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腹隼雕

白腹隼雕

白腹隼雕(學名:Hieraaetus fasciatus)為隼形目鷹科的鳥類,是一種猛禽,體形大小同草原雕差不多,體長為70-74厘米,體重1500-2525克。上體暗褐色,各羽基部白色。頭頂羽呈矛狀。上喙邊端具弧形垂突,適於撕裂獵物吞食;基部具蠟膜或須狀羽;翅強健,翅寬圓而鈍,扇翅及翱翔飛行,扇翅節奏較隼科慢;跗跖部大多相對較長,約等於脛部長度。雌鳥顯著大於雄鳥。生活在山區丘陵和水源豐富的地方,用枝葉在高樹或峭壁上營巢,通常產2枚卵,寒冷季節常到開闊地區遊蕩,捕捉鳥類和獸類等為食,但不吃腐肉,飛翔時速度很快,能發出尖銳的叫聲。分布於非洲和歐洲南部到亞洲中、西部,印度,緬甸和中國南部。

基本信息

保護等級

保護等級:CITES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Ⅱ級, 國家重點保護Ⅱ級

外形特徵

白腹隼雕白腹隼雕

白腹隼雕是大型猛禽,上體暗褐色,頭頂和後頸呈棕褐色。頸側和肩部的羽緣灰白色,飛羽為灰褐色,內側的羽片上有呈雲狀的白斑。灰色的尾羽較長,上面具有7道不甚明顯的黑褐色波浪形斑和寬闊的黑色亞端斑。下體白色,沾有淡栗褐色。飛翔時翼下復羽黑色,飛羽下面白色而具波浪形暗色橫斑,與白色的下體和翼緣均極為醒目。

虹膜為淡褐色,嘴藍灰色,尖端為黑色,基部灰黃色,蠟膜黃色,趾為檸檬黃色,爪黑色。

大小量度:體重♂1500-2100g,♀1936-2525g;體長♂270mm,♀678-730mm;嘴峰♂35-36mm,♀35-39mm;翅♂497-515mm,♀465-560mm;尾♂270-288mm,♀282-314mm;跗蹠♂113-117mm,♀105-122mm。(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白腹隼雕在繁殖季節主要棲息於低山丘陵和山地森林中的懸崖和河谷岸邊的岩石上,尤其是富有灌叢的荒山和有稀疏樹木生長的河谷地帶。非繁殖期也常沿著海岸、河谷進入到山腳平原、沼澤、甚至半荒漠地區。寒冷季節常到開闊地區遊蕩。

生活習性

白腹隼雕白腹隼雕

飛翔時速度很快,能發出尖銳的叫聲,性情較為大膽而兇猛,行動迅速。常單獨活動,不善於鳴叫。飛翔時兩翅不斷煽動,多在低空鼓翼飛行,很少在高空翱翔和滑翔。

捕捉鳥類和獸類等為食,但不吃腐肉,主要以鼠類、水鳥、雞類、岩鴿、斑鳩、鴉類和其他中小型鳥類為食,也吃野兔、爬行類和大的昆蟲。

叫聲:叫聲尖厲;作吱吱叫聲如kie, kie, kikiki。

分布範圍

分布於阿富汗、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不丹、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保加利亞、中國、克羅埃西亞、賽普勒斯、吉布地、埃及、法國、喬治亞、直布羅陀、希臘、印度、印度尼西亞、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以色列、義大利、約旦、科威特、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黎巴嫩、利比亞、馬其頓,茅利塔尼亞、黑山、摩洛哥、緬甸、尼泊爾、阿曼、巴基斯坦、巴勒斯坦、葡萄牙、沙烏地阿拉伯、塞爾維亞、西班牙(加那利群島 - 旅鳥)、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塔吉克斯坦、泰國、東帝汶、突尼西亞、土耳其、土庫曼斯坦、阿聯、烏茲別克斯坦、越南、葉門。

旅鳥:奧地利、孟加拉國、比利時、捷克共和國、丹麥、德國、匈牙利、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坦、盧森堡、蒙古、荷蘭、羅馬尼亞、斯洛伐克、斯里蘭卡、瑞典。

產地不確定:亞塞拜然。

中國國內主要分布在長江及其以南地區,見於貴州安順、望漠,湖北,安徽肥西,浙江寧波、溫州、龍泉,廣西,廣東,福建福州,海南樂東,均為留鳥。

白腹隼雕分布圖白腹隼雕分布圖

繁殖方式

生活在山區丘陵和水源豐富的地方,在中國福建山區8月上旬能見到剛離巢幼鳥,在安徽肥西11月採到當年雌性幼鳥。用枝葉在高樹或峭壁上營巢,繁殖期為3-5月。營巢於河谷岸邊的懸崖上或樹上。巢的結構較龐大,主要由枯樹枝構成,內墊有少許細枝。每窩產卵1-3枚,通常2枚。卵的形狀為卵圓形,顏色為白色,一般沒有斑點,有的在鈍端有少許黃褐色斑。孵卵由親鳥輪流承擔,護巢性很強。孵化期為42-43天。雛鳥為晚成性,剛孵出的時候全身被有白色絨羽,由親鳥共同餵養大約60-80天后羽毛才能豐滿,然後離巢。

白腹隼雕(圖4) 白腹隼雕(圖5) 白腹隼雕(圖6)

亞種分化

白腹隼雕白腹隼雕

(2種)

1、Hieraaetus fasciatus fasciatus分布於非洲西北部,伊比利亞半島,地中海,亞洲,阿拉伯半島,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印度支那和中國南部。

2、Hieraaetus fasciatus renschi分布於松巴西部,東帝汶,韋塔,琅勃拉邦和小巽他群島。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白腹隼雕白腹隼雕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 3.1:2010年鳥類紅色名錄。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 附錄Ⅱ瀕危物種。

列入中國國家Ⅱ級重點保護動物;

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鳥類》稀有種。

(圖片:概述圖—圖8、分布圖)

新聞報導

白腹隼雕白腹隼雕

東岩鄉石馬村的楊女士和丈夫3年前在山上辦了一個養雞場。但是經常發生奇怪的事,場裡的雞會莫名奇怪地少掉。近日,夫妻倆終於把這個“偷雞賊”捉住了,原來是一隻像鷹的大鳥。

幾天前,楊女士夫婦像往常一樣上山餵雞,卻聽到雞場裡發出“嘭、嘭”的聲音,群雞撲騰著翅膀,驚慌地到處亂竄。夫妻倆仔細一看,是一隻大鳥在雞場裡忽上忽下地“蹦騰”,地上全是雞毛,還有一支雞腿。楊女士的丈夫連忙拿網罩住這隻大鳥。經仔細查看,他們發現這隻大鳥的肚子鼓鼓的,而雞場裡又少了兩隻雞。這隻大鳥可能是吃太飽了,一時飛不了。

記者在現場看到,這隻大鳥站立時約有一尺長,打開翅膀時約有一米長,背部的羽毛和喙是黑色的,腹部的羽毛有些白,爪子是黃色的。楊女士把它關在一個大鐵籠里,餵它雞腿和水。可大鳥好像受了驚,不吃不喝,一個勁地“衝撞”鐵籠子。楊女士說,想放它出去,又怕它還會來吃雞。有村民出價3000元買這隻鳥,楊女士拒絕了,她說這鳥有可能是國家保護動物。

據楊女士介紹,就在這隻鳥被抓的第二天,附近有村民也發現了同樣一隻大鳥,不過已經撞玻璃死了。老人們說,這兩隻鳥可能是一對“夫妻”,這隻撞死的鳥見伴侶被抓,於是就“殉情”了。楊女士說,這隻大鳥不吃不喝的,怕養不了多久,他們不知道怎么辦了,所以想讓記者幫忙找找專家或者相關部門,把它帶走。隨後,記者聯繫上了溫州“綠眼睛”環境組織。其負責人陳法林看了大鳥的照片後,初步判斷可能是白腹隼雕。據他介紹,白腹隼雕生活在山區丘陵和水源豐富的地方,寒冷季節常到開闊地區遊蕩,捕捉鳥類和獸類等為食,但不吃腐肉,飛翔時速度很快,能發出尖銳的叫聲, 已被列為國家Ⅱ級重點保護動物。

而關於大鳥“殉情”一說,陳法林說,白腹隼雕確實是成雙成對的,而且還是“一夫一妻制”。不過,大鳥撞玻璃可能是因為它想救伴侶,而玻璃是透明的,它看不見,於是一次次地撞擊;也有可能是因為玻璃反射天空的顏色,讓大鳥誤以為可以穿行,在高速飛行過程中突然撞擊,而造成暈厥、墜落、死亡。前日下午,該組織工作人員已經前往東岩帶回了這隻大鳥

牧鈴已出版關百腹隼雕的小說《荒野之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