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進廢退學說

用進廢退學說

用進廢退這個觀點最早是由法國生物學家拉馬克提出,他在《動物的哲學》中系統地闡述了他的進化學說(被後人稱為“拉馬克學說”),提出了兩個法則:一個是用進廢退;一個是獲得性遺傳。並認為這兩者既是變異產生的原因,又是適應形成的過程。他提出物種是可以變化的,種的穩定性只有相對意義。生物進化的原因是環境條件對生物機體的直接影響。認為生物在新環境的直接影響下,習性改變、某些經常使用的器官發達增大,不經常使用的器官逐漸退化。並認為適應是生物進化要過程。

簡介

拉馬克的“用進廢退”進化論的主要觀點:
①現今存在的生物是由其他物種變化而來;
②用進廢退:生物體的器官經常使用就會變得發達,而不經常使用就會逐漸退化;
③獲得性遺傳:生物後天獲得的性狀是可以遺傳的;
④定向變異:生物的變異一定是沿著適應環境的方向改變的。

理論套用

拉馬克的“用進廢退”進化論,是指生物體的器官經常使用就會變得發達,而不經常使用就會逐漸退化。就像大腦,越是勤思考勤運用,便越靈活;而越是懶惰不動腦,大腦便會像生鏽的鏈條,難以正常運轉。

觀點辨析

用進廢退這個觀點最早是由法國生物學家拉馬克提出,他在《動物學哲學》中系統地闡述了他的進化學說(被後人稱為“拉馬克學說”),提出了兩個法則:一個是用進廢退;一個是獲得性遺傳。並認為這兩者既是變異產生的原因,又是適應形成的過程。他提出物種是可以變化的,種的穩定性只有相對意義。生物進化的原因是環境條件對生物機體的直接影響。認為生物在新環境的直接影響下,習性改變、某些經常使用的器官發達增大,不經常使用的器官逐漸退化。認為物種經過這樣不斷地加強和完善適應性狀,便能逐漸變成新種,而且這些獲得的後天性狀可以傳給後代,使生物逐漸演變。並認為適應是生物進化的主要過程。他第一次從生物與環境的相互關係方面探討了生物進化的動力,為達爾文進化理論的產生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基礎。但是,由於當時生產水平和科學水平的限制,拉馬克在說明進化原因時,把環境對於生物體的直接作用以及獲得性狀遺傳給後代的過程過於簡單化了,成為缺乏科學依據的一種推論,並錯誤地認為生物天生具有向上發展的趨向,以及動物的意志和欲望也在進化中發生作用。達爾文並不完全同意他的觀點。

例證

用長頸鹿做比喻,長頸鹿的祖先是矮的,因為要吃高的樹葉,就拚命"長'脖子,結果脖子長了,遺傳給下一代;深海的魚類,因為看不到光,眼睛退化,也遺傳給下一代.這個學說有一致命破綻,雖然身體改變了,但基因沒有改變,長再高也不會遺傳給下一代。
用達爾文的觀點說,就是長頸鹿因為基因的隱性和顯性的問題,有的高,有的矮,高活下來,基因得以遺傳給下一代,就越來越高,而矮的,因為沒有食物而死亡,基因很難遺傳,所以最後消失.深海魚類之所以眼睛瞎,是因為巧合有眼睛的魚類不適用被淘汰,或者是出生後慢慢退化的。
一些動物可終身棲息於黑暗的洞穴(如石灰洞、溶岩洞等),這些洞穴動物(cayeanimal)包括魚、螈、蜘蛛等,它們體內通常缺少色素,眼睛退化或完全消失。不論這些動物在歷史上因為何種原因而誤入洞穴,它們已經習慣了黑暗的世界,乃至無法在光明的世界中生存(謝平2014)達爾文也是用拉馬克的用盡廢退和獲得性遺傳來說明洞穴動物眼睛退化的原因,當然加上了他的自然選擇[1]。他說,“鼴鼠和某些穴居的嚙齒類動物的眼睛是殘疾的,並且在某些情形下,它們的眼睛完全被皮和毛所遮蓋。眼睛的這種狀態大概是由於不使用而逐漸縮小的緣故,不過這裡恐怕還有自然選擇的幫助”。他在談到南美洲的一種穴居齧齒動物Ctenomys時推測,“因為眼睛常常發炎對於任何動物必定是有損害的,同時因為眼睛對於具有穴居習性的動物肯定不是必要的,所以在這種情形下,它們的形狀縮小,上下眼瞼黏連,而且毛生在上面,可能是有利的;倘使有用,自然選擇就會對不使用的效果有所幫助”(Darwin1872)。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