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阡萬壽宮

石阡萬壽宮

石阡“萬壽宮”糸江西客商在省外修建的一種公共建築物,“萬壽宮”又叫江西會館或豫章會館,位於貴州銅仁地區山鎮城北路。石阡萬壽宮始建於明萬曆十六年(公元1588年),乾隆[愛新覺羅·弘曆]三十二年(1767年)改修。

基本信息

發展歷史

石阡萬壽宮石阡萬壽宮
始建於明萬曆十六年(公元1588年),清順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重修。康熙年末為“豫章合省會館”。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乾隆三年(1738年)知府趙之坦、杜理又兩度重修。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改修,將原坐北向南廟基改為坐東向西(唯山門未改動),成如今的規模。以此宮為首,毗鄰的寺宇有禹王宮、玉皇閣、黑神廟等,全長180餘米,整個廟群占地面積11850平方米。
辛亥革命後,特別是民國10餘年間,兵匪交集,宮內建築,幾次遭到破壞.但亦續有修葺。民國23年(1934年)國民黨軍隊曾用此宮關押過紅六軍團西征時負傷、散失被俘的戰士。25年(1936年)紅軍二、六軍團部分官兵駐此,並在戲樓上進行演出、宣傳等活動,賀龍等軍團領導人曾來此慰問參加紅軍隊伍的新戰士。
萬壽宮布局嚴謹,工程宏偉,構思奇特,設計精巧,建築考究,在省內同類建築中名列榜首。1984年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進行了部分維修,1985年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面整修,恢復原貌,2001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該宮始建年代早,規模較大,裝修工藝較精。尤其是木雕戲台人物栩栩如生。以此宮為首,接序毗連的廟宇有:禹王宮、玉皇閣、黑神廟、忠烈宮(又名“觀音閣”)等廟群連成一線,。1936年1月紅二、六軍團長征途經石阡在此地短暫休整,石懺萬壽宮具有歷史言文化、民族文化、革命文物等多方面文化價值,因其修建早,規模宏大,保存完好,設計巧妙,構思奇特,做工精美,被省文化廳列為有代表性的古建築。2001年06月25日,石阡萬壽宮作為明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結構

石阡萬壽宮石阡萬壽宮
以此宮為首,接序毗連的廟宇有:禹王宮、玉皇閣、黑神廟、忠烈宮(又名“觀音閣”)等廟群連成一線,全長一百八十餘米。現存萬壽宮、禹王宮、玉皇閣和黑神廟正殿。現存部分為明代建築,主要祭祀許真君等神祇,東為過殿正殿,列紫雲宮、聖帝宮,兩宮有間牆、小院、鐘樓、鼓樓,有石梯接通西院樓廊。西院開前山門,有過廳、石鋪大院,大院西、北為長廊,樓廊花窗欄桿,下層亮柱走廊,西廊正中突出一間寶頂鱉角、飛檐垂脊,六棱三疊斗拱彩繪的戲樓。
萬壽宮的三個山門巧妙地將牌坊、大門、山牆結為一體,以青磚仿木雕刻壘砌,既美觀實用,又節工省料,還有良好的防火性能。整個建築依地就勢而建,由西向東漸次升高,為二進封火山牆四合院式院落。建築由東、西兩個部分組成,大門、倒座、戲樓及長廊,構成了萬壽宮西部的建築空間;東部則分三路建築,即北路的紫雲宮、
中路的過廳、正殿,南路的聖帝宮,形成了院中帶院,宮中套宮、牆內有牆這種較為獨特的平面格局,如此疏落有致、主次分明、裝飾華貴的建築空間,體現了萬壽宮建築藝術的精華。明清時代,大批贛籍軍民紛紛湧入貴州,軍人原為屯兵,爾後安家落戶,與當地土民融合。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江西客商溯都柳江、清水河、舞陽河、錦江、烏江、赤水河等大小江河扶搖而上,深入黔山大地,尋求發展機遇,形成新的人群,他們為了自身利益,集資修建江西會館,習稱“萬壽宮”。石阡是一個歷史非常久遠的地方,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實行郡縣制,置夜郎縣於今縣境西部,元代置石阡等處軍民長官司於今治所,明代改置石阡府,為貴州布政使司下屬的十三府之一,也就是說,石阡府與貴州省同時誕生。歷史上的石阡,經濟繁榮,人口密集,是一個交通要道,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江西客商與日俱增,為給贛籍人士提供聚會和休息場所,江西人出資在此修建了這樣一個公共建築物,萬壽宮因此而誕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