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茶館

甜茶館

關於甜茶是怎樣傳入西藏的,有各種不同的說法。有人說英國人入侵西藏時,將喝甜茶的習慣留在了西藏;也有的說這是受印度和尼泊爾的影響,因為那兩個國家是甜茶的故鄉。

西藏的茶館大都沒有豪華的裝飾。一般茶館的館名牌就掛在房門頂上,門的頂沿上垂著夏木普。有的茶館門口掛

甜茶館甜茶館
著藏飾門帘。茶館內,在茶客方便拿到的地方,排放著一堆喝茶用的無花紋玻璃杯。喝茶時必須一個人用一隻杯子,藏族人非親非故的絕不用一隻杯子飲用熱飲。即便有親緣關係的人,也很少用一個碗吃喝。大多數茶館裡,擺放著簡便的木製桌子和板凳,除了這些必用的東西外,沒有任何美觀用具和吸引人的設施。但是,茶客坐得擠擠的,有些大茶館總是座無虛席,後到的茶客,只好從近處的柴火堆上搬來木頭坐。他們冬天靠陽面,夏天坐陰面,一年四季天天都在這樣坐著喝茶。

在西藏,人和狗和諧地生活著。在茶館,野狗不時走竄於人的腳下,到處尋找食物,還貪婪地望著正在吃飯的人嚼動的嘴。在茶館,不時有進來要求布施的僧人和要錢的乞丐,他們在你耳旁誦經或唱歌,茶客就從桌上的錢里拿出幾角或幾元給他們。

說起桌上的錢,也是很有意思的:圍坐一桌的茶客一到座,馬上從兜里掏出幾元錢放在桌上。倒茶的姑娘倒一次茶,就自行從桌上收一次錢。也有茶館的倒茶姑娘憑記憶從桌上收總錢,茶客風趣地說,這是電腦計算出來的。這種付錢形式體現著賣主與客人之間的極度信任感。茶客之間也不計較誰付的最多最少,最後散夥時,桌上剩的錢總在互相謙讓中由一個人拿走。

甜茶不像酥油茶和青稞酒一樣,發明權不屬於藏人,它是一種外來的飲品,但藏族人早就把它納入自己的生活中,使之成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飲品。

  甜茶傳入西藏的各種說法

關於甜茶是怎樣傳入西藏的,有各種不同的說法。有人說英國人入侵西藏時,將喝甜茶的習慣留在了西藏;也有的說這是受印度和尼泊爾的影響,因為那兩個國家是甜茶的故鄉。那裡喝甜茶很普遍,家裡來了客人,要用甜茶款待,街上也有賣甜茶的茶館。但是對領略過異國習俗的人來說,西藏的甜茶和那邊的甜茶味道不一樣,濃淡也有很大區別。但不管怎樣不一樣,做茶的茶葉都是一樣的,是紅茶,甜茶必須用紅茶來做,不能以其他茶葉代替。西藏不產紅茶,紅茶在過去隨著貿易交往和商賈來往,慢慢走進了西藏高原。與印度毗鄰的亞東和江孜的甜茶,做法和飲用,就比較接近印度和尼泊爾的習慣。

甜茶館裡的各種娛樂

格爾讓”是一種手指彈擊的、像克郎棋似的娛樂用品,愛玩的藏族人以寬宏的胸懷早已把它從印度引進,

甜茶館克郎棋
融為自己生活中的娛樂用品,甜茶和“格爾讓”都是外來的,這一飲一玩,似乎毫無相關的活動,在西藏做到了默契。每遇婚禮、喬遷之喜、逛林卡等歡聚的日子,愜意的人們總是一邊喝甜茶,一邊彈擊“格爾讓”,玩得非常開心。

過去,拉薩有的茶館裡有打“格爾讓”的人,但數量不多,“文革”期間把所有的娛樂活動都取締了,拉薩甜茶館的來客都是純粹的喝茶人。改革開放以來,各種用品在甜茶館裡活躍起來 ,先後占領市場。當然,這些娛樂用品都是茶館用來招攬茶客的。七八年前,每個茶館裡都有很好的音響來放電視插曲和流行歌曲,讓茶客在享受音樂的同時多喝茶。“格爾讓”以其戰術多變化,技術性高,可觀性強的特點普遍落入茶館。鼎盛時期,大的茶館裡能擺上十幾台,除了玩耍的人之外,其他茶客圍觀那些打得最精彩的對手,有的出謀劃策,有的高聲吶喊,好不熱鬧。

以後,茶館又出現了象棋 、撲克牌。當時茶館主人以定時出租這些來收取租金,後來茶館日趨增多,又受其他娛樂項目的衝擊,茶館主只好免費提供,但茶館裡使用這些娛樂用具的人還是大大減少了。於是,一些不斷更新招客設施的茶館主人把電視和放相機搬進了茶館,他們主要播放的節目是武俠片、槍戰片和譯製的藏語節目。最受歡迎的是藏語電視連續劇。從農村來城裡的老百姓,一走進茶館和錄相室,就會從他??,陶醉在他們喜歡的《西遊記》、《聊齋》、《濟公》等電視節目中。這樣茶館主人的收入有所穩定。茶館的花樣增多,茶客的層次和愛好也不同,人們選擇適應自己的茶館去喝茶。當然在茶館裡看藏語電視劇的都是鄉下人,與其說他們是來喝茶,不如說是來看電視的。

綽號和茶館名稱

說起綽號,藏族人是起綽號的能手,並且起得貼切得當。過去到有幾千喇嘛的寺院去找人時,如果你直呼喇嘛的名字和康村時,很難找到你要找的人,只要你說起他的綽號,就能馬上找到。因為綽號和那個人的形象或行動特徵非常貼切,讓人聽了發笑,而且在有幾千喇嘛的寺院中綽號絕不重複。

“文革”以前,拉薩的茶館都是私人經營的。“文革”中,與各個行業一樣,茶館也以公社和合作社的形式存在,當時的茶館名有“向陽”、“躍進”、“愚公”、“光明”等等,帶有強烈的時代特徵。但是不管當時還是現存,愛起幽默綽號的藏族人很少稱呼它的真正館名,總是以這個茶館的明顯特徵來起一個可笑的綽號。

有一個茶館叫“漏底茶館”。那茶館賣茶兼賣肉包子。據說開張的那天,賣的肉包子都是漏底的,從此人們管這家茶館叫“漏底茶館”;還有一家茶館叫“華麗鼻涕”。那茶館修有兩層房子,畫梁雕棟,壁畫艷麗,裝修得非常美觀。可這個茶館的甜茶淡得像鼻涕一樣,與華麗的房子很不相稱,故人們管它叫“華麗鼻涕”;在合作化時期,有家茶館的工作人員都是上了年紀的老婦人,有人管它叫“嫫茶館”(老太婆茶館);過去晚上很少有茶館營業,可有一家茶館就在晚間營業,於是人們就叫它“貓頭鷹茶館”;還有一家茶館,去喝茶、吃飯的大部分都是鄉下人,人們管它叫“驢夫茶館”;有一家兩層樓茶館,房子修得方方正正,在周圍環境的襯托下很象是立起的小箱子,人們管它叫“小箱子茶館”。除了類似的名字外,還以茶館的地理特徵和經營人的人名來起名,比如“羊圈茶館”、“魯布茶館”、“拉布讓茶館”、“坡上茶館”、“穩堆西卡茶館”等等。總之,凡是茶館,都有一個由茶客自行起的名字,這個比它自身的名字更流行。

  茶館的裝飾

西藏的茶館大都沒有豪華的裝飾。一般茶館的館名牌就掛在房門頂上,門的頂沿上垂著夏木普。有的茶館門口掛著藏飾門帘。茶館內,在茶客方便拿到的地方,排放著一堆喝茶用的無花紋玻璃杯。喝茶時必須一個人用一隻杯子,藏族人非親非故的絕不用一隻杯子飲用熱飲。即便有親緣關係的人,也很少用一個碗吃喝。大多數茶館裡,擺放著簡便的木製桌子和板凳,除了這些必用的東西外,沒有任何美觀用具和吸引人的設施。但是,茶客坐得擠擠的,有些大茶館總是座無虛席,後到的茶客,只好從近處的柴火堆上搬來木頭坐。他們冬天靠陽面,夏天坐陰面,一年四季天天都在這樣坐著喝茶。我的一位在北京的朋友說,在那兒坐久了屁股都痛,有什麼好玩的呀。他沒有感受到其中的情調,去茶館喝茶也像抽菸一樣上癮,一旦上了癮,就會不由自主地按時去喝茶。難怪一些家庭主婦疑惑地說:“我在家裡做的茶比起茶館的茶好喝得多,他還是要去茶館喝。”她們怎么知道其中的氣氛和韻味?有此吸引,老茶客會棄之美味佳肴而去赴簡陋的茶館

西藏,人和狗和諧地生活著。在茶館,野狗不時走竄於人的腳下,到處尋找食物,還貪婪地望著正在吃飯的人嚼動的嘴。在茶館,不時有進來要求布施的僧人和要錢的乞丐,他們在你耳旁誦經或唱歌,茶客就從桌上的錢里拿出幾角或幾元給他們。

說起桌上的錢,也是很有意思的:圍坐一桌的茶客一到座,馬上從兜里掏出幾元錢放在桌上。倒茶的姑娘倒一次茶,就自行從桌上收一次錢。也有茶館的倒茶姑娘憑記憶從桌上收總錢,茶客風趣地說,這是電腦計算出來的。這種付錢形式體現著賣主與客人之間的極度信任感。茶客之間也不計較誰付的最多最少,最後散夥時,桌上剩的錢總在互相謙讓中由一個人拿走。

茶客的種類

西藏甜茶館的茶客幾乎是青一色的藏人。有老有少,有男也有女,不過女茶客的比例很少。在拉薩,茶館分布在城中心或城的邊緣,一般在邊緣茶館裡來的女茶客較多。這些女茶客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年輕的,一種是年老的。年輕的女茶客一般為20-35歲之間的開放型女性,她們有的是賓館服務行業的職員,有的是街邊卡拉OK廳或酒吧的服務員,也有無業女性。上午她們三五成群地投進經營藏式小吃的茶館,吃一碗藏面或一盤咖喱飯,喝上幾杯茶算作早飯兼午飯。老年女性茶客不是專門抽時間去喝茶,只是在早上轉經時,才習慣性地走進轉經路邊的茶館,一邊休息,一邊喝上幾杯甜茶。

男性茶客來自機關幹部、職員、工人、商人、農民,有業無業什麼樣的人都有,他們走進各自適合的茶館。乍看,茶客是隨便進入各個茶館的,但仔細了解,每家茶館的顧客是穩定的。幹部一類素養較高的人是不走進放錄相和有娛樂活動的熱鬧茶館,他們在一些老拉薩人開的清靜茶館聊天,商人也有他們同行相聚的茶館。即便是在同一家茶館裡喝茶,也不會有不同層次不同職業的人圍坐在一張桌子上喝茶,這是因為話不投機所造成的。經久不衰的老字號“崗瓊茶館”,過去的茶客大多數是老拉薩人,後來被外地來的商人和從事其他職業的人“占領”,現在很少有老拉薩走進那家茶館。

有些茶館靠著轉經時過路的老年人生存著,這些茶館裡常進來放生羊和狗,桌上放著轉經筒、念珠等,老年氣氛很濃。

現在拉薩城裡人和有職業的人去茶館的時間是在上午,這已經成了習慣,午後一般不去喝甜茶。大部分茶館下午來喝茶的人都是在拉薩打工的農村人和外地人,以及無業人。有些茶館下午的顧客都是上中學的男生,看到他們一邊喝茶一邊玩“格爾讓”時,尤其看到他們嘴裡還叼著菸頭時,讓人心裡很不是滋味。

說起抽菸,過去藏人對煙很反感,把煙看成是一種污身的髒品,吸菸的人很少。後來在“文革”中吸菸的人多起來,這樣影響了下一代,壞習慣很難改掉,所以茶館裡就有很多這樣的小菸民。

悠閒的人和茶館

從內地來的人,看西藏與內地不同的明顯特點除藍天白雲,高山草地等純淨的自然景觀外,這裡藏民悠閒的生活節奏讓人特別注目。夏天人們大部分時間在林卡里渡過,唱不完的歌,喝不完的酒。冬天人們在太陽照得最暖和的地方,說起那說不完的話。如果你走進甜茶館,就會看到成群結隊年富力強的中青年人在這裡喝茶吹牛,好像他們都是時間的富翁,漫長的歲月給他們臉上刻劃了皺紋,頭上也出現了銀絲。一位愛幽默的茶客說:“我在這個茶館已有20年的茶齡,他在那個茶館已有8年的茶齡。”

一個人按70年的壽命算,一生約有62萬個小時。一個人每周工作40個小時,一年52周,工作時間約為2080個小時。如果他一生工作35年,那么總共約有7.28萬個小時的工作時間。除去睡覺、吃飯等生活時間,以及8歲以前年幼無知的時間,剩下約25萬多個小時,也就是說,業餘時間為25.09萬個小時,是工作時間的3倍多。到甜茶館來的茶客約有一半多是機關幹部和職工,他們來喝茶的大都是工作時間。如果拿前面那位在茶館有20多年的人來說,算他平均每天泡茶館兩小時,一年在茶館裡就在要泡730個小時。35年中就要在茶館裡泡2.6萬個小時,那真正工作的時間還有多少呢?

西藏長期與世隔絕、封閉的自然經濟形式形成了藏人的無競爭意識和慢節奏的生活規律,這和當今社會是多么不協調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