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萼黃芩

直萼黃芩

直萼黃芩(Scutellaria orthocalyx Hand.-Mazz.),別名半枝蓮、滇紫花地丁等。雲南民間用全草入藥,治癰疽腫毒,疥癩癬瘡,小兒走馬牙疳,小兒肝炎,急慢性胃炎以及喉痛。

基本信息

正文

直萼黃芩
(《雲南中草藥》)

異名

半枝蓮、滇紫花地丁(《雲南中草藥》),屏風草、小黃芩(《中國高等植物圖鑑》)。

來源

為唇形科植物直萼黃芩的全草。

植物形態

直萼黃芩直萼黃芩

多年生草本;根莖通常橫行或斜向,纖細,匍匐,粗1—1.5毫米,多分枝。莖直立,高6—25厘米,多數,銳四棱形,基部通常粗1毫米,被向上緊貼的短柔毛但在棱上較密,有時幾無毛,大多不分枝或下部有少數分枝,但偶有下部多數分枝。葉具極短的柄:柄長長不到1毫米;葉片草質,在莖下部者較密集,卵圓狀披針形至卵圓形,在莖上部者線形,長1—2.1厘米,寬2.2—5.5(7)毫米,頂端鈍或圓形,基部圓形或闊楔形,邊緣極全緣,稍內卷,兩面均被稀疏的微柔毛,下面密生凹點,側脈2—3對,與中脈均上面凹陷下面凸起,斜上升。花序總狀,頂生,通常占莖長一半以上,長3—19厘米;苞片線形,向上漸變小;小苞片成對在花梗下方,極微小,針形,長1毫米,被緣毛;花梗長1.2—2.5毫米,與序軸均被具腺短柔毛。花萼開花時長1.5—2.5毫米,盾片圓形,高約1毫米,外被具腺短柔毛;果時花萼長4毫米,盾片高2.5毫米,常帶紫色。花冠紫至藍紫色,長1.2—1.7厘米,外面被具腺的短柔毛,內面在上唇片與下唇2側裂片靠合的縫線上被白色疏柔毛,餘部無毛;冠筒近基部前方膝曲,向喉部逐漸增大;冠檐2唇形,上唇盔狀,先端微缺,下唇中裂片卵圓形,先端微缺,邊緣下卷,2側裂片三角狀卵圓形,邊緣外卷。雄蕊4,內藏,前對較長,具半藥,退化半藥明顯,後對較短,具全藥,藥室裂口具髯毛,花葯紫色,前對花絲在內側後對花絲在兩側中部以上具白色小疏柔毛。花柱細長,不超出雄蕊,先端細尖,微裂。花盤環狀,前方隆起,後方延伸成短子房柄。子房無毛。小堅果近球形,徑約1.8毫米,黑褐色,具瘤,腹面近基部具果臍。花期(4)6—8(10)月,果期(6)8—10月。

產地分布

產雲南東南部、東部、中部至西北部,四川西南部;生於海拔1200—2300(3300)米的草坡或松林中。

採集

春、夏採收,洗淨,曬乾。

性味

苦微辛,涼。

功用主治

解毒消腫。治癰疽腫毒,疥癬,走馬牙疳。

選方

①治癰疽腫毒,疥癩癬瘡:半枝蓮一至三錢。水煎服。
②治小兒走馬牙疳:半枝蓮放新瓦上焙乾,研末撒布於潰爛處。(性味以下出《雲南中草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