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諾切特

皮諾切特

皮諾切特,1915年11月25日出生於智利港口城市瓦爾帕萊索,1933年進入軍校學習。1973年至1990年任智利軍事獨裁首腦。

人物簡介

奧古斯托·皮諾切特(Augusto José Ramón Pinochet Ugarte,1915年11月25日— 2006年12月10日),1973年至1990年為智利軍事獨裁首腦。

個人經歷

1915年11月25日,皮諾切特出生於智利港口城市瓦爾帕萊索(Valparaíso)。1933年進入軍校學習。

皮諾切特

1937年以少尉軍銜畢業成為步兵。1939年晉升為中尉。1940年回到步兵學校學習。1943年1月30日結婚。育有二子三女。

1948年,皮諾切特進入戰爭研究所。作為該所最年輕的軍官,他尚有任務需要執行,次年才真正開始在研究所的學習。1951年,他獲得了參謀長的職務,回到軍校教書,他同時在戰爭研究所做助教,講授軍事地理學和地緣政治學的課程。另外他還積極參與學術刊物《百鷹》(Cien águilas)的編輯。

1953年,他晉升至少校。隨後回到聖地亞哥接受了戰爭研究所教授職位的任命。後又進入智利大學法學院學習。

1956年,皮諾切特與一群年輕的軍官同時被選中,與厄瓜多戰爭研究所進行合作項目。他不得不因此放棄了法學的學業。在合作的三年半中,他致力於地緣政治學,軍事地理學和情報學的研究。

1959年末,皮諾切特回國,進入陸軍第一師總部。1960年,他被任命為“埃斯莫拉爾達”軍團司令。由於任上工作出色,1963年,他被任命為戰爭研究所副所長。

1968年,他出任陸軍第二師參謀長。年底擢升為準將,出任第六師師長。

1971年1月,皮諾切特任聖地亞哥駐軍司令,晉升為少將。1972年,被任命為陸軍總參謀長。

1973年8月23日,在智利國內政治鬥爭風起雲湧之際,皮諾切特出任智利陸軍總司令。

1973年9月11日,叛變的智利空軍轟炸了陸軍部隊包圍的總統府。薩爾瓦多·阿連德總統遇難。普遍認為阿連德是用一把AK-47步槍自殺的。真相仍存爭議。

政變後建立的軍政府由代表陸軍的皮諾切特和海軍、空軍、軍警各一名代表組成,以皮諾切特為首。原本計畫由這四人輪流領導,但之後皮諾切特的地位得到了鞏固。軍政府立即開始對左翼反對者進行鎮壓,數百人被逮捕,其中一些遭到殺害。接下去的3年裡有數千人遭監禁和拷打,超過3,000人遇害。皮諾切特政府踐踏人權的行徑造成了國際影響,包括大量的失蹤人口。

皮諾切特在其傳記中稱自己為政變的領導者,他作為陸軍總司令牽頭與海軍、空軍、軍警達成了政變計畫。近年來,有當時的高級軍官指出皮諾切特只是在政變計畫進行前幾天勉強介入其中,而且在政變中接受了其他軍種(尤其是海軍)的領導。

軍政府上台後,皮諾切特鞏固了自己的唯一領導地位。1974年6月27日,皮諾切特自任總統。他的軍銜也提升到“大元帥”,之前只有殖民政府首腦和智利開國元勛得到過這一軍階。

軍政府中的空軍代表古斯塔夫·雷(Gustavo Leigh)逐漸對皮諾切特的政策不滿。1978年7月24日,他被逐出軍政府。

1977年至1978年間,智利與同處於軍事獨裁下的阿根廷瀕臨戰爭邊緣,起因是對於美洲大陸南端的三個小島(Picton, Lennox and Nueva)的歸屬。天主教羅馬教皇若望·保祿二世派出特使,成功避免了兩國間的全面戰爭(當然最主要的原因是兩國各自的戰爭準備不夠充分,均無取勝的把握)。這一爭議最終於1984年以和平友好條約的形式獲得解決。智利獲得了對系爭島嶼的主權。

皮諾切特上台後,立即採取了市場化的經濟改革措施。他表示自己希望“將智利變成一個企業家的國度,而不是無產者的國度”。皮諾切特起用“芝加哥小伙”(指一群在芝加哥大學學習過的經濟學家,貨幣政策深受米爾頓·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影響)來貫徹他的政策。

皮諾切特開創了智利經濟放鬆管制和私有化的紀元。他先後廢除了最低工資,取消了工會權利,將養老金體系,國有工業和銀行進行私有化改革,降低了部分稅收。這些政策的支持者們(尤其是弗里德曼)認為“智利奇蹟”是因此產生的(1960-1980年,智利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實際增長了35%)。反對者則指出,智利失業率從1973年的4.3%上升至1983年的22%,而實際工資水平下降了40%。在皮諾切特當政的最後幾年,情況略有改善。1990年失業率降至7.8%。阿連德時期出現的物資短缺現象也得到了補救。

由於受到20世紀80年代初全球經濟衰退的影響,80年代被其他拉美國家普遍稱為“失去的十年”。相反,在皮諾切特治下的智利經濟保持了強勁且持久的增長。1985年,智利政府開始了第二輪的私有化改革,它修改了之前的提高關稅政策,並賦予了中央銀行更大的權力。80年代中葉,智利的45%的人口依然生活在貧困線下,而到了1992年,智利的失業率下降到5%以下,每年的平均GDP增長率達到了6.2%。皮諾切特下台後,其繼任者均為中左派,但他們繼承了自由市場政策。

皮諾切特的私有化政策,公共開支的削減和工會權利的廢除都對智利工人階級產生了消極影響,而對富有階層有利。

掌權後,皮諾切特對前政府的殘餘支持者進行了殘酷的鎮壓。軍政權立即取締了所有左翼政黨。對被視為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同情者則採用暴力鎮壓,一些公開反對政府的人士也遭到迫害。皮諾切特當政17年間遇難人士的具體數目至今不詳。智利“真相與和解”國家委員會1991年發布的報告認為,有2,095人遇害,1,102人失蹤。

嚴刑拷打也是軍政府鎮壓異己的常用手段。成千上萬的智利人因此出逃國外。2004年,”政治犯與酷刑”國家委員會發布報告稱,大約有35,000人聲稱遭到了軍政權的酷刑折磨。其中有28,000份證詞被認為是合法的。該報告同時認為,超過半數的逮捕行動發生於軍人建政數月內(大約有18,000人稱他們是在1973年9月至12月間遭到拘禁的)。

任內,智利頻繁發生騷亂與暴力襲擊,政局不穩。另有數次未遂暗殺,深化了政府的妄想症,加劇了迫害的惡性循環。

智利與其他拉美國家不同,在政變之前有長期的民主憲政史,鮮見軍人干政。一些政治觀察家將軍政權的血腥行動歸咎於非極端措施無法推翻的民主制度。

1976年9月,智利形勢引起了國際關注。前智利駐美國大使,阿連德政府內閣成員奧蘭多·勒特里爾(Orlando Letelier)在華盛頓特區遭汽車炸彈襲擊身亡。而在此之前2年,前任陸軍總司令卡洛斯·普拉茨也在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遇刺身亡。

對外關係

軍政權在建立之初便立即與古巴斷絕了自阿連德時期建立起的外交關係。當時拉丁美洲玻利維亞巴西巴拉圭烏拉圭、阿根廷均先後進入軍事獨裁。六國制定了“禿鷹計畫”,旨在打擊同盟國中的馬克思主義“顛覆分子”,游擊隊和他們的同情者。隨著這些獨裁政權的相繼垮台,更多細節泄露出來。該計畫遂被廣泛批評為國家恐怖主義。但軍政府仍辯稱是為了應對各自國家內游擊隊的武裝顛覆行動。

智利是馬島戰爭中唯一不支持阿根廷的拉丁美洲國家。

美國政府默許了皮諾切特政權,並提供了物資支持。但美國在政變前後的介入程度眾說紛紜。

政權終結

1983年5月,反對派和勞工運動組織了示威和罷工。政府對此進行了武裝鎮壓。1986年,安全部門發現了被取締的智利共產黨的武裝分支曼紐爾·羅德里格斯愛國前線(FPMR)走私的80噸武器,這一行動被古巴情報部門暗中監視,民主德國和蘇聯也介入其中。9月,其中一些武器被用於FPMR發動的一起針對皮諾切特的未遂暗殺。皮諾切特在暗殺中僅受輕傷,但他的5名保鏢身亡。

1985年,3名共產主義者遭軍警殺害,導致軍政府成員門多薩(Mendoza)將軍辭職。

1980年,在一場被嚴格控制的公民投票中,過渡憲法條款獲得75%的支持率而通過。條文規定,1988年10月5日將舉行公民投票,決定是否給予皮諾切特新一屆8年任期。憲法法庭裁定,這場公民投票必須嚴格按照選舉法組織。相關規定包括:所有選項(這場投票中是“同意”和“反對”兩項)將獲得同等的不間斷的電視宣傳時段,所有電視頻道都將同時轉播這些宣傳內容。除此之外不能有任何政治宣傳。反對派領導人里卡多·拉各斯(Ricardo Lagos)鮮明而樂觀地呼籲選民投反對票,並要求皮諾切特對所有“失蹤”人口負責。宣傳“同意”的時段相對而言基調陰沉,他們稱投反對票就意味著回到人民團結聯盟執政的混亂中,試圖向選民灌輸恐懼心理。

最終的投票結果是反對票55%,贊成票42%。總統大選於1989年與國會選舉同時舉行。1990年3月11日,皮諾切特離任。

按照1980年憲法的規定,皮諾切特於1998年3月前仍保有陸軍總司令職務。同時憲法還規定,在任6年以上的總統可以獲任終身參議員。皮諾切特因這一職位獲得司法豁免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