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頜大角蟾

白頜大角蟾

白頜大角蟾(學名:Megophrys lateralis)為鋤足蟾科角蟾屬的兩棲動物。在中國大陸,分布於雲南等地,一般生活於闊葉林山溪。其生存的海拔範圍為1400至2100米。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雲南西部。

基本信息

科學分類

界:動物界 Animalia
門: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兩棲綱 Amphibia
目:無尾目 Anura
科:鋤足蟾科 Pelobatidae
屬:角蟾屬 Megophrys
種:白頜大角蟾 M. lateralis

基本資料

中文名:白頜大角蟾
學名:Megophrys lateralis
英文名:White-maxilla Great Mogophrys
物種分類:兩棲綱、無尾目、鋤足蟾科、角蟾屬
國內分布:四川、雲南

物種特徵

白頜大角蟾體型大,雄蟾體長58-68mm,雌74-80mm。頭寬略大於頭長;吻部向前突出,顯著超過下頜,其超越部分與鼻孔至唇部的距離相等;鼻孔位於吻棱下方吻眼之中點上;吻棱呈菱角狀;頰部幾垂直,頰區微凹入;松果體不顯;眼大,眼徑略短於吻長,為體長的 60-70% ;鼓膜橢圓;顳褶細,自鼓膜後緣開始向肩部彎曲,顳褶末端粗大成腺體狀;犁骨齒2小團,間距大;舌寬圓,後端微缺。前肢強壯,指長呈棒狀,端部略呈球狀;第三指最長,第四指次長而又略長於第二指,第一、二指幾等長;通體背麵皮膚較光滑,散布有極小的痣粒,痣粒頂部有白色或黑色角質顆粒;背部的痣紋均為棕色;體側腺疣多為鮮黃色,或前緣或後緣為棕黑色;肛下至股外側下半部、脛外側多呈雲狀斑紋,斑紋邊緣界限清晰;附足底部為棕黑色。下頜緣有許多以淺色為核心、以灰黑色鑲邊的斑紋;咽喉部位、胸部、腹前部散布有灰黑色斑紋;後腹部、股腹面為肉紅色,或為淺黃色。

生活習性

生活在海拔1400-2100m中山闊葉林山溪中。雄蟾能發出宏亮的’咯-咯-’聲。夜間靜伏在溪旁石塊上,跳躍能力極強。

生態分

中國雲南、四川有分布。

保護措施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