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電

生物電

遠光瑞康高電位治療儀就是仿生大氣自然電廠生物電( Bioelectricity),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體都能產生電,這種由生物體產生的電就稱為“生物電”。主要是生物的器官、組織和細胞在生命活動過程中發生的電位和極性變化。生物電是生命活動過程中的一類物理-化學變化,是正常生理活動的表現,也是生物活組織的一個基本特徵。在生命活動過程中生物體內產生的各種電位或電流,包括細胞膜電位、動作電位、心電、腦電等。高壓電位治療不是針對性的直接治療某一種疾病的,他沒有特異作用的靶器官,他是利用高壓交變電場產生類似自然界的電場效應,增大細胞膜內外電位差,激活細胞內外離子和促使其有序分布,平衡機體內生物電流和內環境,提高整體健康水平。

基本信息

概述

生物電生物電

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體都能產生電,這種由生物體產生的電就稱為“生物電”。對於生物電現象的研究,是在人類對電現象的一般規律和本質有所認識以後,並隨著電測量儀器的精密化而日趨深入。
人的任何一個細微活動都與生物電有關。外界刺激、心臟跳動、肌肉收縮、眼睛開閉、大腦思維等,都伴隨著生物電的產生和變化。人體在某一部位受到刺激後。感覺器官就會產生興奮,興奮沿著傳入神經傳到大腦。大腦便根據興奮傳來的信息作出反應,發出指令,然後經傳出神經將大腦的指令傳給相應的效應器官。它會根據指令完成相應的動作。這一過程傳遞的信息——興奮,就是生物電。也就是說。感官和大腦之間的“刺激反應”只要是通過生物電的傳導來實現的。心臟跳動會產生1—2毫伏的電壓。眼睛開閉產生5—6毫伏的電壓。讀書和思考問題時大腦產生0.2—1毫伏的電壓。正常人的心臟、肌肉、視網膜,大腦的生物電變化都是很有規律的,因此將人體的心電圖、腦電圖、肌電圖、視網膜電圖與健康人作比較,就可以發現疾病所在。
植物體內同樣有電,為什麼人的手指觸及含羞草時它便“彎腰低頭”?如含羞草的葉片受到刺激後,立即產生電流。電流沿著葉柄以每秒14mm的速度傳到葉片底座上的小球狀器官,引起球狀器官的活動,而它的活動又帶動葉片活動。使得葉片閉合,不久電流消失,葉片就恢復原狀。

定義

生物電(Bioelectricity)是生物體產生的電,是指生物細胞的靜電壓,以及在活組織中的電流,如神經和肌肉中的電流。
生物細胞用生物電儲存代謝能量,用來工作或引發內部的變化,並且相互傳導信號。組成生物體的每個細胞都像一台微型發電機。一些帶有正電荷或者負電荷的離子,如:離子、離子、離子、離子等,分布在細胞膜內外,使得細胞膜外帶正電荷,膜內帶負電荷。當這些離子流動時就會產生電流,並造成細胞內外電位差。生命活動在不同層次(電子、離子、原子、基因、分子、細胞、組織、系統、整體等)的自身活動(包括思維、精神活動)時,以及生物活體和環境及外界刺激相互作用時都會反映出來各種電磁現象。細胞以下層次屬微觀層次,組織、器官、系統和整體屬於巨觀層次。相應地就有了微觀生物電和巨觀生物電之分。

歷史發展

心電圖心電圖

最早記載生物電現象是在18世紀末,義大利解剖醫學家及物理學家L.伽伐尼在解剖一隻青蛙時,發現當金屬刀的刀尖碰到青蛙腿上外露的神經時,蛙腿發生了抽搐現象。於是,伽伐尼創造了術語“動物電”來描述這個現象,並由此認為肌肉活動是由電流或者是神經里的物質引起的。1849年E·H·杜布瓦-雷蒙發表了《動物電的研究》,他所發展的刺激技術(感應圈)和記錄技術是電生理技術的先導。電子管的發明使從不同組織引導出來的微弱的生物電訊號得以放大以便於觀測,都證明了生物電的存在。
20世紀初,W.艾因特霍芬用靈敏的弦線電流計,直接測量到微弱的生物電流。
1922年,H.S.加瑟和J.埃夫蘭格首先用陰極射線示波器研究神經動作電位,奠定了現代電生理學的技術基礎。1939年,A.L.霍奇金和A.F.赫胥黎將微電極插入槍烏賊大神經,直接測出了神經纖維膜內外的電位差。1949年,G·凌寧等開始用微電極插入細胞內記錄其電活動,使電生理技術達到細胞水平。1976年E·內爾等用微電極的尖端剝離極小的一片細胞膜,記錄到細胞膜上單個離子通道的電流,接近了分子水平。在整體方面,20世紀60年代起,電子計算機開始套用於電生理的研究,使誘發電位能從自發性的腦電波中,清晰地區分出來,並可對細胞發放的參數精確地分析計算。在臨床醫學發展中形成了電生理學,包括生物電測量技術和生物體電特性測量技術等,主要廣泛套用於醫學檢測(如心電圖、腦電圖、肌電圖等)。
20世紀70年代開始,一些專家套用生物電檢測技術在中醫經絡及針灸技術方面探索研究。與電相關以刺激干擾為主的電療技術(如心臟起搏器,心臟電擊等,電療分直流電、低頻電、中頻電、高頻電、脈衝電和靜電等)也隨之作為輔助療法在臨床中廣泛套用。

現象與反應

1、植物運動反應時的電現象
有些植物受刺激後會產生運動反應。這時,往往出現可傳導的電位變化。例如,含羞草受刺激時,葉片發生的閉合運動反應,就能傳布相當的距離。在這一過程中,由刺激點發生的負電位變化,可以每秒2~10毫米的速度向外擴布。
電位變化在1~2秒內達到最大值,其幅值可達50~100毫伏。但恢復時間長,需幾十分鐘才能回到原來的極性狀態,這一段負電位變化時期就是它的不應期。

典型的神經典型的神經

2、動物體的局部電反應
動物的細胞或組織,尤其是神經與肌肉,受刺激時發生的電變化比植物更明顯。如果神經纖維局部受到較弱的電刺激則陰極處的興奮性升高、膜電位降低(去極化),陽極處興奮性降低、膜電位升高(超極化)。在刺激較強接近引起興奮衝動閾值的情況下,陰極的電位變化大於陽極,這是一種應激性反應。
但是這種電位變化僅局限在刺激區域及其鄰近部位,並不向外傳布,故稱局部反應,所發生的電位稱為局部電位。一個神經元接受另一個神經元的興奮衝動而產生突觸傳遞的過程中,在突觸後膜上會產生興奮性突觸後電位,或抑制性突觸後電位。前者是突觸後膜的去極化過程,後者是突觸後膜的超極化過程。這些電位變化,只局限在突觸後膜處,並不向外傳導,也是一種局部電位。
如果感受器中的感覺細胞或特殊的神經末梢受到適宜刺激,如眼球中的感光細胞受光的刺激、機械感受器柏氏小體中的神經末梢受到壓力刺激也會產生局部電位反應,稱為感受器電位或稱啟動電位。同樣,肌肉細胞接受到神經衝動的情況下,在神經與肌肉接頭處(神經終板)也會產生局部的、不傳導的負電位變化,稱為終板電位。
所有這些局部電位,都會擴布到鄰近的一定區域,但不屬傳導。離局部電位發生處愈近,則電位越大,並按距離的指數函式衰減。局部電位的大小隨刺激強度的增大而增高,大的可達幾十毫伏。
3、動物體的傳布性電反應
動物體中能傳布的電反應更普遍。如當神經細胞受到較強的電刺激時,在陰極產生的局部電反應隨刺激增強而增大,超過閾值,就會引起一個能沿神經纖維傳導的神經衝動。神經衝動到達的區域伴有膜電位的變化,稱動作膜電位(簡稱動作電位)。這是一個膜電位的反極化過程,即由原來的膜外較膜內正變為膜外較膜內負。
因此,發生興奮的部位與靜息部位之間,出現電位差,興奮部位較正常部位為負,電位可達100毫伏以上。這個負電位區域可以極快的速度向前傳導,如對蝦大神經纖維的傳導速度可達80~200米/秒。
興奮性突觸後電位或感受器電位,雖然不是能傳導的興奮波,但當它們增大到一定程度,就會影響鄰近神經組織的興奮性,甚至發生伴有負電位變化的神經衝動。
動物的組織或器官,在發生應激性反應的情況下,也會出現電變化。它的大小與極性決定於組成該組織的細胞興奮時所產生的電場的矢量總和。如眼睛受光照刺激時,可記錄到眼球的前端與後面之間的電位差變化,稱為視網膜電圖。
生物有機體是一個導電性的容積導體。當一些細胞或組織上發生電變化時,將在這容積導體內產生電場。因此在電場的不同部位中可引導出電場的電位變化,而且其大小與波形各不相同。例如,心電圖就是心臟細胞活動時產生的複雜電位變化的矢量總和。
隨引導電極部位不同,記錄的波形不一樣,所反映的生理意義也不同。另外,高等動物中樞神經系統中所產生的電場,在人或動物的頭皮上,無論靜息狀態或活動狀態時,都有“自發”的節律性電位波動,稱為腦電波。它是腦內大量的神經細胞活動時所產生的電場的總和表現。
在靜息狀態時,電位變化幅度較高,而波動的頻率較低。當興奮活動時,由於腦內各神經元的活動步調不一致(趨於異步化),總合電位就較低,而波動的頻率較高。當接受外界的某種特定刺激時,總和電場比較強大,因此,可以記錄到一個顯著的電位變化。因為這種電位變化是由外界刺激誘發而產生的,所以稱為誘發電位。

學科

1、電生理
生理學(physiology)是研究生物有機體功能的科學,生理功能研究的核心是揭示生命活動的規律及其調節機理。正如馬克思所說:“世界上幾乎沒有一件事情的發生、變化不伴隨著電現象的產生”。生理學的研究很快就和電發生了關係。例如:用心電圖測心臟跳動的電波變化,腦電圖測大腦活動的生物電變化,肌電圖測肌肉活動的生物電變化。
“神經電信號”(electroneurography,ENG)是指在神經機制探索中,發現神經衝動與電位變化相一致。神經活動的電信號是了解信息如何在神經系統內編碼的唯一線索。
“細胞生物電”是細胞膜的內外存在許多帶電粒子(鉀離子、鈉離子、氯離子等),鉀離子主要在細胞內,鈉離子主要在細胞外,在安靜狀態時,這些離子相對穩定,當受到刺激時,細胞膜的通透性發生變化,各種離子便活躍起來,在細胞膜內外川流不息,出現鉀鈉離子交換,便產生了電。此外還有視網膜點圖,腸胃電圖等。
2、生物電與生物電醫學理論
從學科上來說,早期或概念上生物電的研究與電生理的研究並沒有區別。但隨著研究的深入,電生理逐漸成了一個範圍較窄的名詞,側重於微觀層次的生物電研究。
生物電與生物電醫學理論是更巨觀生物電概念,人體的生物電不是一個簡單的電生理問題,而是一個由分子電荷、細胞生物電、器官生物電、整體生物電、環境磁場之間的轉換系統。生物電在人體內的異常變化就能引起症狀、功能性疾病等(如疼痛、失眠、癲癇等),這個概念比一般的電生理學科範圍寬,更強調巨觀生物電的方面。

分子與分子電性

分子電性圖分子電性圖

人體的主要成分是水和無機鹽,水是極性分子,形成極性共價鍵,可以和相鄰的水分子形成不穩定的鍵,使水有較強的內聚力和表面力。水分子的共價鍵,其它無機鹽分子有正負電荷、有機大分子有共價鍵和電荷區、生命大分子也有電荷區等等,組成了生物電的分子基礎。分子水平的物質有其特殊的電性。水分子的共價鍵、無機鹽分子的正負電荷、有機大分子的共價鍵和電荷、生命大分子的電荷區等等。分子的電性是細胞生物電產生的基礎。

生物電分類

細胞生物電

1、細胞靜息電位

細胞靜息電點陣圖細胞靜息電點陣圖

一個獨立的細胞,其細胞表面任意兩點間電位相等而無電位差,這可能是保持細胞形態的基本條件。但細胞膜兩側具有電位差,每個細胞內外都有很多離子,比如離子、鈉離子、鉀離子等等。其中,細胞內鉀離子的濃度是177mmol/l,細胞外液鉀離子的濃度是4mmol/l,濃度差的存在使細胞膜內電位不同。由於一開始細胞膜內外電荷平衡,而外流的鉀離子帶正電,鉀離子的外流使細胞內出現了剩餘負電荷,使細胞膜內總體帶負電,細胞膜外帶正電,兩者之間形成了一個電場,電場方向由細胞膜外指向細胞膜內。而鉀離子帶正電,它受到順著電場方向的電場力作用,這種電場力阻止了鉀離子的外流。當這種電場力正好等於濃度差引起的外流力時,鉀離子不再流動,細胞內外達到平衡狀態。這種電就是人體細胞的生物電。這時的電位差稱為細胞的靜息電位

膜電位測量時通常將膜外電極接地,使其固定在零電位,則安靜時記錄到的膜內電位一般均為負值,範圍在-10~-100mV。如骨骼肌細胞約為-90mV,而神經元細胞體為-70mV。靜息電位是一穩定的直流電位,只要細胞未受刺激並且代謝維持正常,膜內負電位就恆定地持續下去。靜息電位(以及其它形式的膜電位)一般用膜外電位為零時的膜內電位的數值來表示。膜電位的絕對值代表電位差的大小,而膜電位的符號說明了膜內電位與膜外電位的關係。例如,靜息電位為-90mV的表述有兩層含義,一是說明膜內外電位差為90mV,又由於膜內電位是負值,說明膜內電位低於膜外90mV。而膜電位發生變化時,如由-90mV變為-100mV,負值增大(絕對值增大),也稱為膜電位增大(電位差增大);反之,當-90mV變為-70mV時,則稱為膜電位減小,而此時膜內電位較靜息時升高了。靜息電位的產生是由於膜兩側不同極性的電荷積聚的結果,把這種靜息時位於膜兩側電荷(外正內負)的分極狀態稱作極化。當膜電位增大(如-90mV變為-100mV)時,稱為超極化;當膜電位減小(如由-90mV變為-70mV)時,稱為去極化;細胞在發生去極化後膜電位再向靜息電位方向恢復的過程,稱為復極化。
2、細胞動作電位

細胞動作電點陣圖細胞動作電點陣圖

可興奮細胞在受到適當刺激後,其膜電位將發生短暫的、可擴布的電位變化,稱之為動作電位。細胞的動作電位包括峰電位和後電位兩部分,其過程為受刺激後膜電位由靜息電位快速地升高,並逆轉成為正電位,即膜電位發生了快速和大幅度的去極化變化。隨後,膜電位又迅速復極化恢復至靜息電位水平,動作電位的去極化和復極化過程進行得非常快,產生的電位變化形似尖聳的峰,稱為峰電位。峰電位一般持續時間約1~2ms。

組織生物電

組織是由相同功能細胞組成的,因此,生物電活性強的組織,其生物電活性也就強,組織的生物電是統一組織相同功能細胞同時興奮產生生物電的總和。

器官生物電

器官是由不同組織組成的,因此,器官生物電是器官組織細胞生物電的總合,器官生物電的大小、方向以及流動首先與器官組織的種類以及這些組織的生物電活性相關,功能相同細胞生物電活性強的細胞數目多,同時,這些細胞的活動一致性強,那么這個器官生物電就強,相反,器官生物電就弱。

心臟生物電

心臟生物電是心臟兩種功能細胞包括心肌組織心臟神經組織活動時所產生的生物電的總和。

心肌細胞的生物電現象心肌細胞的生物電現象

以心肌組織為例,當心肌靜止時,膜外呈正電位、膜內為負電位。心肌細胞膜對離子(K+)的通透性較高,鉀離子(K+)順其濃度梯度由膜內向膜外擴散,致使細胞內電位下降、細胞外電位上升,引起電位差。膜內、外的電位差繼而對鉀離子(K+)的外流起阻止作用,鉀離子(K+)外流達到一定程度後即趨於穩定。心室肌細胞的靜息電位約為-90mV。
當心室肌細胞受外來刺激或內在變化而興奮時,該處細胞膜對鈉離子(Na+)的通透性突然升高,而對鉀離子(K+)的通透性卻顯著降低。此時,鈉離子(Na+)從細胞外迅速流入細胞內,使膜內電位急劇上升,由原來的-90mV達到+30mV左右。這種膜內電位向負值減小方向變化,直至膜內電位高於膜外的過程,稱為去極化。心室肌細胞去極化(0期)占時約1~2ms。
去極化後,膜電位又恢復到原來的極化狀態,稱為復極化。整個復極過程分為1、2、3期。心室肌細胞的1期復極由鉀離子(K+)負載的一過性外向電流所致,膜內電位由+30mV迅速下降到0mV左右,占時約10ms。2期復極時,復極過程非常緩慢,膜內電位基本上停滯於0mV左右,細胞膜兩側呈等電位狀態,記錄圖形比較平坦,故又稱平台期;由外向鉀離子(K+)與內向鈣離子(Ca2+)所負載的正電荷相等所致;此期持續100~150ms。3期復極時,細胞復極速度加快,膜內電位由OmV較快地下降到-90mV,從而完成復極化過程,由鉀離子(K+)迅速外流所致;占時約100~150ms。
4期是膜復極完畢、膜電位恢復後的時期。在心室肌細胞或其它非自律細胞,4期內膜電位穩定於靜息水平,因此,4期又稱靜息期。此時,細胞內外的離子濃度尚未恢復,通過鈉泵的作用,離子(Na+)、鈣離子(Ca2+)外運,鉀離子(K+)回到細胞內,使之恢復到0期去極化前狀態。心肌又分為心房肌肉和心室肌肉,他們之間有生物電不活躍的結締組織,因此,心房與心室的肌肉不是同時活動,因此,生物電也不同。
同時,心臟還有不同的神經組織,他們也會產生生物電。因此,心臟的生物電不僅只是心肌活動所產生的生物電,還包括竇房結及其神經纖維的生物電。

大腦生物電

腦電圖腦電圖

大腦是中樞神經系統,它接受周圍神經傳導的各種信號。神經傳導是依靠局部電流來完成的。因此,它要求神經纖維在結構和功能上都是完整的。如果神經纖維被切斷或局部受麻醉藥作用而喪失了完整性,則因局部電流不能很好通過斷口或麻醉區而發生傳導阻滯。
神經生物電的產生和傳導涉及很多電化學內容,電信號在神經元內是通過電位傳導,電流由興奮部位傳向未興奮部位;在神經元間由化學遞質來傳遞,突觸前膜有突觸小泡,化學遞質被包在其中,突觸小泡通過突觸前膜向突出間隙釋放化學遞質,即乙醯膽鹼或單胺類物質,這些物質可以刺激突觸後膜使後膜上鈉通道打開,此時後膜上由靜息電位變為動作電位,開始在下一個神經元內通過電位傳導興奮。
一般認為,腦電圖記錄的電位變化是由突觸後電位形成的,是大量神經元同步活動的突觸後電位的總和,皮層神經元的樹突平行伸向腦膜下,在大腦皮層的淺層排列十分密集,皮層淺層內的大量樹突是產生局部去極化和超極化的部位,這種電位的變化,通過容積導體在腦表面上顯示出電位波動。丘腦中線核群與大腦皮層之間有互動振盪性活動,這種振盪活動可以阻滯皮層神經元接受或處理特異性感覺傳入,這與睡眠時的慢波腦電活動的產生有關。研究發現,動物在睡眠時丘腦的神經元常有節律性慢波發放,覺醒時有緊張性高頻率波產生,與腦電圖在不同狀態時的波形相似。同理,腦電圖實際也不是真實的腦電圖,而是腦電通過周圍組織傳到頭皮的生物電,由於檢測位置的不同,檢測到的生物電波形變化很大。
人的大腦有約140億個腦細胞,其中有2.5億個神經細胞。神經細胞活動時可以產生各種生物電信號,腦電圖就是利用腦電圖機記錄到的人腦生物電的信息,由於大腦細胞生物電的活動不同步,因此,腦電圖很難呈現出規律性,也造成了腦電圖臨床套用的難度。

肌肉生物電

肌電圖肌電圖

肌肉依結構和功能分為骨骼肌、心肌、平滑肌,是體內主要的效應器。無論是軀體運動還是內臟活動,都是由肌肉來完成。心肌、平滑肌的活動受自律細胞的控制,即使沒有外來興奮衝動,也能通過細胞自身的節律興奮引發肌肉收縮。骨骼肌則缺乏自律性,其活動完全受中樞神經控制,只有支配骨骼肌的運動神經有衝動傳遞給肌肉時,才能引起肌肉的興奮及收縮。
神經肌肉興奮時發生生物電位變化,用電極把肌肉所產生的生物電位引導出來,經過放大,可顯示出一定的波形,就是肌電圖。肌電圖在臨床上可用來判斷神經、肌肉所處的功能狀態,也就是骨骼肌纖維受神經支配的狀況以及神經、肌纖維本身的狀態,它有助於對運動神經、肌肉疾患的診斷。
肌電圖主要用於檢查下運動神經元疾病與肌病,用以鑑別臨床不易區別的廢用性、神經原性及肌原性肌病,也可以區分病理性非病理性癱瘓與肌萎縮;並鑑別受傷的部分,判斷神經損傷或神經吻合術後的恢復情況,推測其最終結果,作為評定肌肉功能的參考指標以決定治療方法,確定神經根受壓綜合症、椎間盤突出症的病變部位、以及研究發病機制和運動生理等

特性

經絡與生物電都有整體性、生物性、傳導性、非結構性和物質性。這一驚人的一致性啟發我們提出了經絡生物電理論,即經絡是生物電在人體內產生、流動和流動的軌跡。如果生物電的產生、流動出現故障,生物電的流動無法正常運行,人體就會出現異常病症。並建立了經絡生物電流動學說
1、生物電的整體性
人體生物電產生於人體分子、細胞和器官的興奮,同時,體內的每個分子細胞和器官都直接或間接參與了生物電的傳導,這樣就形成了人體生物電系統的整體性。
2、生物電的傳導性
生物電是電,具有電的性質,電是可以傳導的。電的流動是從正電荷流向負電荷,從高電位流向低電位。人體是一個閉合的系統,所以人體生物電在體內具有閉合傳導性。由於閉合性,生物電可以長期儲存於體內。心電、腦電就是檢測人體生物電閉合電路中某一段生物電的可輸出電流。
3、生物電的非結構性
非結構性表現在生物電的變化性。在人體任何兩點間檢測到的生物電電流是變化的。生物電的大小受人體分子水平、細胞水平、器官水平生物電強弱的影響。方向受環境電磁場和體位的影響。
4、生物電的物質性
電是物質的,生物電也是電,具有電的特性,所以生物電也是物質的。
5、生物電的生物性
生物電存在於生物體內。心電圖是人體生物電的一個常用指標。當人體死亡時。心電圖就會消失。說明生物電在活的生物體記憶體在。如果生命終止,生物電也隨之消失。

循環系統

組成與功能

生物電循環轉化圖生物電循環轉化圖

生物電循環系統是人體內分子電荷、細胞靜息電位與動作電位、組織器官生物電、人體整體生物電、環境磁場之間的相互轉換,這個系統是一個開放的循環系統。
1、分子電荷與電性及功能
任何一個無機、有機分子甚至DNA蛋白質都有其特有的電性,即電荷性質、數量與狀態。一個可溶性無機分子可以呈現出離子狀態,這些離子的性質分別為正電荷與負電荷。例如:氯化鈉在體內會呈現為離子和鈉離子。一個人體內分子的種類會有變化,但是電荷的性質是不變的。同時,作為一個整體,任何一個人體內的正負電荷數量也始終處在變化之中。分子電性是生物電循環系統的基礎。
分子電性是生物電循環系統的基礎電性,也是生命的基本單位。首先,細胞膜的組成靠磷脂的極性,沒有極性,細胞膜就會變形或破裂;第二,蛋白質的功能靠蛋白質的電荷區域的電荷活性,蛋白質的電荷區一旦被中和,蛋白質就會失活,即死亡;第三,細胞靜息電位與動作電位的產生靠鉀、鈉、鈣、鎂等離子在細胞內外的移動,沒有離子的流動就不會形成細胞生物電;第四,電荷分布是分子功能的調節,也是人體水分子流動的動力,這也是水腫的主要原因。當人體局部發生急性傷害時,局部的一些細胞會死亡而釋放出各種帶電荷的物質,局部就會瞬間產生一個高電荷分布區域,由於這些電荷的攜帶者多數是大分子物質,它們進入體液循環會很慢,因此,體內的水分就會瀦留下來稀釋這些電荷以便使人體電荷分布達到平衡狀態,大量水分子的瀦留就會迅速發生水腫,水腫又繼而會引起局部細胞功能的下降。
2、細胞生物電及功能
細胞生物電包括細胞靜息電位和動作電位,細胞靜息電位和動作電位的形成就是細胞內外離子(分子電荷)的移動所產生的,主要包括鉀、鈉、鈣、鎂等離子。細胞生物電的形成過程是分子生物電轉化為細胞生物電的過程。細胞靜息電位和動作電位的高低、細胞靜息電位和動作電位的強弱以及細胞靜息電位和動作電位的頻率是細胞功能的體現。
細胞電位即靜息電位與動作電位(分子水平電荷的移動)決定著細胞的生命力強弱。細胞動作電位失常,則細胞功能失常;細胞靜息電位消失,則細胞宣告死亡。因此,細胞生物電的狀態直接決定一個器官的功能狀態。
3、組織器官生物電及功能
一個組織器官是由多種不同細胞組成的,有的細胞生物電活躍,有的細胞生物電不活躍。一個組織器官的多種細胞所產生生物電的總和就是組織器官生物電。例如心臟主要組成細胞是心肌、結締組織和神經,其中心肌細胞和神經是生物電活躍組織,因此,心臟的生物電就是心電圖,但是,心電圖應該是心臟表面檢測到的生物電。目前臨床檢測的心電圖不是心臟表面的生物電。
組織器官生物電是人體生理功能的本質,人所有的行為都是電行為,眨一下眼睛、上一個台階,都是體內肌肉細胞在神經電信號的支配下產生的動作電位的變化,即肌肉細胞由靜息電位狀態變成動作電位狀態,又變回靜息電位狀態的過程。一個器官的動作電位變弱,也就是這個器官的多數細胞的動作電位強度和(或)頻率下降,這個器官的功能就會低下,例如心動過緩就是心臟的動作電位頻率下降;甲狀腺功能低下就是甲狀腺細胞的動作電位或頻率下降;如果一個器官細胞的動作電位變強或頻率提高,這個器官的功能就會亢進,心臟震顫就是心臟肌肉動作電位頻率提高,甲狀腺功能亢進就是甲狀腺細胞的動作電位的增強或頻率增加。
4、人體整體生物電及功能
生物體內的分子、細胞和器官的活動所產生的生物電在整體水平上是無法分層次檢測的,而這三個結構層次所產生的生物電的綜合就形成了整體性生物電。
首先,整體生物電是協調各組織器官間功能的物質。整體生物電的流動是協調人體功能的過程,整體生物電是人體內的分子、細胞和組織器官生物電的蓄積與儲備,整體生物電的平衡是各組織器官功能協調的前提;第二,整體生物電的循環產生和維持人體溫度,溫度低下或發燒是生物電循環的異常所致,當一個人停止了呼吸和心跳,但是,只要他的體溫還在,就有可機會能復甦,如果體溫消失,生命才真的宣告結束。第三,整體生物電可能是人體免疫功能。現代醫學對免疫系統的研究一直處在結構水平上,我們對人體生物電循環系統的完善與創建,給了我們新的思考,也包括人體免疫系統的定位。實質上,人的形成從一個細胞開始,每次細胞分裂都會伴隨生物電的產生,直到一個生命個體的形成,人體就形成了自己的整體生物電。人從出生後,體內細胞一直處在增長期,細胞的生長都伴隨著生物電的產生,這些生物電在體內循環繼而又促進人體的生長。年青人體內生物電循環系統運轉有力,抵抗力強,身體自然健康。隨著時間的延長(年齡的增長),人體生物電的產生與循環就受到天磁地磁的影響而發生變化,當人體停止成長後,體內生物電的產生就會減少,體內生物電循環系統就會逐漸減弱,抵抗力也就減弱,疾病也就隨之增加。本文認為,整體生物電是人體的免疫系統;第四,當整體生物電發生變化,人體就會出現症狀,當人體結構沒有發生變化卻出現症狀時,這就是亞健康。
5、體外生物電循環及功能
人體生物電與環境磁場包括天磁地磁、食物的電性之間的關係是生物電循環系統的體外循環部分,這是人體與自然關係的根本,也就是說人體是天地的一部分。
首先,體外生物電循環是人體與天地同律的基礎。一個人的生物電隨著天磁的強弱而變化,所以人白天清醒,晚上休息。同時能夠有了生物電鐘,生物鐘實質上就是人體生物電與天磁的反應關係;第二,體外生物電循環是人體環境適應能力的基礎。生物電受天磁和地磁的影響,一個人到一個非自己的居住區,會發生水土不服,水土不服實質上就是人體與地區天磁、地磁的不和諧所致;第三,人體生物電會受環境物質磁場的影響,所以核電站附近的輻射會嚴重影響人體健康;第四,體外生物電循環是人及交往的基礎,人體與所接觸的人和動物之間的生物電可以相互影響引起自身喜、怒、哀、樂等情緒變化。

系統與經絡

研究證明,經絡與生物電存在五個方面的共同特性:一是生物性,就是說經絡存在於生物體內,當人體死亡時,經絡就會消失;二是整體性,是指經絡在體內像一個網路,相互聯繫形成一個整體閉合體系;三是傳導性,是指經絡可以傳導,如頭痛醫腳就是這個道理;四是物質性,就是說經絡是物質的,是存在的,但是經絡卻與生物體內各種生物物質包括分子、細胞、器官的結構以及整個人體有著本質的區別,又有密切聯繫;五是非結構性,是指經絡在人體記憶體在,目前卻沒有發現相應的獨立解剖結構。
以地球上的河流為例,河流是由河水和河床組成的,河水來自地球上的泉水和天上的雨水,地球表面就是河床。河床上的凹凸(深坑和凸起)以及局部的噴泉都會影響河水的流動。
中醫經絡生物電理論認為,經絡是人體生物電的產生、流動與流動的軌跡。即經絡由生物電(河水)和人體結構組成(河床),人體的表面結構就是河床,人體生物電來自體內生物電的產生(泉水)和天上的磁暴,人體結構的凹凸和局部生物電的大量產生就是穴位,即生物電變化的位置。
1、生物電流動學說涵蓋了各種其它經絡假說
在經絡結構的探討中,許多學者已經提出過種種假說,而經絡生物電流動學說統一了其它所有經絡假說。經絡生物電流動學說首先認同經絡是一個系統;同時,生物電既與已知的人體系統的功能相關,又是一個獨立的系統,這個系統有著獨立的循環方式與功能。
2、流動形成獨立系統
人類已經發現了人體記憶體在許多生理系統,如循環系統、神經系統、淋巴系統、呼吸系統、泌尿系統、免疫系統、運動系統等等,這些系統都是通過屍體解剖和現代化的儀器設備肉眼可以見到的組織結構,這些系統是在機械學理論思維模式下被發現的,這些系統的發現對研究人體的生理、病理起了巨大的作用。
幾百年來,人類對人體各個系統包括神經系統的功能活動研究可謂細緻周詳,都認為生命是這些器官功能的綜合。儘管各個系統的生理功能都涉及生物電的產生,但是,人們並沒有認識到生物電流動系統是一個更為重要獨立的系統,實質上,人的一切生命活動的生理功能基礎是以各系統的結構為基礎的,這些結構是生物電流動的通道。
事實上我們更不理解神經系統的種種功能是怎么回事,只是對神經系統的種種功能加以認定,認為這些功能是神經系統本身的作用,至於神經系統為什麼有這些作用?它與其它器官組織的生物電有何關係?信息的傳入傳出是通過什麼來實現的?
到今天,我們才知道人體內還存在著一個更為重要的生理系統,那就是生物電流動循環系統。這樣一個重要的系統為什麼以前沒有被發現呢?重要的原因就是形象思維的研究方法難以發現這樣系統的存在。生物電流動系統在人死亡以後就立即全部消失了。而東方醫學用抽象思維的方法研究出來的經絡,卻為發現這樣一個系統提供了最有力的線索。在本書里我們開始了解這個系統,並認為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系統。
3、生物電流動產生人體整體化控制
人體各個器官的功能通過生物電流動才可以達到實時的協調,生物電的流動是人體整體化的基礎,沒有生物電的流動連線人體的細胞、器官,人體的功能就無法整體化。
生物電流動系統的生理功能是連線人體各個系統、器官、細胞和分子,協調全身生理功能。生物電流動系統對其它的已知系統具有第一位的統帥作用,對人的生命活動具有第一推動力的作用,沒有生物電流動的作用,其它的任何系統都將不能工作而失去一切生理作用。
當然,神經系統也參與生物電的流動,首先神經是生物電流動通路系統的一個最穩定的部分,它不會隨時增加也不會隨時減少,電流量雖有波動,除了偶爾有短時間的斷流外,一般不會斷流,也不會增強得太大;其二,神經系統傳導的信息較其它系統既快捷又準確。神經系統是生物電系統中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的部分,生物電流動系統的第一個重要的生理功能就是我們已知的神經系統的所有功能。需要特別說明的是,人體的神經系統也是生物電系統的一部分,但是,神經系統生物電的流動具有高度生物絕緣性,以保證神經信息的獨立性。經絡生物電流動包括神經和非神經系統的生物電流動。
4、生物電流動是生理功能的結果
生物電流動是人體功能器官生理功能的顯示。我們知道心臟的跳動產生心電,肌肉的活動會產生肌電。我們也知道神經系統的功能也伴隨生物電的流動。

5、生物電流動與病理變化
“不通”則“痛”,“通”則“不痛”是中醫經絡疼痛的經典理論,這說明生物電的流動是人體功能的前提,如果生物電的產生、流動出現故障,生物電的流動無法正常運行,人體就會出現異常病症。
經絡是人體功能的一種現象,這種現象的實質是人體生物電在人體內的流動與傳導,人體內每個細胞既是一個微型發電站,又是相鄰細胞生物電傳出的通路,組織和器官的細胞產生的生物電通過細胞間傳遞總和形成器官生物電,器官生物電再通過周圍組織向其它部位傳導,細胞間生物電的傳遞通過細胞間結構進行調控,組織器官間生物電的傳導通過周圍組織的阻抗大小而調控流動方向,這種流動的生物電對鄰近生物電活性強的組織器官會產生生物電相減相加作用,這就是中醫髒象學說與五行關係中的相生相剋。生物電最易通過鄰近電解質含量高的非生物電活躍組織等向周圍非生物電活躍組織傳導,這種生物電的傳導流動到體表形成脈象、面色、穴位等等。因此,經絡具有生物性、整體性、傳導性、物質性和非結構流動性。

醫學價值

1、醫學基礎研究
現代醫學是從人體結構變化的角度,研究疾病及相關的治療方法。至今,對人體的器官結構、細胞結構以及分子結構的研究已很系統,對蛋白質核酸等大分子的研究,使醫學進入了分子生物學時代。西方醫學也面臨著一個十分尷尬的局面,一方面是局部精細的知識越來越豐富,但對於整體的了解卻越來越模糊。我們不知道自身和自然的關係,不知道疾病產生的內在原因,不知道大腦和意識之間的關係,不知道自身的未來等等,這些都是西方科學迷信他們精密的觀測儀器。面對腦解剖學的局限,精神、心理病學失去了它的解剖學的支撐,接著便是免疫學的興起,對解剖學提出了再次挑戰。
人體生物電是非結構的,醫學對生物電的研究不夠系統,更沒有研究生物電的系統性,生物電循環系統是系統化研究生物電循環系統的系統性,即完善生物電基礎理論體系。而生物電循環系統的提出,有望解決西醫功能性疾病的困惑。
中醫發展3000多年,由於中醫理論沒有物質基礎,使中醫發展緩慢,且經常面臨質疑。生物電循環系統的提出,有望解讀中醫幾千年的中醫理論,使中醫理論物質化,生物電化。
2、臨床套用

有關生物電的研究已經有百年的歷史,目前已經廣泛套用在醫學領域的生物電技術主要是生物電檢測與診斷技術,包括心電圖、腦電圖診斷等,但是,有關生物電的檢測技術與治療技術在臨床上處在一個非常尷尬的局面,那就是相關診斷技術診斷準確性差,誤診率高,例如心電圖的臨床診斷率很低,而誤診率卻很高。生物電的治療技術更是尷尬,一直是作為理療技術在使用。那么為何會產生這樣的局面呢?現在我們運用生物電循環系統就會得出正確答案。因為我們用的生物電檢測技術(心電圖)是從人體體表檢測到的生物電,這個生物電是人體的整體生物電,他不僅來自心臟,而是人體內的所有器官組織生物電的綜合,因此運用一個整體生物電技術與數據診斷某個器官的功能是一個套用誤區。
以生物電循環系統理論為基礎研究出的生物電技術,簡稱為生命技術(Bio-electricityTechnology,簡寫為BeT)。生物電在人體內的流動是無結構的;生物電共振治療技術(BeT)與其他電療儀的區別。
生物電治療技術適應範圍與針灸技術相似,以生物電活性較強組織的相關疾病即功能性疾病為主,目前研究比較成熟的領域:常見病包括牙痛、急性腸胃炎症、咽炎、急性扭傷等;疑難雜症包括各種疼痛(關節炎、脊椎病、腰腿疼、肩背疼);癱瘓和肌肉萎縮;老年性耳聾;亞健康與失眠等。未來研究領域:慢性病:糖尿病、高血壓、慢性腎病等。
生物電在醫學領域已經廣泛套用,另外,宇航中採用的“生物太陽電池”就是利用細菌生命過程中轉換的電能,提供了比電池效率高得多的能源。可以預見生物電在醫學、仿生、信息控制、能源等領域將會不斷開發其套用範圍。

與生命的關係

人體整體生物電來自三個方面,一是解剖結構中分子、細胞和器官代謝活動所產生的電;第二個來源是整體生物電與環境磁場的切割,通過電磁感應所產生;第三個方面是太陽磁暴產生的電流流向地球,也流經人體。
根據物理學原理,電可以轉化為光、磁、熱。人體整體生物電的流動也會產生光、磁、熱。因此,生物電所產的光使人體可見,人體有光澤,人體體表的這種光澤又稱為氣色,氣色就是生物電流動所產生的光;生物電流動可以產生磁,這就是生物磁場即氣場;人體的體溫是生物電流動所產生,生物電流動低下,人體就出現低體溫,整體生物電流動過速或異常,人體就出現體溫增高或發燒;生物電循環停止,生命結束,體溫消失。生物電又是環境磁場轉化為人體生物電的介質,更是各器官組織生物電的儲存。
心電圖的初始研究表明,生命離不開電,每一秒鐘,細微的電流都會流經心臟組織,激起和調節心臟,這些信號通過身體組織像“回聲”一樣被傳送到皮膚上,它們可以被金屬感測器探測到,被描述成心電圖。心電圖是在人體體表檢測到的整體生物電信號,當一個人的心電圖消失時,就被診斷為死亡。整體生物電在體內是一個閉合的流動系統,在體表上是從上到下,從體表到體內形成了一個網路流動,當整體生物電流動停止時,心電圖檢測就呈現直線狀態,臨床上被診斷為死亡。如果此時的整體生物電停止是體外循環的停止,而體內循環處在靜止狀態,只要移動或晃動人體,整體生物電就可能重新流動,因而可以死而復生.如果是體內生物電循環停止,就無法復活。

與器官移植

細胞電位的動作電位決定著細胞的生命力強弱。一個組織器官是由多種不同細胞組成的,有些細胞生物電活躍,有些細胞生物電不活躍。一個組織器官生物電活躍細胞的種類與多少決定了該組織器官的功能特點與強弱。體內水分含量高的組織,其分子電荷分布密集,細胞生物電就活躍,人體功能就重要。因此血液、大腦、體、肌肉等是體內生物電活躍組織,而脂肪、骨骼、筋膜結締組織和頭髮屬於生物電不活躍組織。
人體整體電消失後,各器官的功能也很快消失,器官是由細胞組成的,細胞有靜息電位與動作電位。器官進入靜止期,即器官細胞進入靜息電位期,此時的器官沒有功能,例如心臟不會跳動,這表明心臟肌肉細胞沒有動作電位產生,而是處在靜息電位期。細胞靜息電位是動作電位的基礎,靜息電位的高低是細胞動作電位的基礎。靜息電位是應急狀態指數,也決定一個器官的功能狀態,此時的器官可以被移植。如果細胞靜息電位消失,細胞即死亡,器官就無法移植了。

科技新品分類導航

高科技是一種人才密集、知識密集、技術密集、資金密集、風險密集、信息密集、產業密集、競爭性和滲透性強,對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具有重大影響的前沿科學技術。這將是推動各行各業發展的關鍵因素。
機器人 新品生活 科技產品 發明
電子科技 影像科技 高新技術 新技術
人造技術 專利發明 高科技

科技分類導航

科技即科學技術,科學與技術的通稱,通常人們先於掌握科學的原理之前,早有利用該原理的技術。
光電科技影像科技核能科技太空科技
生物技術納米技術航空航天信息技術

人類十大超能力之謎

這些公然違反了自然法則的謎題不僅讓科學家難以解釋,也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對於這些特異功能爭論也不曾停息:這僅僅是一些圖片上的惡作劇,還是我們人類下一次飛躍式進化的開端?這也許需要您自行決定相信與否。
生物發光| 懸浮術| 心靈感應| 預言術| 巫醫| 心靈外科醫生| 人體自燃| 控火數| 探測術| 生物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