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圖閣

龍圖閣,宋代閣名。真宗鹹平四年(公元1001年)以前建,在會慶殿西偏。收藏太宗御書、御製文集、各種典籍、圖畫、寶瑞之物,以及宗正寺所進宗室名籍、譜牒等。又先後置待制、直學士、直閣等官。

名詞解釋

宋代閣名。真宗鹹平四年(公元1001年)以前建,在會慶殿西偏。收藏太宗御書、御製文集、各種典籍、圖畫、寶瑞之物,以及宗正寺所進宗室名籍、譜牒等。又先後置待制、直學士、直閣等官。北宋包拯曾任龍圖閣直學士,故民間戲曲小說中以“包龍圖”稱之。

《宋史.包拯傳》:“除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元關漢卿《蝴蝶夢》第二折:“老夫姓包名拯,字希文......官拜龍圖閣待制學士,正授開封府府尹。”

官位釋義

“ 包龍圖”指包拯(包公),向來被公認為是位鐵面無私的大清官。為什麼他被稱作“龍圖”呢?這與古代的“加官”制有關。
加官是指官員在本職之外加領的另外官銜。自漢代至清代都有此制度。包拯加領的是“龍圖閣”職銜。龍圖閣是北宋初年開封宮城中所建的一座館閣,存放皇帝御書御畫、皇家重要文獻及寶瑞等物,配置學士、直學士、待制、直(龍圖)閣等人員。前三種名義上為皇帝出入侍從,並備作顧問,後一種不具此資格,只是單純的“貼職”。只增加榮顯,厚重身份,表示皇帝給予恩寵。宋代此類“閣”共有13個,如秘閣、寶文閣、敷文閣。
包拯實任是開封知府,加官是龍圖閣直學士(從三品)。
在公元1052年,包公因為彈劾外戚張堯佐而觸犯了仁宗,讓他離開京城去任河北督轉運使,加龍圖閣直學士的虛銜。

宋官制和其他朝代差別

宋代的官制和其他朝代有很大的區別,有“官”、“職”、“差遣”之分,歷史上稱為“差遣制”。其中官名只表示官位和俸祿的高低,叫做正官、寄祿官,簡稱為官。其他一些文官還有學士、直閣等頭銜,是一種榮譽稱號,叫做“貼職”,簡稱為“職”。而擔任的實際職務叫做“差遣”或“職事”,有實際權力。但是前邊還要加上“判”、“知”等限制詞,表示你的官職也是暫時的,隨時可以撤換,這是宋朝加強中央集權的表現。如“知縣”就是臨時讓你做縣長官的意思。如果官員沒有“職”,就是吃國家閒飯的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