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音敖包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白音敖包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白音敖包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克什克騰旗西北部,距克什克騰旗政府所在地經棚鎮75公里,保護區其北、東及南部三面被白音敖包林場包圍,西部與達來諾日毗鄰,西距達里諾爾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約60公里。保護區地理坐標為東經117°05′—117°20′,北緯43°29′18″—43°36′42″,保護總面積為13862公頃。

基本信息

簡介

白音敖包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克什克騰旗西北部,距克什克騰旗政府所在地經棚鎮75公里,保護區其北、東及南部三面被白音敖包林場包圍,西部與達來諾日毗鄰,西距達里諾爾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約60公里。保護區地理坐標為東經117°05′—117°20′,北緯43°29′18″—43°36′42″,保護總面積為13862公頃。

保護區東界從四道石門直線至南到橫立山頭南至畢流河小雙山子,北至五道石門水庫河岸及防火線,西以防火線為界,南以畢流河為界。

保護區地勢南高北低,以南部的白音敖包山為最高點,海拔高度為1498.8米,向北逐漸降低,地形起伏不大,絕大部分為東西走向的連續而不規整的壟狀固定沙帶,少部分為半固定沙地及零星分布的新月形沙丘,平均海拔高度在1350米左右。 

保護區功能

保護區總面積為13862公頃,主要保護對象是世界僅存的珍稀的沙地雲杉林生態系統。根據保護區的特點將保護區規劃為核心區、緩衝區、實驗區三個功能區。核心區面積2780公頃,約占總面積的20%,核心區實行絕對保護,只供科學研究,除必要的定位觀測點外,不得設定和從事任何影響及干擾生態環境的設施與活動,確保沙地雲杉及其生態系統不受人為干擾,在自然狀態下演替和繁衍。緩衝區3539公頃,約占總面積的25.5﹪,它的作用是緩解外界壓力,防止人為活動對核心區的影響。該區內進行有組織的科研、考察等工作。實驗區7543公頃,約占總面積的54.5﹪,區內以保證科學實驗、科學教學、種苗培育,開展旅遊項目,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人文資源,以發展經濟為主體,從而增強保護區的自養能力,改善工作人員的工作和生活條件。

保護區特色 

白音敖包自然保護區白音敖包自然保護區

氣候屬寒溫帶半乾旱森林草原氣候,年平均氣溫-1.4℃,最低氣溫-30.7℃,大於5℃的年積濕為1942℃。年降水量448毫米左右,多集中在6—8月份,水熱同期。年蒸發量為1526毫米,為年降水量的3.4倍,無霜期為78天。年日照時數2800小時。平均風速為3.8米/秒,最大風速達28米/秒,冬季多西北風,夏季多西南風。

在迎風坡的沙地雲杉林下,為風積沙層上發育的薄層腐殖質的灰色森林土,此外,還有沙質黑鈣土、沙栗土、沙質草甸土等,土層薄、貧瘠、乾旱、透水性強是本區土壤的主要特徵。

保護區地下水位低,分布的主要河流有貢格爾河和敖包河。其中,南部的敖包河在境內流經9公里,而北部的貢格爾音河由保護區東北部流入境內,將保護區分為東西兩部分,境內流經長度為14公里。

歷史沿革

保護區風光保護區風光

建國初期,該保護區為克什克騰旗白音敖包林場的一部分,1979年由內蒙古自治區政府批准建立了白音敖包自然保護區,並於1983年設立了保護區管理站,使沙地雲杉得到了有效的保護。1997年4月內蒙古自治區林業廳向林業部提出了白音敖包保護區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申請。1999年11月國家自然保護區評審委員會評審通過了白音敖包保護區晉升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有關材料和提出的申請。2000年4月國務院以國辦發(2000)30號文批准白音敖包自然保護區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該保護區是東北植物區系、華北植物區系和蒙古植物區系交匯帶,所以其植被組成同時具有三個植物區的成份。另外,從植被類型來講,同時具有森林植被、草原植被和沙生植被的種類。據不完全統計,本區高等植物有68科、239屬、460種,另有數10種苔蘚植物。除植物外,本區現查明的昆蟲種類有21科,170種以上;動物130種以上,其中國家2級保護動物數種。與同緯度的其它地段相比,該區動物種類豐富,具有森林群落種類、草原群落種類和森林-草原地帶特有種類。

保護區風光

保護區風光保護區風光

白音敖包自然保護區是具有豐富的沙地森林、草原、溫地等植物類型的多樣性、生物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的綜合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是沙地雲杉林生態系統。沙地雲杉林是世界上非常特殊的森林生態系統類型,是長期自然歷史發展和現代自然條件綜合作用下形成的特有樹種。保護好沙地雲杉林生態系統具有重大生產實踐價值。

野生植物:白音敖包自然保護區具有較大經濟價值的野生植物有:蒼朮、祁洲漏蘆、亞洲百里香、細葉柴胡、細葉百合黃芪、山杏、防風、沙參、黃花二色補血共有植物400餘種。

野生動物:保護區有較為複雜的野生動物種群,境內鳥類主要有:黑鶴、大鴇、金雕、黑琴雞、灰鶴、蓑羽鶴、天鵝、班翅山鶉。獸類有:馬鹿、狍子、猞猁、貉子等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

規劃:按保護區區劃原則和條件,結合保護區實際,在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的基礎上,將保護區劃分為核心區、緩衝區、實驗區3個功能區。

保護區重點開展雲杉林種群動態、雲杉小蠹蟲、雲杉扁葉蜂等蟲口密度、監測任務。努力拯救瀕危物種,保護生物多樣性,促進野生動植物資源增長,探索自然資源消長演替規律和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的途徑,保持自然生態系統良性循環,使物種和自然資源持續發展。

白音敖包自然保護區白音敖包自然保護區

白音敖包自然保護區最高點,即敖包山,海拔1498米,在山頂俯視,可閱覽白音敖包自然保護區沙地雲杉林的全貌。它是當地牧民祭祈的場地。保護區位於渾善達克沙地邊緣,地貌由壟狀固定沙帶以及半固定和流動沙丘構成(沙丘多呈新月狀),沙帶高度6—10米,沙層厚度10—100米。騎乘駱駝漫遊於沙地之上,伴隨著駝鈴聲體會跋涉於大漠之中的艱辛,享受奔赴綠洲後的興奮,提高人人愛護大自然和保護大自然的意識。

貢格爾河橫貫保護區北側,敖包河由保護區南緣徜徉而去,河水清澈,川流不息,兩岸綠草如茵,尤如兩條白飄帶,將整個沙地雲杉群落構成了一幅“森林—草原—河流”錦圖,是旅遊野炊領略大自然風光的最佳去處。

據史料記載,這片沙地雲杉林原為興安落葉松、油松混交林。由於森林火災和戰爭破壞及氣候條件的變化,大約三、四百年前,落葉松和油鬆開始衰落,逐漸被適應沙地生長的沙地雲杉取代,形成沙地雲杉純林。沙地雲杉樹狀如塔,桿通直,葉黑綠,猶如一塊青黛點綴於大漠之中,被當地牧民視為“神樹”。林間野花奼紫嫣紅,濃香四溢,是森林旅遊和科研考察的理想場所。

機構設定

白音敖包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始建於1978年,1983年設立獨立機構,2000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白音敖包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管理機構為“內蒙古白音敖包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管理局下設辦公室、財務室、公安科、科教科、資源管理科和綜合科六個科室,管理局行政隸屬於克什克騰旗人民政府,業務方面由克什克騰旗林業局主管。

交通旅遊

景區分類:自然保護區搜尋同類景區

開放時間: 全天

門票價格:10元

聯繫方式: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克什克騰旗西北部,距克什克騰旗政府所在地經棚鎮75公里

最佳時間:春夏季

交通指南:赤峰長途汽車站就位於火車站前的廣場上,111國道穿境而過。赤峰至北京、天津、秦皇島、石家莊、瀋陽、唐山、錦州、朝陽均有車直達

保護區科研推廣工作

白音敖包自然保護區白音敖包自然保護區

白音敖包自然保護區自成立以來,為保護好沙地雲杉林,使世界上這片僅有的樹種存活下去,保護區加強了對沙地雲杉林的科學研究和科學技術推廣工作,1981年保護區與中國科學院瀋陽套用生態研究所合作,對沙地雲杉的種群生態學,保護生態學等進行了系統的研究,1989年我們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開展了名為“沙地雲杉林生態系統研究”的國家科研項目,揭開了沙地雲杉林生態系統結構、功能和生產力的研究序幕,為創建我國沙地森林生態學科奠定了理論基礎,尤其是對長達十年之久的沙地雲杉分類爭論性問題,有了突破性的研究進展。

發展與管理

近年來,這一獨特物種區的科學及保護價值再次引起有識之士的極大關注,人民政協記者專程來拍白音敖包雲杉林的保護調查,以《誰來拯救這片舉世無雙的紅皮雲杉》為題,在《中國環境報》予以轉載,引起社會各界和生態專家的極大關注,97年8月全國政協在白音敖包保護區召開了現場辦公會,強調了保護區沙地雲杉的重要性,提出將該保護區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務院2000年4月批准了白音敖包自然保護區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從保護區建立以來,加強管理力度,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內蒙古自治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暫行)辦法》、《白音敖包自然管理制度》、《白音敖包自然保護區旅遊小區規劃》和《白音敖包自然保護區旅遊管理制度》,同時對管理人員實行層層包乾,則人到人,簽定責任狀,依法管理,有效地保護了沙地雲杉林。使保護區的管理工作進入了科學規範良性發展的軌道。

科研工作同科研院所協作,對沙地雲杉的種群生態學,保護生態學進行研究,發表論文一篇,成功的研究了育苗技術,造林技術,病蟲害防治技術。病蟲害利用歐洲先進科學防治技術,進行實驗和生產套用。控制了病蟲害的發生與蔓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