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下區

白下區

白下區地處南京主城東南,面積30平方公里,秦淮之濱,歷史悠久,文化源遠,經濟繁榮,交通發達,是南京市中心城區之一,源於民國時期的第二區。地處轄7個街道57個社區,常駐人口65萬人。有各類古建築、古遺址、近現代重要史跡近300處,白下區商貿商務發達,是全市商貿、商務、金融、信息最為密集的地區之一。2013年2月,南京市行政區劃調整,以原秦淮區、白下區的行政區域為新的秦淮區的行政區域。“白下”作為區名始於1955年,距今不過58年。

基本信息

簡介

白下區白下區

白下區地處鐘山之陽,秦淮之濱,歷史悠久,文化源遠,經濟繁榮,交通發達,是南京市主要中心城區之一。全區面積30平方公里,人口65萬。滬寧高速、寧杭國道、繞城公路、龍蟠中路等形成了快速便捷的交通網路。區內基礎設施完善,人居環境優雅,通訊、信息網路容量大,功能配套齊全。

白下區人文歷史豐富,古城遺蹟拾串經緯,交通便捷,區位優越,擁有大都市商貿商務中心的半壁江山。

區內有首批中國著名十大商業街之一的新街口商圈,有國家級大學科技園南京理工大學科技園,有金陵首座最佳人文居住區——月牙湖居住區。

2005年,白下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97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3億,財政總收入22.2億元。

先後獲得了全國科技進步城區、全國幼兒教育先進區、全國社區教育實驗區、江蘇省教育現代化區等稱號。

名稱由來

白下區白下區

南京北郊有白石山,盛產石灰石白雲石,山下坡地稱為白下陂。

唐代以前,“白下”專指白石山下白石壘一帶而言。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更金陵縣為白下縣。這時的“白下”,不僅指白下縣所在的白下村,而且包括白下縣地域。

貞觀七年(公元633年),移白下縣於青溪上的白下橋(今白下區大中橋)畔,白石山下的故城遂廢。此時,“白下”之名系指整個南京地區而言。

白下區白下區

古白下橋即今大中橋,橋畔有白下寺,後稱普濟禪院。清朝時,曾於遺址上掘得舊匾額,上書“白下寺”,並有“諫議大夫寇準立”字樣。橋旁又有白下亭,唐代為送往迎來,飲餞別之所。唐代大詩人李白,遊歷金陵時曾寓居於此。

1927年,國民政府以南京為首都,開闢城市幹道,將橫貫白下區東西的中正街拓寬,沿用古名“白下“,改名為白下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5年南京市第二區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通過,將第二區人民政府改名為南京市白下區人民委員會。自此,原第二區定名為白下區。

自然地理

白下區白下區

白下區東以倉波門、高橋門、上坊門一線為界,與江寧區接壤;南以秦淮河、運糧河西口、建康路、昇州路為界,與秦淮區比鄰;西以外秦淮河中心線為界與建鄴區相連;北以漢中路、中山東路、寧杭公路為界,分別與鼓樓區玄武區交界。地勢北高南低,北部為丘陵山崗地區,中南部為河谷平原、崗地區,境內有低矮山丘60多座,形成崗、塝、沖多種奇特地形。

經濟概況

白下區有各類工業企業172家,其中集體企業122家,中外合資獨資企業15家,聯營企業18家,股份制企業5家,私營企業12家。 從生產規模來看,銷售收入在500萬元以上的企業有35家,500萬元以下的企業有137家,其中億元企業1家,1000萬元以上企業23家。

企業的主要產品有機械、電子、建材、消防器材、儀器儀表、塑膠製品、服裝皮件、精細化工等幾大類。企業在冊職工9264人,在崗職工8047人,離退休職工1343人,占地面積約66.24萬平方米,總資產10.51億元,總負債5.65億元,總負債率為53.78%。

1998年全區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現價15.87億元,銷售收入15.11億元,工業增加值3.52億元,利稅總額1.28億元。其中500萬元以上企業完成工業現價總產值11.98億元,工業增加值2.58億元,銷售收入11.07億元,利稅0.93億元。1999年全區工業經濟總量預計達到17億元,每年以平均14%左右的速度增長。

歷史

歷史人文

六朝時期,白石山為戰略要地。東晉鹹和三年(公元328年),歷陽(今安徽和州)鎮將蘇峻舉兵,自牛渚(今采石磯)攻入南京(當時名建康)。晉荊州刺史陶侃率軍反攻,接受監軍部將李根建議,在白下陂築白石壘,並派庾亮率兵二千人駐守。南朝宋元嘉十二年(公元425年),閱兵於此。

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北魏拓跋燾率軍南犯,劉宋政權派大將劉興祖扼守白石山。陳禎明末年(公元589年)隋兵南下時,後主叔寶派將軍樊猛率八十艘戰船游弋於白石山下的長江中。東晉至南齊永明年間,南琅琊郡治在白石山下。

南京北郊有白石山,盛產石灰石和白雲石,山下坡地稱為白下陂。白下區,據《禹貢》、《爾雅》記載:唐、虞、夏、商屬古揚州。據《史記·吳太伯世家》:周朝至春秋時屬吳國。戰國時期,先屬越國,後屬楚國金陵邑。秦漢時期,屬會稽郡鄣郡、丹楊郡。

漢末,孫權割據江東,於吳黃龍元年(公元229年)稱帝,以南京為都,稱建業,屬丹楊郡,今白下區隸屬建業縣。孫吳建造建業城,皇宮名太初宮,宮城南面正中的宣陽門,在今白下區淮海路。隨著孫吳建都,今白下區日漸發展。

西晉太康二年(公元281年),以秦淮河為界,水南為秣陵,水北設建鄴。

建興元年(公元313年)因晉愍帝名為司馬業,為避帝諱,改建鄴為建康,仍屬丹楊郡,今白下區屬建康。

東晉建武元年(公元317年),司馬睿政權以建康為都,在今大中橋以東建東府城,為當時丞相府所在地。此後,南朝宋、齊、梁、陳均於建康為都,建康成為南方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這時期,東自通濟門,西自三山街一帶,交通發達,商旅雲集,市面繁榮。大中橋臨秦淮,跨青溪,扼水陸交通要衝,是糧餉物資的集散地。六朝時白石山為戰略要地。

東晉鹹和三年(公元328年),歷陽(今安徽和州)鎮將蘇峻舉兵,自牛渚(今采石磯)攻入南京(當時名建康)。晉荊州剌史陶侃率軍反攻,接受監軍部將李根建議,在白下陂築白石壘,並派庾亮率兵二千人駐守。

南朝宋元嘉十二年(公元425年),閱兵於此。

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北魏拓跋燾率軍南犯,劉宋政權派大將劉興祖扼守白石山。

陳朝禎明末年(公元589年)隋兵南下時,後主陳叔寶派將軍樊猛率八十艘戰船游弋於白石山下的長江中。東晉至南齊永明年間,南琅琊郡治在白石山下在唐代以前,“白下”專指白石山下白石壘一帶而言。

隋朝時,對南方採取抑制政策。《鍾南淮北區域》卷一載:“至隋平江南,建康城邑宮闕,皆平墾為田。”對此,後人曾發出過“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六朝如夢鳥空啼”、“六代豪華春去也”一類的慨嘆。隋代,今白下區先屬蔣州江寧縣,後蔣州改為丹陽郡,今白下區隸屬丹陽郡江寧縣。

唐代,州、縣名稱變化頻繁。南京地區先後屬揚州、蔣州、潤州、江寧郡、昇州。今白下區,先後隸屬歸化縣、金陵縣、安業縣、白下縣、江寧縣、上元縣。

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置金陵縣,築城於白石山下的白下村(在今南京金川門外)。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更金陵縣為白下縣。這時的“白下”,不僅指白下縣所在的白下村,而且包括白下縣地域。

貞觀七年(公元633年),移白下縣於青溪上的白下橋(今白下區大中橋)畔,白石山下的故城遂廢。此時,“白下”之名系指整個南京地區而言。古白下橋畔有白下寺,後稱普濟禪院。清朝時,曾於遺址上掘得舊匾額,上書“白下寺”,並有“諫議大夫寇準立”字樣。橋旁又有白下亭,唐代為送往迎來,飲餞別之所。

五代十國時期,割據一方的吳王楊隆演天佑十二年(公元915年)建昇州城,十四年(公元917年)分上元另置江寧縣。自此上元縣、江寧縣以秦淮河為界,同城而治。秦淮河以北為上元、秦淮河以南為江寧。當時,今白下區屬上元縣管轄。揚吳、南唐先後以南京為都。

公元914年起,揚吳、南唐不斷拓寬、建設金陵城。南唐時金陵城的東牆就在今竺橋到大中橋一帶。都城之內有宮城,宮城的南牆在東虹橋,北牆在小虹橋,宮城的東門在白下橋,南門在虹橋。宮城中有柔儀殿、澄心堂等建築,在今娃娃橋、九條巷一帶。揚吳、南唐時期,南京地區比較安定,經濟、文化得到發展。今白下區成為“江南佳麗地,人間帝王州”。

宋代,南京地區先後稱昇州、江寧府、建康府,元代稱建康路、集慶路、今白下區皆屬上元縣管轄。據1946年出版的《首都志》所載圖籍,宋、元時期,上元縣治在今白下去大中橋西。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兵占汴京,宋都南遷。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宋高宗趙構以坐落在今白下區錦繡坊地區的江寧府衙為行宮,駐蹕於此。

明代,南京地區稱應天府,今白下區仍屬上元縣管轄。

元順帝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三月,朱元璋占南京。公元1364年,朱元璋稱吳王。初期,住在富戶王倸帛府第,後遷入今白下區王府園地區的元御史台衙門,稱吳王府,並建設了“白虎殿”等建築。

公元1366年,朱元璋徵調民工,填燕雀湖,在今白下區和玄武區地域內營造紫禁城。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正月,朱元璋稱帝,在南京定都。明初,除刑部以外,五府六部衙署都在今光華門內御道街兩側。大中橋、三山街、盧妃巷,都是工商業集中地區。當時,今白下區成為全國政治、經濟中心,城市建設發展到空前規模。

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明都遷北京,南京改作“留都”,政治、經濟等設施,仍具有相當規模。

公元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南京,稱天京。次年建天王府,南至今白下區科巷、利濟巷地段。南王府在今建康路針巷口,北王府和燕王府在今白下路,翼王府在今大中橋附近,忠王府在今內橋府西街東側。太平天國各王府府址前後多有變遷。

區劃變遷

民國元年(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以南京為首都,先名南京府,廢上元、江寧縣。民國2年又廢南京府,南京地區稱江寧縣,今白下區屬江寧縣管轄。

民國16年(1927年)設南京特別市,後又改稱南京市。自此白下區屬南京市。國民政府以南京為首都,開闢城市幹道,將橫貫白下區東西的中正街拓寬,沿用古名“白下“,改名為白下路。

民國20年(1931年)3月,南京市政府劃全市為21個區。

1933年合併為八個區,白下為第二區。據民國38年1月出版的《南京小志》所載“南京市區簡圖”,當時二區範圍:東至逸仙橋、復成橋、大中橋一線,以青溪故道和一區交界;南至大中橋、淮清橋、四象橋、內橋一線,以內秦淮河和三區交界;西至中山南路與四區相接;北至中山東路與一區毗鄰。

抗日戰爭時期,1938年汪偽政權將南京劃分四個區,今白下區地域屬第一區。抗戰勝利後,1945年國民政府還都南京,今白下區地域恢復為第二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今白下區仍為第二區。1955年8月南京市第二區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通過,將第二區人民政府改名為南京市白下區人民委員會。自此,原第二區定名為白下區。

1950年6月,市人民政府調整區屬範圍,原一區的大光路、光華門、御道街地區和原三區的砂珠巷、承恩里、慧園街地區劃歸二區,全區面積為8.28平方公里。當時二區東至中山門古城牆,同今棲霞區接壤;南至建康路、通濟門一線,隔秦淮河與今秦淮區、雨花區相鄰;西至中山南路、馬巷一線,與今建鄴區相望;北至中山東路與今玄武區接界。

1960年8月,雨花區的板橋公社劃歸白下區管轄。1962年8月,板橋公社復歸雨花區。1979年至1982年初,原雨花區所屬的象房新村、友誼村、通濟門大街劃歸白下區,南部地域延伸至中和橋,全區面積擴大到8.732平方公里。至2003年,全區面積為30平方公里。

撤銷新立

2013年2月20日,南京市行政區劃調整方案已經國務院、江蘇省政府批覆同意。根據方案,有四個區並成兩個區,另有兩個縣改為區。南京市將由之前的11區2縣精簡為11個區。

根據批覆的方案,此輪區劃調整中,南京市將撤銷秦淮區、白下區,以原兩區所轄區域設立新的秦淮區;撤銷鼓樓區、下關區,以原兩區所轄區域設立新的鼓樓區;撤銷溧水縣,設立南京市溧水區,以原溧水縣的行政區域為南京市溧水區的行政區域;撤銷高淳縣,設立南京市高淳區,以原高淳縣的行政區域為南京市高淳區的行政區域。

行政區劃

白下區轄10個街道辦事處,61個社區居委會、4個村委會。面積26.39平方千米,人口41.78萬人。
淮海路街道辦事處駐抄紙巷11號。面積0.59平方千米,人口19180人。
轄3個社區:延齡巷、淮海路、新街口商業步行區。
洪武路街道 辦事處駐小火瓦巷48村24號。面積1.15平方千米,人口46324人。
轄6個社區:火瓦巷、龍王廟、武學園、馬府街、棉鞋營、申家巷。
建康路街道 辦事處駐長白街86號。面積0.87平方千米,人口43613人。
轄5個社區:致和街、王府南園、王府園、劉公巷、建康新村
五老村街道 辦事處駐長白街413號。面積0.71平方千米,人口39934人。
轄5個社區:五老村、紅花地、三條巷、小楊村、樹德里。
大光路街道 辦事處駐大光里08幢。面積2.48平方千米,人口56199人。
轄7個社區:藍旗新村光華園、大陽溝、大光路、尚書村、八寶前街、象房新村。
瑞金路街道 辦事處駐瑞金北村50幢。面積2.72平方千米,人口72264人。
轄7個社區:中山門、南航、標營、瑞金新村、明故宮苑、瑞金北村、西華東村
苜蓿園街道 辦事處駐苜蓿園西6號。面積1.87平方千米,人口15567人。
轄7個社區:苜蓿園、衛橋南航、二十八所、梅花山莊、富麗山莊、月牙湖、富康。
光華路街道 辦事處駐天堂村147號。面積13.33平方千米,人口25317人。
轄7個社區:石門坎、海福巷、金泰、戎苑、慶華、四方新村銀龍花園;4個行政村:楊莊、牌樓、高橋、石山。
朝天宮街道 辦事處駐大香爐34號。面積1.34平方千米,人口46415人。
轄8個社區:建鄴路、冶山道院、張府園、俞家巷、陸家巷、秣陵路、評事街、絨莊新村
止馬營街道 辦事處駐倉巷15號。面積1.33平方千米,人口53041人。
轄6個社區:止馬營、柏果樹、陶李王巷、漢西門、七家灣、安品街。

科教文化

科、教、文、衛事業蓬勃興旺。區內有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理工大學、電子工業部第五十五所等數十家知名院校和科研單位;有南京三中等84所中、國小校及幼稚園;集中了全市70%以上的文藝文化團體和新聞媒體;有省中醫院等各類衛生醫療機構180餘家。

新街口是華東第一商圈。有百餘幢超高層商用、商住大樓;多家聞名全國的大型購物中心及南京標誌性建築南京商貿廣場。世界500強之首的沃爾瑪、大洋百貨、泰國盤古銀行等也在該區域落戶安家。

金融、餐飲、休閒等特色街及以劉長興、寶慶銀樓、吳良材為代表的“老字號”店,星羅棋布的分散在它的四周,是購物、休閒、觀光及商務的精粹之地。

地處東部的南京理工大學科技園,占地3000畝,是由南京理工大學和南京市白下區人民政府共同創建的“國家大學科技園”,也是首家依託國家大學科技園創辦的“國家專利產品化實驗基地”,融創新、創業與綜合服務三大功能為一體的高新技術產業園。目前已成功引進180餘家中外企業。

人口民族

人口

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區有32個民族,漢族人口361107人,占總人口97.74%;少數民族人口8341人,占總人口2.26%。其中回族7075人、滿族637人、蒙古族139人、壯族104人、朝鮮族94人、土家族78人、苗族63人。其餘由侗族18人、彝族15人、布依族15人、畲族13人、錫伯族11、瑤族11人、白族10人。2002年,朝天宮、止馬營街道回族相對集中的地區歸劃白下區,增加了少數民族在總人口中的比重。2005年,全區有少數民族34個,2萬餘人。

民族

依據白下區統計局統計,2011年,全區總戶數160013戶,戶籍總人口462451人,戶均人口2.9人,其中男性231857人,女性230594人,性別比(女=100)為100.55%;60歲以上人口90036人,占總人口比重19.4%。出生人口3773人,出生率8.15‰,死亡人口2614人,死亡率5.65‰,自然增長率為2.50‰。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6659人。人口分布:五老村街道20013戶,56096人;洪武路街道30928戶,94483人;大光路街道22070戶,59669人;瑞金路街道20114戶,77137人;月牙湖街道16304戶,44837人;光華路街道15081戶,38548人;朝天宮街道35503戶,91681人。

宗教

依據白下區民族宗教事務局統計,2002年全區有26個少數民族,人口近18000人,占總人口的4%。區內有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佛教四大教,信仰人數約15000人。

轄區內宗教團體7家:市基督教“三自”愛國會、市基督教協會;省天主教愛國會、市天主教愛國會、省天主教教務委員會、天主教南京教區;市伊斯蘭教協會。佛教研究部門1家:金陵刻經處。轄區內有大小宗教活動場所6處,其中市管5處,基督教堂2處:聖保羅堂、莫愁路堂;天主教堂1處:天主教石鼓路堂;伊斯蘭教清真寺2處:淨覺寺、草橋清真寺(在建)。區管1處,基督教高橋村井西活動點。市佛教協會管理的家庭佛堂3處:妙覺庵、水草庵、吉祥庵。

南京市縣級行政區劃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