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市

皂市,西魏時期叫皂南,位於湖北省天門市東北部,與應城、京山、漢川三市(縣)交界,是一座具有3000多年歷史的文化古鎮。 皂市為天門縣第一區(建國時期全國的區都是用數字命名的),不久改名為第十三區,五三年改叫皂市區,五七年改叫合豐區。 當時的皂市鎮隸屬於皂市區管轄,五七年皂市鎮提升為縣管轄(那時的鎮只管城區,不管農村),皂市區改名為合豐區。

百科名片

皂市,西魏時期叫皂南,位於湖北省天門市東北部,與應城京山漢川三市(縣)交界,是一座具有3000多年歷史的文化古鎮。皂市是整個江漢平原東北部重要的陸上交通要道,天門乃至江漢平原北部的東北大門,範圍包括了天門的整個東北部。

歷史沿革

西魏時期(當時叫皂南)為南陵縣縣城,(三國時南陵縣叫雲杜縣,南北朝時期改名叫新陽縣,西魏時期改名南陵縣,後叫角陵縣,隋大業三年並角陵,盤陂二縣為京山縣)。皂市歷來為兵家之爭、商旅政客雲集的地方,在各個歷史時期都有重大的軍事戰役和鬥爭史績。東漢末年王匡王鳳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曾在此活動多時;明末李自成七克皂市;1853年太平天國將領陳玉成在此大敗清兵;1890年皂市人民火燒“洋堂”;1925年,以王慎武為首的建立了我黨第一個地下黨支部;1930年冬,賀龍段德昌將軍率部攻克皂市,取得了文墩大捷,建立了蘇維埃政權;1937年12月,黨派陶鑄同志在皂市創建了“書報合作社”,開辦幹部培訓班;1938年,鄂中特委在皂市建立,擔負著指導鄂中各縣的抗日重任。

水陸交通

皂市水陸交通方便。湖北省的第一條公路,八國聯軍時期德國人修的漢宜公路便經過皂市。如今高速公路、鐵路貫穿皂市,行成了陸上交通網路。水上通道為原彎彎曲曲的皂市河通往白湖東側,然後跨湖東行,經過多個湖泊進入漢江。皂市的水上古道隨著陸上交通的發達以及廿世紀七十年代皂市改道河的修建而最終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隨著歲月的變遷,如今皂市河古道已不見其蹤影。

行政機構

1949年天門皂市相繼解放,天京潛縣委結束其歷史使命,分別成立京山天門縣委。七月,成立縣民主政府,八月改為縣人民政府,隨即成立區委、區公所。皂市為天門縣第一區(建國時期全國的區都是用數字命名的),不久改名為第十三區,五三年改叫皂市區,五七年改叫合豐。當時的皂市鎮隸屬於皂市區管轄,五七年皂市鎮提升為縣管轄(那時的鎮只管城區,不管農村),皂市區改名為合豐區。建國初期(五十年代),皂市區、合豐區的主要領導是區委書記梁崑山(1922—1977,梁前人)、區長黃富華(1930—2000,新民姚家盪人)、副書記李濟洲(1931—2001,後任書記,公議場人)、副區長黎桂發(區長黃富華調離後繼任區長)、劉春貴(1929—1991年,乾驛人,後任過區長)。58年成立人民公社,升為縣管還不到一年的皂市鎮與合豐區合併成立衛星人民公社,後分設為李場人民公社、胡市人民公社(區設指導組)。不久後恢復區制仍叫合豐區,這時合豐區管轄五星公社(今新民市)、紅旗公社(今胡市)、同興公社、西趙公社(今李場範圍)、友誼公社(今合豐店)、星火公社(今六合鎮)。1976年左右撤消區制,合豐區至此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分成了胡市、皂市、李場(前不久合於皂市)三塊了。如今皂市為天門市管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