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關[江西上饒白沙關]

白沙關[江西上饒白沙關]

位於新縣城南34公里的陡山河鄉白沙關村。

白沙關白沙關

白沙關萬人暴動舊址( 1929 年 7 月)

白沙關萬人暴動舊址,是鄂豫皖革命根據地舊址群的重要組成部分。位於新縣城南 34 公里的陡山河鄉白沙關村。原是一座山寨,相傳南宋抗金英雄孟珙將軍曾在關上抵禦過南侵中原的金兵。有南北兩個寨門,兩寨門之間貫穿一條長約 100 余米的小街。石徹寨牆和南寨門已坍塌毀壞,只剩部分殘跡。北寨門是三間磚木結構的城樓,樓上為三間通屋,向南開有三個方形花窗,下層中間是一拱券寨門,兩側間各有房門向南開,設有樓梯可登樓。占地面積 67 平方米。舊址於 1963 年 6 月被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78 年將北城樓三間進行了修復,現保存完好。

白沙關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是河南通往湖北的交通要隘,向為兵家必爭之地。1928年,開闢柴山保根據地後,反動地主武裝千餘人盤踞在白沙關上,嚴重阻礙著這塊根據地的鞏固和向北發展。1929年7月1日,在光山縣委和弦南區委的領導下,發動柴山保、郭家河和陡山河南部等革命紅槍會和農民數千人,配合紅十一軍三十一師,向白沙關反動地主武裝發起進攻。事先,黨和紅軍領導人曹學楷、鄭位三、徐向前、戴克敏、吳煥先、王樹聲等,分別到暴動隊伍駐地作戰前動員。7月1日凌晨,暴動大軍分為三路向敵人發起了猛烈攻擊。戰鬥打響,羅沖一帶農民在“豫南紅學司令部”骨幹、秘密共產黨員羅明高、黃沙生的帶領下,從敵人陣營中衝殺出來,內外配合作戰,經過一個多小時的激戰,斃傷敵人數百人,余敵棄關逃走,暴動取得了巨大勝利。

7月6日,鄂東北特委及光山縣委在白沙關召開萬人大會。曹學楷、徐向前等在會上報告了土地革命、建立農村革命政權和農民武裝的各項政策,宣布光山縣弦南區(柴山保地區)蘇維埃政府和農民赤衛隊正式成立。會後,民眾紛紛要求參軍,紅軍隊伍迅速擴大。

白沙關暴動的勝利,大大地鼓舞了革命軍民的士氣,初步鞏固了革命根據地,對打通“黃麻、光山到羅山,商城、固始到六安”的革命通道,對鄂豫邊區革命的壯大和發展起了重大的推進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