湘潭縣地表水資源總量603.75億立方米,年均可利用地表水資源5.8億立方米,水能蘊藏量6090千瓦。

土地資源

湘潭縣全縣耕地102萬畝,林地108.6萬畝,森林覆蓋率47.8%。主產稻穀、生豬、鮮魚、蔬菜、茶葉、水果、湘蓮,有“中國湘蓮之鄉”之稱。

礦產資源

湘潭縣已探明儲量的礦產有主要有煤、錳、鉛磷、石膏、海泡石、矽砂、石灰石、鐵、金、高嶺土、白雲石和礦泉水等。35種,礦產地有132處,其中中型礦床9處。探明儲量居全省前5位的有錳、矽砂、石膏、海泡石,居全國前10位的有錳礦。

植物資源

湘潭縣屬中亞熱帶東部常綠闊葉林亞帶,按植被區系劃分,屬華中偏東亞系。過去對天然值被利用不當,致使呈為次生植被和人工植被,次生植被的組成主要有殼斗科、樟科、山茶科等;人工植被的組成主要有用材林、油茶經濟林及沼澤性水性水生植物等群落,地貌形態多樣致使植被各具特色。縣境內里野植物資源較為豐富,名目較多,主要有林木類、竹類、藥用植物類,花卉類等百個品種。

動物資源

湘潭縣 湘潭縣

湘潭縣內野生動物屬亞熱帶林灌叢草地農田動物群,常見的野生動物有鼠、野兔等6個種;禽類有麻雀,野雞等22個種;鱗類有鯉、鰱等40多個種;介類有龜、蟹等6個種;昆蟲類有蜘蛛,蟬等46個種;無脊椎類有蝸牛,蚯蚓等6個種,脊椎爬行類有眼鏡蛇,水蛇等14個種;兩棲類有泥蛙,澤蛙等5個種。

人口

截止2017年末,全縣戶籍人口97.15萬人,常住人口86.53萬人,其中,城鎮人口38.59萬人,農村人口47.94萬人,城鎮化率44.6%。全年出生人口12633人,出生率12.74‰,死亡人口6250人,死亡率6.30‰,人口自然增長率6.44‰。

經濟

概述

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04.3億元,增長8.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2.6億元,增長3.4%;第二產業增加值202.4億元,增長7.9%;第三產業增加值139.2億元,增長13.4%。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46832元。三次產業結構比為15.5:50.1:34.4,第一、二、三次產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分別為6.2%、45.8%和48.0%。

全縣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45.2億元,增長14.3%。按經濟類型分,國有投資59.6億元,下降1.0%;非國有投資185.6億元,增長20.3%。按投資方向分,其中工業投資151.2億元,增長16.7%;基礎設施投資53.1億元,增長0.7%;高新技術產業投資10.2億元,增長11.9%;房地產開發投資28.2億元,增長39.9%。

第一產業

全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07.0億元,增長3.8%;農林牧漁業增加值65.0億元,增長3.6%。全縣糧食播種面積10.65萬公頃,糧食總產量75.0萬噸,增長0.7%;蔬菜播種面積2.61萬公頃,蔬菜產量80.1萬噸,增長2.5%;油料播種面積0.84萬公頃,油料產量0.88萬噸,下降6.0%。水產品產量4.66萬噸,增長4.4%;全年出欄肉豬205.99萬頭,增長1.7%;出欄牛0.58萬頭,增長1.8%;出欄羊3.81萬頭,下降6.6%。

全年水利工程投入資金3.0億元,開工各類水利工程1.3萬處,移動土石方1080萬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2平方公里,新增農田有效灌溉面積334公頃,新增節水灌溉面積1030公頃。全縣年末農業機械總台數31.68萬台,總動力達144.67萬千瓦。水稻機耕率達98.7%,機收率達98.5%,機插率達28.7%,綜合機械化率達77.6%。

第二產業

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總產值561.6億元,增長14.8%,完成規模工業增加值152.3億元,增長7.6%,其中天易示範區完成規模工業增加值118.8億元,增長12.4%,占全縣規模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78.0%。全縣規模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28.8億元,增長14.2%,實現利潤總額17.0億元,增長16.9%。

全縣實現建築業增加值20.9億元,增長10.3%。房屋建築施工面積221.3萬平方米,增長10.3%,其中新開工面積131.8萬平方米,增長11.9%;房屋建築竣工面積135.1萬平方米,增長12.5%。

第三產業

2014年年末全縣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263.5億元,增長15.7%;本外幣各項貸款餘額157.0億元,增長17.1%。

全年進出口總額2751萬美元,增長38.5%,其中,進口總額323萬美元,增長273.1%;出口總額2428萬美元,增長27.8%。全縣有進出口實績企業23家。

全年共簽約新項目86個,其中投資規模億元以上新項目33個。實際引進境內省外資金42.4億元,增長20.2%,實際利用外資8627萬美元,增長11.1%。

全年接待遊客812.2萬人次,增長11.5%,實現旅遊綜合收入50.7億元,增長5.2%;其中境外入境遊客1.4萬人次,增長9.5%,實現境外入境旅遊收入477.9萬美元,增長73.9%。

全年完成財政總收入286607萬元,增長10.2%。其中,地方收入完成200350萬元,增長2.9%;上劃收入完成86257萬元,增長31.9%。財政總收入中,稅收收入173373萬元,增長24.7%。

2017年末全縣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400.4億元,增長7.1%,其中居民儲蓄存款321.8億元,增長10.2%;本外幣各項貸款餘額243.3億元,增長21.9%。

全年商品房銷售面積62.1萬平方米,增長59.4%,其中住宅銷售面積60.8萬平方米,增長58.7%。商品房銷售額23.0億元,增長74.0%,其中住宅銷售額21.7億元,增長69.8%。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積3.5萬平方米,下降71.3%。

社會

教育

湘潭縣 湘潭縣

全縣有中等職業教育學校6所,在校學生6492人,教職工513人。普通高中10所,在校學生19539人,教職工1593人。國中學校60所,在校學生29462人,教職工2398人。普通國小145所,在校學生46392人,教職工2423人。特殊教育學校1所,在校學生51人,教職工9人。幼稚園在園幼兒28257人。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均為100%。落實義務教育保障資金8742.4萬元,發放普通高中國家助學金591.0萬元;發放中職國家助學金286.3萬元,資助中職學生2863人次;落實中職免學費資金1285.2萬元,資助中職學生10783人次。

省級示範性高級中學:湘潭縣一中(全國百強中學)、湘潭縣鳳凰中學、湘潭縣五中

市級示範性高級中學:湘潭縣雲龍實驗中學、湘潭縣二中、湘潭縣八中

縣內十所普通高級中學:湘潭縣一中、湘潭鳳凰中學、湘潭縣雲龍實驗中學、湘潭縣二中、湘潭縣四中

湘潭縣五中、湘潭縣六中、湘潭縣八中、湘潭縣九中、湘潭縣十中

科技

全縣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386.0億元,增長14.0%;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104.2億元,增長13.9%。全年完成專利申請504件,其中發明專利262件。授權專利133件,其中發明專利6件。

文化

湘潭縣 湘潭縣

截止2017年末,全縣實現文化產業增加值23.05億元,增長20.2%。年末全縣有民眾藝術館、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博物館、紀念館1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1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1個。年末全縣有線電視用戶達17.9萬戶,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均為100%。全年放映農村公益電影7947場。

衛生

截止2017年末,全縣共有醫療衛生機構769個,其中醫院12個,婦幼保健院1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衛計綜合監督執法局1個,鄉鎮衛生院17個,診所、衛生所、醫務室194個,村衛生室543個。衛生技術人員3885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1751人,註冊護士1469人。年末醫院、鄉鎮衛生院共有床位3518張。

體育

截止2017年末,全縣共有體育場地1441個,其中體育館1座,運動場220個,游泳池10個,各種訓練房105個。全縣經常參加體育鍛鍊人數42萬人。全年開展全民健身項目40項次,新建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的行政村9個。

社會保障

全縣城鎮新增就業人員6797人,其中失業人員再就業1476人,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362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3%以內。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5432人。年末全縣城鎮低保對象5548人、農村低保對象16365人、特困供養對象7692人。全年累計發放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資金2092.2萬元,發放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資金4414.8萬元,發放特困供養資金4106.6萬元。年末,參加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人數13909人,參加企業單位養老保險人數45157人,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人數286718人,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人數56802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801944人,參加失業保險人數26007人,參加工傷保險人數49144人。

居民生活

截止2017年末,全縣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298元,增長8.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321元,增長8.0%;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75元,增長8.0%。全縣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5039元,增長8.7%。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8268元,增長8.5%;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3323元,增長8.0%。

資源環境

截止2017年末,全縣耕地保有量65300公頃,基本農田面積55020公頃。全年批准建設用地191.7公頃,其中占用耕地都得到補充,實現耕地占補平衡。全年完成造林面積2600公頃,其中荒地造林面積1266.67公頃,年末實有封山育林面積1333.33公頃,活立木蓄積量428.54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46.0%。

全年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氮主要污染物削減率分別為5.77%、3.21%、3.39%、5.68%。Ⅲ類或優於Ⅲ類地表水質達標率為100%,優良以上空氣品質達標率為82.7%,較上年提升4.2個百分點。

安全生產

截止2017年末,全年共發生安全生產經營性事故63起,死亡26人,無較大及以上生產安全事故。

交通

湘潭縣,依湘江,鄰省城,交通發達,區位優越。湘江、107國道、岳臨高速公路、京廣高鐵縱貫南北,320國道、潭邵高速公路、湘黔鐵路、天易大道等級公路橫亘東西。

截止2017年末,全年完成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投入15.65億元,其中高速公路建設投入1.3億元、幹線公路建設投入11.27億元、農村公路建設投入2.95億元、水上交通建設投入0.13億元。完成農村公路新建300公里,完成農村公路拓寬改造500公里。建制村通客車率達100%。蓮花大道、青山大道、射埠互通至烏石紅色旅遊公路等幹線公路建設穩步推進,潭衡高速曉南互通建成通車。

民俗文化

湘潭縣 湘潭縣

湘潭縣素有“湘中明珠”之美譽,是中國湘蓮之鄉、湖湘文化發祥地,也是全國文化先進縣。其傳統音樂青山嗩吶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

青山嗩吶是湖南吹打樂中一種獨特的演奏形式,主要流傳在湖南省湘潭縣青山橋、石鼓、分水三鄉鎮及周邊鄰近地區(去年,石鼓鎮、青山橋鎮、分水鄉已被文化部列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該地區在民間辦理婚喪喜慶、玩龍耍獅及佛道教儀和巫儺傳統祭祀民俗活動中,形成的一種器樂演奏的音樂形態,根據表現功能、曲牌結構、套用場合等分為夜鼓牌子、路鼓牌子和堂牌子三種。夜鼓牌子是專用於喪葬的器樂曲牌,名稱大多以當地土俗稱謂,最著名的曲牌有《哭懵懂》、《對角飛》、《鳳凰音》、《隔山音》、《白鷺展翅》、《白鷺雙飛》等;路鼓牌子曲調較為豐富,有《鬧五更》、《神調》、《雙採蓮》、《嘆四季》、《蔡駝子回門》等;堂牌子民間俗稱坐堂牌子、坐樂、坐堂、大樂等名,民間最為普及的是《九腔》一堂和《粉蝶》一堂,曲牌是《新水令》、《步步嬌》、《沽美酒》、《雁兒落》;散牌子如《得勝令》、《月月紅》、《耍孩兒》等。

2008年6月,“青山嗩吶”被列入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

湘潭縣嗩吶藝術團已形成規模,“石鼓·青山嗩吶”保護中心成立並順利註冊登記。2011年12月,由國家文化部統一安排,並指定“青山嗩吶”項目參加第二屆兩岸非物質文化遺產月系列活動的“楚風湘韻——兩岸民間樂舞專場演出”,精心編排的青山嗩吶吹打樂薈萃節目在台灣的精彩表演,充分展示了該項目的民間特色技藝,獲得了台灣各界人士一致讚譽,為促進兩岸的文化交流作出了新的重大貢獻。

旅遊

全國百強中學--湘潭縣一中 全國百強中學--湘潭縣一中

湘潭縣山川秀麗。湘江和涓水、漣水穿越縣境;古瀟湘八景之一的昭山、湖湘文化發祥地隱山、昌山、烏石峰、仙女山、金霞山可登高覽勝;湘潭文廟、關聖殿、夕照亭等古剎殿宇歷史文物猶存;碧泉潭、硯井、漢城橋等名勝古蹟可遊目騁懷。歷代留下了“岸花飛送客,檣燕語留人”、“綠水暖青萍,湘潭萬里春”、“杯底還繳龍安雲,劍邊更落金霞山”等千古絕唱。

烏石紅色旅遊區

烏石紅色旅遊區占地面積150畝,主要景點有牌樓、虎頭門、銅像廣場、紀念館、故居、德懷墓、烈士墓、烏石峰、烏石寨遺址、楠木沖水庫、九船採蓮、觀景台等,先後榮獲“98全國文物系統十大陳列展覽精品”、“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點)”、“全國百家紅色旅遊經典景區”等多項殊榮。

彭德懷故居 彭德懷故居

彭德懷故居:位於烏石鎮烏石村,距湘潭市40km,距韶山毛澤東故居35km,距花明樓劉少奇故居50km,與之構成湘中偉人黃金旅遊線。故居座西北朝東南,主體面寬三間,進深兩間,磚木結構,粉牆青瓦,是一棟具有江南風味的普通農舍。當時名“三華堂”,彭德懷親手撰寫門聯“為善最樂,見惡必除”。故居總面積460m²,正堂門首嵌有漢白玉陰刻貼金“彭德懷同志故居”匾額,為鄧小平1982年題寫。1983年8月1日,故居正式對外開放,同年10月10,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其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彭德懷紀念館:位於烏石鎮,距湘潭市40km。彭德懷紀念館位於故居斜對面臥虎山下,1996年9月16日奠基,歷時3年建成,由江澤民題寫館名。紀念館富有濃厚地方色彩的馬頭牆門廊、青灰瓦屋頂以及灰白牆鑲著的仿宋窗欞,既有古老的楚湘神韻,又有較強的時代感。紀念館正廳(又名序廳)有彭總巨型半身銅像一座,高浮雕3組,氣勢恢宏;壁畫2幅。

泛白石文化旅遊區

白石風景區:位於白石鎮,南嶽衡山之下,107國道之旁,是長沙——南嶽人文黃金旅遊線的必經之地。主要景點有星斗塘老屋、梅公祠、寄萍塘三處故居,有紫荊湖、響水塘瀑布等名水,有蓮花峰、九龍山等奇峰。

齊白石故居:又名齊家老屋、星塘老屋、星斗白屋,位於白石鄉杏子塢星斗塘。1864年1月1日,世界文化名人、中國現代國畫藝術大師齊白石誕生於該茅舍南正房,並在此生活了36年。1993年被列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五龍山:五龍山位於中路鋪鎮的柱塘鋪境內,海拔164m,據《湘潭五龍山大傑寺碑記》載:“鍾衡岳之靈,毓湘水之秀”,“五峰排闥,其形蜿蜒,故謂之五龍”。此山古木參天,雲霞輝映,有江南名剎——大傑寺坐落其間,為明代高僧慧安所建,至今500年。

尹氏宗祠:位於白石鎮,又名妙公祠,座西北朝東南,1905—1906年修建,清末古典式建築。整個建築的設計、雕刻手藝、木工全部由齊白石大師負責,充分展示了白石大師雕刻技藝的獨到精深。尹氏宗祠的大門門聯為“金天帝胄,洛水儒宗”,反映了該家族昔日的輝煌。門右有“收族”,門左有“敬宗”,牆頭有浮雕水泊梁山、王義章擺渡、梅花等浮雕,宗祠由庭院、善養堂、祖宗堂、戲台等構成。

此外還有紫荊山、曉霞山、蓮花寨、紫荊湖、馬宋祖居地等景點。

隱山湖湘文化源生態旅遊區

隱山風景區:隱山位於排頭鄉黃荊坪,海拔437m,距湘潭市區40km。又名龍山,龍王山,歷為湘潭四大名山之一。自宋元以來至民果初年,隱山成了州府官吏,文人雅士,遷客騷人薈萃之地。因北宋大文學家,大理學家周敦頤隱居講學而聞名天下,並因南宋名儒胡安國,胡宏父子在此講學授徒,創立湖湘學派,而被稱為“湖湘文化之源頭”。明正德皇帝朱厚照游江南至此,曾親筆御書“天下隱山”。不僅有隱山碧泉書院,三賢祠,胡安國胡宏父子合葬墓地及左宗棠故居,周小舟故居等人文歷史資源,而且自然風光優美,有美輪美奐的“四美湖”,神秘莫測的龍王洞,天然溫泉以及歷代為州官府吏,文人墨客瀏覽的聖地“四池” (蓮花池,洗筆池,化硯池,雷池),“八橋八景” (即隱水橋,流葉橋,通箭橋,珂里橋,栗林橋,獅龍橋,神仙橋,龍五橋)等。

此外還有石鼓景區、歷史古鎮洛口區、河口現代農業觀光休閒景區等景區。

著名人物

1500多年的建縣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薪火相傳,成就了湖湘文化的發源地,成就了“自強不息、敢為人先”的縣域精神。宋代大理學家胡安國父子曾在這裡的隱山、碧泉書院隱居和著書講學,開創了湖湘文化。左宗棠從這裡走出去以後,成為晚清三大名臣之一。這裡曾誕生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毛澤東、彭德懷、羅亦農,黨和國家原領導人華國鋒、胡耀邦曾先後在這裡工作。世界文化名人齊白石、國學大師王闓運、近代文學藝術界傑出人物黎氏八駿等文化名人,也出生在這片沃土。這裡還是台灣政要馬英九、宋楚瑜先生的祖居地。

明清時期,“科第甲於長沙,六藝亢於九府”。清代,縣人進士80人,縣令總兵以上者100餘人。

民國時期,少將軍官以上28人,省級文官以上33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副軍以上人物26人,中國科學院、工程院院士4人,澳洲社會科學院士1人,省部長11人,海內外知名人士6000餘人。

齊白石 齊白石

湘潭縣誕生了一代偉人毛澤東,共和國元帥彭德懷,共產黨早期主要領導人羅亦農,世界文化名人齊白石。湘潭縣為世人所矚目。在民主革命中,湧現了同盟會領袖劉揆一,革命英雄劉道一、秋瑾。

在人民革命中,產生了共產主義英烈羅學贊、彭公達、林蔚、楊昭植。

在人民軍隊將領中,孕育了盧冬生、梁鴻鈞、韓聯生、劉先勝、羅華生、熊飛、劉鵬、彭紹輝、彭鋼、丁榮傑、賀先覺、張喜雲、胡傳覺、郭應斌、左宗國、許再華。

在科學巔峰上,站立了曾士邁、黎念之、彭先覺、楊小凱、黎亮、石聲漢、朱紹先、伍卓群、歐陽 、譚世傑、黎秀芳、方彰林。

在科技發明領域裡,集合了發明家王慶河、朱培立。

在中國歷史文化名流中,銘記了胡安國、周詒端、釋敬安、王闓運、尹金易、胡元倓、周懷恆、胡邁、李儻、黎錦熙、黎錦暉、黎錦明、黎錦光、黎錦揚、嚴北溟、谷霽光、呂驥、石夫、夏湘平、武石。

在新中國治國洪流中,步出了周小舟、楊第甫、黃道奇、朱東陽、劉光和、黃亦純。

在古近代名宦中,積澱了狄棐、譚世績、周之屏、李騰芳、石萬程、陳鵬年、周系英、黎培敬、趙啟霖。

在台灣政治風雲中,走出了何浩若、宋希濂、楚崧秋、宋楚瑜、馬英九。

在中國歷史進程中,清代名將左宗棠,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導人華國鋒、胡耀邦。

所獲榮譽

湘潭縣先後榮獲中國湘蓮之鄉、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科普示範縣、全國科技進步考核先進縣、國家科技進步示範縣、全國文化先進縣、湖南省文明縣城、全國生豬出欄和調出第一縣、全國十大糧食生產先進縣、湖南省縣域經濟綜合實力12強等榮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