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楊[飛彈]

白楊[飛彈]
白楊[飛彈]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白楊-M洲際彈道飛彈(RS-24,俄語:РС-24“Ярс”,北約代號SS-27),是俄羅斯的一種洲際彈道飛彈,可攜帶多枚分飛彈頭。它飛行速度快,並能作變軌機動飛行,具有很強的突防能力。這種飛彈是在白楊(北約代SS-25)的基礎上研發出來的,是俄羅斯聯邦總統的超級秘密武器。白楊-M飛彈白楊-M洲際彈道飛彈重47噸,長近23米,安裝有固體燃料發動機,能以瘋狂的速度拔地而起,可以摧毀1萬公里以外的目標。而無論敵人以什麼樣的方式攔截,都難以把它擊落,這就是為什麼美國人稱“白楊-M飛彈”為“瘋子”的原因。美國人承認,“白楊-M飛彈”大大降低了美國飛彈防禦系統的效果,從而使他們的計畫產生了混亂。

基本信息

簡要概述

白楊白楊

該飛彈的主要設計者、莫斯科熱力學國家研究所所長兼總設計師尤里·索洛莫夫諾夫認為,“這是俄羅斯固體燃料彈道飛彈進一步改進過程中的重大一步,“白楊”-M飛彈可以認為是俄軍工企業的新生兒。”

“白楊”-M飛彈系統的研製工作始於80年代後期,它是“白楊”(SS-25)飛彈的改進型。1994年12月20日,“白楊”-M飛彈進行了首次試射,原計畫進行7次試射,實際上只進行了4次。

1997年7月8日,在普列謝茨夫靶場“白楊”-M飛彈進行了第4次發射試驗,也是定型前的最後一次發射。

“白楊”-M飛彈系統是俄羅斯飛彈製造業歷史上第一種自己研製和生產的彈道飛彈系統。

研製背景

軍事需求

當今世界,武器裝備正向通用化和一體化之路發展,戰略武器系統當然也不例外。俄羅斯戰略火箭軍也希望像海上核力量那樣只保留一種飛彈系統,以便最大限度地符合時代要求。美國和俄羅斯是當今世界上的兩大核國家。雖然美俄兩國都已宣布自己的核武器不再對準對方,但誰都明白,只需30分鐘,雙方就可重新鎖定對方的戰略目標。在這種情況下,研製和使用擁有快速反應能力的戰略飛彈系統顯得尤其重要。90年代中期,俄羅斯基本完成了從超級大國軍事戰略向歐亞大國軍事戰略的轉變,明確了作為世界大國之一的俄羅斯擁有全球利益、地區利益和本國利益。由於美國和北約集團在這3個利益層次上都對俄羅斯構成實質性威脅,所以俄羅斯把核遏制作為本國新軍事戰略的核心。俄羅斯新軍事戰略改變了蘇聯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諾,但多次強調一旦外來侵略由地區性衝突擴大為大規模戰爭,俄羅斯可以首先使用核武器對敵軍事目標實行解除武裝的打擊。

更新換代

白楊飛彈白楊飛彈
俄羅斯的戰略火箭軍中,有50%的飛彈超過了安全期限。80年代部署的SS-18、SS-19、SS-24和SS-25等戰略飛彈型號到21世紀初都將超出使用期限。俄羅斯擔負戰備值班任務的戰略飛彈種類曾有11種之多,這對武器裝備的使用和維護等方面造成很多問題。

當時,在俄羅斯研究投產的3種洲際彈道飛彈中,只有SS-25屬於單彈頭飛彈。在烏克蘭組裝的SS-24是一種多彈頭飛彈,1992年仍在研製之中的SS-18的後繼型(SS-X-26)也是一種多彈頭飛彈。SS-25適於攜帶一種先進的單彈頭,並且主要是在俄羅斯組裝,因此該飛彈成為俄羅斯的當然選擇。但SS-25飛彈的公路機動系統的發射車太複雜,而且操作和維護費用很高。由於機動發射車操作人員的數目是地下井發射的5~6倍,所以俄羅斯火箭軍的編制人數增加了大約數萬人。按照《第二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STARTⅡ)的規定,俄羅斯最重要的兩種戰略型多彈頭飛彈SS-18和SS-24最遲在2007年撤除。俄羅斯亟鬚髮展適應21世紀核戰略需求和符合STARTⅡ規定的新一代戰略飛彈力量。發展完全由俄羅斯研製和生產的戰略型號俄羅斯的戰略核力量是從蘇聯繼承過來的,而蘇聯生產戰略飛彈的工廠有75%是在俄羅斯境外。俄羅斯大部分洲際彈道飛彈是在烏克蘭製造的,這與俄羅斯的核大國地位不相符。主要戰略型號SS-18、SS-24分別由烏克蘭的揚格爾設計局研製,由南方機械科研生產聯合體製造。白楊飛彈雖在俄羅斯境內總裝,但其慣性制導系統也在烏克蘭的哈爾科夫生產的。因此,為加強戰略武器裝備研製和生產的獨立性,俄羅斯必須發展全部零部件在俄羅斯生產,全彈在俄羅斯總裝的新型戰略型號。白楊-M是第1種完全在俄羅斯境內研製、生產的戰略彈道飛彈。俄羅斯的白楊-M飛彈系統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研製和發展起來的。

專家分析

該飛彈的主要設計者、莫斯科熱力學國家研究所所長兼總設計師尤里·索洛莫夫諾夫認為,這是俄羅斯固體燃料彈道飛彈進一步改進過程中的重大一步,“白楊”-M飛彈可以認為是俄軍工企業的新生兒。設計者們認為,在“白楊”-M飛彈系統研製、試驗過程中,以及在其戰術技術性能指標中有很多“第一”,甚至在世界上也是首次。如第一次為高防護性的井基和機動陸基發射裝置製造了標準化統一的飛彈;首次使用了新型試驗系統,藉助它可檢驗飛彈系統在地面和飛行狀態下各系統和組件的工作狀態和可靠性,這可大大縮小傳統試驗規模,減少費用,同時又不降低飛彈系統研製和試驗的可靠性。據設計者稱,“白楊”-M飛彈系統的全部試驗都進行得很順利,此外,在訓練場和戰備值班中將進行有關的試驗工作,全部戰術技術性能將能達到預期的目標。

部署概況

白楊飛彈白楊飛彈
俄羅斯於1998年12月首批部署了井基白楊-M飛彈。1999年12月俄羅斯部署了第2批白楊-M飛彈。第1個白楊-M飛彈團建立時,俄羅斯國防部長伊戈爾·謝爾蓋耶夫親自參加了該團的建團儀式。根據START-Ⅱ條約,俄羅斯可部署300枚白楊-M機動式飛彈。俄羅斯計畫從2000年起,每年部署35~40枚,在今後10年內至少需要270枚。在俄羅斯議會批准START-Ⅱ條約之後,它將取代SS-18、SS-19、SS-24分導式多彈頭洲際飛彈,成為確保國家安全的戰略武器的骨幹力量。俄羅斯稱“白楊-M飛彈將是21世紀頭30年內保持世界穩定的戰略核武器”。

俄羅斯國防部曾準備裝備約700枚白楊-M飛彈,在前蘇聯時期沃特金斯克機械製造廠生產SS-25飛彈年生產率最高達到60~80枚,按這樣的生產率,到2010年俄羅斯有可能裝備700枚白楊-M飛彈。俄羅斯戰略飛彈部隊計畫到2010年裝備400~500枚白楊-M飛彈,即從1998~2001年每年部署2~3個白楊-M飛彈團,2001年以後提高到每年部署3~4個白楊-M飛彈團,每一個飛彈團裝備10枚白楊-M飛彈。這一計畫要求2010年以前白楊-M飛彈的年平均生產率要超過30枚。根據1991~1995年SS-25飛彈的部署數量分析,SS-25飛彈近幾年的平均生產率為每年11枚。而且,俄羅斯國家杜馬經濟政治委員會主

裝備試驗

實驗概況

飛彈飛彈
塔曼飛彈師此次裝備的2枚單彈頭式“白楊”-M飛彈,只是該師計畫中一個團應配備10枚數量中的1/5。俄方也通報了這兩部發射井的地理坐標:北緯51度48分,東經45度39分;第二部發射井的地理坐標是北緯51度45分,東經45度41分。在此之前,塔曼師裝備有100多枚PC-22(SS-24)型和PC-18(SS-19)型戰略飛彈。塔曼飛彈師位於俄羅斯薩拉夫州,離薩拉托市僅20多千米的距離。在這裡的地下儲存著巨大的能量,並且已進行核戰備值班30多年。該師為紅旗飛彈師,曾獲得過蘇聯“十月革命”60周年勳章,前身是殲擊航空兵師,出過30多位蘇聯英雄,現任師長為尤里·卡維林少將。卡維林少將生於1956年4月24日,1974年開始服役,畢業於捷爾任斯基學院(現彼得大帝軍事學院)指揮系。在首批裝備的2枚“白楊”-M飛彈中,第1枚為教學訓練彈,用於戰勤人員的訓練,以便充分掌握這一新型武器的使用技巧。所謂訓練彈就是除戰鬥部和固體燃料外,其它組件和設備齊全,所缺設備和組件都配備有模仿器並用相應的重物予以配平,在重量上與實彈別無二致,在教學訓練時可演練發射準備到實彈發射的全過程。第2枚為正式列裝飛彈,但沒有安裝上戰鬥部,專家們解釋飛彈上未配備戰鬥部的原因是“白楊”-M飛彈系統仍處於試驗階段,並沒有完全正式定型,首次裝備部隊進行試驗性戰備也是研製和訓練的重要環節之一。只有完成了全部試驗工作之後,飛彈上才能安裝上真正的戰鬥部。用於“白楊”-M飛彈的核彈頭正存放在國防部的特種倉庫中,處於隨時待命狀態。

俄羅斯軍方表示,“白楊”-M飛彈具有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飛行技術性能,比國外同類型飛彈先進5-6年時間,在當前和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裡防空武器無法將其擊落。俄羅斯武裝力量將攜帶“白楊”-M飛彈系統進入21世紀。

飛行試驗

白楊飛彈白楊飛彈
白楊-M飛彈從1994年12月20日開始進行飛行試驗,到1997年7月8日共成功地進行了4次飛行試驗。由於急於部署和研製經費緊缺等原因,白楊-M飛彈在成功進行4次飛行試驗後,地下井發射型的首批2枚飛彈於1997年12月24日開始部署在位於烏拉爾南部的塔吉謝沃飛彈基地。1998年10月和12月又進行了兩次白楊-M飛彈的飛行試驗,第5次試驗發射後不久飛彈就爆炸了,第6次試驗成功。俄羅斯戰略飛彈部隊稱第5次試驗為發射自毀爆炸,第6次為正式裝備前的最後鑑定試驗。表2為白楊-M飛彈的飛行試驗情況。

1999年12月14日11時5分(莫斯科時間),白楊-M又一次進行了發射試驗。從俄羅斯北部阿爾漢格爾斯克州的普列謝茨克試驗基地發射成功。當時,俄羅斯總理普京觀看了這次發射,顯示俄羅斯對該武器的高度重視。2000年2月9日12時59分(莫斯科時間),一枚白楊-M飛彈在阿爾漢格爾斯克州普列謝茨克航天發射場發射成功。這枚白楊-M飛彈飛行約8000km後,準確擊中俄羅斯東部勘察加半島上的預定目標。

研製過程

“白楊”-M飛彈系統的研製工作始於80年代後期,它是“白楊”-M(SS-25)飛彈的改進型。在首批裝備的2枚“白楊”-M飛彈中,第1枚為教學訓練彈,用於戰勒人員的訓練,以便充分掌握這一新型武器的使用技巧。第2枚為正式列裝飛彈,但沒有安裝上戰鬥部,原因是“白楊”-M飛彈系統仍處於試驗階段,並沒有完全正式定型,

1994年12月20日,“白楊”-M飛彈進行了首次試射,原計畫進行7次試射,實際上只進行了4次。1997年7月8日,在普列謝茨夫靶場“白楊”-M飛彈進行了第4次發射試驗,也是定型前的最後一次發射。“白楊”-M飛彈系統是俄羅斯飛彈製造業歷史上第一種自己研製和生產的飛彈系統。

性能特點

白楊飛彈白楊飛彈

“白楊”-M飛彈系統為單彈頭式洲際戰略彈道飛彈,採用多種制導方式,是一種3級固體燃料飛彈。該飛彈長(帶戰鬥部時)22.7米,直徑1.95米,飛彈發射重量47.2噸,投擲重1200千克,飛行距離超過10000米,核裝藥的準確當量雖未公布,但根據某些信息可以確定,彈頭爆炸當量約為55萬噸,同時命中精度也有較大的提高。

其主要優勢是它在穿越敵方反飛彈防禦體系時的飛行和作戰穩定性能。首次使用的3台巡航固體燃料發動機功率強大,這不僅可增加飛彈戰鬥部的重量,也可使飛彈能夠比其它俄制飛彈以更快的速度飛行,大大縮減飛彈在軌跡主動段中的時間和高度,同時,數十台輔助發動機、操縱儀表和設備使這種快速飛行很難被敵方預料到,從而極大地提高克服敵各種反飛彈防禦系統的能力。“白楊”-M飛彈上安裝有準確的引導和控制系統,由於在這一系統中採用了新技術,“白楊”-M飛彈的核武殺傷因素極為穩定,飛彈完全沒有對電磁脈衝的敏感性,可以毫無問題地發射、飛行並最終擊中地球另一端的目標。
“白楊”-M飛彈系統又一個突出的性能是它可以與任何發射裝置進行統一配套。該系統可利用現有的基礎設施,無需專門建立新的發射裝置,該飛彈完全可與現有的作戰指揮和通信系統兼容匹配,這可使飛彈系統裝備部隊的費用減少一半以上。據稱,接納這一新型武器系統,只需在發射井中安裝30%的新設備,其餘的稍加改裝即可。

結構特點

動力裝置

白楊-M飛彈推進系統的顯著特點是,各級發動機的直徑均比SS-25飛彈發動機大和採用了新的推力向量控制方式。白楊-M飛彈的一子級、二子級、三子級發動機的直徑分別從1.80m、1.55m、1.34m增加到1.86m、1.61m、1.58m,從而增加了推進劑的裝藥空間。其中三子級發動機直徑增大15%以上,推進劑裝藥空間增加30%。由於發動機燃燒室推進劑裝藥空間增大,各級發動機的裝藥量均比SS-25飛彈發動機要多。以一子級發動機為例,白楊-M飛彈一子級發動機總質量比SS-25飛彈增加800kg,但SS-25飛彈一子級發動機殼體採用玻璃鋼圓筒段和鈦合金前後封頭,而白楊-M飛彈很可能使用質量更輕的有機纖維複合材料殼體。白楊-M飛彈一子級因不用燃氣舵推力向量控制也會減輕部分質量,這樣白楊-M飛彈一子級發動機推進劑裝藥量的增加值很可能比發動機總質量增加值還要大。另外,前蘇聯在固體推進劑中已套用硝基胺硝醯銨(NH4N(NO2)2)、三氫化鋁等高能組分,所以,白楊-M飛彈可能還使用了能量更高的固體推進劑。總之,白楊-M飛彈三級固體推進系統的能量比SS-25飛彈有明顯提高,與SS-25飛彈相比,總質量僅增加了不到5%,投擲質量卻提高了20%。蘇聯的陸基戰略彈道飛彈固體發動機主要以燃氣舵、空氣舵、二次噴射方式等實現推力向量控制,一子級發動機就採用了燃氣舵加空氣舵(4個柵格翼、4個穩定翼)的推力向量控制方式。

制導體制

白楊-M飛彈的命中精度至少比SS-25飛彈提高近一倍,達到CEP≤350m。而俄羅斯戰略飛彈部隊稱,白楊-M飛彈的命中精度優於美國精度最高的MX飛彈(CEP≤110m)。如果白楊-M飛彈套用了機動彈頭技術,該機動彈頭採用地圖匹配精確制導體制,進行地圖匹配的探測雷達是大功率毫米波雷達,雷達天線位於彈頭側邊。雷達天線與彈頭之間用導軌聯接,天線與彈頭分離時利用軸向力從導軌滑出,以防止產生影響彈頭精度的脈衝干擾力。機動末制飛彈頭和飛彈母體的分離方式與一般慣性彈頭相同,彈頭飛行到120km高度時,雷達天線開始工作,利用打擊目標附近(最大距離約100km)特徵顯著的地形、地貌(如河流、湖泊、金屬橋、鐵塔等)實現目標地圖匹配。目標匹配完成後,以高壓氣瓶為動力源的控制系統對彈頭進行調姿和位置修正,然後拋掉彈上雷達天線及高壓氣瓶,此時彈頭位於飛行高度約90km的再入點。彈頭再入後可直接飛向目標,也可進行突防機動飛行。不進行突防機動時,彈頭的命中精度為CEP≤60m,進行突防機動時,彈頭命中精度為CEP≤100m。

彈頭設計

白楊-M飛彈是單彈頭飛彈,但是它具有改裝成可帶3~4個分導式多彈頭飛彈的能力,突防能力很強。俄羅斯多次稱,白楊-M飛彈彈頭具有機動再入能力或特殊飛行彈道。首先,白楊-M飛彈的整流罩外形和投擲質量均比SS-25飛彈大,而兩者彈頭的威力大小一樣,說明白楊-M飛彈的彈頭與SS-25飛彈彈頭有所不同。其次,白楊-M飛彈是作為俄羅斯21世紀的陸基標準戰略型號,在其研製之初的1993年,美國已經提出發展國家飛彈防禦系統的計畫,所以白楊-M飛彈有套用彈頭機動再入技術提高突防反攔截能力的需求。第三,俄羅斯已擁有較為成熟的戰略彈道飛彈彈頭機動再入技術基礎,蘇聯時期曾用SS-18飛彈進行過機動彈頭的飛行試驗。

地面設備

白楊-M飛彈有兩種發射方式:公路機動發射和地下井發射。公路機動發射時,飛彈藉助火藥蓄壓器從運輸發射筒發射。在一子級飛行段靠氣動舵和燃氣舵控制飛彈的飛行,燃氣舵裝在主發動機噴管處。在二子級和三子級飛行段則通過向噴管擴散段噴入氣體和通過有擺動裝置的噴管來控制飛彈的飛行。

戰略部署

白楊-M飛彈是在SS-25基礎上研製的,按照常規,應該採用陸基機動部署方式,但白楊-M優先採用了地下井部署方式,50%以上的飛彈採用地下井部署,其原因可能與地下井發射技術的改進以及公路機動發射系統的不安全和作戰保障費用高等有關。

(a)公路機動部署的不安全性

白楊飛彈白楊飛彈
陸基戰略彈道飛彈以機動部署提高射前生存能力是針對躲避第一次核打擊而言的,但是公路機動部署方式本身也存在一定的不安全因素,尤其是迄今為止國外洲際彈道飛彈中只有SS-25飛彈採用公路機動部署,這種部署方式的經驗也比較少。SS-25飛彈的發射質量約為45噸,假設飛彈與發射筒一起的質量約50噸,按載重係數(上裝質量與整車質量之比)為0.5,SS-25飛彈的多功能發射車(TEL)滿載總質量為100噸級。與此對比,侏儒飛彈的加固多功能發射車滿載質量也為100噸級(97.6噸),但侏儒飛彈的發射質量僅16.8噸,假設與發射筒一起的上裝質量約20噸,可見,與侏儒飛彈相比,SS-25多功能發射車上部過重,易於出現翻車等事故。在1994年,SS-25飛彈的多功能發射車就發生過10餘次事故,包括多次載有飛彈時的翻車事故。因此,俄羅斯戰略飛彈部隊曾被迫限制SS-25飛彈多功能發射車的道路行駛速度。白楊-M飛彈的發射質量比SS-25飛彈還大,而且使用底盤為更長的八軸多功能發射車,所以採用公路機動部署可能有更大的不安全性。

(b)公路機動部署費用昂貴

由於多功能發射車性能複雜,戰略彈道飛彈公路機動發射系統除用於作戰的代價昂貴外,操作和維護保養費用也很高。SS-25飛彈機動部署系統除多功能發射車外還需配備相當數量的作戰保障車。其作用如下:

(1)用以指揮和控制遠離主基地的SS-25飛彈的機動指揮車、飛彈測試車、測地車、氣象雷達車和用於開挖發射車掩體的作戰工程車;

(2)為發射系統全體指戰員提供機動生活保障的稱為“機動城”的綜合設施車隊,供24人休息的機動臥車和野炊車等;

(3)在發射系統作戰展開時用以保障安全的輕型裝甲車。SS-25飛彈部署一台多功能發射車所需人員比地下井式發射需要的人員多5~6倍,部署幾百枚機動發射飛彈就意味著俄羅斯戰略飛彈部隊要增加數萬人。

(c)多功能發射車生產廠

當前在白俄羅斯用於白楊-M飛彈公路機動部署的八軸MAZ-79221多功能發射車底盤的生產及發射車總裝都是在白俄羅斯的明斯克汽車製造廠,雖然在俄羅斯的庫爾乾有可能生產這種重型的運載發射車,但是這個因素也會影響公路機動部署的數量。

(d)地下井發射的生存能力得到提高

白楊-M飛彈發射所需的準備時間很短,據稱一旦預警系統確認戰略飛彈基地受到核攻擊,白楊-M飛彈可在幾分鐘甚至數十秒鐘內從地下井發射。另外,白楊-M飛彈將部署在經過改進的SS-19、SS-18大型飛彈的地下井中,為了適應彈徑較小的白楊-M飛彈,這些地下井要添加鋼筋混凝土襯層,這樣也會提高井中飛彈的生存能力。白楊-M飛彈可與任何發射裝置配套。該系統可利用現有的設備,與現有作戰指揮、通信系統兼容匹配,這可使裝備部隊的費用減少一半以上。部署一套新型白楊-M飛彈武器系統,只需在發射井中安裝30%的新設備,其餘稍加改進即可使用。

技術優勢

設計者們認為,在“白楊”-M飛彈系統研製、試驗過程中,以及在其戰術技術性能指標中有很多“第一”,甚至在世界上也是首次。第一次為高防護性的井基和機動陸基發射裝置製造了標準化統一的飛彈;首次使用了新型試驗系統,藉助它可檢驗飛彈系統在地面和飛行狀態下各系統和組件的工作狀態和可靠性,這可大大縮小傳統試驗規模,減少費用,同時又不降低飛彈系統研製和試驗的可靠性。

速燃技術

“白楊”-M飛彈是一種3級固體飛彈。其第一級、第二級取自SS-20,但採用了大推力速燃發動機技術,第一級還安裝了大直徑新型速燃固體發動機,推進劑的裝填量相當大。第三級是新研製的,採用了最先進的推進劑--複合推進劑丁羥加奧克托金。在結構設計上,該飛彈還首次採用了3台巡航固體燃料發動機,使飛彈的功率更加強大,具備助推段快速助推和機動助推的能力,能夠在飛行初始段很快加速(比同樣條件下的液體飛彈加速時間縮短近一半),不僅大大縮短了發動機的助推段工作時間,而且整個飛行過程所需要的時間也比以前的戰略飛彈大大縮短。新型發動機技術還使“白楊”-M飛彈能在大氣層內實現關機,從而使天基紅外探測器難以發現、監測和跟蹤飛彈的行蹤,有如銷聲匿跡一般。這樣,NMD就難以對其實施有效的跟蹤和攔截。

變軌技術

飛彈的機動變軌就是改變飛彈基本上沿著不變彈道飛行的軌道,以有效突破敵防禦系統的攔截。“白楊”-M飛彈由於採用了新的空氣動力學設計,其飛行彈道已不是普通的慣性彈道,在飛行過程中可機動滑翔,從而多次改變彈道高度。其彈頭也具有特殊的彈道,反導系統難以發現和跟蹤。在飛彈的末助推推進與控制系統中,包括4個互通的燃氣發生器。每個發生器有兩個噴管,由燃氣閥根據控制系統的指令打開或關閉,控制末助推級的飛行和彈頭的釋放。每個燃氣發生器可由發動機按照預設的程式帶動鏇轉,以改變控制力的方向,並實現機動變軌,從而提高飛彈的反攔截性能。

分導技術

分導式多彈頭就是一枚飛彈發射多個分別沿不同軌道飛行、瞄準不同目標的子彈頭。每個子彈頭就是一枚可以產生巨大殺傷效果的炸彈,即使這些彈頭被擊毀,也可以大大消耗攔截飛彈的數量,從而使後續飛彈得以突防。有關研究證明,當子彈頭數為5~15時,飛彈的突防機率趨近於1,就是說,攔截飛彈將無從攔截。“白楊”-M飛彈最初設計的是一種單彈頭飛彈,但在投擲重量和其他相關技術上留有改裝為多彈頭分導式飛彈的接口。其目的就是在必要時,使俄羅斯的核威懾能力能成倍增加。即將裝備部隊的新一代“白楊”-M飛彈就是這樣一種可攜帶多枚彈頭的分導式飛彈面對鋪天蓋地的來襲彈頭,NMD是分身乏術,難有招架之力。

加固技術

抗核加固技術就是在彈頭表面包覆特殊材料,以防止攔截飛彈的核輻射、電磁輻射;也可在飛彈上採用硬度大的合成材料提高飛彈抗擊攔截飛彈碰撞的能力。
為防止敵在NMD中使用核彈頭進行攔截,“白楊”-M飛彈彈頭採用了多層殼體結構,不僅提高了彈頭的結構強度,有效防止在非直接撞擊條件下核爆炸效應對其產生的殼體熔化、燒毀、斷裂等,還可以吸收、衰減和禁止核電磁脈衝等的輻射能量,使NMD很難對其進行攔截。“白楊”-M飛彈對核爆炸的失效距離僅為500米,而世界上同類飛彈彈頭的失效距離為10公里,兩者相差20倍!
另外,“白楊”-M飛彈的控制系統還採用了人工智慧技術,可使電磁脈衝干擾失效,使飛彈具有良好的抗干擾性及飛行的安全與穩定性,有效規避敵方的飛彈防禦系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