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寇仁

白寇仁

白蔻仁是中藥中的芳香化濕藥。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豆蔻Amomum Cardamomnm L的種子。果皮及花也可藥用。主產于越南、泰國、緬甸等地,我國雲南、廣東、廣西等省區也有栽培,秋季果實成熟時採下,除去枝梗,曬乾或用硫磺熏過,用時去果皮或連皮打碎生用。

基本信息

性狀

類球形,直徑0.8~1.2厘米;表面黃白色至淡黃棕色,有3條較深的縱向槽紋,頂端有突起的柱基,基部有凹下的果柄痕,兩端均具有淺棕色絨毛。果皮易縱向裂開,內分3室,每室含種子約10粒。種子呈不規則多面體,背面略隆起,直徑3~4毫米,表面暗棕色,有皺紋。氣芳香,味辛涼略似樟腦

主要成分

含揮髮油,其中有d-龍腦、d-樟腦、葎草烯及其環氧化物、1,8-桉葉素、a-及r-松油烯、a-及B-蒎烯、石竹烯、月桂烯、桃金孃醛、葛縷酮、松油烯-4-醇、香檜烯等。

藥名

白豆蔻,白蔻仁,紫豆蔻,白蔻

性味歸經

辛,溫。歸肺,脾,胃經。

藥物功效

化濕、行氣、溫中、止嘔。

主要治療

白寇仁白寇仁

1.行氣化濕:用於
(1)濕阻中焦,脾胃氣滯,胸悶脘痞,食少嘔吐。
(2)脾胃不和,泄瀉下痢。
(3)外感濕溫初起,濕重於熱,身熱不揚,胸悶不飢。
2.溫中止嘔:用於各種嘔吐
(1)尤以證屬寒者為宜。
(2)脾胃氣隔,不能進食,食入即吐者。
此外,能溫中散寒,止胃寒呃逆,與丁香研末服。若以桃仁煎湯送服,則可治療產後呃逆。

用法用量

生用。入湯劑宜打碎,後下。內服煎湯,3--6克。

注意事項

因其辛香溫燥,故陰虛血燥者禁用。

選方

①治胃口寒作吐及作痛者:白豆蔻仁三錢。為末,酒送下。(《赤水玄珠》白豆蔻散)
②治胃氣冷,吃飯即欲得吐:白豆蔻子三枚,搗,篩,更研細,好酒一盞,微溫調之,並飲三、兩盞。(《隨身備急方》)
③治脾胃氣不和,止脾泄瀉痢:白豆蔻二兩(用仁,一半生一半熟),枳殼半斤(去瓤,以漿水煮軟,麩炒令香止),肉桂二兩(去皮),橘皮二兩(去瓤,炒,切細),訶子二兩(去核,半生半熟),當歸二兩(洗)。上六味,杵為末,每服-錢,水一中盞。姜、棗同煎至七分,稍溫服。如要丸,用好棗,漿水煮,去皮核,細研,為丸如桐子大。以姜擘破,炒令黑色,入水煎湯,下十五丸。(《博濟方》白豆蔻散)
④治氣膈脾胃,全不進食:白豆蔻仁、縮砂各二兩,陳米一升(淘洗,略燕過,銚內炒),丁香半兩(不見火)。上為細末,棗肉為丸,如小赤豆大。每服五、七十丸至百丸,米飲下。(《魏氏家藏方》太倉丸)芳香化濕藥
⑤治妊娠嘔吐:白豆蔻一錢,竹茹三錢,大棗三枚,鮮姜一錢。將生薑搗碎取汁,前三藥煎取一茶杯(約50~60毫升)過濾,沖薑汁服。(《武漢醫藥衛生》(3):288,1959)
⑥治小兒吐乳胃寒者:白豆蔻仁十四個,縮砂仁十四個,生甘草二錢,炙甘草二錢,為末,常摻入兒口中。(《世醫得效方》)
⑦治嘔吐噦:白蔻、藿香、半夏、陳皮、生薑。水煎服。(《沈氏尊生書》白豆蔻湯)
⑧治產後呃逆:白豆蔻、丁香各半兩。研細,桃仁湯服一錢,少頃再服。(《乾坤生意》)
白寇仁別名:肉豆蔻、白豆蔻、肉果、玉果、頂頭肉
味辛,性溫。歸脾、胃、大腸經。
功能溫中行氣、澀腸止瀉。用於脾胃虛寒,食少嘔吐、宿食不消,久瀉不止,脘腹脹痛,食少嘔吐,脘腹脹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6g;或入丸、散。

附方

1.四神丸(《證治準繩》),主治脾腎虛寒,五更瀉泄,不思飲食,或久瀉不愈,腹痛腰酸肢冷,神疲乏力等。
2.真人養臟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主治久瀉久痢,脾腎虛寒,大便滑脫不禁,腹痛喜按喜溫,或下痢赤白,或便膿血,日夜無度,里急後重,臍腹疼痛,倦怠食少。
3.肉豆蔻丸(《太平匹惠方》),治小兒脾胃氣逆,嘔吐不止。
4.肉豆蔻散(《太平匹惠方》),治霍亂吐瀉不止。一生健康網
5.舒肝丸(《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主治肝氣鬱滯,兩脅刺痛,飲食無味,消化不良,嘔吐酸水,嘈雜,周身竄痛。

古籍論述

開寶本草》:“主積冷氣,止吐逆,反胃,消谷下氣。”
《珍珠囊》:“散肺中滯氣,消谷進食。”
《珍珠囊補遺藥性賦》:“其用有四:破肺中滯氣,退口中臭氣,散胸中冷氣,補上焦元氣。”
《綱目》:“治噎膈,除瘧疾,寒熱,解酒毒。”
《得宜本草》:“得砂仁、甘草,治小兒吐乳;得砂仁、丁香、陳皮,治胃反。”
《聖濟總錄》白豆蔻丸:用於濕阻中焦,脾胃氣滯證。
《沈氏尊生書》白豆蔻湯:用於噁心嘔吐,用於濕溫初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