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眉鵐

白眉鵐

白眉鵐(學名:Emberiza tristrami)屬小型鳴禽,體長13-15cm。喙為圓錐形,與雀科的鳥類相比較為細弱,上下喙邊緣不緊密切合而微向內彎,因而切合線中略有縫隙;雄鳥頭黑色,中央冠紋、眉紋和一條寬闊的顎紋概為白色,在黑色的頭部極為醒目。背、肩栗褐色具黑色縱紋,腰和尾上覆羽栗色或栗紅色。頦、喉黑色,下喉白色,胸栗色,其餘下體白色,兩脅具栗色縱紋。雌鳥和雄鳥相似,但頭不為黑色而為褐色,頦、喉白色,顎紋黑色。一般主食植物種子,非繁殖期常集群活動,主要分布於俄羅斯,朝鮮和中國。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白眉鵐白眉鵐

中文名:白眉鵐

物種分類:鳥類→雀形目→雀科→鵐屬

拉丁名:Emberiza tristrami

英文名:Tristram’s Bunting

屬中文名:鵐屬

是否藥用動物:否

是否經濟動物:否

科學分類

白眉鵐白眉鵐

界:動物界Animalia

門: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鳥綱 Aves

目:雀形目 Passeriformes

科:雀科 Fringillidae

屬:鵐屬 Emberiza

種: 白眉鵐 E. tristrami

基本簡介

白眉鵐(學名:Emberiza tristrami)為雀科鵐屬的鳥類,俗名白三道兒、小白眉、五道眉。分布於俄羅斯朝鮮半島、緬甸以及中國大陸的東北、內蒙古、河北、河南、湖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四川、雲南等地,常見於山地森林、棲息於針闊混交林和針葉林帶以及喜在山溪溝谷、林緣、林間空地和林下灌叢或草叢活動。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福建廈門。

分布情況

白眉鵐白眉鵐

1、國內分布: 國內分布於內蒙古東北部呼倫貝爾盟、大興安嶺黑龍江北部、東北部小興安嶺、東部佳木斯完達山、南部牡丹江、帽兒山、哈爾濱、西部齊齊哈爾,吉林東部長白山、延邊、南部通化、渾江、梅河口、中部吉林、長春、西部白城、西南部四平、遼源,遼寧東部桓仁、丹東、本溪、南部大連、金縣、中部瀋陽、西部朝陽、北鎮,河北,北京,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湖南,湖北,一直往南到福建,廣東,廣西和香港,往西達四川東部、貴州和雲南東南部。其中除東北大興安嶺、小興安嶺、完達山和長山一帶為夏候鳥,長江流域和東南沿海為冬候鳥外,其他地區多為旅鳥

2、國外分布: 國外分布於俄羅斯遠東哈巴羅夫斯克和黑龍江與烏蘇里江流域俄羅斯一側以及朝鮮北部,偶見於日本琉球群島緬甸東北部。

物種特徵

白眉鵐白眉鵐

體重♂14-19.8g,♀14.8-19g;體長♂132-156mm,♀130-152mm;嘴峰♂10-12mm,♀9-12mm;翅♂67-82mm,♀66-77mm;尾♂56-66mm,♀54-73mm;跗蹠♂18-22mm,♀17-21mm。

體長(20厘米)而色彩艷麗的太陽鳥。雄鳥紅色,具形長的艷猩紅色中央尾羽。頭頂金屬藍色,眼先和頭側黑色,喉及髭紋金屬紫色。下體黃色,胸具艷麗的橘黃色塊斑。雌鳥灰橄欖色,腰黃,體型比雄鳥小許多。

小型鳥類,體長13-15cm。雄鳥頭黑色,中央冠紋、眉紋和一條寬闊的顎紋概為白色,在黑色的頭部極為醒目。背、肩栗褐色具黑色縱紋,腰和尾上覆羽栗色或栗紅色。頦、喉黑色,下喉白色,胸栗色,其餘下體白色,兩脅具栗色縱紋。雌鳥和雄鳥相似,但頭不為黑色而為褐色,頦、喉白色,顎紋黑色。特徵均明顯,野外容易識別。相似種黃眉鵐眉紋黃色,頦、喉胸均白色,胸無栗色橫帶;田鵐和本種亦很相似,但田鵐頭無白色中央冠紋,雄鳥頦、喉白色而不為黑色。區別均甚明顯,野外容易識別。虹膜-褐色;嘴-黑色;腳-黑色。叫聲:叫聲為輕聲顫音shweet。鳴聲為單調的dzidzi-dzidzidzidzi聲。

食性與習性

白眉鵐白眉鵐

主要以草子等植物性食物為食,也吃昆蟲和昆蟲幼蟲等動物性食物。繁殖期間常單獨或成對活動,遷徙期間多成家族群或小群。

性膽怯,善隱蔽,整天多數時候都躲藏在林下灌叢草叢中活動和覓食,很少暴露在外,如遇驚擾,或在灌叢間低飛逃竄,或飛到附近樹上,注視一會再飛走,飛行快而直。繁殖期間站在茂密的樹冠層間鳴唱,鳴聲清脆、響亮。

白眉鵐在中國東北地區為夏候鳥,在中國南部為冬候鳥。每年4-5月由南方遷來東北地區繁殖,最早在3月中下旬即有少數個體遷來,我們在3月15日就在長白山採得過標本。9月末10月初開始遷離東北繁殖地,最晚遲至11月初還有。

棲息于海拔700-1100m的低山針闊葉混交林針葉林闊葉林、林緣次生林、林間空地、溪流沿岸森林,尤以林下植物發達的針闊葉混交林中較常,不喜歡無林的開闊地帶。

生長繁殖

白眉鵐白眉鵐

白眉鵐繁殖期5-7月。5月初至5月中旬,雄鳥站在樹枝間不停地鳴叫,尤以早晨和上午最為頻繁。5月中旬開始營巢,以林下灌叢和草叢尤其是溪邊和溝谷附近的林下灌叢最容易被選擇。

在長白山發現的6窩中有4窩是在小溪附近的原始混交林和闊葉林中地上築巢,僅有2巢是在遠離水邊的混交林深處。1年繁殖1窩,也見繁殖2窩。巢呈碗狀,外層用禾本科草葉、草莖構成,內層用細軟的莎草科草莖、細草根、松針等材料構成,外層較鬆散,內層較緊密,有的還墊有少量獸毛。

巢的大小為外徑8.5-9.0cm×8.0-9.0cm,內徑6.0-6.5cm×6.0-6.0cm,高5.2-7.0cm,深4-4.6cm。營巢由雌雄鳥共同承擔,每個巢需5-7天完成。巢築好後即開始產卵,最早在5月中旬即已開始產卵,大量在5月末至6月中旬,每窩產卵通常4-6枚,以5-6枚居多,卵灰色或淺藍綠色,其上被有黑色或褐色片狀、線狀或點狀斑紋,卵為橢圓形,大小為15-18mm×18-21mm,重2.0-2.2g。孵化期13-14天,留巢期11-12天。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