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癘

疫癘

疫癘是外來致病因素之一。由疫邪或疫氣引起的傷人毒烈,互相傳染,臨床表現大致相同的疾病也稱為疫癘,即急性傳染病。

疫癘是指具有傳染或流行特徵而且傷亡較嚴重的一類疾病。具有傳播迅速、傳染性強、病情嚴重、致病死亡率高的特點。與現代傳染病指由病原微生物寄生蟲感染人體後產生的傳染性疾病是一致的。在中醫中疫癘與六淫同屬於外感病因,致病後稱作疫癘,或叫瘟疫。其特點是發病急,病情險惡,傳染性強等。疫癘所致之病證種類很多,但臨床常見的主要有瘟疫、疫疹、瘟黃等證候。
1.瘟疫是感受疫癘之氣而發生的急性、流行性傳染病。主要臨床表現:初起憎寒而後發熱,頭身疼痛,胸痞嘔惡,日後但熱而不憎寒,晝夜發熱,日哺益甚,苔白如積粉,脈數。若不及時救治,死亡率高。
病機分析:疫毒伏於膜原,邪正相爭於半表半里,故初起憎寒而後發熱,頭身疼痛。瘟疫病毒,穢濁蘊積於內,氣機壅滯,故見胸痞嘔惡,苔白如積粉等症狀;疫邪日久,化熱入里,故見但熱而不憎寒,晝夜發熱,脈數等症狀。
2.疫疹是指在瘟疫過程中熱毒侵入血分,迫血外溢而出現發疹病證。主要臨床表現:初起發熱遍體炎熱,頭痛如劈,斑疹透露,或紅或赤,或紫或黑,脈數。如果初起六脈細數沉伏,面色青,昏憒如迷,四肢逆冷,頭汗如雨,頭痛如劈,腹內絞痛,欲吐不吐,欲泄不泄,搖頭鼓頷為悶疫。
病機分析:疫疹之外發斑疹,是因為外感疫毒之邪侵入血分,外發於肌膚所致;疫毒之邪充斥表里,故初起見發熱,遍體炎熱,頭痛如劈;疫疹脈數,為毒熱鬱蒸之象。如果脈浮大而數,表明邪不太深,正能勝邪,可驅邪外出;如果脈沉細數,表明邪毒深入,正不能勝邪,邪熱鬧伏於里;如果脈不浮不沉而數者,表明為熱毒陷於半表半里之間的證候。如熱毒深伏於里,不能發露於外,則見悶疫之證;疫毒不外達,故見六脈細數沉伏,面色青,熱盛神昏,故昏債如迷,熱深厥亦深,故四肢逆冷,火毒上攻,故頭汗如雨,頭痛如劈,腹中絞痛,欲吐不吐,欲泄不泄,甚則搖頭鼓頷等症,皆為疫毒伏於里,不能暢達於外之象。
3.瘟黃是因感受瘟毒夾有濕熱而引起的卒然發病的病證。主要臨床表現:初起可見發熱惡寒,隨即卒然發黃,全身皮膚、齒垢、眼白黃色深,名急黃。疫毒深重則變證蜂起,或四肢逆冷,或神昏譫語,或直視,或遺尿,甚至舌卷囊縮,循衣摸床,難以挽救。
病機分析:瘟毒夾有濕熱,濕熱與瘟毒郁於皮膚、肌腠之間,故發熱惡寒,卒然發黃。全身皮膚、齒垢、眼白黃色深為熱毒熾盛之症;疫毒內伏五臟,陰陽格拒而不相順接,則四肢逆冷;熱毒內陷心包,心神被擾故神昏譫語;疫邪上擾清空,故直視;下犯肝腎,下焦失固,則遺尿,甚則囊縮;少陰精氣脫絕,故見舌卷循衣摸床。這些都是疫毒內錮於五臟,精氣耗竭之危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