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京施醫院

盛京施醫院

盛京施醫院,“瀋陽”一名源於元成宗元貞二年(1296年)設定的瀋陽路。

基本信息

盛京施醫院簡介

“盛京”的由來

“瀋陽”一名源於元成宗元貞二年(1296年)設定的瀋陽路。因地處瀋水(今渾河)之北,“水北為陽”,故得此名。盛京是瀋陽的古稱,其滿文叫“木克頓和屯”,“木克頓”意為興盛,“和屯”意為城郭,按照漢語習慣,故將此滿文譯為“盛京”二字。1621年(清天命六年),後金汗王努爾哈赤領兵攻占瀋陽,1625年把都城從東京(今遼陽)遷至瀋陽。後來,其子皇太極於1634年(清天聰八年)將瀋陽正式命名為“盛京”。

“盛京施醫院”的由來

當時條件差,人員少,語言不通,以及人們對西醫尚缺乏認識,開辦初期,工作難度非常大。之後又有幾名英國人來院工作,同時招收了幾名助手,經過兩年艱苦的醫療實踐,診所工作獲得進展。1884年開設了擁有12張病床的男病房,不久,司督閣親自為兩例白內障患者成功地實施了手術,盲人復明,大大增強了民眾對司督閣的信任,醫院的名聲也隨之大噪。此後,醫院又成功地做了一些手術,如為腕部砸傷導致全手壞死生命垂危的患者做截肢手術,挽救了生命;為關節脫臼導致關節廢用性強直的蒙族少年恢復關節功能等等。醫院憑著熱情的服務,高超的技術,贏得了患者們的由衷感激和良好的社會聲譽。

“盛京施醫院”的滄桑歲月

1888年8月,奉天暴雨成災,洪水猛漲,渾河兩岸和萬泉河一帶一片汪洋。施醫院的門診、病房和住宅均遭水淹。醫院的醫護人員,在整個汛期和災後的一年中,先後救出很多逆水災民,在治療傷病員和控制傳染病流行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僅治療瘧疾即達4000餘例。由於取得了社會的信任和支持,醫院有了較大發展,於1894年新建了女醫院。此時,司督閣堅持每周出診4天,有時半天門診量達200餘人。
1900年義和團打進奉天城,殺戮洋人,醫院外籍人士先後避難於田莊台或經上海回國。6月30日,義和團將男、女醫院全部燒毀。8月,義和團運動結束,司督閣又由國外歸來,看到苦心經營18年的事業毀於一旦,十分痛心。當時政府對醫院遭受損失,深表遺憾,並對醫院重建給予大力支持。
1903年,女醫院重建竣工。1904年制定重建男醫院計畫,因爆發日俄戰爭而未能實現。遂將女醫院臨時改為病人門診,借用臨近未被燒毀的“三義廟”作為病房。此期間條件極差,加之戰爭激烈,醫療任務十分繁重。除一般醫療任務外,醫院與紅十字會共建“救濟院”,收治數百名傷病員,其中包括中國人、日本人和俄國人。此外,醫院還經常到政府設定的難民收容所執行醫療任務。
1905年,盛京將軍趙爾巽①與司督閣結為朋友,支持醫院衛生事業。1906年他撥銀4000兩,同時得到社會各界資助,於1907年建成男醫院,有病床60張,有合乎要求的手術室、調劑室和附屬設備。3月5日隆重召開“奉天小河沿盛京施醫院”開院儀式。趙爾巽總督、各國領事館官員出席會議並講話祝賀。東北三省首席大喇嘛和奉天各界名流即席表態、慷慨解囊。此期建院工作順利。同年11月病床已增至110張,增加一些新的醫療設備,頗具當時先進醫院的規模。醫院仍堅持“施醫”原則,貧困病人免費就醫,甚而免費供餐,社會反應極佳。富裕病人可自願捐助,以補償經費之需。1909年司督閣回國又募集到5000英鎊,緩解了經費開支的困難。
1911年,辛亥革命後,奉天成為奉系軍閥統治的首府。1912年奉天醫科大學成立,司督閣任校長兼眼科主任。1914年,張作霖捐贈1台X線診斷機,開始套用放射線診斷技術。在以後的18年中先後增設3次放射線設備,包括X線治療機、太陽燈,並建立太陽玻璃室,組建了光療科
1916年,女醫院增設“產院”,新建兩層樓的產科病房。後又於1930年再另建四層的產科樓1座,設病床30張。當年共收順產婦240例,難產481例。以後的幾年中每年平均收產婦百餘例,結束了當時20%新生兒死於破傷風的厄運以及因難產而導致母嬰雙亡的悽慘歷史。
1929年,張學良在“東北易幟”後,改“奉天市”為“瀋陽市”;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並侵占瀋陽後,又將“瀋陽市”改為“奉天市”;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奉天市”恢復“瀋陽市”名稱。
1917至1930年,盛京施醫院不斷發展。截至1930年,共有男、女、產3個醫院和附設高級護士學校,臨床分內、外、眼、肺、小兒、皮膚花柳、耳鼻喉、產、婦和光療等10個科室。男醫院病床160餘張,主要為一般病房,設有少數特殊病房,有手術室3間、診察室6間,光療室和調劑室等。女醫院病床130餘張,分別開設一、二、三等病房,有手術室2間和調劑室等。全院共有醫師40餘人,護士60餘人,藥劑師10餘人,人員精幹,工作緊張,熱情為病人服務,還進行多種教學工作和院外社會服務。據1930年統計,全年完成門診99487例次,手術4572例次,包括外科3787例次,婦產科113例次,眼科、耳鼻喉科200餘例次。
1923年,司督閣退休歸國。回國後仍為醫院和學校操辦募捐活動,長達14年之久。“九一八”事變後,東北地區淪為日帝的殖民地。日偽統治者停止對醫院的經濟支持,醫院處於維持局面,在業務上和規模上均無建樹。儘管如此,醫院從未停珍、各科手術照常進行。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英籍醫師或遭逮捕或被迫離去,由國外進口藥品也被迫終止,使醫院陷入困境。
1945年日本投降,祖國光復。在劉同倫①院長領導下,工作有所恢復。善後救濟總署對醫院較為關照,調撥過一些裝備和醫療儀器,困難相對減少。但醫院始終以優質服務於患者、較好的醫療質量,贏得社會各界的讚許和好評。
盛京施醫院自成立至1948年,幾十年來,由於組織健全、編制精練、功效較高、醫務道德好,醫療質量高,社會聲望好,在東北三省的醫務界中,遠近馳名,婦孺皆知,是一所深受廣大人民民眾讚揚和愛戴的醫院。
為了適應盛京施醫院醫療工作的需要,1885年醫院以半工半讀的方式培訓助理醫師、藥房技士和助理護士。經過3年培訓後參加正式工作。1892年招收8名青年,制定5年制培訓計畫,培訓有理論知識和高超醫療技術的正規醫師,當時稱為“盛京醫學堂”。首批學員有王宗承、劉志學和王雅臣等,以後又有李樹德、項乃輔、洪國璋等。王宗承因學習成績優異而留校,後因工作出眾,調任東北軍授予軍醫總監,獲少將軍銜,成為東北軍軍醫的創始人。1906年在趙爾巽總督支持下,在擴建盛京施醫院的同時,設西醫學堂,每年招收幾名學員,進行正規的訓練。
1907年,徐世昌任東北總督,對當地高等學院的建設較為重視,在他執政的兩年中,多次與司督閣商談,決定在盛京施醫院東側撥地一塊,每年由省庫撥銀3000兩,籌建奉天醫科大學。1909年,司督閣又從英國募集5000英鎊,補充建校資金。同時聘請英國劍橋大學畢業的青年醫生嘉克森和利物浦大學畢業的病理學家毛樂爾大夫來奉天,協助司督閣本人建校。至1911年建成
四層教學大樓,經內部裝修和安裝教學儀器設備等。在辛亥革命成功的次年,即1912年,宣告奉天醫科大學全部建成,成為東北三省第一所醫科大學,也是全東北地區的醫學教育的最高學府。同年3月28日第一期學員正式入學,開學典禮非常隆重。
校訓是“非以役人,乃役於人”。校徽為針、蛇、火炬組成的圖案,針蛇象徵救死扶傷,火炬象徵學術光明之燈。司督閣任第一任校長。
在143名考生中,通過中英文和數理化史地7個科目的考試,錄取第一期學員40名,於當年3月28日正式入學。學制訂為5年,包括預科一年,本科四年。課程設定基本上與英國愛丁堡大學醫科授課課程相似。並規定畢業後授予內外科雙學士學位。1912年9月正式建立“校董事會”為學校最高權力機構。計畫內辦學經費,由中國地方政府承擔。1914年中國政府派王正輔(東北礦務局局長)參加校董事會,並任董事長,學校與地方政府關係融洽。
1914年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部分英籍教師回國服役,導致學校教學人員不足。第二年招收第二期學員40人。
1917年第一期20名學員畢業,均獲得醫學士學位,其中有後來譽滿東北的眼科專家高文翰,我國肺科奠基人之一的劉同倫在內的4人留校工作,其餘分配到東北各地教會醫院,如長春、吉林、鐵嶺、新民、營口等地。
1917年8月,奉天醫科大學呈請北京政府教育部立案,根據當時規定“單科不能稱大學”,遂更名為奉天醫科專門學校。校名改為醫專,但學制、課程設定和授予學位等不變。此時,教師隊伍擴大為17名,充實了一些教學設備,教學質量有所提高。1918年張作霖每年撥款3000銀元,開闢了運動場。1922年修改校章,強調教學質量,每年招生名額改為20名。1923年司督閣因年事已高,辭去校長職務。1925年東北三省各界人民為紀念和表彰司督閣在中國創醫立校及他對中醫療衛生教育事業的巨大貢獻,特鑄造司督閣半身銅像一座,立於教學大樓正門東側,並刻有碑文,由張學良將軍揭紗剪彩。司督閣回國後仍為醫院和學校操辦募捐活動,長達14年之久,直到1936年逝世,終年81歲。
司督閣歸國後,由安樂克博士接任校長。1924年,學校將學制改為6年,同時招收3名女生。在高等學校,男女同班授課,當時在西方亦屬罕見,開創了東北教育史的先河。英國馬克雷勳爵為女生宿舍的建成捐資1萬英鎊。
1925年,遵照司督閣“應將學校和醫院的管理逐漸轉交給中國人”的囑託,學校改組了校董事會,其中中國人超過半數,由高文翰任校長,榮威廉任院長,張守義任副院長。教師隊伍已達到32人,其中中國教師為17人。
1929年,中華民國將省名改為遼寧,意為“遼河兩岸永遠安寧”。奉天醫科專門學校於當年更名為遼寧醫科專門學校。
1930年,學制改為7年,預科2年,本科4年,實習1年。實習生實行住院醫生工作制,在臨床各科輪轉。此時,內科系包括普通內科、兒科、肺科、皮花科、精神病科;外科系包括普通外科、腹部外科、矯形外科,麻醉和外科手術學;還有眼科、耳鼻喉科、婦產科等,在第三學年還增加公共衛生學課程。學校還為省高等檢察廳培訓兩期法醫班。第二年首批3名女生畢業,被認為是“學校之光,女界之優”。當時有教師35人,包括中國教師22人;在校學生98人中女生23人,專職行政管理人員4人,兼職職員8人,工作認真、功效較高,成為該校組織管理的特點。
學校重視學生德、智、體的全面發展,啟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主張學生在學好課業的基礎上,積極參加課外活動。1929年建立學生自治會,總部設主席團和智育、文書、庶務、服務、交際、音樂6股。各班設有班長,每周末有例會活動。在本校學生中保持著熱愛體育的良好傳統,有較高的體育水平,飲譽瀋陽。
1920年5月華北運動會在小河沿南岸體育場舉行,在100米、200米欄、400米接力、跳高、三級跳遠、撐竿跳等項目,均獲第一名,取得全勝。1922年曾獲省網球聯賽三等獎;本校自1912年建校就組建了足球隊,實為東北三省開展足球運動的先導,校內的“足球熱”長盛不衰,曾榮獲1923年全省足球聯賽的冠軍,一直在省內享有盛名。校運動隊獲1923年省運動聯賽會一等優勝獎,並獲網球優勝獎。1927、1929年在本校召開第一、第二屆體育競賽大會。1931年參加小河沿漢卿(張學良將軍)教育基金滑冰化裝表演會,第九期學生楊名時、十期學生李廣宜分別獲得冠亞軍。與此同時,組建了30餘人的歌詠隊和樂隊,經常參加社會上的重要遊藝娛樂活動。每逢新生入學、年終節假召開“迎新會”或“師生聯誼會”,文娛氣氛十分活躍。
由英文教授毛國棟夫人熱心提倡,於1927年組建了“學生英文會”,分文法、作文、會話、翻譯和話劇等組。最初僅幾人參加,到1931年已發展到40餘人,每周聚會1次,每兩周到校外參加英語講演比賽,每學期末召開1次“英文遊藝會”,並聘請5位顧問隨時指導。多數學生英語水平較高,與上述活動密切相關。
為廣泛獲得社會知識,謀求救國之道,1926年學生組織“環讀會”6年間共發展會員40餘人,主要是學習、研究社會科學。會員每年交會費兩元,用於購買新書,供同學閱讀。每周末集合1次,進行讀書報告、評論等活動。1929年創辦了牆報,開闢研究、評論、文藝、新聞、常識、通訊等欄目。1930年6月15日,在學生會組織下,參加教育廳主辦的“遼寧學生語言竟進會”,即“大學生辯論會”。遼寧醫專為正方,東北大學為反方,雙方進行激烈的舌戰,正方以較大優勢壓倒反方,獲得“高挹群言”團體優勝旗幟1面,每人獲銀質獎章1枚,第九期學生吳執中獲個人優勝杯。反方與東北大學正方辯論時,第十期學生楊宜又獲個人優勝杯。
基於上述組織的建立和各種活動的開展,學生們的思想變得極為活躍。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學生們普遍具有強烈的反滿抗日的思想。
校訓“非以役人,乃役於人”的思想,深深印記於學生的腦際,並付諸實踐。當時住院病人多為沒有文化的窮苦人,學生的“代寫家書小組”深入病房床頭服務,女生還到監獄為女犯代寫書信。校內工友多無文化,學生們為他們開辦夜校,講授“千字文”和算術;還利用假期舉辦夏令貧兒學校。當時東北三省西醫人數甚少,西醫人數僅為總人口的10萬之一,農村就醫就更為困難。1929年同學會與青年會共同組織同學下鄉施醫治病;於冬春兩季深入農村為村民接種疫苗;經常到工廠、學校、監獄和公共場所進行預防霍亂、消滅蒼蠅、防治砂眼、婦兒衛生等方面的衛生宣傳,印發宣傳品和傳單達100餘種,也曾放映過由英國人拍攝的衛生宣傳的影片。
學校學術空氣甚濃,重視總結臨床經驗和開展臨床研究工作,重視校友的回校培訓工作。至1931年底,校友在國內外刊物上共發表學術論文198篇,翻譯醫學專著5本,頗受東北科學界的讚譽和人們的青睞。
應“九一八事變”,原擬於1931年將本校併入東北大學成為該大學的醫學院的計畫未能實現。早在事變發生前,已完成“遼寧醫專概況”一書,該書由張學良將軍題寫書名,現成為記錄施醫院和醫學院建立和早期發展的重要史料。
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日本侵略中國,東北三省淪陷,偽政權對於英國人創辦的醫學院校,在初期採取所謂的不干預態度,學校一切只能依靠英國資助,招生和授課得以繼續維持。校名改為“盛京醫科專門學校”,學制仍為7年。此期間選送優秀畢業生至北京協和醫院工作,擴大院際交流。1932年英國愛丁堡大學發表聲明,承認本校畢業生的醫學士學位,可選派人才赴該校進修,經費由英國資助,從而增加出國深造的機會。
1932年,“國際聯盟調查團”來東北調查日本入侵東北建立偽政權的情況。學校中愛國師生採取各種辦法,向國聯代表團反映有關日寇侵華的種種情況,揭露日寇的侵略罪行。劉同倫院長從一個英國人那裡得到不少日軍殘殺中國人民的照片,他們註明時間、地點。劉同倫等人同有關愛國人士和社團緊密結合,完成材料的蒐集整理工作,衝破層層障礙,遞交給國聯調查團。劉同倫等還代表東三省人民,到國聯調查團駐地“奉天菸草公司”控訴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儘管國聯與日本侵略者狼狽為奸,但在他們的“報告書”中也不得不反映出一些中國人民的正義呼聲。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在審判日本戰犯的“白皮書(英文版)”內均明確提到劉同倫等提供國聯調查團的有關日本侵占東北資料的內容。
抗日勝利後,學校改名為“遼寧醫學院”。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對學校和醫院倍加關照,相繼調撥了醫療設備、藥品、被服等,一些英籍教授先後返校任教。在1946年至1948年先後招收29、30和31期新生。
三年間由於政局多變,學校處於恢復階段,能堅持辦學辦院亦屬不易,故而突出的改革進展不多。至1947年底,校園占地164畝,樓房34棟,圖書萬餘冊,各種標本3000餘件,各種儀器200多台,顯微鏡80多台;全校教職員工35人,在校學生191人,其中女生39人。
1948年11月2日瀋陽解放後,曾改名為遼寧醫科大學,教職員工主要參加政治學習和恢復建校工作,至1949年6月併入中國醫科大學。第二十八期學員併入於中國醫大39期,於1950年畢業;第二十九、三十、三十一期併入40期,於1951年6月畢業。盛京施醫院則為中國醫大第二臨床學院。從此,學校和醫院成為中國醫大的重要組成部分。
(待續)

人物簡介

司督閣(Dugald Christie) (1855—1936) 英國籍蘇格蘭人。1881年畢業於英國愛丁堡大學,1882年奉蘇格蘭基督教會派遣來華施醫布道,1883年到達瀋陽(當時稱奉天),單槍匹馬創立了盛京施醫院,1885年被清政府授予皇家雙龍勳章。曾任教會醫學委員會主席(1907),也是中國博醫會創建人之一。
趙爾巽(1844~1927),清末漢軍正藍旗人,祖籍奉天(今瀋陽)鐵嶺。1867年(同治六年)中舉人;1874年(同治十三年)中進士;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11月,奉命護理山西巡撫;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署湖南巡撫;1904年(光緒三十年)4月,內調署戶部尚書;1905年4月,出任盛京將軍;1907年3月,任四川總督;1907年7月,任湖廣總督,在此期間主持創辦湖北法政學堂;1908年2月,任四川總督;1911年(宣統三年)3月,任東三省總督,並授欽差大臣;辛亥革命後息影青島;1914年,任清史館館長,主編《清史稿》;1927年,《清史稿》完稿,旋即逝世於北京。
劉同倫 醫大一期畢業(1917年) 曾兩次留學英國、丹麥、瑞士等國專修肺結核科,是我國結核病科奠基人之一,任醫院院長兼肺科教授,為我國較早採用氣胸氣腹等萎陷療法治療肺結核病的先驅,著有《肺結核病學》,1917年至1949年一直任職。
徐世昌(1855~1939)字卜五,號菊人,又號弢齋。直隸(今河北)天津人。1907年東北改設行省,被任命為東三省總督;1911年5月,清廷設皇族內閣,任協理大臣;1914年5月袁世凱任命徐世昌為國務卿.晚年,藉助僚友門客編撰書籍20餘種。
高文翰 醫大一期畢業(1917年),兩次留英、奧等國專修眼科,眼科教授,曾任醫大校長多年,1917年至1949年一直在職。醫術精湛,馳名東北,也是我國眼科奠基人之一,著有《眼科學》。
安樂克:丹麥籍,英國愛丁堡大學畢業。1912年來華,成為司督閣的主要助手之一。內科教授,1923年後繼司督閣任醫大校長,直至1939年退休返國。安教授對病人和善,教學認真,一直任女醫院內科主任,對醫治當時流行的黑熱病做出了貢獻。
榮威廉:盛京施醫院院長,在醫學院曾任公共衛生學教授併兼醫院放射科主任,1913—1933年在瀋陽。
張守義:醫大第二期畢業,任施醫院副院長多年。
(公共關係部摘自《奉天醫科大學(遼寧醫學院)簡史》)

文物保護

“不可移動文物”盛京施醫院舊址不可異地重建
坐落在遼寧省腫瘤醫院內的原盛京施醫院、盛京醫科大學舊址有近130年歷史,是瀋陽文物局認定的不可移動文物。為解決醫院用地擁擠的難題,該院決定將該文物的部分建築扒掉異地重建。**黨校教授張一波就此提出,異地仿建的建築物不是文物,而這樣做也違反了瀋陽市文物局有關“不可移動文物”的規定。他呼籲,盛京醫科大學開闢了我國東北地區西醫學及西醫學教育、醫療的先河;這裡也是東北地區中國我愛19團的發祥地。所以,後人一定要把這個有重要歷史意義的建築物保護好,絕不能有絲毫破壞。
據張一波介紹,盛京施醫院、盛京醫科大學由英國司督閣醫學博士建於1883年,當年此舉曾轟動全國。清政府歷屆東北總督、奉軍張作霖大帥、東北軍張學良少帥都非常重視盛京施醫院、盛京醫科大學的建設,均為其捐款。之所以叫“施醫院”,就是窮人治病不花錢、富人治病花大錢,該醫院與大學就是靠有錢人的捐贈所建。當時,盛京醫科大學學制為6年,在中國學4年,然後到英國愛倫堡大學等國外大學學2年,英語、醫學科目都合格才發給畢業證書允許就業。這所大學培養的學生後來大都成了東北地區西醫學各學科奠基人、牽頭人,如著名眼科專家高文翰1917年畢業於盛京醫科大學,曾到英國、奧地利等國專修眼科,是我國眼科學奠基人,著有《眼科學》;司督閣的學生劉同倫曾留學英國、丹麥、瑞士等國專修結核科,是我國結核病學奠基人之一,著有《結核病學》;司督閣的學生白希清留學英國專修病理學,日本無條件投降後任瀋陽市市長,1946年隨東北大學撤到佳木斯任東北大學副校長兼東北大學醫學院院長,建國後是中國衛生部副部長。“×××”後期,原盛京施醫院、盛京醫科大學舊址掛上了“遼寧省腫瘤醫院”的牌子,歷經改革與發展,該院目前已成為全國規模較大的腫瘤專科醫院,是集防治、科研、教學為一體的省級腫瘤防治中心。令人遺憾的是,前些年盛京醫科大學舊址已經被扒掉一部分,現存的盛京施醫院如果再部分被扒掉異地重建,這一建築文物的歷史價值將不復存在.
張一波說,他曾是《東北抗日聯軍鬥爭簡史》遼寧省編寫小組副組長,歷史研究表明,盛京施醫院在上世紀20年代末對東北地區中國我愛19團的創建、發展作出重要貢獻。東北地區中國我愛19團最早發起人之一蘇子元、東北地區第一個女我愛19團員張光奇曾認定,他們當年經常在盛京醫科大學的樓上開會,學習、宣傳馬列主義、舉行入黨儀式,那裡是重要的地下活動場所。
據張一波介紹,在省腫瘤醫院曾鑄有司督閣銅像,司督閣在英國的親友及學生的後代說:“如恢復盛京施醫院,他們將把司督閣的全部財產和文物無償捐贈給瀋陽。”張一波認為,這必將會增進中英關係,所以說保留司督閣文物國際意義非同小可。同時,當年我愛19團、國民黨都在盛京醫科大學有地下活動,現在“兩黨熱”、“兩岸熱”,凡是能激發台灣東北軍後人、國民黨後人情感的一切瀋陽文物,只能保護,絕不能破壞。
開發重要,保護文物更重要,否則就沒有瀋陽的歷史文化。不可移動文物,異地重建還算文物嗎?張一波等有關人士建議相關部門堅決制止這種違法行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