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楊—M飛彈

白楊—M飛彈

白楊—M飛彈是俄羅斯聯邦總統的超級秘密武器,有極強的戰鬥力和攻擊力。

白楊—M飛彈白楊—M飛彈
白楊—M飛彈是俄羅斯聯邦總統的超級秘密武器。白楊—M洲際彈道飛彈重47噸,長近23米,安裝有固體燃料發動機,能以瘋狂的速度拔地而起,可以摧毀1萬公里以外的目標。而無論敵人以什麼樣的方式攔截,都無法把它擊落,這就是為什麼美國人稱“白楊—M飛彈”為“瘋子”的原因美國人承認,“白楊—M飛彈”大大降低了美國飛彈防禦系統的效果,從而使他們的計畫產生了混亂

研製歷程

“白楊”-M飛彈系統的研製工作始於80年代後期,它是“白楊”-M(SS-25)飛彈的改進型。

1994年12月20日,“白楊”-M飛彈進行了首次試射,原計畫進行7次試射,實際上只進行了4次。

1997年7月8日,在普列謝茨夫靶場“白楊”-M飛彈進行了第4次發射試驗,也是定型前的最後一次發射。

“白楊”-M飛彈系統是俄羅斯飛彈製造業歷史上第一種自己研製和生產的飛彈系統。

專家分析

該飛彈的主要設計者、莫斯科熱力學國家研究所所長兼總設計師尤里*索洛莫夫諾夫認為,這是俄羅斯固體燃料彈道飛彈進一步改進過程中的重大一步,“白楊”-M飛彈可以認為是俄軍工企業的新生兒。

設計者們認為,在“白楊”-M飛彈系統研製、試驗過程中,以及在其戰術技術性能指標中有很多“第一”,甚至在世界上也是首次。如第一次為高防護性的井基和機動陸基發射裝置製造了標準化統一的飛彈;首次使用了新型試驗系統,藉助它可檢驗飛彈系統在地面和飛行狀態下各系統和組件的工作狀態和可靠性,這可大大縮小傳統試驗規模,減少費用,同時又不降低飛彈系統研製和試驗的可靠性。

據設計者稱,“白楊”-M飛彈系統的全部試驗都進行得很順利,此外,在訓練場和戰備值班中將進行有關的試驗工作,全部戰術技術性能將能達到預期的目標。目前,俄現已研製出了“白楊”-M的機動型,它安裝在8軸牽引車上,現正在普列謝茨克的國家航天試驗中心進行相應的試驗。

裝備試驗

塔曼飛彈師此次裝

白楊—M飛彈白楊—M飛彈
備的2枚單彈頭式“白楊”-M飛彈,只是該師計畫中一個團應配備10枚數量中的1/5。俄方也通報了這兩部發射井的地理坐標:北緯51度48分,東經45度39分;第二部發射井的地理座標是北緯51度45分,東經45度41分。在此之前,塔曼師裝備有100多枚PC-22(SS-24)型和PC-18(SS-19)型戰略飛彈

塔曼飛彈師位於俄羅斯薩拉夫州,離薩拉托市僅20多千米的距離。在這裡的地下儲存著巨大的能量,並且已進行核戰備值班30多年。該師為紅旗飛彈師,曾獲得過蘇聯“十月革命”60周年勳章,前身是殲擊航空兵師,出過30多位蘇聯英雄,現任師長為尤里·卡維林少將。卡維林少將生於1956年4月24日,1974年開始服役,畢業於捷爾任斯基學院(現彼得大帝軍事學院)指揮系。

在首批裝備的2枚“白楊”-M飛彈中,第1枚為教學訓練彈,用於戰勒人員的訓練,以便充分掌握這一新型武器的使用技巧。所謂訓練彈就是除戰鬥部和固體燃料外,其它組件和設備齊全,所缺設備和組件都配備有模仿器並用相應的重物予以配平,在重量上與實彈別無二致,在教學訓練時可演練發射準備到實彈發射的全過程。第2枚為正式列裝飛彈,但沒有安裝上戰鬥部,專家們解釋飛彈上未配備戰鬥部的原因是“白楊”-M飛彈系統仍處於試驗階段,並沒有完全正式定型,首次裝備部隊進行試驗性戰備也是研製和訓練的重要環節之一。只有完成了全部試驗工作之後,飛彈上才能安裝上真正的戰鬥部。現在用於“白楊”-M飛彈的核彈頭正存放在國防部的特種倉庫中,處於隨時待命狀態。

俄羅斯軍方表示,“白楊”-M飛彈具有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飛行技術性能,比國外同類型飛彈先進5-6年時間,在目前和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裡防空武器無法將其擊落。俄羅斯武裝力量將攜帶“白楊”—M飛彈系統進入21世紀。 

性能特點

“白楊”-M飛彈系統之所以引起世人的關注,主要是因為它所擁有的戰術技術性能優勢。該飛彈為單彈頭式洲際戰略彈道飛彈,採用多種制導方式,是一種3級固體燃料飛彈,即可機動發射,也可固定發射。該飛彈長(帶戰鬥部時)22.7米,直徑1.95米,飛彈發射重量47.2噸,投擲重1200千克,飛行距離超過10000米,核裝藥的準確當量雖未公布,但根據某些信息可以確定,彈頭爆炸當量約為55萬噸,同時命中精度也有較大的提高。

但並不完全是上述這些指標使“白楊”-M飛彈系統成為現代化的武器系統,其主要優勢是它在穿越敵方反飛彈防禦體系時的飛行和作戰穩定性能。首次使用的3台巡航固體燃料發動機功率強大,這不僅可增加飛彈戰鬥部的重量,也可使飛彈能夠比其它俄制飛彈以更快的速度飛行,大大縮減飛彈在軌跡主動段中的時間和高度,同時,數十台輔助發動機、操縱儀表和設備使這種快速飛行很難被敵方預料到,從而極大地提高克服敵各種反飛彈防禦系統的能力。

雖然,在所有的“白楊”-M飛彈試射中美國的偵察衛星都極力進行跟蹤,但據俄專家估計,美國人至今也不明白,該飛彈是如何“跳過“美電子監測儀器監督系統的。即使美國人事先也接到了這一飛彈系統的戰術技術性能參數,但他們也未搞清這一問題。看來,俄在新型武器系統中專用技術的使用不僅僅限於飛彈的重量和體積指標上。

“白楊”-M飛彈上安裝有準確的引導和控制系統,由於在這一系統中採用了新技術,“白楊”-M飛彈的核武殺傷因素極為穩定,飛彈完全沒有對電磁脈衝的敏感性,可以毫無問題地發射、飛行並最終擊中地球另一端的目標。

“白楊”-M飛彈系統又一個突出的性能是它可以與任何發射裝置進行統一配套。該系統可利用現有的基礎設施,無需專門建立新的發射裝置,該飛彈完全可與現有的作戰指揮和通信系統兼容匹配,這可使飛彈系統裝備部隊的費用減少一半以上。據稱,接納這一新型武器系統,只需在發射井中安裝30%的新設備,其餘的稍加改裝即可。

俄羅斯計畫在下世紀初的前10年內部署300-350枚“白楊”-M飛彈系統,其中井式發射的90枚飛彈將部署在改造後的PC-18(SS-19)飛彈發射井中。

要點技術

“白楊”-M飛彈俄羅斯試射成功的新一代“白楊”-M多彈頭飛彈彈長為22.7米(彈體長17米),彈徑為1.95米,射程達1.05萬公里,每顆子彈頭當量為數十萬噸,具有抗核爆炸攔截能力。從發射試驗看,由於飛彈採用了大量最新技術成果,

白楊—M飛彈白楊—M飛彈
其總體性能大大超過“白楊家族”的其他飛彈,其戰鬥性能比俄現有洲際飛彈高出50%至1倍,命中精度高1~1.5倍,在世界同類飛彈中也名列前茅。俄軍方人士認為,這種飛彈可以突破任何飛彈防禦系統。

速燃技術——插翅騰空飛行疾

“白楊”-M飛彈是一種3級固體飛彈。其第一級、第二級取自SS-20,但採用了大推力速燃發動機技術,第一級還安裝了大直徑新型速燃固體發動機,推進劑的裝填量相當大。第三級是新研製的,採用了最先進的推進劑——複合推進劑丁羥加奧克托金。在結構設計上,該飛彈還首次採用了3台巡航固體燃料發動機,使飛彈的功率更加強大,具備助推段快速助推和機動助推的能力,能夠在飛行初始段很快加速(比同樣條件下的液體飛彈加速時間縮短近一半),不僅大大縮短了發動機的助推段工作時間,而且整個飛行過程所需要的時間也比以前的戰略飛彈大大縮短。新型發動機技術還使“白楊”-M飛彈能在大氣層內實現關機,從而使天基紅外探測器難以發現、監測和跟蹤飛彈的行蹤,有如銷聲匿跡一般。這樣,NMD就難以對其實施有效的跟蹤和攔截。

變軌技術——飄忽不定常改道

飛彈的機動變軌就是改變飛彈基本上沿著不變彈道飛行的軌道,以有效突破敵防禦系統的攔截。“白楊”-M飛彈由於採用了新的空氣動力學設計,其飛行彈道已不是普通的慣性彈道,在飛行過程中可機動滑翔,從而多次改變彈道高度。其彈頭也具有特殊的彈道,反導系統難以發現和跟蹤。在飛彈的末助推推進與控制系統中,包括4個互通的燃氣發生器。每個發生器有兩個噴管,由燃氣閥根據控制系統的指令打開或關閉,控制末助推級的飛行和彈頭的釋放。每個燃氣發生器可由發動機按照預設的程式帶動鏇轉,以改變控制力的方向,並實現機動變軌,從而提高飛彈的反攔截性能。

分導技術——鋪天彈雨威力大

分導式多彈頭就是一枚飛彈發射多個分別沿不同軌道飛行、瞄準不同目標的子彈頭。每個子彈頭就是一枚可以產生巨大殺傷效果的炸彈,即使這些彈頭被擊毀,也可以大大消耗攔截飛彈的數量,從而使後續飛彈得以突防。有關研究證明,當子彈頭數為5~15時,飛彈的突防機率趨近於1,就是說,攔截飛彈將無從攔截。“白楊”-M飛彈最初設計的是一種單彈頭飛彈,但在投擲重量和其他相關技術上留有改裝為多彈頭分導式飛彈的接口。其目的就是在必要時,使俄羅斯的核威懾能力能成倍增加。即將裝備部隊的新一代“白楊”-M飛彈就是這樣一種可攜帶多枚彈頭的分導式飛彈——面對鋪天蓋地的來襲彈頭,NMD是分身乏術,難有招架之力。

加固技術——堅不可摧抗核擊

抗核加固技術就是在彈頭表面包覆特殊材料,以防止攔截飛彈的核輻射電磁輻射;也可在飛彈上採用硬度大的合成材料提高飛彈抗擊攔截飛彈碰撞的能力。

為防止敵在NMD中使用核彈頭進行攔截,“白楊”-M飛彈彈頭採用了多層殼體結構,不僅提高了彈頭的結構強度,有效防止在非直接撞擊條件下核爆炸效應對其產生的殼體熔化、燒毀、斷裂等,還可以吸收、衰減和禁止核電磁脈衝等的輻射能量,使NMD很難對其進行攔截。“白楊”-M飛彈對核爆炸的失效距離僅為500米,而世界上同類飛彈彈頭的失效距離為10公里,兩者相差20倍!

另外,“白楊”-M飛彈的控制系統還採用了人工智慧技術,可使電磁脈衝干擾失效,使飛彈具有良好的抗干擾性及飛行的安全與穩定性,有效規避敵方的飛彈防禦系統。

相關詞條

軍事火箭核武器B-61核航空炸彈沙皇炸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