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彥偉

石彥偉

石彥偉,回族,青年作家、導演。1985年生於黑龍江哈爾濱,祖籍河北泊頭。就讀於東北師範大學、中國傳媒大學,電影碩士。現為中國作家協會《民族文學》雜誌編輯。主要致力於回族文學、影視藝術的創作與研究。著有散文集《面朝活水》《雕花的門》(中、阿文版),長篇小說《誰的月亮爬上來》。參與主編《中國回族文學通史·當代卷》《回族當代文學典藏叢書》。編劇、導演電影《西海固三部曲》《失散》《一夜梨花》,紀錄片《回望運河》等。曾獲第六屆“冰心散文獎”、“希望杯”中國文學創作新人獎、第九屆中國長春電影節農村影展最佳影片獎。系黑龍江省回族研究會常務理事,北京作家協會會員,入選“首都優秀中青年文藝人才庫”。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學習經歷

中國小期間,任班長、少先隊大隊長、學生會副主席,多次獲評黑龍江省三好學生,哈爾濱市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幹部、文明青少年。
2004年,以專業第一名的成績考入東北師範大學傳媒科學學院,學習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兼修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獲雙本科學歷、文學學士學位。多次獲一等獎學金、學有專長獎學金。其間任校學生社團聯合會主席、紅楓文學社社長,學院團委宣傳部部長、學生黨支部宣傳委員。擔任第六屆長春亞洲冬季運動會特派記者,獲評亞冬會“傑出志願者”、校“社會實踐十佳“。
2012年,入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攻讀電影專業(電影電視劇創作方向),2014年獲藝術碩士(MFA)學位。
2007年,結業於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專業進修班。
2008年,結業於中國歌劇舞劇院全國朗誦考級骨幹教師培訓班。
2014年,結業於國家民委文宣司、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主辦,中央民族幹部學院承辦的全國首屆少數民族題材影視編劇研修班。
2016年,結業於魯迅文學院少數民族文學創作培訓班(文化文學理論班)。

工作經歷

2008年7月起至今,任《民族文學》雜誌編輯。該刊創辦於1981年,由中國作協主管、中國作家出版集團主辦,現有漢、蒙、藏、維、哈、朝等6種文版,系我國唯一的國家級少數民族文學刊物,全國“百強社科期刊”、北大版中文核心期刊,曾受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題詞“辦好民族文學,促進民族團結進步”。
先後兼任中國作協團委委員、中國作家出版集團團委副書記。
另,2009年至2010年借調於中宣部文藝局,2013年借調於中國作協創聯部,從事文藝調研、組織工作。

文學活動

文學創作

2003年開始文學創作,有散文、小說、詩歌等百餘篇發表於《青年文學》《民族文學》《散文》《散文百家》《散文世界》《長城》《北方文學》《西部》《邊疆文學》《青海湖》《時代文學》《黃河文學》《紅豆》《伊犁河》《回族文學》《今日中國》等刊,多次被《散文選刊》《小小說選刊》《文學譯叢》《語文報》《品讀》轉載,入選《我最喜愛的中國散文100篇》《2011年散文精選集》等年度選本,並被譯為阿拉伯、維吾爾等文字。

著有散文集《面朝活水》(2011年)、《雕花的門》(2012年)、《雕花的門》(阿文版,2014年)。長篇小說《誰的月亮爬上來》入選中國作協首批“少數民族文學重點作品扶持項目”。

曾獲第三屆黑龍江省少數民族文學獎(2010年)、第三屆”新月文學獎”(2011年)、“希望杯”中國文學創作新人獎散文獎(2012年) ,以及中國作協、北京作協、河北作協、江蘇作協等主辦的徵文一、二、三等獎。2014年,散文《奶白的羊湯》獲中國散文學會主辦的第六屆“冰心散文獎·單篇作品獎” 。

參加第六、七、八、九屆全國回族作家學者筆會。

北京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會員。入選北京市文聯“首都優秀中青年文藝人才庫”。

文學研究、編輯與社會活動

2008年開始涉足少數民族文學研究,長年撰寫回族文學年度述評,開展回族作家口述歷史研究活動。文藝評論散見《光明日報》《文藝報》《中國民族報》《當代電視》《朔方》《山東文學》等報刊及新浪網等媒體。合撰評論獲2015《民族文學》年度獎。參與主編並擔任主要撰稿人的《中國回族文學通史·當代卷》(負責北京、東北、華北、中南、西南等地區撰稿、統稿工作),系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十二五”規劃重點出版物規劃項目,獲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國家民委主辦的第三屆“向全國推薦百種優秀民族圖書獎”、寧夏社科評獎一等獎。
在《民族文學》任編輯期間,擔任責任編輯的《月光淋濕回家的路》《有沒有一襲桃花落在水中》《你的世界是一把漏雨的傘》《白牡丹令》等多篇作品被《散文選刊》《中華文學選刊》轉載,擔任責編的小說《蛋殼》《魚的聲音》《鳥彈弓子不打鳥》,散文《怒江東流去》《喜馬拉雅的面容》《當花瓣離開花朵》《花園在母親腳下》《曳著一條紅色的光》,詩歌《飛翔天宇》等分獲年度華文最佳散文獎、《民族文學》年度獎、黃河文學獎、青海省政府文學藝術獎、黑龍江省少數民族文學獎、四川省少數民族文學獎等多種獎項。
擔任第一副主編的《回族當代文學典藏叢書》(負責40部作品集的組稿、統稿工作),獲第二屆“向全國推薦百種優秀民族圖書獎”,第十五屆“北方十五省市圖書獎”。擔任中國作協編選的《新時期中國少數民族文學作品選集·回族卷》編委(負責散文編選),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編選的《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年度選》編委(負責初選)。
參與創辦並主編首家回族文藝主題網站端莊網、“端莊文藝”微信平台,策劃並組織多期文學筆會、研討活動。

擔任第一、三屆“全國少數民族題材優秀影視劇本遴選”,首屆“魅力臨夏”全國散文詩歌大獎賽,第五、六、七屆“新月文學獎”評審,並作述評。受邀於馬來西亞國際伊斯蘭大學、魯迅文學院、東北師範大學、寧夏大學、北方民族大學、廣西民族大學等院校,以及民族聚居社區開展文學講座。

另,擔任黑龍江省回族研究會常務理事,暨該會回族口述史工作小組副組長。長期深入全國各地回族聚居社區調研、採訪,著重關注東北回族闖關東口述歷史、京杭大運河沿岸回族口述歷史的保護與研究。

《面朝活水》

《面朝活水》是石彥偉的首部散文集,由中國文聯出版社於2011年出版,輯錄了作者九年來創作的回族題材散文作品,是國內第一部較為集中地以散文形式書寫東北地區回族人民歷史和現實生活的作品集。作品分三輯:第一輯“找到回家的路”,書寫東北回民家族的情感烙印與生命姿態;第二輯“雖然已經不能用母語來訴說”,書寫作者在祖國大地上所見所感的回族生活;第三輯“漂泊的孩子”,書寫作者充滿理想主義氣質的“北漂”生涯,言說了回族青年在京城追尋文學理想和生命價值的勵志之旅。其中,以《運河枯榮》為代表,打撈了回民家族背井離鄉、闖關東的負重記憶;以《殘花時節》《情濕故鄉》為代表,展示了東北回民在河北故里“尋根”的精神之旅;以《三姓街大院的流年碎片》《口到的油香》為代表,呈現了哈爾濱回民大院親朋鄰里的人情冷暖;以《雕花的門》《爺爺的河流奶奶的船》《一隻推子爬過我的頭頂》《墳墓里的光》為代表,梳理了回族祖父母及父母的動人親情;以《天涯之遠》《悲情的反哺》為代表,則敘寫了人數處於弱勢的東北回族既面臨著漢文化衝擊,同時因其異化現象,而受到聚居區回族警惕與排斥的複雜的情感激盪,揭示了文明衝突與和解語境下的邊緣感與痛感。這些作品,使得從未以散文表現過的、歷來遠離讀者想像和視野的東北回族生活圖景,得到了意味綿長的刻畫與延展,與傳統意義上的西北回族文學作品,氣質迥異別致,從而具有相當的開拓意義。

《奶白的羊湯》

2014年5月31日,由中國散文學會主辦的第六屆冰心散文獎在濟南揭曉並頒獎,回族青年作家石彥偉憑藉單篇作品《奶白的羊湯》榮膺此獎。
冰心散文獎是根據中國現代著名女作家、中國作協名譽主席、中國散文學會名譽會長冰心先生生前遺願,由中國散文學會於2000年設立的一項具有權威影響力的全國性文學獎項,也是中國目前散文單項評獎的最高獎。該獎每兩年評選一次,旨在推出優秀散文作品,表彰和提攜中青年散文作家以及對中國散文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作家、理論家、編輯等。鐵凝、賈平凹、肖復興、葉文玲、遲子建等散文名家都曾獲得此獎。
據了解,本屆冰心散文獎設散文集獎、散文單篇作品獎、散文理論作品獎以及優秀作品獎等四個獎項。參評作品逾千部,既有堅持傳統散文創作的名家力作,也有對散文創新寫作的新秀妙筆,代表了近兩年來我國散文創作的總體水平。經評審認真評定,從維熙、賀捷生、石英、陳祖芬、葛水平、塞壬等作家最終獲獎。
作為本屆獲獎者青年一代的代表,1985年出生的石彥偉是最小的一位,也是一位少數民族寫作者。《奶白的羊湯》書寫了母親與哈爾濱回民飯店的情感往事,濃郁的回族文化、清潔氣質、懷舊氣息是其鮮明特色。該作原載《北方文學》頭題,後被《散文選刊》、新華社《品讀》等刊轉載,並在本屆冰心散文獎頒獎儀式上作為優秀篇目節選朗誦。

社會反響

《2009-2010年中國文情報告》:石彥偉的《殘花時節》寫得很抒情,對於景物描寫具有傳統的美感。這篇文章的特色在於景色描寫得清淡與美好,而且其中的母子之情也是溫和感人的,因為作者看到“那白亮亮地撲朔著的分明不是蘆花,卻是母親的白髮”。
首屆“希望杯”中國文學創作新人獎頒獎辭:回族作家石彥偉,立足於民族書寫,總以一顆敬畏和感恩之心呈現故土情懷,生活在他那裡好像變得遼闊起來。
白崇人(《民族文學》原副主編、編審):不掩飾,不忌諱,說真話。在華而不實、虛頭假腦之風頗盛行的今天,能夠寫出真實的思想和看法,是需要勇氣和摯誠的,這也是彥偉散文的可貴之處。
姚新勇(暨南大學教授、博導,評論家):《面朝活水》的語言基本屬於規範的美文標準:流暢的文字勻鋪著某種現代白話文的文言氣質的澀味,讓人感受到久別了的對文字的敬重、節制,還有不動聲色的煉詞的精緻。
王冰(魯迅文學院培訓部主任,評論家):石彥偉的散文寫作似乎與他的年齡無關,他的關注點和寫作內容並沒有太多“80後”之類的命名,他走的是一條與傳統作家一致的道路,他散文寫作的起點與方向,也與一名傳統散文作家的起點與方向是類似的。
劉大先(中國社科院民族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評論家):石彥偉的《奶白的羊湯》以樸實的筆觸展開敘述,以滋味醇厚的羊湯為線索回顧了祖母、母親兩代人對於“清潔的精神”的執守,美味之中蘊藉深情,羹湯之間傳遞信仰。樸實無華的文字摒棄技巧的炫麗,回歸到本真的簡單與純粹。

影視活動

劇情片創作

2007年,帶領團隊在寧夏西吉拍攝三部回族題材微電影,合稱為“西海固三部曲”,系回族微電影最早的實踐者之一。其中,擔任編劇、導演的《沙棗》獲第九屆中國長春電影節農村題材影展最佳影片獎、最佳攝影獎;擔任編劇、副導演的《清水裡的刀子》(短片版)獲第三屆“科訊杯”全國高校DV暨高清作品大賽一等獎、最佳攝影獎,入圍第六屆北京電影學院國際影展;擔任編劇、剪輯的《旱年》入圍第二十四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三部作品皆入圍第五屆中國獨立影像年度展。同期擔任監製的紀錄片《滿寺村的邦克》入圍第六屆中國獨立影像年度展競賽單元。
2008年,作為畢業聯合創作組組長,帶領團隊在吉林撫松拍攝100分鐘電影《嚼子》,擔任編劇、第一副導演、剪輯,獲第九屆中國長春電影節農村題材影展最佳導演獎。
2013年,帶領團隊在北京拍攝維吾爾族題材微電影《失散》,擔任編劇、導演。
2014年,帶領團隊在河北泊頭拍攝回族題材微電影《一夜梨花》,擔任編劇、導演。該片相繼在華北區(北京、呼和浩特、石家莊、保定、濟南),西北區(銀川、吳忠、韋州、同心、固原、蘭州、平涼、臨夏、廣河、西寧、循化、西安、昌吉),南方區(上海、南京、成都、南寧、大理),東北區(瀋陽、長春、哈爾濱、齊齊哈爾)等地巡展,受邀走進復旦大學、東北師範大學、吉林藝術學院、黑龍江大學、瀋陽大學、濟南大學、河北大學、河北科技大學、廣西民族大學等高校,以及清真寺、阿語學校、文化館、咖啡館等場所,在各民族觀眾中廣受好評。
2016年,擔任電影《清水裡的刀子》(長片版)策劃,入圍韓國釜山電影節“新浪潮”競賽單元。

《沙棗》

《沙棗》是一部回族題材微電影,拍攝於2007年,屬”西海固三部曲“中的一部,曾獲第九屆中國長春電影節農村影展最佳影片獎。由石彥偉編劇、導演。影片講述了一個名叫沙棗的西海固女孩,因家境貧寒,照料懷孕臥床的母親而無法上學的故事。沙棗的笑臉、委屈與孤寂的心,再度打撈起我們對於弱勢一群的關愛。上學路上,夥伴們的歡笑與童謠對她意味著什麼?母親日漸隆起的胎腹,於她,又聽到幾分希望的律動?瘦弱的肩膀,還要扛起多少家庭的負荷?稚嫩的心房,還要承載多少傷別與失落……《沙棗》,門帘落下的一刻,你的命運,是否早已寫出……

《一夜梨花》

《一夜梨花》是一部回族題材微電影,由石彥偉編劇、導演。該片講述了一個河北闖關東回民家族的鄉愁故事。回族青年石光在祖父歸真後,回到運河邊的故鄉尋找親人,在一個女孩的引領下,終於找到了家族中的最後一位老奶奶,聽老人講起了過去的往事。石光聽祖父說起,故鄉在一片梨花盛開的地方,他想在這個季節看看故鄉的梨花,卻被告知梨花還沒有開。他意外地發現老奶奶的諸多異常,比如吃飯時卻不與他的兒子同桌。為了解開重重謎團,青年開始了新的尋找……
影片拍攝地選取在河北泊頭。這裡過去叫做泊鎮,是一個大運河邊的碼頭,河東地區為回族聚居區。在本片中,華北回族圍寺而居的古老生存格局,原生態的清真巷陌,明朝至今保存完好、素有“華北第一寺”之譽的泊頭清真大寺,以及聞名全國的梨花林,都將在鏡頭中得以展現。影片的領銜主演為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畢業的回族青年演員李陽,其他演員均為當地回族民眾。故事藝術風格濃郁,意涵深沉,畫面唯美,敘事節制,在回族當下影視作品極為稀缺的語境中具有一定的開拓意義。

紀錄片創作

2012年,擔任北京衛視《口述》欄目撰稿人,為《小二黑結婚的那些事》《風雨玫瑰陳歌辛》《梁祝緣,父子心》《戰歌長城——我的父親劉雪庵》《我演列寧》等多部紀錄片撰稿。
2016年,擔任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北京伊蕾文化傳媒有限責任公司出品的反映京杭大運河沿岸回族歷史與人文題材的大型紀錄片《回望運河》總導演、總撰稿[21]。歷時一年,帶領團隊沿京杭大運河流域,深入北京,天津,河北滄州,山東德州、聊城、濟寧、棗莊,江蘇徐州、宿遷、淮安、揚州、鎮江、南京、蘇州、無錫、常州,浙江杭州、嘉興、寧波等地回族社區採訪和拍攝。該片對於保護和宣傳少數民族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助力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促進民族團結、社會和諧具有重要意義。

有聲語言活動

播音主持

國語一級甲等。大學期間,擔任第六屆長春亞洲冬季運動會開幕式文體演出畫外音解說員(中央電視台現場直播),吉林省自然博物館、長春國際農博會首席解說員,長春市大學生田徑運動會播音員,東北師大校史館解說員,“東師之聲”廣播台首席播音員。主持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節、中國大學生校園歌手大賽、東北師大60周年校慶演出等活動數十次。
2008年以來,主持中國作協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聯歡晚會,中國作協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文藝演出,中國作協2010年、2011年、2012年迎春聯誼會,中國作協“夢想燭照未來”文學作品朗誦會,第一、二、三屆蒙古族“朵日納文學獎”頒獎會,第一、二屆哈薩克族“阿克塞文學獎”頒獎會,《民族文學》年度獎頒獎會等活動。
受邀於北京、湖南、四川、河北、內蒙古、黑龍江、吉林等地舉辦有聲語言藝術講座。出版有專著《播音主持進行時》。

朗誦藝術

2006年在團中央、教育部、國家廣電總局、全國學聯、重慶市政府主辦的第二屆中國大學生校園文化節閉幕晚會上創作並朗誦《枸杞花開》,於重慶衛視播出。
2008年在長春舉辦“枸杞花開”石彥偉王洋專場朗誦會。
2011年在首屆“夏青杯”全國朗誦大賽頒獎晚會上,作為受邀嘉賓朗誦《北方的河》,於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央電視台播出。
2012年在第十四屆“齊越節”中國大學生朗誦大賽總決賽暨頒獎晚會上,作為受邀嘉賓朗誦《木蘭辭》,於中國教育電視台播出。
另有原創朗誦作品《祖國的聲音》《不朽的軍魂》等在北京人民廣播電台、吉林衛視等媒體播出,在“夏青杯”“齊越節”“殷之光杯”等賽事中獲獎。
擔任中國傳媒大學、北京語言大學、中央民族大學、東北師範大學、北方工業大學等高校朗誦比賽評審。致力於朗誦藝術、“齊越節”專題研究,受邀出席中國傳媒大學第十四屆“齊越節”高端論壇並發言。

《枸杞花開》

《枸杞花開》是一首對誦經典作品。2006年由王稼之、石彥偉創作,由石彥偉、王洋首誦於東北師範大學60周年校慶演出,後獲得第九屆齊越朗誦藝術節全國大學生朗誦大賽優勝獎,並巡演於第二屆中國大學生校園文化節,漸被多所高校學子和朗誦愛好者選用和傳誦。作品表現了“感動吉林“”感動寧夏“十大人物的馮志遠老師支教寧夏中寧42年,雙目失明、全身癱瘓的感人事跡。

歌曲創作

由石彥偉作詞、王鐵衛作曲的《遠方有你》發表於《當代音樂》,分別於2010、2012、2013、2014、2015、2016年6次拍攝成MV,為畢業主題歌曲代表作。
由石彥偉作詞、王嘉偉作曲的《淨月在飛》,由石彥偉作詞、鄭巧作曲的《東北師大淨月校區之歌》,于吉林教育電視台播出。
由虞文琴作詞、石彥偉作曲的《美麗的恰爾巴特》獲評石油文聯、石油音協主辦的“西氣東輸”征歌優秀歌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