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州

眉州

眉山,古稱眉州。眉山位於四川盆地成都平原西南邊緣,2000年7月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眉山市,轄東坡區、仁壽、彭山、洪雅、丹稜、青神一區五縣,眉山市作為四川盆地西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由來已久,為郡、州、專區治所歷時1430年,廢縣歸州直隸700餘年。眉山市人民政府駐地東坡區。郵編:620010。電話長途區號:028。車牌編號:川Z。自南齊建武三年(496)建制以來,已有1500多年歷史。眉山自古以來文化鼎盛,飲譽四海,文化名流,史不絕書。

基本信息

概述

眉州眉州

眉山,古稱眉州。自南齊建武三年(496)建制以來,已有1500多年歷史。眉山自古以來文化鼎盛,飲譽四海,文化名流,史不絕書。以蘇軾為代表的三蘇父子,以其豐富的人生經歷,深邃的哲學思想,卓越的政治實踐,輝煌的文學成就,形成了中國文化史上一個獨特的文化體系——三蘇文化。因此眉州又被稱為‘詩書古城’、‘東坡故里’。之所以被稱為詩書城,不僅是因為大詩人陸游對此曾發出‘孕奇蓄秀當此地,郁然千載詩書城’,的感嘆。其實在宋朝時期確有人產生過打造詩書城的構想。當時三蘇父子已是享譽全國了,當地鄉人也在考慮如何紀念他們父子,有一個姓吳的眉州太守就有一個想法,他想根據陸游的詩來建設一個詩書城,當時有兩個構想,一個是修建三蘇祠,將蘇氏三父子遺像和作品請進去,供當地鄉人瞻仰;另外想建設的就是遠景樓,既可以縱覽眉州十景,又能閱覽峨眉霽雪。這種構想還是比較粗糙的,後來也因為種種原因,詩書城也只是停留在美妙的詩句中。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眉山打造詩書城的條件已成熟了。”

眉山城位於川西平原西南邊緣,介於岷江與成樂高速公路之間。優越的地理條件,成就了眉山的古代文明和現代文明。境內出土文物有新石器時代的石斧,有秦漢時期的陶器,唐宋文物遍布;眉山文化歷史源遠流長,素有“禮義之邦”、“千載詩書城”之讚譽;文化名流代有人出,史不絕書,除三蘇父子外,“壽星之祖”商朝大夫彭祖、道教宗師張道陵及文學家李密、彭端淑、良史李濤、抗金名將虞允文、“畫壇怪傑”長安派創始人石魯等皆出自眉山。。

地理位置

眉山城位於川西平原西南邊緣,介於岷江與成樂高速公路之間。優越的地理條件,成就了眉山的古代文明和現代文明。

文化

境內出土文物有新石器時代的石斧,有秦漢時期的陶器,唐宋文物遍布眉山;文化歷史源遠流長,素有“禮義之邦”、“千載詩書城”之讚譽;文化名流代有人出,史不絕書,除三蘇父子外,“壽星之祖”商朝大夫彭祖、道教宗師張道陵及文學家李密、彭端淑、良史李濤、抗金名將虞允文、“畫壇怪傑”長安派創始人石魯等皆出自眉山。

唐開元年間(713—714年),邑人孫長孺建書樓,以其“藏書甚豐”而名聞於世,後唐僖宗題“書樓”二字賜予,自此孫氏書樓名揚天下,其後人孫辟繼承先祖遺志,於宋天聖初年(1023)重修書樓,並興辦山學,名重當世。

歷史

開元年間(713—714年),邑人孫長孺建書樓,以其“藏書甚豐”而名聞於世,後唐僖宗題“書樓”二字賜予,自此孫氏書樓名揚天下,其後人孫辟繼承先祖遺志,於天聖初年(1023)重修書樓,並興辦山學,名重當世。

蘇東坡蘇東坡

由唐而宋,眉山發展成為書刊之城。至北宋末年,西南地區的出版中心由成都南移眉山,刻板印刷盛極一時,與杭州、建陽形成鼎足,成為全國三大出版中心。其時學風蔚然,很多士人“相繼登於朝,以文章功業聞於天下。於是釋耜而筆硯者十室而九,比之漢魏又遠過之。”史載,在兩宋300年間,眉山有進士886人,其中蘇軾兄弟參加進士考試的那一年,眉山舉薦應試者近50人,進士及弟13人。仁宗感嘆:“天下好學之士多在眉州!”唐宋八大散文家中占其三的蘇氏父子,無疑是其中最耀眼的三位,尤其是蘇東坡,其散文與歐陽修並稱“歐、蘇”;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與辛棄疾並稱“蘇、辛”,一掃當時綺艷柔靡的風尚,為豪放詞派的創始人,對後世影響極深;此外,他在書法、繪畫、醫學、水利等方面均有超群的建樹,其書法為宋四家(蘇、黃、米、蔡)之首,其繪畫為文人畫派創始人。蘇東坡以其天才的、全能的文化巨人形象成為世界文化名人。

時期,眉山文化屢有建樹。元代在紗彀行蘇家故宅修建了三蘇祠,明洪武年間重修,清康熙年間再修;清康熙元年(1662),知州趙蕙芽遣人往白下購書,藏於眉山書院;戲劇活動在清代極為盛行,專業和業餘民間戲劇組織遍及城鄉,川劇劇作家黃吉安以其豐碩的成果享譽全國。眉山素以“山不高而秀,水不深而清”著稱於世,歷史名流雅士慕名登臨,於奇山秀水間流連忘返,大詩人陸游也生出“蜿蜒回顧山有情”之依戀。三蘇祠自元代改宅為祠,占地面積5.68萬平方米,為全國唯一紀念三蘇的祠堂,成為文人墨客瞻仰拜謁的勝地,每年數十萬中外遊客來祠參觀,使三蘇故里蜚聲中外。眉山城內還遺存有明清古城牆600餘米,清雍正年修建的武府(遷建正山口寨子城),清道光年間重修的文昌宮經書樓。名勝古蹟有報恩寺、報本寺、大旺寺白塔、仙人洞摩崖造像、蘇東坡“連鰲山”巨書石刻、寨子城、麻衣禪院、蟆頤山重瞳觀、蘇洵墓(蘇墳山)等。

書刊之城

由唐而宋,眉山發展成為書刊之城。至北宋末年,西南地區的出版中心由成都南移眉山,刻板印刷盛極一時,與杭州、建陽形成鼎足,成為全國三大出版中心。其時學風蔚然,很多士人“相繼登於朝,以文章功業聞於天下。於是釋耜而筆硯者十室而九,比之漢魏又遠過之”。史載,在兩宋300年間,眉山有進士886人,其中蘇軾兄弟參加進士考試的那一年,眉山舉薦應試者近50人,進士及第13人。仁宗感嘆:“天下好學之士多在眉州!”唐宋八大散文家中占其三的蘇氏父子,無疑是其中最耀眼的三位,尤其是蘇東坡,其散文與歐陽修並稱“歐、蘇”;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與辛棄疾並稱“蘇、辛”,一掃當時綺艷柔靡的風尚,為豪放詞派的創始人,對後世影響極深;此外,他在書法、繪畫、醫學、水利等方面均有超群的建樹,其書法為宋四家(蘇、黃、米、蔡)之首,其繪畫為文人畫派創始人。蘇東坡以其天才的、全能的文化巨人形象成為世界文化名人。

元、明、清時期,眉山文化屢有建樹。元代在紗彀行蘇家故宅修建了三蘇祠,明洪武年間重修,清康熙年間再修;清康熙元年(1662),知州趙蕙芽遣人往白下購書,藏於眉山書院;戲劇活動在清代極為盛行,專業和業餘民間戲劇組織遍及城鄉,川劇劇作家黃吉安以其豐碩的成果享譽全國。眉山素以“山不高而秀,水不深而清”著稱於世,歷史名流雅士慕名登臨,於奇山秀水間流連忘返,大詩人陸游也生出“蜿蜒回顧山有情”之依戀。三蘇祠自元代改宅為祠,占地面積5.68萬平方米,為全國唯一紀念三蘇的祠堂,成為文人墨客瞻仰拜謁的勝地,每年數十萬中外遊客來祠參觀,使三蘇故里蜚聲中外。眉山城內還遺存有明清古城牆600餘米,清雍正年修建的武府(遷建正山口寨子城),清道光年間重修的文昌宮經書樓。名勝古蹟有報恩寺、報本寺、大旺寺白塔、仙人洞摩崖造像、蘇東坡“連鰲山”巨書石刻、寨子城、麻衣禪院、蟆頤山重瞳觀、蘇洵墓(蘇墳山)等。

美譽

自1997年眉山建區,2000年建市以來,眉山人正在以當年東坡的豪情建設千年詩書城。如今這塊神奇的土地已成了我國著名的“中國竹編藝術之鄉”、“中國民間嗩吶藝術之鄉”、“中國枇杷之鄉”、“中國臍橙之鄉”和“中國長壽文化之鄉”。以打造中國讀書城為契機,千年眉州又成為了川西南的一顆璀璨明珠。

現狀

自1997年眉山建區,2000年建市以來,眉山人正在以當年東坡的豪情建設千年詩書城。如今這塊神奇的土地已成了我國著名的“中國竹編藝術之鄉”、“中國民間嗩吶藝術之鄉”、“中國枇杷之鄉”、“中國臍橙之鄉”和“中國長壽文化之鄉”。以打造中國讀書城為契機,千年眉州又成為了川西南的一顆璀璨明珠。

眉州歷史

太清二年(548)設定青州,轄齊通郡,州治齊通縣(今四川眉山市區)。西魏廢帝二年(553)改青州為眉州,轄齊通、青城兩郡,州仍治齊通縣城。

北周建德元年(572)眉州改青州。大城元年(579)青州改嘉州。

隋開皇三年(583)廢郡存州。大業二年(606)復改嘉州為眉州,州治遷通義縣(今眉山市東坡區東坡鎮)。後撤州建眉山郡,郡治龍游,即今樂山市市中區。

唐武德元年(618)眉山郡改為嘉州。

武德二年(619),從嘉州分置眉州,轄通義、丹稜、洪雅、南安(今夾江)和青神5縣,屬劍南道,州治通義縣城。天寶元年(742)撤銷眉州,改置通義郡。乾元元年(758)撤銷通義郡,恢復眉州,屬劍南道西川。

元至元十四年(1277)眉州屬嘉定路。明洪武九年(1376),眉州降為眉縣,歸嘉定州管轄。十三年眉縣復升為眉州,直隸屬四川布政使司,領3縣:丹稜、彭山、青神。

民國二年撤銷眉州恢復眉山縣,屬上川南道。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