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阡溫泉群風景名勝區

石阡溫泉群風景名勝區

石阡溫泉群風景名勝區是全國第七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位於石阡縣中部、東北部和西南部,景區面積273平方公里。景區內有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萬壽宮為代表的明清古建築,有原始生態植被保持完好的佛頂山,有以石阡城南溫泉為代表的石阡溫泉群,有上千隻鴛鴦棲息的貴州獨一無二的鴛鴦湖,有以堯上仡佬族民族村和樓上古寨為代表的民族古村落,有以紅“二六”軍團司令部舊址為代表的紅色旅遊資源。石阡溫泉群風景名勝區自然環境十分宜人,無任何工業污染,空氣清新,是休閒、旅遊、探險、度假的最佳選擇之地。

基本信息

景區簡介

石阡溫泉群風景名勝區,分布在貴州省銅仁地區石阡縣(湯山鎮)縣城周圍10公里的範圍內。石阡溫泉群風景名勝區,總面積145平方公里,地處貴州省東武陵山脈西南邊緣,雲貴高原向湘西低山丘陵過渡地帶,屬中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石阡縣,有泉都之稱。溫泉群風景名勝區,現已探明的溫泉出口共17處,此外,還有一條地下熱水河――凱峽河地下熱水河,一個熱水溪――溪溝溫泉。石阡溫泉群中有代表性的是:城南溫泉、萬安溫泉、凱峽河地下熱水河和施場溫泉。其中,最負盛名的是城南溫泉。城南溫泉,又名石阡溫泉,位於石阡縣城南邊的松明山麓,龍川河右安。出水口高出龍川河水面12米,泉水從石隙中湧出,水溫47.5攝氏度,出水量45.83噸/小時。晝夜不捨,奔瀉入河。現在,城南溫泉處建有長廊、男女大池、小池、茶樓等設施。石阡溫泉群風景名勝區,主要景點:太虛洞、楓香風洞、白沙犀牛洞、石舟、凱峽河地下熱水河、溪溝溫泉、洋溪峽谷、雲台石林、河閃渡風光、被稱為梵淨山姊妹山的佛頂山。在石阡縣旅遊的其他看點:有700多年歷史的“戲劇活化石”儺堂戲、有200多年歷史的木偶戲、有濃郁地方特色的花燈、茶燈、龍燈。

地理位置

石阡溫泉群風景名勝區石阡溫泉群風景名勝區

石阡位於貴州省的東北部,銅仁地區西南部,因擁有豐厚的溫泉資源,而被貫以“泉都”的美譽。周邊與江口、印江、思南、餘慶、鎮遠、施秉、岑鞏、鳳崗等縣接壤。全縣面積2173平方公里,轄7個鎮,11個鄉,87個村,5個社區。縣政府所在地湯山鎮距省城貴陽317公里,距銅仁149公里,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全縣分布著漢、仡佬、侗、苗、等13個民族,多個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相互交融,創造了豐富燦爛的民族文化,使石阡這個小縣城散發著獨特的魅力! 石阡雖然是一個山區小縣,交通相對閉塞,但在周邊鄰縣,只要提到石阡,人們就會立刻想到:啊,那是溫泉之都,一個風光秀麗的地方;那是革命老區,曾經兩次記載紅軍長徵文化:那是歷史之都,600年的建府歷史孕育了她豐富的文化內涵,有省級歷史文化名城、省級溫泉群風景名勝區、革命老區之稱。

歷史

石阡古稱山國,歷史悠久,建置較早。秦贏政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置夜郎縣於今縣境西部,屬象郡。兩漢時期,屬武陵郡、轄地爿羊牁郡。梁武帝時,在此設建昌縣。隋朝,相繼置壽州、充州、寧夷縣。唐朝復置充州。元朝實行土司統治,至元初年置石阡軍民長官司於今縣城,置葛彰葛商長官司於本庄葛商屯,置洋溪公鵝長官司於石固公鵝一帶。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二月,置石阡府;設治於石阡長官司,實行土官流官並治,隸屬貴州布政司,領石阡、苗民、龍泉坪、葛彰葛商四長官司。清順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經略洪承疇率師取貴州。石阡於次年入清版圖。康熙年間,實行改土歸流。至雍正初年,相繼裁葛彰葛商長官司、苗民長官司、石阡正長官司。光緒年間,裁石阡副長官司。石阡土司制度自此結束。至清末,石阡府直轄龍泉縣。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石阡改府為縣,沿習至今,原府屬龍泉縣改為風泉縣,即今鳳岡縣。新中國成立後,石阡隸屬銅仁地區。

“石阡”的得名,有這樣的說法。

一是石阡因石屏高著而得名。“鐵鑄山城石作屏、水橫玉帶鎖河靈”。

二是說縣城南關外煙墩坡(現稱為“打石坡”)一帶尖石林立,約以千計,“千”加“埠”為“阡”而得名。

三是說民國《石阡縣誌.文藝志》載有馮翰撰《石阡解》,文中根據“阡,田間路,南北為陌,東西為阡”的解釋,以城西十公里關口坪“仙人街”和城東五峰山下的“石路”,為石阡的得名。

石阡素有“溫泉之都”之稱。

石阡地處武陵山脈西南邊緣,境內山巒起伏,溝谷縱橫,有明顯的中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特徵,即雨熱同季,暖濕共節,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春秋溫涼,是消夏避暑的好去處。由於良好的地質構造,境內出露的熱礦泉居全省之首,且水質優良。

石阡溫泉是怎樣形成的呢?石阡位於新華夏系第三隆起帶的南端,為一系列平行展布的北北東向褶皺及早新華夏北東向斷裂組組成,較大斷裂帶有走向北北東石阡樞紐斷裂帶、紅石樞紐斷裂帶,前者縱貫南北,後者斜穿東西,在中部和西部順應龍川河和餘慶河形成兩大槽谷。兩大斷裂為縣內熱礦泉水主要導熱儲熱結構。

人們知道石阡,因知道石阡有溫泉,“泉”成為了石阡的標誌。石阡地熱水資源十分豐富,熱泉出水量大、水質好。全縣已知熱礦泉18處,28個出露點,總流量8856㎡/日,平均水溫35℃。水中普遍含有氡、鍶、硒、矽、酸等對人體有益的元素和成分。對治療皮膚病、風濕、關節炎有顯著的療效,還可起到穩定血壓的作用。其中達到國家飲用、醫療熱礦泉標準的有城南溫泉、溪溝溫泉、吳家灣溫泉;飲用天然礦泉水有地下熱水河—凱峽河;其餘為醫療熱礦泉。

石阡溫泉,有這樣一個美麗的傳說:很早以前,一勘輿風水先生由雲南驅趕一隻火龍途經石阡,看到這裡山水幽美奇特,物產豐富,人民熱情的接待和款留,使他不忍離去,便將火龍鎮於江底,龍頭埋在石阡,龍尾壓在雲南。鎮於江底的火龍於是每日在江底戲耍,使地下滾滾熱湯湧出了地面,便成了溫泉,縣政府所在地“湯山鎮”也因此而得名。1936年,賀龍率領紅二.六軍團長征經過石阡,就已經領略了石阡溫泉神湯,隨紅二.六軍團一起長征的還有一位叫R.A勃沙特的外國人,在沐浴石阡溫泉後,寫了一本書叫《神靈之手》,書中對石阡溫泉大加讚賞,石阡溫泉也因此名傳西方。

主要景點

石阡溫泉

石阡溫泉群風景名勝區石阡溫泉群風景名勝區

石阡地熱資源十分豐富,迄今已知全縣地熱礦泉有13處,19個出露點。石阡地熱礦泉含有氡、鍶、硒、矽酸、重碳酸等微量元素,是天然的、優質的飲用礦泉水,同時也是具有醫療保健的礦泉水。目前石阡地熱資源利用主要以洗浴為主,最具歷史代表性的是石阡城南溫泉,又稱“石阡溫泉",位於縣城南端龍川河東岸,東枕松明山麓,西臨龍川古渡”及“乾坤一釣”。城南溫泉水溫45℃,“久睛不涸、久雨不漲、四時如一",泉水礦化度O.428克/升,硬度18.5德國度,含氡35.42埃曼,矽酸34.67毫克/升,鍶3.O~3.67毫克/升,硒O.05毫克/升。城南溫泉始建於明萬曆三十四年,歷經改修,日臻完備。2002年縣委、政府經過招商弓I資對城南溫泉開發建設,現有露天泳池、桑拿、小池、大池等洗浴設施,以及賓館等服務設施,可同時接納上千人洗浴,200多人住宿。

佛頂山景區

石阡溫泉群風景名勝區石阡溫泉群風景名勝區

佛頂山位於石阡縣境南端,與施秉、餘慶縣交界,最高峰l869.3米,與梵淨山為姊妹山。佛頂山原始植被完好,珍稀動植物眾多,自然景點星羅密布,有金頂雲海、垂簾飛瀑、飛鳳朝陽、叮咚坡、九大金盤、古藤嶺、古樹群、堯上民族村寨等。佛頂山由於原始生態植被保存完好,具有較高的旅遊、探險、科考價值。

鴛鴦湖

石阡鴛鴦湖位於石阡縣城東南面1O公里左右,是修建山坪水庫形成的人工湖泊,因有成千上萬的野生鴛鴦棲息於此而聞名於世,這些成千上萬的鴛鴦或浮於湖面或振翅於空,景象極為壯觀,讓人嘆為觀止。整個湖區自然生態環境質量優良,綠樹蔥榮,烏語花香。這樣多的鴛鴦在此聚集生息,在全國也是罕見的。

樓上古寨

位於石阡縣城西南1O公里左右的樓上古寨歷史久遠,文化底蘊濃厚。其村寨布局蘊含封建王朝的風水學說,遺存有梓潼閣、明代馬桑木民居建築等歷史文物古蹟,還有民間布繡、絲繡、木石雕刻、寨內及四周有楠桂橋、十子九秀才墓、天福井、公公背媳婦象形石、千年紫荊、北斗七星楓等歷史人文景觀。

萬壽宮古建築群

石阡溫泉群風景名勝區石阡溫泉群風景名勝區

萬壽宮位於縣城北端,為明萬曆初年始建,清康熙年間重修,乾隆年間補修,占地3800平方米,牌樓式宮門雄偉高大,座北面南、正殿和過殿座東面西,宮內分戲樓、正殿和花圃三大院落。整個建築為木結構,鑲嵌以磚燒造各種花、鳥、蟲、魚、走獸圖案栩栩如生。戲樓翹角正檐,上下楣枋刻雙龍戲珠和三國演義故事等數十處高浮雕。地面、階沿以細條石鑲鋪,宮四周圍牆高十米有餘,青磚砌就。石阡萬壽宮是目前全國保存最好最大的宮宇之一,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阡縣城古建築很多,且保存較好,除萬壽宮外,還有始建於明萬曆15年間的禹王宮,始建於明永樂12年的府文廟,清代末年修建的天主教堂等。1936年中國工農紅軍二、六軍團長徵到石阡休整,其軍團指揮部就設在天主教教堂。石阡溫泉群風景名勝區內歷史、人文、自然景觀十分豐富,僅以上述幾個為代表進行簡介,希望省內外、國內外對石阡感興趣的朋友來參觀,領略石阡溫泉群風景名勝區的歷史、人文、自然風光風情。

主要山峰

佛頂山

石阡溫泉群風景名勝區石阡溫泉群風景名勝區

佛頂山自然保護區位於石阡縣南端的甘溪、坪山,與施秉、餘慶、鎮遠三縣交界,方圓50餘華里,總面積1403hm2,最高峰海拔1869.3米,距縣城30公里,有公路直達。它是貴州東部僅次於梵淨山的第二大高山,有“梵淨山的姊妹山”之稱,與梵淨山相同,歷史上曾是黔東佛教聖地,並且佛頂山自然保護區也是黔東北除梵淨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外,保存較好的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佛頂山區太陽輻射值低。因佛頂山地處低緯度,太陽高度角較大,理應獲得較強的太陽輻射,但因雲霧多,加之山體遮蔽嚴重,降低和減少了太陽輻射的強度和到達地面的熱量,年總輻射為79.6callm2。比同緯度其他地區少,處於全國日照低值區,平均氣溫在海拔600m、1100m、1500m處分別為16.4℃、14.1℃、12.3℃,佛頂山受海洋氣候影響較大,雨水豐沛,相對濕度大於80%;年均降水量1100~1350mm,為全縣多雨區。由於具有明顯的中亞熱帶季風山地濕潤氣候特徵,溫暖濕潤,雨量充沛,為生物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
佛頂山自然保護區中擁有植物1069種,列為國家珍稀、瀕危重點保護植物的有16種,屬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有珙桐,二級保護植物鵝掌楸、香果樹……三級保護植物有穗花杉、白辛樹、天麻等。由於高大的山體、複雜的地形、保存較好的森林植被,為森林動物提供了豐富的食用和棲息環境。自然保護區動物資源豐富,已鑑定命名的脊椎動物與昆蟲有119科417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32種,其中,一級重點保護動物1種,二級重點保護動物31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豹,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彌猴、穿山甲、大靈貓、小靈貓等。並有多種可食用的野生綠色植物,藥用植物也十分豐富。佛頂山自然保護區以森林山地景觀為主體的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旅遊景觀類型多樣,包括山地、河谷、瀑布、森林植被、宗教文化、自然及人文景觀類型,具有較高的旅遊價值,是一處集科考探險與登高覽勝的好去處,2005年被批准為省級自然保護區。

五峰山

是石阡縣城正東後背的城市後花園,處石阡縣中心旅遊開發區,距縣城2.5公里,平均海拔700米,最高峰海拔1064米,規劃面積約8平方公里。五峰山因五個山峰並列排列得名,分別是龍峰、青冥峰、元寶峰、白岩峰、龍尾峰。著名的風鬼洞在一峰龍峰(又稱龍山)山腹中,北面五峰形狀為猴,稱猴山。五峰山背面的雲台山有歷史悠久的雲台寺,清幽的寺廟掩映在松林之中,長年香火裊裊,遊人不斷。雲台山的山巔、山腰和山腳分布有大小不等的石林,這些石林形狀各異,造型獨特逼真,尤其是山腰處石關門石林中的石壁題字“出岫無心”,氣勢恢宏,雄渾有力。五峰山森林公園面積4800畝,是距縣城最近且保存完好的綠地。山上峰巒連綿,松林如海,四季蒼翠,主要有松、杉、柏及各種落葉喬木十多種。村寨座落於叢林深處,古樸寧靜,在林間小道漫步,只見樸素的農舍隱現林中,令人有置身“世外桃源”之感。五峰山森林公園以優美的自然景觀和獨特的人文景觀而著稱,是休閒、遊玩的好去處。站立山頂,可俯瞰山下縣城全景。

主要峽谷

凱峽河峽谷

主段河流全長約15公里,河道所經多為幽深峽谷、急灘與深潭相間,兩岸樹木蔥鬱,雜草叢生,雀鳥聲喧?船行開闊之處,可看到煙村田耕的景象,別具特色的“翹角樓”隱現於裊裊炊煙中,就象一幅幅美麗的山水畫展現於眼前。特別是沿岸幾處地熱泉最為幽靜壯觀。

洋溪河峽谷

位於石阡縣城北,距縣城5公里,為“凱峽河風光”的組成部分。阡東的凱峽河至此出於峽谷,流經兩岸田莊之間,約1公里至浮橋口,匯龍川河而北去,這一段河面寬廣,沙灘流水,故名洋溪。洋溪深處,山崖陡峻、水石清幽與外間的開闊景象形成鮮明的對照。洋溪谷口,左有高聳入雲、斜崖垂麓的風帽頂,燕子岩,右有壁削千仞、石乳倒懸的黃家垴、大偏岩有如石門洞開,風光俏麗。洋溪峽谷以溶洞著稱,谷口崖間洞穴成群,古為修仙慕道者隱居的地方,人跡罕至。據舊志載,明末清初,有河南睢陽“東華道人”常住洋溪岩穴,以修煉“梅子金丹”,相傳他曾住過的風神洞,每逢天氣驟變,洞內吼聲如雷,洞口黑煙噴出,黑煙噴得越遠,冰雹落得越大。因而當地人畏洞若神,不敢深入。其內層樓重疊,上有天窗、下有暗河,主洞有石廳、砂廳、景廳等,有身披金甲、銀鎧的“戰神”,有晶瑩透亮的石筍、石柱,水中有閃閃發光的空心石豆等,是一座小巧玲瓏,原始面貌保存完好的溶洞,足供觀賞。八十年代在谷內建成洋溪電站,將峽谷河流截為兩段,堤內水平如鏡,形成人工湖泊;堤外河谷深幽,流水潺潺,春夏水漲時節,水洪沿堤傾瀉而下,形成巨大瀑布,聲震山谷,間現雲霧彩虹,蔚然壯觀,電站的基礎設施與溪谷的自然風光融為一體,是縣城附近別具一格的一個遊覽勝地。

主要溶洞

太虛洞

位於城南2.5公里的燕子岩山腹中。明萬曆年間,知府鄭一信命其名為“太虛”,以其中深玄似天空而藏自然之妙得名,以其奇巧、神秘而著稱。自明代中葉以來,遊覽者甚多。歷代官員、文人至此探奇訪古、題詞留句也很多,洞內外崖壁上多有石刻。故其洞素有“黔南第一景”、“第一仙洞”等美稱。太虛洞雖不大,洞口卻極為寬闊,約百米的洞口向下傾斜,恍如鱷魚張開的巨口,吞天光而藏瑞氣。天生的洞喉石門雙立,從這裡就進入明暗相間、雲霧繚繞的大廳。大廳地底寬平,間有巨石堆積成景。壁間正面高處刻有醒目大字“千奇內蘊”,為民國初年廖河恩書。廳內分道而入上、中、下三洞,現在開發出來的中洞深約1華里,名勝景觀盡在這個洞裡。洞內有若干的摩崖石刻,都是歷代名人學者所留。太虛洞摩崖石刻被省、縣人民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其中的摩崖石刻有:“虎踞”、“龍翔”、“第一山”、“海圖”、“仙家白日”、“禪堂”、“知音”、“觀音堂”、“萬佛崖”、“第一仙洞”等等。

太虛洞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區的岩溶洞穴,與省內同類型的洞穴相比起來,也許沒有畢節織金洞的宏偉壯觀,不及安順龍宮的婀娜多姿,但是它的靈巧和神秘以及幾百年來蘊涵的文化卻不得不讓人們所嘆服。如同其他名山古洞一樣,太虛洞亦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為人們求仙拜佛、禳災祈福與游山觀景的勝地,因而神韻迭傳、風光特著。傳說太虛洞內有一個行蹤不定的白頭羅公,數百年來民間盛傳其仙體在太虛洞時時顯現,此人鶴髮童顏、步履如飛,能通五經、知未來禍福。有緣在太虛洞見到白頭羅公者,歷代不乏其人。太虛洞又有“觀音洞”之稱,洞前有觀音閣,洞中有“觀音室”、“觀音大士”像等。因而歷代到這裡朝佛觀景者絡繹不絕,積日成俗。每年大年初一過後,及至正二月旬,六月朝佛,九月廟會等,太虛洞車水馬龍,熱鬧非凡。所以這又是一個佛教勝地。走通中洞以後就到了“天外天”,從這裡可以從雲霧中觀賞石阡城全景,讓人感到心曠神怡。

三佛洞

位於石阡城西北30公里的川岩壩十二梁子西側。該洞分上、中、下三個洞,面對三峰山,溪流直瀉下洞。上洞深80多米,高30多米,寬20多米,其鐘乳石有天生石獅、仙人床、瓦片鞋等景觀。中洞深不可測,上有懸岩、下有深潭,腳下身旁鍾乳奇觀美不勝收。村民在洞內修房建廟,以避戰亂。當年白號義軍曾據此隅敵,後來清軍總督李元度占此地為指揮部,清剿白號義軍,刻有若干碑石記載當時戰況。下洞為溪流沿洞壁直瀉而下,深不可測。

文化

歷史文化

石阡建郡設縣歷史悠久,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設府,迄今已達600年之久,遺留的歷史遺產極為豐富,有古“夜郎”之稱,縣城湯山鎮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境內古建築、古遺址等設施,分布數量多、歷史悠久。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萬壽宮、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城南溫泉、禹王宮、文廟、太虛洞、啟靈橋、中國工農紅軍二.六軍團總指揮部舊址,還有千工堰、成氏墓群、東嶽廟、樓上古寨、堯上民族文化村、花橋侗寨等,蘊藏了豐富的文化內涵。

民間文化

石阡民間保留著多種充滿了生活情趣帶有濃郁泥土氣息的傳統文化藝術形式,如在春節、元宵期間的“玩燈”(茶燈、花燈)之俗;在祭祀秧神、朝山拜佛的木偶戲;在慶壇還願時演出的儺堂戲等。傳統民族燈戲有龍燈,分為毛龍、狗龍、獅子龍、棒槌龍;農耕勞作間歌舞如打薅草鑼鼓;茶燈。

毛龍

毛龍為我縣境內仡佬族人民在春節期間用竹木扎制的用於賀歲鬧春的一種燈種,現隨民族民間文化的交流與繁榮,毛龍不再只是仡佬族獨有,我縣的其他少數民族也開始在春節舞毛龍賀新春了。“仡佬毛龍”以“龍神”崇拜為核心,綜合了佛教、道教原始崇拜,本民族圖騰等多種民間信仰以及由此所衍生的儀式、工藝、表演技巧、念誦等行為方式,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及獨特的人類學價值,是研究仡佬民族文化的重要例證。其基本要素包括(1)“龍神”信仰:包括傳統故事,敬龍神儀式、敬龍神場合、用品和誦河。(2)附屬圖騰、神靈信仰:包括“竹王”崇拜、盤瓠崇拜、民間佛、道崇拜、原始崇拜等。(3)扎藝:包括選材(竹篾、木、彩紙)、工藝等。(4)玩技:包括:“單龍戲珠、二龍搶寶”、“倒掛金鉤”、“犀牛望月”、“螺絲鏇頂”等。(5)念誦:包括“開光”、“清水”、“化龍”等儀式的念誦及“開財門”、“敬財神”等表演時的演唱。2005年,縣文體廣電局,以毛龍向國家申報了非物質遺產項目,已獲批准。現毛龍已成為石阡一旅遊項目。
毛龍的扎制十分講究,主要用料大部為竹,只有少部分用木。扎龍先扎頭,龍頭的扎制先用一長約1米、寬30厘米的板,置於底部的板上鑽洞3個,一洞用於穿燈把其餘兩洞作夜間舞龍插燭用,置於上部的木板鑽洞1個,用於燈把連貫上下木板,整個龍頭骨架呈“乾字”型捆綁於八仙桌的一角,然後圍繞龍頭骨架用竹子扎制龍頭。龍身一般由背筋,火草桿、燈把、龍構成,背筋一般3個主線,用寬約3厘米左右的竹條仿編辮子一樣紡織而成龍脊,然後用9至11根“乾”字型燈把按等距捆在龍脊上,捆“八卦燈”在龍脊上,置於燈把間,最後由寬約1厘米、長約1.5米的竹條,纏上七彩紙,紮成花環狀,捆在龍脊上,兩側用略長於龍身的繩索從龍頭後,一直向後將火草桿串聯成一體,在最後一根燈把上扎制龍尾,龍尾也是捆綁在背筋上的,一般紮成魚尾形,與前面的燈把、火草桿連成一體,製成龍身。龍頭加龍身,毛龍扎制好後,可出燈、玩燈了。
石阡毛龍的出燈、玩燈、化燈也十分講究。
出燈必先取水,由說伏似的燈師率燈隊前往有水的地方,焚香化紙,供奉祭品,念完祭文後,方可玩燈。這樣龍才能有靈性。
玩燈,一般需身強體壯的男子20至25人,敲鑼鈸的4人,耍寶、說伏似的2人,拿提燈、耍狗龍3人,舞龍燈的11至15人,因參加的人多,所以走到哪裡都十分熱鬧。玩燈一般排燈上前,排燈到哪裡,毛龍和龍寶就跟到哪裡,龍寶一般由掌壇法師拿著,用於說伏似,掌壇師說伏似一般都說一些賀新春的吉祥語和祝詞。玩到愛好的接燈人家,主人會、焚香化紙、燃放鞭炮,給玩燈人遞煙倒茶,每人髮蠟燭一枝並囑玩燈人為其換上,然後端出事先擺好成包的煙、酒、臘肉、禮金的茶盤送給燈隊。掌壇師可視接燈主人的熱情程度和要求,即興率領燈隊為主家表演過仙人橋,翻八仙桌等絕技,回敬主家,並將部分禮金退還,寓意轉千發萬。
化燈,一般是在正月十六日晚。玩燈畢,掌壇師都要率燈隊到取水地或有水的地方將龍燈燒掉,意即送龍升天,把一切不祥和災害都帶走,保佑接燈人家吉祥平安,萬事如意。化燈前同樣要設祭壇,供祭品、念祭文,以祈求龍王保佑。
石阡毛龍在我國屬稀有燈種,在縣委、政府的高度重視下,目前已舉辦了兩屆毛龍燈會,每次燈會都表演了過仙人橋,翻八仙桌等絕技,其藝術品位正日益提升。

儺 戲

元代,石阡就有儺戲活動記載。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石阡府志》中也有有關儺戲活動的記載。清康熙三年(1664年),推官陳龍巖在《石阡府志》“奇觀論”中寫道:“阡屬楚尾,信鬼重巫,酷有湘、沅間風。秋盡冬來,臘余春前,比戶舂儺鼓角,鐃笳鈴鑼,歌唱之聲,響徹晝夜”。民國時期,境內儺戲班100餘個,經常在縣城、本庄、白沙、龍塘等地演出。其中著名的有晏明姚紹清儺戲班,樂橋王清廉儺戲班,公鵝吳忠仁儺戲班,青陽陳正中儺戲班。解放後,儺戲演出被視為搞“封建迷信活動”而加禁止,只在最邊緣的農村有少數活動。1979年後,儺戲文化引起省內外專家重視,縣內儺戲班逐步恢復發展。至1985年,儺戲班已恢復23個,儺戲藝人發展到170餘人。
石阡儺戲分6個流派。一、茅山教派:青陽鄉科甲彎商家儺班,祖師59人,家傳6代,漢族。二、湖南教派:晏明鄉新化姚家儺班,祖師32人,家傳5代,由湖南保靖江石夾大坪田法龍傳,侗族;樂橋鄉柿花壩王清廉儺班,祖師30人,由湖南麻陽傳入,土家族。三、湖北教派:樂橋鄉雙山儺班,傳6代、漢族。四、淮南教派:枇杷鄉樓房楊家儺班,祖師38人,家傳5代,侗族。五、河南教派:楓香鄉新屯譚家儺班,祖師譚法旺從河南安陽學成,家傳6代,漢族。六、四川教派:楓香鄉銀豐陳家儺班,從四川秀山熊法清處學成,家傳4代,仡佬族。
石阡儺戲包括法事、正戲、外戲和儺技四種形態。法事包括開壇、起神、發文、立樓紮寨、開(放)兵、搭橋、回香、申文、請水、合神、獻紅花、開光、灑淨等20多項內容。主要構成請神、酬神、送神的古儺戲遺願。法事的宗教成份和迷信色彩甚濃,有的唱段直接採用了佛教、道教誦經的調子。做完法事後緊接演正戲。正戲是法事的調節和補充,以第一人稱出現。雖然正戲演的是關於神的故事,但故事中已具有簡單的矛盾糾葛和人物性格刻劃。其中和尚、開山等具詼諧個性,演出中常使用地方口語插科打諢,調笑逗趣,形成比較粗糙、質樸、簡單的戲劇形式。音樂唱腔是正戲的主要部分,縣內儺戲班上演正戲有《掃地梅香》、《唐氏太婆》、《甘生趕考》、《勾判》等24個節目。
外戲是法事完畢後的一項活動,與法事脫離。外戲可在儺堂中演出,也可在儺堂外演出。演出題材與神無多大關係,純屬為娛人而進行的一種戲劇形態。由於參演者仍是儺班人員,因此帶有一定的儺活動痕跡。表現在劇本上以對子戲為骨架,保留正戲中唱十二月形式及其他套語。音樂一曲或兩首曲調維持幾場的情況較為多見,反映了外戲仍是一種尚未成形的稚拙的戲劇。
四種形態的共同點,是音樂採用勾鼓伴奏,每句結尾都有幫腔重複。且字多腔少,排列靈活,折節多變,有很大的即興性。
儺的音樂分唱腔和打擊樂兩部分。法事主要用儺腔,間用少量禪腔、道士調;正戲用民歌小調,插有少量儺腔;外戲借用其他劇種腔調和民歌。儺腔的總體結構為單曲並置體、不同調子前後相列而不相連,相列也無一定要求的規律。儺腔調式區分,有羽調式類、徵調式類、宮調式類、商調式類。由於儺戲中女角由男性妝扮,因此女腔使用假聲,男腔使用真聲,男女腔相接時,往往相差5度,形成近關係轉調。鑼鼓由一鑼一鼓、一鈸、一馬鑼組成。鑼鼓經較簡單。

仡佬敬雀節

是石阡仡佬族世代流傳下來的一種綜合性民俗活動,在每年的農曆二月初一舉行。敬雀節是仡佬先民開荒闢地建立家園時,敬奉雀神的崇拜活動。堯上鄧氏家譜記載,按15輩人推算,敬雀節至少有300多年歷史。
“敬雀節”以“敬雀”為核心。包括了敬雀保存的生態環境居民建築和動態民俗文化的內容。“敬雀節”有豐富的文化價值,獨特的民族性、地域性及多樣的社會功能。其價值體現在:1、自然觀光和民俗文化施教活動有其場所和內容。2、研究古代仡佬族歷史文化及其文化交流的例證。3、“依託自然、融入自然”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對當今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具有啟示意義。4、蘊涵豐富的圖騰崇拜、自然崇拜以及佛、道、宗教觀,是研究仡佬族民間信仰和宗教心理又一重要途徑。5、仡佬族敬雀節融獨特的空間文化和民族文化於一身,不僅是獨特的人類學個案,而且還具有重要的比較研究價值。

木偶戲

石阡木偶戲又稱“木鬥鬥戲”或“木腦殼戲”,是流傳於貴州省石阡縣各民族中的一種民間傀儡戲曲劇種。鼎盛時期的演出範圍輻射到全縣各地及周邊湘、鄂、渝、黔等省邊區的各民族中。舊時,石阡木偶戲常年活躍在石阡及湘、鄂、渝、黔的周邊地區,其遠祖可追溯到漢魏以遠的“刻木人像”的“傀儡”,為宋元時期杖頭傀儡的遺存。據口傳資料,大約在200年以前,自湖南辰溪傳入,至今已有七代傳人。至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發展為鼎盛時期,擁有太平班、興隆班、天福班、楊本家班、泰洪班等。
石阡木偶戲基本要素包括唱腔、鑼鼓牌子、“頭子”、戲裝、道具、表演等方面:①唱腔:包括高腔和平彈兩種類別。②鑼鼓牌子:主要有“大出場”、“小出場”等十餘個牌子。③“頭子”:分為生旦淨醜四個行當。④服飾:包括盔頭、方巾、蟒袍、拷子、摺子、披掛等部件。⑤道具:包括各種兵器、“肚腹”、“跺腳”、“手柄”、冉須等部件。⑥表演:包括表演手法、身段等。
據調查,民間對木偶戲的分類實際上存在四種情況:1、以唱腔分類,將其分為“高腔戲”和“平彈戲”兩類。2、以劇目內容分類,將其分為“撰本戲”和“小本子戲”兩類。3、以表演場合和社會功用分類,將其分為“廟會戲”和“願戲與眾戲”兩類。4、以倫理道德準則分類,將其分為“忠戲”、“孝戲”、“節戲”、“義戲”四類。木偶戲演出須包括:立牌位——請神——演出——送神四個程式。
石阡木偶戲歷代均以“口傳心授”的方式傳承,學徒跟班學藝。主要有家傳、師傳、家師結合傳授三種方式。班主(輩缽繼承人)的選定和傳承最為嚴格,其人品、德行、技藝均須嚴格的考驗。同時還要舉行複雜的傳輩缽儀式,包括設香案、請神、卜卦、賜法名、傳祭祀詞等程式。
石阡木偶戲有著豐富的文化價值、獨特的民族性、地域性以及多樣性的社會功能,其價值主要體現在:(1)是古代杖頭傀儡在黔東地區的遺存;(2)研究黔東地區各民族文化交流的例證之一;(3)是研究黔東方言在民間戲曲中運用的活例證;(4)對高腔、平彈的傳播學研究具有啟發性意義;(5)具豐富、獨特的民族造型藝術和服飾文化價值;(6)通過對石阡木偶戲的表演方式、身段、場合、習俗等方面的研究,有助於我國木偶藝術的發展;(7)對石阡木偶戲劇目在民間的傳播研究,有助於我國當代少數民族社會教育方式的研究;(8)其蘊含的豐富的宗教信仰理念是研究民間宗教砌成心理的又一重要路徑。

石阡花燈

花燈是石阡縣民間“元宵慶會”之俗中一種傳乘日久、流行面廣的曲藝形式,歷時有200年之久。它集彩燈、演唱、音樂、舞蹈於一體,給人以良好的祝願和美的享受。據統計,全縣花燈班(燈會)近300個,表演者多為一醜一旦,刀具為花扇、手巾;音樂伴奏以打擊樂器為主,配二胡、笛子、月琴;唱四平腔、採茶調、有簡單的場次和道白。花燈演出場地不拘,農村在正月玩燈期走鄉串寨,挨戶演出,有“丟寨不丟家”之說。

薅草鑼鼓

薅,用手撥(草)之意。這是一個由祭祀活動發展起來的一門藝術。
薅草鑼鼓的第一步是祭祀秧苗,為什麼要祭祀秧苗呢?相傳,龍王三太子在一次接受降雨的任務時,延誤了下雨的時日。玉皇大帝得知後,把他貶入了人間,就在現在的石阡縣。太子憤憤不平,於是大發淫威,肆意破壞當地的秧苗。當地秧神和土地神因為法力不夠,抗衡不了他,只能讓他肆意妄為。直到後來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路過此地,秧神及時將此事報告了他們,龍王三太子才被制服。為了感謝秧神,仡佬族人從此就留下了祭祀秧神的習慣。
仡佬族人祭祀秧神一般在端午節前後舉行,因為此時秧苗已經吐出新葉。主人先要在房前屋後選一塊上好的田地,然後第二天一大早邀集歌師(通常有兩名,一名敲鑼,一名打鼓)和一些親朋好友來到田邊,擺上糍粑、粽子、湯圓、酒等供品,插上草標,手拿清紙念一番祈禱詞,多半是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之意,最後點燃香、紙和鞭炮。
祭祀完了,歌師便吩咐捲起衣袖和褲管,說上一段開場白,講清楚當天的農活後,然後一聲號令,歌師敲鑼打鼓,喊起號子,大家一起下到田裡薅草,你追我趕,一鼓作氣,形成一個極具熱鬧的勞動場面。
薅草鑼鼓隊通常由6人組成,號子分三首,即上午號、中午號和放工號。薅草鑼鼓起到了監督勞作,提高勞動效率和加強勞動強度的功效,使得繁重而苦悶的農活轉變成了一件有趣的娛樂活動,也體現了仡佬人民熱愛勞動和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

竹球

仡佬族的竹球,也叫打花球,是用竹條編制而成,工藝精湛,造型美觀,有大、中、小三種,裡面裝有銅錢或石子。青年人隨處踢球健身,小竹球供小孩玩耍,佩戴在胸前作飾品,仡佬族人喜歡玩竹球,這與該族的歷史文化有關。
相傳秦時,一位仡佬女子在河邊洗衣服時,有三節大竹子流到她的跟前,她用手推開幾次,但每次都浪了回來,該女子驚嘆不已,於是將其抱起,卻聽到嬰兒的啼哭聲,她急忙把竹子帶到家中剖開,蹦出一個男嬰,便以“竹”為姓氏。男孩長大以後,以其文才武功,成為夜郎“竹王”,深得國人的愛戴。後世千百年來,人們普遍崇拜夜郎“竹王”。為了紀念“竹王”,仡佬族人很多東西都用竹子編成,竹球只是其中的一種。

說春

“說春”是石阡侗族人民世代流傳下來的一種綜合性民俗活動,主要流傳於貴州省石阡縣花橋鎮坡背。世代以來他們與各族人民和睦相處,表現出特有的開放心理。“說春”正是植根於這樣一種文化生態環境之中。
“說春”主要活躍在“立春”時節前後。相傳:花橋鄉坡背村封姓是唐朝開國年間所封的“春官”。屬於“說正春”。春詞中有這么一句“唐朝差我送春人,特來貴府開財門。”可見說春之俗早從唐代就已開始,據《石阡府(縣)志》記載:明、清時代,每歲立春之時,石阡府僚人等要整裝集隊,扎“芒神、紙牛”。“迎春於東郊”,打馬遊街,大排宴席,“行鞭春禮”,然後赴城南“勸農廳”,石阡知府要“要勸農行耕”,並帶頭犁田等。然後封姓“春官”享受“鞭春”之禮,但卻不在本地縣說,按“封地”只說鎮遠、三穗二縣、民國時期封姓還到省政府辦理“執照”,在本域說春。
除封姓之外,縣內各地“春官”,皆為“說野春”的,又稱為“說耍春”、“說花花春”。比起說“正春”來,他們的“根生”經不起盤問。但是,說春之詞卻比較靈活,不拘古節。由於“春官”的水平差異,無論從春詞或唱腔上看,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說春詞實際是唱,有簡單的曲詞,各地不一,但都稱為“說唱讀春”。說得好的春官,春詞比較講究,唱讀時也講究個“字正腔圓”,使人聽起來有一種美的享受。
說“花花春”的“春詞”內容豐富多樣,但幾乎全是吉語,從而求得主人的錢、物饋贈。主要的段子名目如:《開財門》、《頌主人》、《說四季發財》、《說茶》、《說粑粑》、《說見子打子》(見樣說樣,現編現說)等。
封氏“說正春”一般為家傳,不傳外姓。而“說野春”的傳承主要是自發傳承與自然傳承。即無任何拜師、出師等儀式,年青人主動學藝的一種自然傳承。其傳承方式為“口傳心授”。
“說春”有著豐富的文化價值、獨特的地域性以及多樣的社會功能,其價值主要體現在:(1)是研究民間語言文化的顯現標誌。(2)研究古代侗族歷史文化及其文化交流的例證。(3)研究黔東地區文化交流的例證之一。(4)對民間語言、音樂、說唱等方面研究具有啟發性意義。(5)對“說春”的民間傳承研究,有助於我國當代少數民族社會教育方式的研究。(6)內容豐富的“春詞”為研究侗族的政治經濟文化及生存觀、道德觀倫理觀和民族心理提供有力例證。(7)其蘊含的豐富的宗教信仰是研究民間宗教構成心理的又一重要路徑。
解放初期是“說春”發展的鼎盛時期。新中國成立後,石阡各族人民走上了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道路,從根本上動搖了“說春”所依託的自然農耕經濟制度,“文化大革命”期間,由於極“左”思潮的影響,“說春”作為“四舊”遭到全面徹底的掃蕩,從而被禁止。尤其改革開放以來,由於經濟建設的不斷深入,現代文明與傳統文明激烈碰撞,“說春”也在碰撞中急劇衰弱下去。人們商品意識化急驟提升,紛紛下海打工。“說春”僅僅傳承了形式外殼,其包含的民間文化在當今大部份青年人當中失去了應有的價值。“說春”所要進行的一系列儀式幾乎丟失殆盡,老藝人相繼辭世,現代年青人不願出門“說春”。“說春”陷入傳承斷層,迅速衰微,後繼無人的困境。

茶燈簡介

茶燈是在石阡繁衍生息流傳下來的一種獨特的戲曲表現形式,主要流傳於貴州省石阡縣境內萬安、湯山、中壩等鄉鎮的十多個村寨,演出範圍幅射到全縣各地的民族村寨。過去的石阡是靠“茶、桐、卷”等土特產為主要經濟支柱。其中“茶”最為突出,素有“貢茶”之稱。石阡茶燈正是根植於這樣一個文化生態環境之中。
茶燈,是流行在石阡民間的一種大型傳統花燈歌舞劇,它是在石阡小型花燈歌舞的基礎上,經過石阡人民民眾的加工而發展到七、八十人甚至百來人參加的大型民眾歌舞,是石阡花燈中一種流派。明清時期,江西、四川、湖南外省籍人相繼入阡,帶來了文化交流,江西採茶戲、湖南花燈、花鼓戲,雲南、四川的花燈對石阡的花燈、茶燈的形成和影響,是主要因素之一。
石阡茶燈與石阡茶文化的悠久歷史有著密不可分的淵源關係。據史料記載,遠在唐、宋時期,石阡就有種茶制茶的歷史,並被朝廷所選用,素有貢茶之鄉的稱譽。到明朝,種茶、制茶、飲茶在全縣境內已普及規模。相傳,石阡茶葉被朝廷所用以後,民間制茶藝人為推出更多的貢茶,欲求在全縣境內大力發展茶葉生產,並為之慶賀,民間楊氏藝人把採茶、制茶演繹為一種民間文藝表演形式,由此,‘‘石阡茶燈’,就應運而生了。清乾隆一光緒年間,是“石阡茶燈”的鼎盛時期,並在《石阡府志.風土誌》中記載過古時石阡春節元宵中茶燈的盛況:“有所謂茶燈者,以村童十二人飾女妝,為採茶十二姊妹,裝一‘茶婆’為其母。率領上山採茶,別裝四、五十人作趕場式貿易。談笑之間,多戲謔十二姊妹語,茶婆往往怒罵之。各執一燈或數燈,極其繁盛。:採茶歌聲,風流婉轉,觀聽者不可勝計,阡素產茶,故有此燈,為慶會之特色也。”
石阡荼燈的價值主要體現在:(1)是研究我國傳統茶文化的重要例證。(2)是研究民族五聲、六聲調式在民間戲曲中運用的活的例證。(3)具有獨特的、豐富的民族造型藝術和服飾文化價值。(4)是反映舊社會各階層人物開放的個性心理的展廳。(5)是研究茶文藝來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活的例證。
明末清初至解放前夕,是“石阡茶燈?’的發展鼎盛時期。新中國成立後,石阡各族人民走上了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道路,從根本上動搖了“石阡茶燈”所依託的自然農耕經濟制度,“文化大革命”期間,由於極“左”思潮的影響,“石阡茶燈”作為“四舊"遭到全面徹底的掃蕩,“茶燈”被禁止,抄本被焚燼。改革開放後,受現代文化思潮衝擊,“石阡茶燈”其實質性的文化核心一民間信仰丟失殆盡,老藝人相繼去逝,現代年青人寧可出錢,也不願親自參與茶燈活動,逐漸陷入傳承斷層,後繼無人的困境,迅速衰微。

飲食文化

石阡地處高原、丘陵與盆地的交界,地質多樣,氣候宜人,物產豐富,形成了豐富而又專業的飲食文化和風物特產
石阡綠豆粉。以上好的綠豆和上好的大米混合,浸泡後磨成豆漿,經過烙制而成,為石阡的傳統食品之一。粉香味鮮,粉制細膩。具有清熱解毒、理腸健胃的功效。吃時備全姜米、蔥花、油辣椒、麥醬、油炸肉沫碎餡、熟豬油、木姜油、醃酸菜絲等佐料,將切好的綠豆粉放入煮沸的豆漿或米湯中,煮好後撈出拌以佐料,鮮香撲鼻。以前吃綠豆粉一般不用湯,現隨著人們口味的改變,乾吃湯吃都有。
糖心皮蛋。蛋白透明,呈棕褐色,富有彈性,表面呈松花紋,蛋黃深綠色,糖心狀。味道清涼芳香,色香味俱全,營養豐富。現已出口美國、加拿大、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
石阡大關酒。始釀於1915年,因用縣城西大關口優質礦泉水釀製而得名,有“提壺千家醉,開壇萬里香”的讚譽。以優質高粱為原料,用傳統工藝釀造,具有“無色透明、窖香濃烈、醇美綿甜、入喉爽口、回味悠長”的獨特風味,被譽為“黔東獨秀”,多次榮獲省和國家優質名酒稱號。

茶文化

石阡有悠久的產茶歷史,質地優良。石阡綠茶,濃香撲鼻、色澤青翠,香味持久,具有清明神目、解渴消炎、平食健胃、利尿等功效,其中“泉都雲霧茶”、“泉峰百花茶”在國際國內評比中多次獲獎,是饋贈親友和旅遊必備的佳品。“泉峰百花茶”苦丁茶是產於石阡的天然野生植物,香氣輕柔,回味甘甜,有降壓、降脂、明目、抗癌、抗衰老等作用,是理想的天然保健飲品,被世人譽為“神功保健茶”。還有野生藤茶

紅色文化

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裡,為反壓迫、反剝削,石阡人民與封建統治者進行了長期的鬥爭。為了勞苦大眾翻身作主人,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團在1934年西征至石阡,與國民黨湘、桂、黔軍進行了著名的“甘溪戰役”,歷經艱險,破敵重圍。1936年1月,紅二、六軍團長征在石阡,開展了轟轟烈烈的革命活動,播下了革命的火種,壯大了革命的力量。有紅二、六軍團指揮部舊址、甘溪紅軍烈士紀念碑、晏明紅軍烈士紀念碑、困牛山戰鬥遺址等。

少數民族

——侗、苗、仡佬族介紹
石阡居住著侗族、仡佬族、苗族等13個少數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形成了既有自身民族特徵,又有融合交流、古樸純正的民風民俗。如依山傍水的侗寨翹腳樓、仡佬族“欄桿”式民居建築、苗家兒女對歌擇伴、仡佬族奇特的喪葬習俗以及民族服飾、飲食、歌舞等無不透露著一種自然淳樸的民族風情。還有毛龍燈、茶燈、木偶戲、儺堂戲等,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情趣。

旅遊度假村

石阡溫泉群風景名勝區為首個國家級溫泉群風景名勝區,在貴州石阡縣南部城南松明山下。有大小二泉。水從石出,清明透澈,飛瀉入河,如玉花碎拋,點塵不染。恆溫為45℃。含有適量硫化氫,可治多種疾病。泉水從松明山下江邊石罅中湧出,澈若明鏡,久晴不涸、久雨不漲,四時如一。年恆溫45℃,出水量為45.83噸/小時。

石阡溫泉礦泉水無色、無臭、清澈透明。口味純正。水中不含鐵、錳及硫化氫等,顯示顏色的物質,鹽類含量不高,熱礦泉水中硒、鍶含量適中,具有防癌、抑制腫瘤生長、增強視力和身體免疫力、預防和治療冠心病和高血壓等功效。鍶與骨骼的形成密切相關,是人體骨骼的正常組成部分,與心血管的功能構造有關,可降低心血管病人的死亡率。偏矽酸是溫泉礦泉水中又一重要成分,它具有促進人體發育生長,治療腸胃病、壯骨、防止動脈硬化和心血管病等功效,可延年益壽。

溫泉礦泉水礦化度00.3-0.5g/L.,其中陰離子主要是SO42-、HCO3-,陽離子主要是C22+、Mg2+。飲用或洗浴這種礦泉水能中和胃酸因湯內食物發酵產生多餘的酸,具有增加食慾、緩解腸痙攣的作用,對糖尿病、痛心、風濕病有顯著療效。溫泉礦泉水中放射性元素氡量大於6.13ME.氡浴可使心動過速者變慢,心動過緩變快,能使高血壓降低、低血壓上升;對中樞神經有鎮靜,止痛和催眠效應,並可治療關節炎,神經炎、調節婦女內分泌等。此外水中還含有微量的鋰、溴、碘、鋅等有益人體健康的元素。 解放後,新修二座浴樓,聳立江邊,泉側有古代名人題刻多處。四周喬木參天亭閣隱隱,白雲繚繞,俯瞰龍底江,碧波山影,垂柳盈堤。

特色溫泉

金銀花泉

有清熱解毒之功效,配上天然的溫泉水對感冒者有一定功效。

鏇轉池

通過神氣泉水沿池壁鏇轉和衝擊,加快人體血液循環,使你倍感大自然的詩情,從而有一種如醉之仙的感覺,勸君莫放過這天賜良池。
當歸泉:當歸泉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之功效,在溫泉水中加入當歸,藥性融入熱泉中,對血氣虧損、經血不足等療效甚佳,特別適合於女士浸泡。

枸杞子泉

有滋補肝腎、明目、潤肺之功效,配上天然溫泉水,對肝腎陰虛,視力消退,遺精消渴,有一定功效。

衝浪泉

在池內浸泡時,衝浪會給予你無限的愉悅,浪花對你身體各個部位進行按摩,使你有一種妙不可言的感受。
冷水池:浸泡溫泉後,人體的血液和各個細胞處於高度的擴張狀態,此時,進入清清的冷水泉里,使您精神煥發,回味百感。
超音波、噴射泉:在溫泉池中配套的超音波和高壓水泡作用的噴射水柱,在暖暖的泉水中,股股暖流噴涌而至,細心的撫摩身體每寸疲憊的肌膚,有促進血液循環、消除疲勞、減輕疼痛、鬆弛神經的功效。
親親魚泉(醫生魚):對於常見的皮膚病,疤痕,腳氣有獨特的療效。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