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席

田席是四川民間喜慶筵席,又稱“三蒸九扣席”、”九斗碗”,始於清代中葉,因常設在田間院壩,故稱田席。

田席是四川民間喜慶筵席,又稱“三蒸九扣席”、”九斗碗“,始於清代中葉,因常設在田間院壩,故稱”田席“。最初是秋後農民慶賀豐收宴請相鄰親朋好友舉辦的,以後發展為婚宴、壽宴、迎春及辦喪事時的筵席。筵席一般為三段式格局,即冷菜與酒水;熱菜與小吃、點心;飯菜與水果。田席的檔次規格不受限制,品種也不盡相同,以蒸菜燒燴為主,其中很多被城市餐館吸收消化,成為大眾川菜,如:清蒸雜燴攢絲雜燴、鮓肉、扣肉、扣雞、甜燒白鹹燒白粉蒸肉、紅燒肉、夾沙肉、酥肉、清蒸肘子等。

田席與九斗碗

田席亦稱“九大碗”、”九斗碗“,這一稱謂形象地概括了該筵席的席面特徵,“九”是指菜品的數量,既實指主菜為九品,也具有多種附加含義:古漢語中常以“九”指代數量眾多,用在這裡表示筵席菜品之豐盛;同時借“九”與“久”諧音,來表達人們的良好祝願。如稱婚宴的九大碗為“喜九”(意為天長地久),稱壽宴的九大碗為“壽九”(意謂壽比南山)。盛菜器皿,是鄉下常用的大號碗,俗呼“斗碗”。 實際上,“九大碗”只是不同規格檔次的田席中的一種,因九碗是最常見的標準,故後人以此代指。除”九斗碗“之外,還有六菜一湯的“七星劍”,四冷碟九行菜的“雜燴席”,九圍碟九大菜一佐湯的“九圍碟”。有錢人家也有十一碗,但不可以是八碗或十碗,尤其是十碗,因為餵豬的豬槽一般都是用石頭做的,民間相沿,把“吃十(石)碗的”作為罵人是豬的隱語,所以不能用十碗菜來招待客人。
三蒸有指鍋蒸、籠蒸、碗蒸,也有說法稱是粉蒸、清蒸、旱蒸。用黑色砂質陶碗盛放,蒸熟後反扣於另一碗內,待食用時揭碗。

田席菜譜

田席的內容隨時間、地區和材料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頭菜燒白,肘子壓軸。現收錄部分選單。 
川西壩上的普通田席,常由大雜燴、紅燒肉、薑汁雞、燴明筍、粉蒸肉、鹹甜兩味燒白、夾沙肉、蒸肘子、清湯等九大碗組成。有時不用清湯,而以“紅白蘿蔔三下鍋”(即用紅、白蘿蔔乾、青菜頭,與臘肉骨頭湯同煮而成)為湯菜。
李劼人先生曾在《舊賬》中提供了170年前成都人田席的內容,席單以“祠堂待客席單”為例——大菜:大雜燴、酥肉、折燴雞、銀魚、羊肉、筍子肉、海帶肉、紅肉、燒白;圍碟八個:花生米、甘蔗、桃仁、橘子、排骨、鹽蛋、雞雜、羊尾巴。
清蒸薑汁肘子、燒雜燴、鹹燒白、粉蒸肉、紅燒肉、蒸雞蛋、鮮筍燴肉片、帶絲酥肉湯、糯米飯。
清蒸雜燴、扣雞、夾沙肉、帶絲全鴨、酥肉、清蒸肘子、鹹燒白、紅燒魚、糯米飯。
粉蒸肉、紅燒肉、蒸肘子、燒酥肉、燒白、東坡肉、扣鴨、扣雞、扣肉。
炸蒸肉、清蒸排骨、粉蒸牛肉、蒸甲魚、蒸渾雞、蒸渾鴨、蒸肘子、夾沙肉、鹹燒白。
《九碗歌》:“主人請我吃餉午,九碗擺的勝姑蘇。頭碗魚肝炒魚肚,二碗仔雞燉貝母。三碗豬油燜豆腐,四碗鯉魚燕窩焯。五碗金鉤勾點醋,六碗金錢吊葫蘆。七碗墩子有塊數,八碗肥肉啪嚕嚕。九碗清湯把口漱,酒足飯飽一身酥。”
成都高檔田席
冷菜:中盤(金鉤)、八單碟(糖醋排骨、紅油老肝、芝麻川肚、炸金箍棒、涼拌石花、熗蓮白菜、紅心瓜子、鹽花生仁)
熱吃:燴烏魚蛋、水滑肉片、燴雞松菌、燴百合羹
大碗:攢絲雜燴、明筍燴肉、燉沱沱肉、椒麻雞塊肉燜豌豆、米粉蒸肉、五花鹹燒、蒸甜燒白、清蒸肘子
湯點:酥肉帶絲湯、蝴蝶卷
其它菜品:龍眼燒白、鮓肉、蛋糕(由雞蛋、豬肉、豆腐製成)、八寶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