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毛薑

石毛薑,別名:崖姜、岩連姜、爬岩姜、肉碎補、石碎補、飛天鼠、牛飛龍、飛來風、飛蛾草。英文名:Drynaria fortunei。真蕨目、骨碎補科蕨類植物,全年均可採挖,除去泥沙,乾燥,或再燎去茸毛(鱗片)。本品呈扁平長條狀,多彎曲,有分枝,表面密被深棕色至暗棕色的小鱗片,柔軟如毛,經火燎者呈棕褐色或暗褐色,兩側及上表面均具凸起或凹下的圓形葉痕,少數有葉柄殘基及鬚根殘留。體輕,質脆,易折斷,斷面紅棕色,維管束呈黃色點狀,排列成環。無臭,味淡,微澀。

釋名骨碎補猴姜、猢猻姜石奄間
氣味苦、溫、無毒。
主治1、虛氣攻牙,齒痛血出。用骨碎補二兩,銼細,慢火炒黑,研為末,常以擦齒,有口津,吐出或咽下均可。
2、耳鳴耳閉。用骨碎補削作細條,炮過,乘熱寒耳中。
3、血。用骨碎補(燒存性)五錢,酒或米湯送下。
4、長久泄痢。用骨碎補研為末,放入豬腎中煨熟吃下,即止。
五代十國後唐明宗皇帝李嗣源也命名了一種草藥。一天,衛士們圍著狩獵場,爭看皇帝射鹿。皇帝果然箭無虛發,射中了鹿的後腳,頓時爆發出陣陣喝彩聲。正在得意間,突然從山谷樹林中竄出一隻兇猛的金錢豹,嚇得皇帝寵妃從馬上摔下來,把左腳脛骨摔成骨折。皇帝心裡很著急。正在這時,一名出身民間草醫的衛士跪在皇帝面前說:“萬歲切勿受驚,奴才還認得點草藥,保娘娘平安無事。”說完,便從山岡上采來草藥,搗爛敷在皇妃的傷口上,很快血住痛止,不幾日,便可行走自如。皇帝大喜,問衛士此草藥叫什麼名字。衛士說:“啟稟萬歲,此藥尚無名字,請皇上恩賜。”皇上捋著鬍鬚,笑著說:“此藥能把碎骨補起來,就叫‘骨碎補’吧。”後來,李時珍又根據其形狀將其命名為“猴姜”。有的地方叫“猢猻姜”或稱“石毛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