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河古鎮

皂河古鎮

素有千年古鎮之稱的宿遷市皂河古鎮,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民間民俗文化獨具特色。鎮內遍布大量文物古蹟、遺址、遺存及傳說,如乾隆[愛新覺羅·弘曆]行宮、陳家大院、合善堂、財神廟等明清建築,記錄了皂河鎮豐富的文化底蘊。下江南大觀園位於京杭大運河南翼的皂河古鎮文化體驗區,基地西鄰通聖路,南臨黃河路。下江南大觀園以乾隆下江南歷史文化為內涵,依託安瀾湖、龍潭、香茗榭等自然景觀風貌以及龍王井遺址等歷史文化資源,以皇家宮苑園林格局為載體,因借山石水體,通過對特色景觀、歷史文化遺址和民俗文化等的發掘進行旅遊資源整合,打造集山水園林遊覽、遺址觀光、特色文化休閒體驗於一體的下江南主題公園,與乾隆行宮共同構成皂河鎮皇家宮苑景區。

基本信息

簡介

皂河古鎮皂河古鎮
皂河古鎮位於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北臨駱馬湖,南接黃河故道,距市區18公里、徐州觀音機場50公里,京杭大運河、250省道穿境而過,水陸空交通十分便利。皂河古鎮於明末清初漸成集市,是一座具有近四百年歷史的“文化古鎮、水鄉古鎮”,全鎮總面積266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21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2萬畝。現轄謝莊、王營、八井、龍崗、七堡、劉莊、金莊、袁甸、閆集、要武、三灣、戴場、王圩14個村民委員會和洋河灘、船閘、街東、街西、新農5個居民委員會,總人口5.3萬人。

古鎮歷史

皂河古鎮皂河古鎮
“皂河”原是一條河的名稱,是發源於山東郯城墨河的支流,南入古京杭大運河,因水底土色發黑而得名。歷史上由於古黃河故道的連年水患,於清代順治年間始建“敕建安瀾龍王廟”於此,意欲鎮水患而風調雨順,改建於康熙23年,後經雍正、乾隆、嘉慶各代皇帝的復修和擴建,形成了現在占地36畝,周圍紅牆,三院九進封閉式合院的北方皇宮式建築群。有“小故宮”之美譽,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五次宿頓於此,並建亭立碑,帑金修繕,故又俗稱為“乾隆行宮”。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總督靳輔開舊皂河口,皂河古鎮因此成為大運河南北漕運要道,商賈行船不絕,逐漸成為宿遷西北部經濟貿易中心和水陸交通樞紐、運河名鎮、蘇北重鎮,是蘇北、魯南、皖北極富盛名的集貿中心,曾任河南道直隸州判的盧盛芝,歸里後在集市周圍築圩防寇,遂有“皂河鎮”之設。1999年皂河鎮被省政府列為江蘇省首批222個重點中心鎮之一。

人文民俗

皂河古鎮皂河古鎮
皂河古鎮的文化、教育、衛生隨著歷史之變遷逐步得到發展。清末舉人盧潮蔭一生致力於教育事業,其學生遍及宿遷、邳州、睢寧三地,且多為一方之秀。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盧舉人倡導創辦了公立崇本國小,辦有女生班。民國4年(公元1915年),被推選為宿遷縣教育會會長,在任期間,多次舉辦簡易師範、法政講習班及國小教育講習會等,著力提高民眾文化素質。1921年,他在皂河創辦平民識字班,編寫《平民千字文》作為教科書。

皂河龍王廟會

清代以來,每年的農曆正月初八、初九、初十這三天,為皂河安瀾龍王廟廟會之日,尤以正月初九這一天人流量最大,最為熱鬧,因此皂河龍王廟會又被當地人稱為“皂河初九會”。屆時眾多善男信女,紛紛前來燒香拜佛,祈福求祥。附近山東、河南、安徽幾省的行商坐賈、民間藝人也紛至沓來,雲集皂河。一時間逛廟的、敬神的、看景的、購物的熱鬧非凡,“木刀木劍紅纓槍、桃猴玉兔青竹蟒、剪紙雕刻撥浪鼓、簸箕提籃擀麵杖、糖人泥哨小花棒”應有盡有。這其中最為光彩奪目的是皂河鎮內三大香會的繞街巡遊,朝山祭祀。花船、花車、舞龍、舞獅、雜耍、揚琴、柳琴、蘇北大鼓、民間說唱等等,令人目不暇給,所有逛廟會的人們一起參拜龍王,人山人海,盛況空前,被列為蘇北地區36處香火盛會之首。數百年來,歲歲如此,即使是10年"文革"的時候,也只是中斷了宗教習俗的內容,其他的民俗活動從未間斷過,可稱得上中國民俗史上的一大奇觀。

古蹟景觀

皂河古鎮皂河古鎮
皂河古鎮內遍布大量文物古蹟、遺址、遺存及傳說,如行宮、陳家大院、盧翰蔭故居,合善堂、奶奶廟、財神乾隆廟、曹四圩民國建築文化遺址等明、清及民國建築,記錄了皂河鎮豐富的文化底蘊。

乾隆行宮又名“皂河龍王廟”,位於皂河古鎮南端,原名為“敕建安瀾龍王廟”,該建築群始建於清代順治年間,改建於康熙23年。後經雍正、乾壟嘉慶各代皇帝的復修和擴建,形成了現在占地36畝,周圍紅牆,三院九進封閉式合院的皇宮式建築群。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五次宿頓於此,並建亭立碑,帑金修繕,故又俗稱為“乾隆行宮”。1982年、1988年、1992年、1993年,省、市、縣三級政府耗資100萬元分別對龍王殿、御碑亭、鍾、鼓樓等進行了大規模修繕。一九八三年,江蘇省人民政府為了保護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公布其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二OO一年六月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乾隆行宮由南至北是禪門、鐘樓、鼓樓、御碑亭、怡殿、東廊房、西廊房、龍王殿、靈關殿、東滾龍脊、西滾龍脊、禹王殿、東宮、西宮等,均按北京清代官式建造,內亦有清代官式彩畫,禹王殿院落內植有柏、柿、桐、椿、槐、楊六樹,取意“百市同春”、“百世懷楊”,象徵大清江山和中華民族世世代代興旺不衰。雖經近三百年來風雨剝蝕,柏樹、柿樹、槐樹、楊樹仍蒼勁挺拔,枝翠葉綠,其中的黃楊樹(又名千年矮),進入《世界名花草大全》。御碑亭平面呈六角形,面積53平方米,由十二根朱紅抱柱擎托著六角重檐攢尖頂的傘狀黃色琉璃瓦屋面,因其為皇家“敕”建,黃色瓦飾,形狀如傘,人們又稱之為“皇傘”,碑亭正中聳立著一塊5米高的御碑,碑帽的正面鐫刻“聖旨”二字,碑身正面刻有聖旨全文,主要內容記敘了康熙、雍正皇帝建廟的原由和修建的經過。碑身的背面刻有乾隆22年第二次下江南時,第一次下榻此處所題寫的御筆詩文:“皇考勤民瘼,龍祠建皂河,層甍臨聳壩,峻宇鎮回渦,毖祀精誠達,安瀾永佑歌,彭城將往閱,宿頓此經過,捍禦方多事,平成竟若何,所希神貺顯,沙刷輯洪波”。碑身、碑帽的兩面分別鐫刻有乾隆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下榻此處所題寫的御筆詩文。碑座的贔屓獸,捲縮蹲臥,堅實有力。碑帽上緣和碑身四周精雕細刻著生動傳神的五爪巨龍,流雲裊裊,瑞氣千祥,造型精緻。整塊御碑刻滿了乾隆皇帝的聖旨和詩文,飄逸灑脫,端正秀氣,國內極為罕見,文物價值甚高。

駱馬湖、古運河、船閘風景旅遊:

皂河古鎮依湖傍水靠河、生態環境極其優美、景色怡人,美麗的駱馬湖氣候溫和濕潤,水域灘涂廣闊,濕地生態系統保存完好,生物資源豐富,生態優良、蘆盪起伏、白鷺形沒,駱馬湖銀魚、青蝦、螃蟹、龍蝦、白絲魚、駱馬湖小黃魚、刀魚等等美不勝收,濱水旅遊業得天獨厚。古運河皂河船閘千舟競發顯風采,百舸爭流慨而慷,好不熱鬧。

特色美食

乾隆貢酥乾隆貢酥
乾隆貢酥,乾隆貢酥是葉家燒餅的別稱,得名於1757年,乾隆二下江南之時。其實葉家燒餅早在唐代就很有名氣,那時葉家爐內功夫已達頂級, 可以製作出60多個品種的名點小吃,吃"一指餅"、"水磨鏡"等,享譽一時,葉家燒餅傳人曾被選入唐御膳房。後因戰亂疊起,朝代更替,葉家燒餅不重返民間,但有許多爐內絕活已相繼失傳,唯"乾隆貢酥"流傳至今。 乾隆貢酥有四絕:香、脆、酥、透。所謂香,即餅香、油香、芝麻香三者合一。特別是芝麻香,據說芝麻皮苦且澀,芝麻仁才是真香,葉家用的全是上等的芝麻仁。所謂脆,即沾唇即碎,該餅需輕拿輕放,夏天放置3-5天香脆依舊。若是用塑膠袋包裝,脆皮可保持2-3個月以上。所謂酥,就是鬆軟,不但皮酥,內里如一。所謂透,就是玲瓏剔透,外形美觀。剛出爐的燒餅白生生、黃澄澄,一顆顆晶瑩閃亮的芝麻仁鑲嵌期間,如精美的藝術,誘人食慾,卻又不忍下口。

潵湯,(皂河人土語叫'sa')是皂河獨有的一種特色小吃,美食藥膳,製作非常講究,是用牛、羊等骨頭做湯,潵湯主料選用牛羊的脊椎骨頭架子,加入花椒、茴香、桂皮、三代、丁香、大蔥、辣椒、胡椒等佐料,比例搭配,再輔以小麥仁、蔥段、薑末、食鹽、芡粉,以地鍋長時間(約一通宵)熬燉而成的一種粥湯,屬清真食品,也叫"糝(shen)湯",有牛"sa"、羊"sa",也有雞"sa", "sa"原屬清真食品,是穆斯林比較著名的傳統風味小吃,皂河"sa"湯於民國初年從山東臨沂地區傳入,當年有王姓穆斯林一家從山東臨沂碼頭鎮來到皂河賣"sa"湯掙錢,由於他們所做的"sa"湯味道鮮美,營養及藥用價值極高,一時遠近聞名,生意特別興隆,王姓一家人遂在皂河安家落戶,"sa"也就成了皂河一大特色小吃傳至開來,現在皂河趙家"sa"湯也是祖上所傳,亦非常有名,喝"sa"吃牛肉鍋貼、油鹽鍋餅等等別有滋味!

皂河白酒,皂河熏燒黃狗豬頭肉、豬手,花椒肉,牛肉鍋貼,混沌,油鹽鍋餅,瓦塊魚,老鴨煲,油煎白絲魚,駱馬湖紅心鹹鴨蛋,駱馬湖松花蛋,活珠子(又名毛雞蛋、旺雞蛋),臘豆,辣椒炒小魚(由鍋烤魚配小尖椒、蔥、姜、蒜瓣、十三香、三園甜油、料酒等炒制而成)等等也是遠近聞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