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條鱔魚

皮條鱔魚

皮條鱔魚屬於湖北菜,主要原料是鱔魚,口味是鹹鮮,工藝是炸,烹飪難度屬於中級。“皮條鱔魚”系荊沙地區的傳統名菜,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因段鱔魚形似竹節,故原名“竹節鱔魚”。後沙市“義森酒樓”的掌勺曾友海師傅對其烹調技法加以改進,將原來炸一道改成炸兩道,使魚質更加酥脆,因掌勺曾友海小名叫“皮條子”,後來人便以其乳名呼此菜為“皮條鱔魚”,流傳至今。鱔魚中含有豐富的DHA和卵磷脂,它是構成人體各器官組織細胞膜的主要成分,而且是腦細胞不可缺少的營養。

概述

皮條鱔是沙市的傳統名菜,己有數百年歷史。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監利人朱方哲任台灣宜蘭縣令,當地發生鱔魚打洞拱垮田界糾紛,他使叫隨去的荊幫廚師特備以繕魚為原料的筵席,請原被告一起品嘗,提倡大家捕食繕魚,從根本上解決糾紛,從而把食繕的習俗傳人台灣,成為佳話。鱔魚味美,且有藥用價值。《名醫別錄》說它有補五臟、療虛損的功效。皮條鱔魚以老骨後切成長條,制熟後猶如皮條而得名。又以形如竹節,也叫竹節鱔魚。製法是用二道不同溫度的油余炸至皮 酥,再掛上糖醋黃汁,色澤金黃,外酥內嫩。沙市好公道酒樓(已拆)、漢口雲鶴酒樓、老大興園酒樓和老會賓酒樓烹製的皮條鱔魚都很考究。
工藝:炸烹
口味:酸甜味
口感:色澤金黃明亮,形如皺紋皮條,外酥脆,內軟嫩,滋味香甜醇厚。

材料

主料:鱔魚450克
輔料:澱粉(蠶豆)50克
調料:小蔥10克 姜5克 白砂糖30克 鹽2克 醬油20克 植物油60克 醋15克 糖蒜10克 黃酒3克 香油15克 各適量

製作過程

1. 將鱔宰殺治淨,剔取其肉切成8 厘米長、2 厘米寬的條入碗中;
2. 以黃酒、精鹽和乾澱粉調勻將魚肉掛糊;
3. 將醬油、醋、白糖、蔥段、薑末、糖蒜、豬肉湯100毫升放入碗中調成滷汁
4. 炒鍋置旺火上,倒植物油,燒至七成熱時,將掛糊的鱔魚條下鍋,炸約3 分鐘,待鱔魚條展開時撈起;
5. 將鍋內油燒至七成熱時將鱔魚條下鍋復炸,然後端鍋離火氽炸3 分鐘,再移旺火上續炸1 分鐘至金黃色撈出;
6. 炒鍋中倒入滷汁以旺火燒沸,用濕澱粉勾芡,放入鱔魚條,將鍋顛翻幾下,淋入香油起鍋裝盤即成。

製作提示

1. 此菜用炸烹方法,烹製前需選150 克重以上的活鮮鱔魚3 條,從中順直剖開,去內臟,剔去魚骨取淨魚肉;
2. 掛糊上漿的魚條入旺火油鍋炸3 分鐘左右,每條即可自然伸開。但在下鍋油炸時要保持魚條平正,不要捲曲和粘連;
3. 第二次油炸時,先炸1 分鐘,再氽炸3 分鐘,後移旺火續炸,每次油炸可根據火力大小靈活掌握,氽炸時鍋離開火口即可;
4. 倒滷汁時,動作要迅速;
5. 因有過油炸制過程,需準備植物油1500克。

營養分析

鱔魚:鱔魚富含DHA和卵磷脂,它是構成人體各器官組織細胞膜的主要成分,而且是腦細胞不可缺少的營養;鱔魚特含降低血糖和調節血糖的“鱔魚素”,且所含脂肪極少是糖尿病患者的理想食品;鱔魚含豐富維生素A,能增進視力,促進皮膜的新陳代謝。鱔魚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固脫、溫陽益脾、滋補肝腎、祛風通絡等功效,適用內痔出血、氣虛脫肛、產後瘦弱、婦女勞傷、子宮脫垂、腎虛腰痛、四肢無力、風濕麻痹、口眼歪斜等症。
澱粉(蠶豆):蠶豆中含有豐富的鈣、鋅、錳、磷脂等,是大腦和神經組織的重要組成成分,並含有豐富的膽鹼,有增加記憶力和健腦作用。對於正在應付考試或腦力工作者,適當進食蠶豆可能會有一定功效。蠶豆中的蛋白質可以延緩動脈硬化,蠶豆皮中的粗纖維有降低膽固槨、促進腸蠕動的作用。同時蠶豆也是抗癌食品之一,對預防腸癌有一定的作用。

相剋說明

鱔魚:鱔魚不宜於狗肉狗血南瓜菠菜、紅棗同食。
澱粉(蠶豆):蠶豆不宜與田螺同食。

歷史文化

1. “皮條鱔魚”系荊沙地區的傳統名菜,距今已有200 多年的歷史。因段鱔魚形似竹節,故原名“竹節鱔魚”。後沙市“義森酒樓”的掌勺曾友海師傅對其烹調技法加以改進,將原來炸一道改成炸兩道,使魚質更加酥脆,因掌勺曾友海小名叫“皮條子”,後來人便以其乳名呼此菜為“皮條鱔魚”,流傳至今;
2. 傳說清道光年間,台灣省宜藍五品縣令朱才哲。是湖北監利縣人,當時台灣人民還不知鱔魚能吃,朱縣令在請客時吩咐家廚以“皮條鱔魚”作為頭菜,食者噴噴稱讚,從此“皮條鱔魚”在台灣紮根落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