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江

甬江

甬江由奉化江和姚江兩江匯集而成,是寧波的母親河,是浙江省七大水系之一。甬江全長105公里,流域面積4518平方公里。姚江發源於四明山[浙江四明山]夏家嶺,全長105公里,流域面積1934平方公里。流域內夏冬長、春秋短,四季分明,季風交替明顯,雨量充沛,溫暖濕潤,水網交叉密布,兼收灌溉、供水、航運、排澇之利。

基本信息

簡介

甬江甬江
甬江是由發源於四明山的姚江和奉化江匯合而成,甬江全長105公里,流域面積4518平方公里。奉化江發源於四明山東麓的秀尖山,幹流長98公里,流域面積2223平方公里。有剡江、縣江、東江和鄞江四大支流,流經奉化餘姚慈谿,在寧波市三江口與源於上虞境內四明山的姚江匯合成甬江,並於寧波鎮海口流入東海。 甬江幹流指姚江、奉化江匯合於寧波市區的三江口後至鎮海大小游山出口段,全長26公里,流域面積361平方公里。甬江是浙江的母親河,養育了兩岸百姓,兼具灌溉、供水、航運、排澇的功能,促進了甬江經濟的發展。

水系構成

甬江水系,由甬江本乾和姚江、奉化江兩條一級支流(河源)以及奉化江上游剡江、縣江、東江、鄞江四條二級支流,以及平原河網組成。平原河網主要由市區內河、鄞州河網、鎮海河網、部分北侖慈谿河網組成。甬江水系幹流,一般指源頭的奉化江和姚江和甬江本乾。寧波市志以姚江為正源,姚江(江北段)成功入選寧波市“十佳”河道生態景觀。姚江(江北段)水面寬度120米,兩岸計畫綠化長度21公里,主要以香樟、垂柳、桂花和茶花為主,經高低、色彩搭配打造多樣化景觀。浙江水文有以奉化江為正源。

主要支流

鄞州區水系圖鄞州區水系圖
縣江。為奉化江左岸支流,古稱鎮亭溪,發源於奉化、新昌、寧海三縣交界的第一尖大公岙,因流經奉化縣城而得名縣江。自西南向東北流,經大堰、南溪口與萬竹鄉來水匯合,再曲折東北流至橫山水庫,以上坡降14.3‰,河寬30~120米;出水庫有岙底來水注入,流經樓延後,又有張家灘、印家坑兩溪自左岸匯入,以上坡降3.45‰,河寬70~120米;經尚田、奉化縣城、南渡、至方橋與東江匯合後,在方橋以下900米的三江口注入奉化江,坡降0.67‰,河寬60~150米。
鄞江。為奉化江左岸支流,它山堰以上稱樟溪。其主流大皎溪發源於四明山區唐田上游白肚腸崗山麓,經北溪與梨洲來水匯合,北流經大橫山至半嶺,折東而流,曲折與陡坡峽谷之間,左匯峙嶺來水,右受底坪及高白岩來水至周公宅,坡降21.74‰,河寬100-130米;再曲折北流經杜岙,至蜜岩與小皎溪匯合,建有皎口水庫,長43.9公里,流域面積259平方公里;出皎口水庫,納龍王溪、桓溪、清源溪諸水,至它山堰,長16.1公里,坡降2‰,河寬80~130米;它山堰以下為感潮河段,東流至橫漲附近入奉化江,河長9.4公里,舊稱蘭江,亦稱鄞江,坡降0.48‰,河寬90~110米。
剡江。為奉化江左岸支流(源流),四明山東麓秀尖山發源,源頭至班溪鄉公棠稱西晦溪。1985年西晦溪建亭下水庫,控制集水面積176平方公里。發源於新昌老庵基山的剡源溪,至公棠匯入合流,稱剡溪,東至蕭王廟鎮,今築堰攔溪,阻上游來水入亭下水庫,過東江倒虹吸管引水至鄞縣姜山,越育王嶺隧洞引水至北侖區大碶、柴橋。剡溪主流出蕭王廟鎮稱剡江,經江口、方橋至謝家附近匯東江之水合注奉化江。西南至東北流向,長75.5公里,集水面積454平方公里。舊時,江口至下王渡江段“沙明卉香”又稱蕙江。宋、元至明初,溪水瀉通,公棠以下河段俱可行舟。後水土流失嚴重,漸淤塞,今蕭王廟鎮以下為感潮河段仍通航,潮界在奉化大埠頭附近,旱期鹹潮上溯至江口鎮以上。
東江。為奉化江左岸支流,奉化葛岙鄉南薄刀嶺崗發源,上游稱白溪,亦名排溪,於尚田孫家村前匯朱溪稱東江,流經洞橋、西塢、白杜,至方橋鎮納縣江水,北至謝家附近內三江口與西來的剡江合流注奉化江。源頭至西塢舊稱雙溪,西塢至內三江口稱金溪,亦名鄞奉江,今全稱東江。南北流向,長43.8公里,集水面積119平方公里。西塢鎮以下常年通航。江道平緩,平日為淡水,大旱期鹹潮上溯至太平楔附近。

水文特徵

甬江甬江
甬江江道有彎道8處、淺灘6個,尤以鎮海三官堂和對江的鄞縣梅墟段彎度最大,因稱拗猛江。河口呈喇叭形,潮汐現象明顯。江道水面面積14平方公里,平均江寬408米,平均水深5.72米,中潮位平均寬290米,中潮位以下平均斷面面積2560平方米,泄洪能力每秒2500立方米。1959年,築姚江大閘後,上溯姚江1200萬立方米潮流量被攔截,潮水受阻,潮流量銳減,鎮海口門段進潮量由3610萬立方米減至2160萬立方米,老市區白沙段進潮量由2630萬立方米減至1330萬立方米,導致甬江幹流淤積。1959年7月至,1973年5月,江道泥沙淤積總量2268萬立方米,平均江寬減至355米冰深減至2.14米,中潮位以下平均斷面面積縮減至1536平方米,泄洪能力降至每秒1500立方米。老市區洪水位抬高50至70厘米,影響航運、排洪。1961.年始常年疏浚。1973年後,年淤積量降至20萬立方米左右,幹流斷面沖淤變化趨向穩定,河床與潮流量復現平衡。甬江平均高潮位黃海零點以上1.17米,最高潮位1981年2.98米;平均低潮位負0.52米,最低潮位1‘959年負1.72米;平均潮差1.70米,最大潮差1961年3.62米。

水利概況

航道航運

甬江航道甬江航道
航道
奉化江航道

幹線航道,上游段自蕭王廟鎮,經大埠,至方橋三江口,通航里程15公里,最低通航水位2.5米,最窄處寬42米,最小彎曲半徑100米,最淺處水深1.3米,橋5座,可通航60噸級以下船舶,屬7級航道。下游段自方橋三江口,經櫟社至寧波三江口,通航里程29公里,最低通航水位2.5米,最窄處寬180米,最小彎曲半徑150米,最淺處水深3米,橋3座,可通航100噸級船舶,屬6級航道。
支線航道,大橋至方橋段,經長汀,通航里程16公里,最低通航水位3米,最窄處寬10米,最小彎曲半徑30米,最淺處水深1.1米,橋18座,可通20噸級船舶,屬10級航道。西塢至方橋段,經陡門橋、後岸,全程10.8公里,最低通航水位2.5米,橋3座,可通航100噸級船舶,屬6級航道。鄞江鎮至橫漲段,經洞橋,全程10.4公里,最低通航水位1.5米,橋3座,可通50噸級船舶,屬8級航道。
杭甬運河
五夫至寧波三江口(甲線)起自杭州艮山港,出三堡入錢塘江,至浦陽江進峙山閘,經蕭山紹興內河,穿曹娥江入三北內河,於曹墅橋進入姚江航道,至姚江大閘,循甬江達鎮海入東海,航程258公里,為省內主要水運幹線之一。1979~1983年第一期疏竣工程完成。五夫升船機站至鎮海99.57公里,屬境內航區。其中五夫升船機站至丈亭三江口段40.45公里,最低通航水位2.2米,最淺處水深2.5米,最窄處寬20米,最小彎曲半徑100米。丈亭三江口至姚江大閘段35.66公里,最低通航水位2.2米,最淺處水深2.1米,最窄處寬170米,最小彎曲半徑50米。全線架橋15座,升船機3座,可通航40噸級船舶,屬8級航道。
姚江航道水運
丈亭至鎮海(乙線),起自丈亭三江口入慈江,經慈江閘、化子閘、駱駝、至鎮海區張鎰碶入甬江,長49公里,為鎮海溝通杭甬運河主航道。其中丈亭至慈江段13.64公里,最低通航水位2.2米,最窄處寬36米,最小彎曲半徑100米,最淺處水深2.1米,可通航40噸級船舶;慈江閘至化子閘段,15.24公里,最低通航水位2.65米,最窄處寬20米,最小彎曲半徑37米,最淺處水深1.3米,可通航30噸級船舶,屬9級航道;化子閘至鎮海段為中大河20.12公里,最低通航水位2.55米,最窄處寬14米,最小彎曲半徑40米,最淺處水深1.2米,可通航15噸級船舶。全線橋58座,船閘2座,可通航15噸級船舶,屬11級航道。
鄞東航道
前塘河,起自橫溪鎮,經太平橋、雲龍、三橋,於橫石橋匯合中塘河至四眼碶,長19公里。最低通航水位2.6米,最淺處水深0.8米,最窄處寬12米,最小彎曲半徑60米,橋14座。其中橫溪鎮至三橋段、三橋至四眼碶段分別可通航15、25噸級以下船舶,分屬11、10級航道。
中塘河,起自莫枝,經沙家店楊樹橋、潘火,於橫石橋匯合前塘河至四眼碶,長14公里。起端連線莫枝升船機站,通東錢湖畔大公、韓嶺、郭家峙、下水諸村。最低通航水位2米,最淺|處水深1.1米,最窄處寬19米,最小彎曲半徑30米。橋20座,可通航20噸級船舶,屬10級航道。
後塘河,起自寶幢,經五鄉、盛墊,至江東下茅塘,長6.1公里。最低通航水位1.2米,最淺處水深1.2米,最窄處寬13米,最小彎曲半徑50米。橋15座,可通航20噸級船舶,屬10級航道。
鄞西航道
南塘河,起自它山堰,經洞橋、橫漲、櫟社、石碶、至共青橋,長24公里。最低通航水位2.5米,最淺處水深1.1米,最窄處寬14米,最小彎曲半徑40米。橋29座,可通航15噸級船舶,屬11級航道。
中塘河,起自橫街,經集士港、祝家橋,於望春橋匯合西塘河至鄖西橋,長14公里。最低通航水位2.5米,最淺處水深0.7米,最窄處寬16米,最小彎曲半徑40米。橋26座,
西塘河,起自桑家河頭,經岐陽高橋,於望春橋匯合中塘河至鄮西橋,長16公里。最低通航水位2.5米,最淺處水深0.9米,最窄處寬20米,最小彎曲半徑20米。橋29座,可通航20噸級船舶,屬10級航道。
其他航道
李溪渡至河頭,經莊橋、泗港閘、化子閘,長.15公里。最低通航水位1.3米,最淺處水深1.3米,最窄處寬7米,最小彎曲半徑40米。橋27座,船閘1座,可通航15噸級船舶,屬11級航道。
大通橋至鎮海,經駱駝鎮,長27公里。最低通航水位1.2米,最淺處水深1.2米,最窄處寬5.6米,最小彎曲半徑17米。橋58座,船閘2座,可通航15噸級船舶,屬11級航道。
馬渚至庵東,經方橋、周巷、天元三江口、三十弓船閘,長33.1公里。最低通航水位3.6米,最淺處水深1.1米,最窄處寬40米,最小彎曲半徑50米。橋44座,船閘1座,可通航20噸級船舶,屬10級航道。
餘姚至滸山,經石堰、橫河、羅墅橋、三套閘,長19.4公里。最低通航水位2.0米,最淺處水深1.3米,最窄處寬6米,最小彎曲半徑50米。橋8座,船閘3座,可通航40噸級船舶,屬8級航道。
餘姚至觀城,經石堰、橫河、匡堰、洋塘,長32.7公里。最低通航水位0.8米,最淺處水深1.3米,最窄處寬6.4米,最小彎曲半徑50米。橋40座,船閘2座,可通航20噸級船舶,屬10級航道。

港口

甬江港口甬江港口
寧波港,地處中國海岸線中段,東臨太平洋,北瀕長江口。距日本長崎大阪等港均1000海里之內;北往海參威,南至新加坡,都屬近洋航線;順沿海可通全國諸港,經長江可通淮河、漢水等各水系的水陸碼頭;甬江上溯,經杭甬運河,可通錢塘江及京杭運河。具有江海雙重水運資源優勢。陸域總面積2002萬平方米,直接和間接腹地內,有寧波城市為依託,近有富庶的寧紹平原和杭州、紹興、舟山、台州等城市,遠及長江兩岸及沿海地帶。寧波港由寧波、鎮海和北侖3個港區組成。
寧波港區,即寧波老港。自市中心三江口起,至甬江北側白沙沿江段。系口內港,港區至甬江口門航道長22公里,寬80至120米,最大曲線半徑470米(梅墟拗猛江轉彎處)。歷史上進出甬江航道最大船型,為1935年前後載重量7500噸級貨輪、減載至5000噸的開皮馬爾輪鐵利馬爾輪。今最大進港船型吃水6.5米3000噸級客輪。港區使用岸線1330米,陸域12.35萬平方米,分白沙、中馬、江東3作業點。1988年6月,成立寧波港埠公司。1990年500噸級以上泊位18個,設計吞吐能力220萬噸,其中港務局所屬泊位12個,設計吞吐能力130萬噸;貨主碼頭6個,設計吞吐能力90萬噸。
鎮海港區,位於甬江口門,鎮海區城關鎮東北部。西起後海塘港監信號桿,東至大、小游山均由淺灘或灘涂填築而成,平面呈狹長型,面積490萬平方米,使用岸線長3683米。距寧波市中心三江口22公里,為裝卸中轉煤炭、散雜貨、件雜貨、液體化工產品、國際貨櫃多功能、綜合性港區。鎮海河口港的條件優越,港口建設陸域有大部灘地可填築,可少占農田;甬江口門外金塘水道水深穩定,從東海經蝦峙門入港區七里峙錨地,長38海里,最淺處深18米,可通俄航萬噸級以上船舶。鎮海口門至大游山,主航道長約840米、寬140米,水深10米以下,游山北水深10米左右,最深44米,萬噸級輪船可靠泊鎮海港區。1973年7月,國務院港口建設領導小組經實地考察定址於此,認為在鎮海建設新港區,經杭甬、浙贛線同全國鐵路網相連線,以分流上海港運量;同時可承擔浙江地區的物資進出。當年10月,成立省建港領導小組,12月組建寧波港建設指揮部,張兆萬任黨委書記、總指揮。1974年初劈山圍堤,至次年9月25日,築成招寶山西北側經虎蹲山至大游山攔海大堤,長3160米(水利部門資料3186米)、高5.5米、面寬9米、基寬16米,防浪牆高3米、厚1米。計土石方62.6萬立方米,其中海上拋石39.6萬立方米,陸運填石23萬立方米,投資486萬元,拓圍陸域4.9平方公里。1977年11月,開挖小招寶山(大招寶山之東)竣工,工程量82萬立方米,投資351.8萬元。1988年3月,鎮海港埠公司成立。
北侖港區,系深水良港,位於甬江口門東側金塘水道南岸,西起甬江口岸長跳嘴燈樁,東至柴橋鎮穿山港的人渡碼頭,因鄰近有小島北侖山命名。系海港,港區水域自甬江口經北導流堤的堤頭燈塔,至長跳嘴燈樁連線以東,從潞浦山與金塘島西北端太平山燈塔連線以南,至金塘島東南端宮山與大榭島北端塗泥嘴燈樁連線以西,面積150平方公里。北侖港港域大部分水深50米以上,航道最窄處寬度亦700米斟上。15萬噸級重載海輪可自由進出,20萬噸級可候潮出入。若疏竣、整治蝦峙門航道淺區(長3公里,深17.6米),可出入更大噸位船舶。

水利工程

它山堰,在寧波市區西南方向的鄞州歷史名鎮鄞江橋鎮西邊的它山旁,始建於唐太和七年(833年),堰面全部用條石砌築而成,堰身為木石結構,有逾抱大梅木枕臥堰中,歷千餘年不腐,被稱為“它山堰梅梁”。它山堰堪稱水利史上一個奇蹟,與鄭國渠靈渠都江堰同稱為中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迄今千餘年,歷經洪水衝擊,仍基本完好,仍然發揮阻鹹、蓄淡、引水、泄洪作用。唐太和七年,鄮縣(今鄞州)縣令王元暐上任伊始,體察民情後,深感境內受水旱之苦,遂商之於民,經實地勘測,毅然決定修建這一規模宏大的水利工程,化水害為水利,受到民眾的讚頌。它山堰全長113.73米,面寬4.8米,高程實為3.85米,其底層厚為3.7~6.4米的黏土夾碎石層。它山堰體向上作了五度傾斜,與堰底水平情況相比,堰體水平抗滑能力提高一倍以上。堰體所築黏土夾砂層,有效地提高了防滲性,增加了土的抗剪強度。與此同時,為使上游的溪水引入內渠南塘河,保證下游泄流充足,在沿江的50里江塘上,續建了“烏金”、“積瀆”、“行春”三座碶閘,加強啟閉泄畜。澇時開閘排洪,旱時頂潮納淡,調節鄞西河網的水量,使鄞西平原的20萬畝農田用水得到了充分的保障。相傳王元暐在選擇碶址時,從上游放下三隻木鵝隨水而漂,在木鵝停下地方定址造碶。千百年來,“王令當年放木鵝,身營三碶隔江河”的詩句仍傳誦四方。後人為了紀念王元暐和修建它山堰的英勇壯士,於五代末在它山堰近旁修造它山廟,以表彰其修水利根治水患的巨大功績。新中國成立後,甬江流域治理開發,歷程曲折,成績輝煌,至2007年底,已建成大型水庫5座,中型水庫10座。

流域概況

地形地貌

甬江大橋甬江大橋
甬江上游支流姚江在四明山脈山地穿行,奉化江源頭也在四明山脈南部。四明山脈呈近南北走向,巍迤寧波境之西北,於南東、西北兩翼鉗夾寧波平原。四明山,又名句余山,位浙東南火山噴髮帶寧波——仙居火山噴發亞帶上。明嘉靖《寧波府志》卷五《山川》載:“由天台山發脈,向東北一百三十里,涌為二百八十峰,中有三十六峰,周圍八百餘里,綿亘本府之化、慈谿、鄞縣,紹興之餘姚、上虞、嵊縣,台州之寧海諸境。”民國《重修浙江通志稿》的《地理考》第一章山脈記:“由鄞縣小溪鎮入者日東四明,由余姚白水山入者日西四明,由慈谿藍溪入者日北四明,由奉化雪竇入者日南四明。層巒絕壁,深溪廣谷,高回幽異。”四明山系曹娥江、奉化江分水嶺。山體主要由中生界流紋岩、碎屑岩構成,局部有粉砂岩、泥岩出露和玄武岩覆蓋。自曹娥江支流黃澤江、剡江支流剡源源頭間發脈,從境西南即奉化西部、餘姚南部入境,向北北東蜿蜒,氣勢雄偉,峰巒峭拔。甬江上源或支流姚江上中游兩岸為海拔500米的丘陵,地面坡度平緩,切割程度較弱。
姚江、奉化江下游及甬江主幹地形主要為寧波平原。寧波平原,浙東較大平原之一,在境內中部偏東北。東界北侖小港至鄞縣莫枝至奉化東山一線,西界鎮海澥浦至鄞縣樟村至奉化岩坑一線,南界奉化大橋鎮南至溪口、岩坑一線,北向潛入灰鱉洋。呈北北東走向。面積約1200平方公里,占堆積平原28.2%,含海曙、江東兩區,鎮海、江北兩區大部,北侖區東部,鄞縣中部和奉化北部。

氣候特徵

流域瀕海,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南部具向中亞熱帶過渡的特徵。冬季主要受西風帶冷空氣控制,夏季則受副熱帶高壓、颱風和西南氣流影響,多異常天氣。夏冬長、春秋短,四季分明,季風交替明顯,雨量充沛,溫暖濕潤。
境內雨量分布,南部多於北部,且由沿海向內陸遞增。多雨區集中西部山區,寧海雙峰附近、餘姚四明山區大嵐附近為二個主要多雨中心,年降水量1700毫米以上,最大1~900毫米左右。北部濱海為少雨區,年降水量不足1000毫米。全年有二個相對雨期。3至7月第一個雨期春雨連梅雨,其中3至5月春雨期,雨日多,強度弱,年均雨量367.9毫米,占年總雨量26.54%;6至7月梅雨期,值梅子黃熟時節,又稱“黃梅雨”,年均雨量339.9毫米,占年總雨量24.52%。月降雨量最多9月,歷年平均200.1毫米;12月最少,平均48毫米。年均降雨159天。

污染情況

污染嚴重的甬江污染嚴重的甬江
甬江是浙江污染最為嚴重的河流,據1989年的水質監測資料,甬江的污染河長占評價河長的76.3%。即有四分之三以上的河段達不到地面水環境質量三級水以上的水質標準。甬江流經的餘姚、奉化、寧波等地是浙江工農業生產最為發達的地區之一,鄉鎮企業發展迅猛,人口又相對集中,廢污水排放量較大。而水環境容量又小,故污染重,水質差。特別是姚江的餘姚,奉化江的奉化,甬江的寧波等河段,污染更為嚴重,主要污染物質有溶解氧化學耗氧量氨氮氯離子等。

浙東閩東及台灣沿海諸河水系

本任務盤點構成浙東閩東及台灣沿海諸河水系的各河流。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