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亭鎮

石亭鎮

石亭鎮位於醴陵市最西部,S313改造後距離醴陵市區20公里,距離株洲市區17公里,東鄰神福港鎮,南鄰均楚石亭鎮鎮,西與株洲縣洲坪鄉和南陽橋鄉毗鄰,北與株洲縣仙井鄉接壤。全鎮轄區面積107平方公里,擁有耕地面積2101.1公頃(其中:水田面積2020公頃,旱土面積81.1公頃,山林面積5571.3公頃,森林覆蓋率達98%),有小一型水庫2座,小二型水庫11座。設永紅、樟樹、長塘、漁潭洲、石塘嶺、蘇家壠、花溪、上保、長嶺、高沖、聶湖、妙泉12個行政村和石亭居委會,總人口3.8萬人,共9790戶。2007年全鎮實現國民生產總值4.6億元,財政總收入510萬元,農民純收入為4680元。2008年石亭鎮被列入“長株潭一體化兩型社會”區域。

基本信息

簡介

石亭鎮政府石亭鎮水陸交通十分便利,淥江河流經境內7個村,S313線橫穿東西方連線京珠高速,屬於市縣“半

石亭鎮 石亭鎮
小時經濟圈”和以市縣城為中心的“三星拱月”鄉鎮之一。石亭鎮大力開展基礎設施建設,拓寬改造鋪築 水泥路面61.5公里,公路四通八達,形成“二縱三橫”的交通網路。程控電話,移動基站,覆蓋全鎮。擁有兩條10千伏線路運行,方便生產、 生活工業用電。集鎮內擁有占地3300平方米,規模居全市鄉鎮第一的 農副產品批發交易 市場,有水電站1個。

石亭鎮種養業經濟以優質荸薺、湖鴨、鮮、生為主產品,工業產品以鞭炮、煙花、化工產品為主。民營企業異軍突起,以長塘村、石亭居委會樟樹村為主體的工業小區初具規模,初步實現以“農業重鎮”向“工業重鎮”的轉變。

淥江風光S313省道和淥江河橫穿石亭鎮,石亭水電站年發電量1千萬度,因此石亭鎮具備良好的區位交通優勢和水、電資源優勢,招商引資潛力巨大。石亭鎮黨委、政府在省道313線的優勢地段劃定工業園區,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強力最佳化企業發展環境,積極推行項目招商、低地價招商,以優質服務吸引外資辦廠置業。2005年招商引資3100萬元,引進項目7項,新增石亭出口花炮廠和皇家電瓷廠2家規模企業。2006年株洲市冶煉廠投資800萬元,在原已倒閉的鎮電瓷廠的基礎上興辦一個規模較大的化工廠。

座落於石亭鎮花溪村與聶湖村交界處的姞仙寺,始建於宋朝,距今已有800年歷史,是株洲市境內有名的佛教寺。該寺風景秀美,香火旺盛,每年接待遊客近5萬人次,來此觀光朝拜的遊客呈逐年增多的趨勢,極具開發價值。
石亭中學響塘商貿街鎮政府地址:湖南省醴陵市石亭鎮車站路43號。

綜合發展

石亭鎮立足資源優勢,將荒山、荒灘、耕地綜合利用,採取依靠科技、主抓特色的辦法,相繼建起了林果基地、特色種植基地,為加快農民致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石亭鎮位於淶水西北部山丘區,有28個行政村,耕地2.8萬多畝,荒山、荒灘面積達11萬畝,林果業有較長的發展歷史。為做好山的文章,該鎮依託國家林權制度改革的大好機遇,通過搭台子,搭建村與承包大戶之間的平台,並為投資者在承包、規劃實施方面撐腰做主。同時政府做好跟蹤服務,培育荒山承包大戶,有計畫、有步驟地實施了科技興林戰略,使特色林果業發展迅速。

龍泉山區造林項目是該鎮特色林果業發展的典型。該項目位於鎮西北的西龍泉村村西北,占地2000畝,是由退休老教師肖金明所承包。以前這2000畝荒山荒灘地由於沒人管理,岩石裸露,山體突兀。2005年,肖金明承包此山後,修路、挖坑、引水,在山頂栽上了五角楓、松樹柏樹等經濟林,山腰栽上了刺槐,山下栽上了串枝紅杏、薄皮核桃、磨盤柿等果樹。在鎮林業站的幫助下,經過幾年發展,已呈現出山頂林木蓋帽,山澗槐樹纏腰,坡底林果飄香的新景象;特別是串枝紅杏、薄皮核桃現已結果,每年每畝收入2000多元,已初見效益。幾年來,該鎮的荒山、荒坡全部進行了承包,累計栽植各類樹木100餘萬株,不僅綠化面積大幅度提升,而且僅林果一項,全鎮增收上千萬元。

該鎮有36700多口人,耕地面積卻只有28600畝。為使這人均不足一畝地的農田發揮更大效益,該鎮把目標定在了特色種植上。2005年,鎮黨委、政府通過多方考察,引進了日本優質品種的大蔥,這種蔥蔥白長到60公分,耐儲存、產量高,最大的一棵能長到2.7斤。開始引進時民眾並不認為這小小的大蔥也能賺大錢。為動員民眾種植大蔥,一方面走家入戶宣傳發動,另一方面成立了大蔥協會幫助民眾跑市場。這一年,東龍泉村10幾戶種植了50多畝。年底一算賬,每畝大蔥平均產量近10000斤,多的達到17000斤,最低的每畝純效益達到4000多元。在這些種植戶的帶動下,再加上鎮上請專家技術指導,村里建立協會等,該村1000多畝耕地大蔥種植面積就達到近一半左右。村民劉志剛高興地向我們介紹說:“今年大蔥的產量不錯,價格可以,剛從地頭裡刨出來就被外地客商以每斤0.47元定購一空。我這一畝地產了10000斤,除去費用,淨賺了4000多塊錢。”

為把特色種植業發展擴大,今年3月份,該鎮從北京農科院引進了優質“迷你娃娃菜”品種。這種菜生長周期為45天,一年能種四茬,一畝地可種1萬棵。該鎮與北京客商羅彬簽訂了產品包銷契約,每棵以0.4元的價格回收。今年他們試種了150多畝,由於種的晚了,只種了兩茬,每畝純獲效益5000元。如果每年按四茬規範化種植,那市場發展前景十分看好。

命名由來

以特色涼亭命名。石亭鎮在醴陵市西部,鎮政府駐地石亭,距市區36公里。據醴陵民國縣誌《建置志》記:清康熙21年(1682年),改明制都坊為都境,列石亭之名;又據清同治醴陵縣誌《文藝》錄丁德阜《過石亭》詩:“半山稜似削,雄距石亭巔。”可知半山(又名半邊山)之頂,確有一座石亭子。現存的石亭子,是1979年修建的,立在石亭大橋的橋頭,依稀可見當年石亭風韻。鄉、社、鎮均以此命名。至於這石亭紀念什麼,已無可考證了。

勞力轉移

三管齊下引導農民“退一進二或轉三”石亭鎮六成勞力實現轉移

石亭鎮 石亭鎮

薌城區石亭鎮利用鎮位優勢,抓住工業快速發展帶來的商機,做好做大做活開發建設衛星鎮、服務工業區和服務城市生產生活3篇文章,剩餘勞力得到順利轉移。該鎮“退一進二或轉三”的勞力已達13024人,占全鎮總勞力的59.47%。其中進廠打工者2768人,從事餐飲、服務、行銷運輸、建築、中介等三產10256人。去年,該鎮人均純收入3621元,其中非農收入2447元,占67.58%。剩餘勞力順利轉移到非農產業,加快了該鎮城市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

石亭鎮位於漳州市區北郊,是人多地少、鎮區狹小的純農業地區。如何做好剩餘勞力轉移,加快城市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鎮黨委、政府通過深入的調研後認為:石亭地處近郊,漳(州)華(安)路又從此向南貫穿全境,發展二、三產業擁有交通便捷、市場廣闊等多方面的優勢,只要加強領導、引導、服務,便可大有作為。於是,鎮裡成立了農村剩餘勞力轉移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做好組織協調工作。同時,成立社會勞動保障事務所,專門做好剩餘勞力建檔、技能培訓、就業介紹、勞動保障等事務。

在建立完善領導服務機構的同時,該鎮做好重點衛星鎮的開發建設。鎮黨委、政府用足用活被定為全市十大重點衛星鎮所享有的優惠政策,做好鎮區改造開發建設文章。規劃面積從原來不足0.1平方公里擴大到2平方公里,力求把鎮區建成商貿、居住、文化娛樂、民營經濟區等布局合理、設施配套、功能齊全、環境優美的現代化衛星鎮。5年來,國家、集體、個人累計集資7200多萬元用於鎮區基礎設施和房屋建設。其中個人集資6400多萬元建起商住兩用樓56幢,營業店面395間28000多平方米。一個道路寬敞,新樓林立,環境整潔,建成區已達0.5平方公里的新石亭已從昔日的黃土高坡崛起。集鎮的開發建設帶來了一方經濟的繁榮,已有275多個農家遷居鎮區開辦水果、水產、日雜、百貨、糧油、醫藥、餐飲等店鋪240多家,從業人員650多人。

圍繞工業區興辦三產大市場。石亭鎮舉全鎮之力,集全鎮之財大辦工業,成效顯著。鎮辦白牌工業區已引辦工業企業60多家,雇用外來工5000多人,年創產值近10億元。同時,鎮政府積極引導、扶持、服務貫穿工業園區的漳華路新厝至白牌路段兩側的6個行政村農民,到道路兩側興建商住樓,樓下開店,樓上住家或出租,很快形成數百家店鋪公路經濟帶,從業人員2400多人,月營業額200多萬元。

石亭鎮地處漳州城區近郊,發展第三產業潛力很大。該鎮對離市區較近的12個行政村實施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組織引導當地農民利用村位優勢和傳統生產技術,進城拾遺補闕,發展服務城市生產生活的特色服務業,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已形成一批富有特色專業村,如下高坑運輸,北斗環衛、埔尾建築、高坑禽畜屠宰等。據統計,進城“兼業”農民已達3000人。埔尾村有“倒水泥”專業隊21支,從業者200多人,漳州市區十分之一新樓和道路的鋼筋水泥是由該村農民鋪就的。下高坑村農民利用近城有利條件,購買60多部“後四輪”跑運輸,生意也不錯。北斗村182名農民進城當起環衛工人,每月有了固定收入。

對到城鎮和工業區周邊買地建房,買房安新家的農民,石亭鎮政府熱情鼓勵,並在建房用地、辦理證照、戶籍落戶、子女就業就學等方面提供政策扶持,確保他們落地生根,實現永久、順利轉移。據統計,該鎮農民到城鎮和工業區周邊建房買房安新家的已有1200多戶,開辦各類店鋪1195家,從業人員3050人,占農村轉移勞力總數的23.78%。他們由於有固定的住所,穩定的工作和收入,過上了現代城鎮人的新生活。

歷史文化名城

寮里(漳州市文明村)

石亭鎮

寮里村,位於薌城區石亭鎮東面,距鎮區1公里。東靠田邊村,西臨石亭鎮,南接田邊村,北毗高速公路,總面積400畝,其中耕地面積200畝,山地面積200畝,森林覆蓋率達60%。總人口1526人,420戶,現為胡、林姓氏所居,村民主要以養殖業為主要經濟來源。人均年收入達4000元,村有寮里國小,建於1996年,占地面積7320平方米,現有在校師生300人。村主要交通基本達到水泥硬化。

名勝古蹟:胡氏宗祠寮里庵

當代人物:胡財根:薌城區司法局局長。

《寮里帝君廟》

帝君廟,位於薌城區石亭鎮寮里社內。始建於康熙年間,基址在本村舊圓樓內。丙申(一九五六年)邀進年代破四舊圓樓被拆除,帝君廟遭毀設,直到丁亥年(一九九五年)村民不志舊址,集資十二多萬元,在圓樓舊址重建寮里帝君廟後殿,次年竣工並塑雕“山西夫子”、“伽藍大王”、“福德正神”金身,深受善男信女信仰,香火旺盛。後來寮里老年會成立,後殿做老人活動場所,因場地較小,經民眾意願,村民再次集資擴建前殿。

北斗村委會

北斗村,位於薌城區石亭鎮南面,距鎮區3.5公里,東靠下高坑村,南接新厝村,西臨金峰開發區,北毗仙景、豐樂村。總面積1.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50畝,總人口1962人,600多戶,現為黃氏單一所居。

名勝古蹟:建於清乾隆年間的黃氏宗祠及建於清乾隆年間的北斗庵等。

北星(薌城區文明村)

北星村,位於薌城區石亭鎮南面。距鎮區3公里,東靠下高坑村,西臨金峰開發區,南接新厝村,北毗仙景、豐樂村。總面積1.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占200畝,總人口1658人,510戶,現為黃氏單一所居,村民以務工、第三產業為主導。

名勝古蹟:清朝年間的黃氏宗祠清乾隆年間的北斗庵等。

仙景(薌城區文明村)

仙景村,位於薌城區石亭鎮南面。距鎮區3公里,東靠漳華路,西臨金峰開發區,南接北斗村,北毗高坑、豐樂村。總面積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20畝,總人口1800人,500戶,現為林、王、郭姓氏所居。該村主要以務工、第三產業為經濟來源,人均年收入達4400元。建於1996年的仙景國小,占地面積7320平方米,現有在校師生200人。村主要交通全部達到水泥路面。高標準實現了水、電、路“三通”興辦村公益事業。

名勝古蹟:(林氏宗祠:始建於明萬曆年間)、(仙景庵:始建於明萬曆年間)衡繼堂等。

現代人物:林長根:廣州市能源開發公司黨委書記(正廳);林亞佳:唐山鋼鐵公司礦山處處長;林長樂:薌城區土地局副局長;林來發:薌城區衛生局消毒科科長;林國忠:龍文區政法委;林永華:芝山鎮黨委副書記;林志偉:深圳機場邊檢;林建華:離休原漳州市農業局局長;

《南霞庵》

南霞庵,位於薌城區石亭鎮仙景社。新千禧之年,萬物繁榮,宗教事業日新月異,崇尚信眾紜聚,香火鼎盛,南霞庵在宗教春風沐浴下得以重建。

南霞庵圓當年佛祖顯聖發放霞光而得名,地處薌城北薌,漳華公路西側的仙景村。據里人耆者老相傳,始建於元朝,清朝康熙年間重修,庵座東朝西,占地面積約六百多平方米,基建面積約二百平方米,二進單層磚木結構,右邊有廟室數間。庵內供奉觀音佛祖、玄天上帝、關聖帝君、伽藍爺、土地公等諸神明,神威顯赫,香火不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