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督閣

1881年7月,司督閣完成學業,成為為期一年的常駐醫生。 1919年春天,司督閣回英國募款,招聘3名醫護人員。 1936年,司督閣在蘇格蘭病逝,終年81歲。

東北西醫北一人
1855年——1862年,(1歲——7歲)
1855年,司督閣生於英國蘇格蘭高地上的蘭赫諾荒原,父母在格倫科伊經營金斯豪塞牧場和金斯豪塞客棧,是家中最小的孩子,6歲時,到巴拉胡利什讀書,7歲前,父親去世。7歲時,全家牽往因弗內斯郡的因弗加里,母親經營牧場和客棧,
1863年——1867年,(8歲——12歲)
1863年,司督閣11歲時,母親去世,全家搬遷到洛哈崴桑那港口附近的一個農場。騎馬是他熱愛的活動。
1868年——1870年,(13歲——15歲)
1868年,司督閣在洛哈崴斯德克拉迪赫學校讀書,學習閱讀、寫作、朗誦等方面的完整知識。在著名教師唐納德教導下,奠定了尊重知識和為理想奮鬥的終身志向。
1871年——1877年,(16歲——22歲)
1871年,司督閣搬到格拉斯哥,進入布匹公司學徒三年,他積極參加社團和宗教活動。1874年5月,19歲的司督閣決定把基督放在生命里的第一位,做年輕的傳道者,並為獲得全面的大學教育而努力。1876年,司督閣決心成為一名醫學傳道士,並作為終生的事業。他辭去工作,離開公司考入愛丁堡大學醫學傳教士學院學習。1877年秋天,司督閣開始在愛丁堡大學學習醫學課程。
1878年——1882年,(23歲——27歲)
1881年7月,司督閣完成學業,成為為期一年的常駐醫生。期間,在利斯航海學院短暫學習。1882年,司督閣接受長老會邀請,到中國工作。1882年7月,司督閣與伊莉莎白·黑斯蒂·史密斯結婚,幾天后前往中國。1882年11月,司督閣和羅斯牧師從營口來到瀋陽小河沿考察選擇建立診所地點。
1883年——1894年,(28歲——39歲)
1883年5月,在瀋陽創辦了東北第一家西醫診所——盛京診所,行醫治病和傳播福音。6月,診所正式開診,實行免費醫療,日門診量30人——80人。因成功治療霍亂本人揚名瀋陽。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司督閣創建了有12張病床的臨時醫院,開展西醫外科手術,為兩例白內障病人成功手術。1885年春季,租用更大房間做醫院,擴大了醫院規模,並在鐵嶺建立一個診所。醫院培養醫務助理,藥房技士和助理護士,講授西醫知識,開設戒毒病房,幫助吸毒者戒除鴉片毒癮。1886年,診所完成251次手術,全年接待近萬名患者。1887年春天,做了第一例截肢手術。11月8日,容納150人候診大廳,具有50張病床,15名女病房的盛京新醫院開業。1888年在控制傳染病和流行病方面開展工作,治療瘧疾4000餘病例。1888年夏天,司督閣妻子病重,返回英國。1889年,司督閣妻子在蘇格蘭病逝。1891年秋季,準備招收學員,14人參加考試,招收6名學員。1892年春天,司督閣開始創建“盛京醫學院”,執行正式的培養計畫,制定5年學期,6名學員入學。醫院設有男病床60張,女病床20張。1892年秋天,司督閣與伊澤·英格利斯在營口結婚。1893年春季,司督閣利用4天時間在3個較大城鎮進行巡回醫療,診治患者680人。1894年,購買修建女醫院的地皮,司督閣每周出診4天,半天門診量近200人。當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司督閣南下營口與當地醫生和學生創建7所紅十字戰地醫院,搶救千餘名中國傷病員。
1895年——1896年(40歲——41歲)
1895年,司督閣獲光緒皇帝授予的雙龍敕書和勳章。1896年,司督閣在瀋陽創建了東北第一座婦女醫院,由英國 醫師瑪麗·霍納和凱薩琳·柯克負責。
1897年——1899年(42歲——44歲)
1897年,司督閣在瀋陽、營口兩地的紅十字救助工作得到上海委員會的財政支持。同年,回國休假。1897年,瀋陽教會劉牧師去蘇格蘭參加長老會慶賀活動,司督閣為其安排行程並擔任口語翻譯。同年,盛京施醫院開設了與男醫院隔開的女醫院和門診。1899年末,瀋陽基督教徒19646人,募集資金2000英鎊。
1900年——1903年(45歲——48歲)
1900年6月10日,義和團打進瀋陽殺戮洋人。6月25日,司督閣等人外出牛莊和日本避難。6月30日,義和團將男、女醫院全部燒毀。11月,司督閣返回瀋陽著手重建醫院。同年,司督閣返回蘇格蘭籌集重建醫院資金,並在愛丁堡大學完成熱帶醫學文憑。1902年,司督閣歸沈,臨時租賃帶有病房的診所開診。1903年女醫院竣工。
1904年——1905年(49歲——50歲)
1904年,司督閣制定重建男醫院計畫,因日俄戰爭爆發未實現,遂將女醫院做門診,借用三義廟做病房,收治數百名傷病員,包括中國人、日本人和俄國人。直隸總督袁世凱給司督閣發來感謝信。新任盛京將軍趙爾巽和司督閣成為朋友,支持醫院衛生事業。
1906年——1912年(51歲——57歲)
1906年,趙爾巽撥銀4000兩,重建男醫院。1907年3月5日,門診大樓、兩個病房(60張病床)、手術室,以及廚房竣工,舉行正式開業典禮。11月,增加新醫療設備,病床達到110張。在趙爾巽支持下,“盛京醫學院”,每年招收幾名學員,進行正軌訓練。1907年,徐世昌任東北總督,司督閣提出創辦醫科大學構想,經商議徐世昌每年撥銀3000兩,籌建奉天醫科大學積累資金。司督閣在上海參加新教在中國傳教100周年紀念大會,擔任中國醫學傳教士協會主席。1908年,司督閣著手創辦正式的醫科大學,直隸總督袁世凱拜訪了司督閣,為醫科大學撥地,承諾給以一部份經濟援助。司督閣返回英國募款和聘用醫務人員。1909年,聘英國劍橋大學畢業的亞瑟·傑克遜博士和利物浦大學畢業的病理學家毛樂爾醫生來沈,協助司督閣建校。1910年秋,司督閣返回瀋陽。1910年11月——1911年4月,瀋陽流行肺鼠疫,司督閣擔任瀋陽抗擊鼠疫總指揮,亞瑟·傑克遜親臨抗擊鼠疫第一線,瀋陽首次建立起現代疾病防控指揮體系。1911年1月25日,亞瑟·傑克遜在參加抗擊東北大鼠疫中不幸染病身亡。1911年4月,瀋陽國際鼠疫會議召開,11個國家33名學者、專家到會,司督閣進行會議發言,清政府攝政王在故宮接見會議代表。當年秋季,學校教學大樓建成。1912年,奉天醫科大學全部建成,成為東北三省第一所醫科大學。學制5年,與英國愛丁堡醫科大學授課課程相似,學生畢業後授予內外科雙學士學位。1月24——26日,醫科大學舉行入學考試,大學招收首屆50名學生。校董事會為學校最高權力機構。3月28日,醫科大學開學,學校組織了東北三省第一支足球隊。1912年10月30日,司督閣代表奉天參加在上海召開的中國紅十字統一大會。
1913年——1918年(58歲——62歲)
1913年,醫院規模不斷擴大,擁有8名外國醫生,設3個診室,分別是內科、外科、眼科。招收第二期學生40名。1914年春天,醫院所有新建築全部竣工,張作霖捐助1台X線診斷機,開始套用放射線診斷技術。1914年 5月,與妻子合著《奉天三十年》在英國出版。6月,司督閣應邀回國介紹醫學傳教發展情況,途經莫斯科受到俄國沙皇贈送金鍊懷表。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部分英國教師回國服役。1915年1月,司督閣到美國參加醫學傳教論壇,拜訪友人,在白宮拜訪了美國總統威爾遜和國務卿布萊恩。同年,司督閣在瀋陽日本火車站附近遭劫持,被搶走錢物和懷表。 1916年,醫院女醫院增設產院,新建兩層樓的產科病房。1917年6月30日,首屆20名學生畢業,獲得學士學位高文翰、劉同倫等4人留校工作,其餘到長春、吉林、鐵嶺、新民、營口等地醫院。1917年8月,奉天醫科大學更名“奉天醫科專門學校”,有教師17人。1918年,張作霖每年撥款3000銀元,學校開闢了運動場。
1919年——1923年(62歲——65歲)
1919年春天,司督閣回英國募款,招聘3名醫護人員。同時,高文翰和劉同倫前往愛丁堡大學接受研究生教育。司督閣安排指導他們的學習和研究工作。1920年5月,學校體育場舉辦了華北運動會,學校在7個項目上獲得第一名。秋天,司督閣帶回2。3萬英鎊的捐款,並招聘1名醫生、2名護士、1名英文秘書。1921年,高文翰和劉同倫學成歸校任教。1922年學校獲得省網球賽第3名。1922年4月21日,司督閣因年事已高,辭職回國。辭行前在北京受到中華民國總統徐世昌的接見,並獲得民國政府授予的嘉禾勳章。安樂克博士接任學校校長。1923年學校獲全省足球聯賽冠軍。同年,司督閣提出招收女學生的計畫,獲得通過。
1924年——1936年(66歲——81歲)
1924年,學校改制為6年,招收3名女生入學,男女同班授課。1925年,東北各界為紀念司督閣在中國創醫立校及他對中國醫療教育事業的巨大貢獻,特塑半身銅像一座,立於教學大樓正門東側,由張學良將軍揭幕剪彩。同年,高文翰任校長。1925年12月13日,司督閣重返瀋陽,參加學生的考試工作,並在畢業生典禮上致辭。1926年3月,司督閣離沈回國。1929年,學校更名為遼寧醫科專門學校。1930年,學校改為7年制。1931年,學校改為奉天醫科專門學校。劉同倫任院長。1932年,愛丁堡大學發表聲明,承認學校學士學位。1933年秋,學校改為盛京醫科大學,學制改為4年。1935年,日偽以反滿抗日為名逮捕了高文翰校長和劉同倫院長,後保釋出於獄。1936年,司督閣在蘇格蘭病逝,終年81歲。去世前,他一直擔任中國蘇格蘭協會會長,始終關心中國的留學生,關心中國,關心瀋陽,為醫院和醫學院籌款,用一生“促進中國和英國人民之間的友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