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平涼市

甘肅平涼市位於甘肅省東部,陝、甘、寧三省(區)交匯處,主要農林產品生產基地和畜牧業、經濟作物主產區,盛產蘋果.小麥、玉米、穀類、蕎麥等農作物。

基本信息

基本內容

平涼市(Pingliang)位於甘肅省東部,陝、甘、寧三省(區)交匯處,地處北緯34°54'--35°43',東經108°30'--107°45'之間,橫跨隴山(關山),東鄰陝西鹹陽,西連甘肅定西白銀,南接陝西寶雞和甘肅天水,北與寧夏固原、甘肅慶陽毗鄰,是古"絲綢之路"必經重鎮,素有隴上"旱碼頭"之稱。全市轄涇川靈台崇信華亭莊浪寧六縣和崆峒一區,總土地面積1.1萬平方公里,海拔在890--2857米之間。年均氣溫8.5℃,降水量在450--700毫米之間。尤其是平涼市崆峒區下轄的索羅鄉,地處平原,氣候濕潤,交通便利,民風淳樸,前景可觀。平涼市的氣候,屬半乾旱、半濕潤的大陸性氣候。在全省氣候區劃中,屬於涇渭河冷溫帶亞濕潤區。在農業氣候區劃中,屬於隴東溫和半濕潤農業氣候區。 根據氣象上通常把氣候平均溫度大於22℃定為夏季,小於10℃定為冬季,10至22℃以下為春、秋季的標準劃分。春、夏季106天,秋季為77天,冬季為182天。又根據物候反映和農事活動劃分四季,則把0℃以上至15℃以下定為春季,15℃以上定為夏季,15℃以下至0℃以上定為秋季,0℃以下定為冬季。四季按此標準劃分, 春季為3、4、5月,夏季為6、7、8月,秋季為9、10、11月,冬季為12、1、2月。 全市氣候總的特點是南濕、 北乾、東暖、西涼。由於地形和海拔高度的影響,氣候的垂直差異明顯。一般規律是:海拔每升高100米,生長季縮短5天,大於10℃的積溫減少107℃,無霜期減少3.1天。 平涼市年平均降水量511.2毫米。 各季降水量分布很不均勻,冬春雨少,6月下旬進入雨季,至10月上旬左右結束。主要降水集中在7、8、9 三個月。降水的年際變化也很大,1964年降水量最多,達744.5毫米,1942年最少,只有249.9毫米,每隔3至10年就出現一個枯水年(降水量小於400毫米)。枯水年過後一般都緊接一個豐水年(降水量為600毫米)。 由於隴山余脈的地形影響,降水的區域分布比較明顯,但總的趨勢是由西南向西北遞減,西南部山區年平均降水量可達600毫米以上,西北部的安國、大秦、西陽一帶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上, 涇河川區及北部塬區降水量在550毫米左右。 平涼市全年大部分時間受高空西風環流影響,平均風速2.16米/秒(2級),多年平均出現最大風速17米/秒(8級)9次,年內最多25次。秋冬季為西北風,春夏季多為東南風或東風。全年出現風向較多的有東、東東南、東南,西、西西北、西北,形成一個明顯的與川道走向一致的地形風。 2008年底全市總人口240.83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4.32萬人。常住人口達219.03萬人,其中城鎮人口61.57萬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28.11%。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03人。全市有回、蒙古、滿、藏、彝、維吾爾、苗、壯、布依、朝鮮、侗、瑤、白、土家、哈尼、哈薩克、黎、僳僳、佤、畲、東鄉、土、達斡爾、羌、撒拉、錫伯、普米、塔吉克、怒、保全、裕固、獨龍、赫哲族共33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16.2萬多人,占全市總人口的7.3%,其中回族約16萬人,占少數民族總人口的98.8%;分布在崆峒區的大寨、上楊、峽門、白廟、寨河、大秦、西陽等7個鄉和華亭縣神峪、山寨2個鄉,共有110個回族村,530個純回族社。 平涼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果蔬無公害十強市、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全國十三個大型煤炭基地之一、全國雙擁模範城、中國金融生態城市、中國最具發展潛力金融生態示範城市。

行政區劃

平涼風光(15張) 截至2009年12月31日,平涼市轄1個市轄區、6個縣。即涇川、靈台、崇信、華亭、莊浪、靜寧六縣和崆峒區。 平涼市 面積11325平方千米,2009年底全市總人口229.77萬,區號為0933 郵政編碼744000 崆峒區 面積1936平方千米,人口48萬。郵政編碼744000。區人民政府駐西大街。 涇川縣 面積1486平方千米,人口33萬。郵政編碼7443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靈台縣 面積2038平方千米,人口23萬。郵政編碼744400。縣人民政府駐中台鎮。 崇信縣 面積 850平方千米,人口 9萬。郵政編碼744200。縣人民政府駐錦屏鎮華亭縣 面積1266平方千米,人口17萬。郵政編碼744100。縣人民政府駐東華鎮莊浪縣 面積1556平方千米,人口42萬。郵政編碼744600。縣人民政府駐水洛鎮
靜寧縣 面積2193平方千米,人口47萬。郵政編碼7434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自然資源

平涼是甘肅省主要農林產品生產基地和畜牧業、經濟作物主產區,盛產蘋果.小麥、玉米、穀類、蕎麥、油 風景名勝(16張)
菜、胡麻、林果、烤菸等,具有開發"兩高一優"農業的廣闊前景,曾與慶陽地區以"隴東糧倉"聞名遐邇。市上和七縣(區)先後獲農業部、國務院"糧食生產先進地區(縣)"榮譽獎。旱作山區盛產胡麻、葵花、土豆、莜麥和豆類等;陰濕山區林草茂盛,是西北重要的畜牧業基地、皮毛集散地和各類中藥材的重要產地,目前全市年存欄黃牛50多萬頭,年交易各種畜皮200 多萬張。中藥材主要有黨參、黃芪、甘草、大黃、貝母、冬花等150多種。山藥、百合、蕨菜、 甲魚等極具地方特色,皮毛肉類遠近聞名;川區以果、菜為主,特別是近年來發展迅速,已成為農村支柱產業之一。全市現有森林、生態系統及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5個,總面積7.4萬公頃,占國土面積的6.6%,森林面積397萬畝,森林覆蓋率17.98%。植物種類共51科84屬254種, 野生動物31種。林業資源在省內有較大優勢。
礦產資源:從全國來看,平涼屬自然資源比較貧瘠的地區,但從省內及周邊地區範圍內看,煤炭、石灰岩等有比較優勢。市內的華亭煤田是鄂爾多斯聚煤盆地中煤層最厚的地段,總面積150平方公里,是甘肅省第一大煤 田, 煤層平均厚度達28.7米,探明總儲量34.7億噸,且煤質優良,具有高活性、高發熱量、低灰、低硫、低熔點的特性,不僅是優質動力用煤,而且也是目前我國最好的氣化用煤。
石灰岩資源:有資料介紹總儲量30多億噸,但勘探程度低,探明儲量約3億噸, 主要分布在平涼市和華亭縣;莊浪縣臥龍寺石灰岩礦床為遠景儲量,約2 億噸。對石灰岩的利用,目前主要是生產水泥、石灰和建築石料。
另外還有粘土、石英砂等,主要分布在華亭縣安口鎮一帶,開採利用歷史較早,目前主要用於生產日用陶瓷、高低壓電瓷、燈泡等。
旅遊資源:平涼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現已發現各個時期的古文化遺址 465處,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25處。其中"道教第一山"--崆峒山(崆峒區)、王母宮--西王母降生處的回中山(涇川縣)、人文第一祖--伏羲氏誕生地古成紀(靜寧縣)、西周第一台--古靈台(靈台縣)等歷史遺址和西周青銅器 (靈台縣)、南宋銀本位貨幣銀合子、佛舍利金銀棺(涇川縣),被譽為"中華之最"。平涼也是祖國針灸學鼻祖、晉代醫學家皇甫謐(靈台縣),唐代著名宰相牛僧儒(靈台縣), 南宋抗金名將吳玠吳璘(莊浪縣),明代"嘉靖八才子"之一趙時春(崆峒區)的故鄉。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首批5A級風景名勝崆峒山,此外還有王母宮、溫泉、柳湖、南石窟寺、龍泉寺(崇信縣內)、蓮花台、紫荊山、國家級森林公園雲崖寺,以及明代寶塔、李元諒墓等風景名勝、文物古蹟都是尋根訪古、觀光旅遊、避暑休閒的好去處。旅遊業有望培育成我市新興的支柱產業。

基礎設施

平涼自古為屏障三秦、控馭五原之重鎮,是中原通往西域和古絲綢之路北線東端的交通和軍事要衝,不 平涼城市風景(6張)
僅是西北地區的公路樞紐,而且是歐亞大陸橋第二通道的重要中轉站。寶中鐵路縱穿南北,平定高速、西長鳳高速加緊建設,天平鐵路西平鐵路已經開工建設,天平高速公路和寶平高速公路也即將開工建設。312國道和天水一平涼、銀川—平涼、寶雞—平涼等省道為骨架,縣鄉道路為支點的四通八達的公路網。交通便捷暢達,區位優勢十分明顯。全市2004年電話用戶達11.04萬戶,普及率達10.4部/百人。西蘭烏光纜貫穿全市,七縣(區)市話全部實現程控交換,移動通信、數據通信覆蓋了境內縣以上城鎮,通訊方便快捷。全市已建成330千伏、110千伏變電站8座,35千伏變電站25座,已實現縣縣有110千伏變電站,2-3個鄉(鎮)有一座35千伏變電站;電力總裝機容量125萬千瓦。電力不僅能滿足本市經濟發展的需要,而且可以向其它地區送電。

經濟發展

近年來,全市經濟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各項社會事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2009年底,全市地區生產 土特產系列(9張)總值達到190.5億元,地方財政收入達到9.5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10678元和2800元。農村經濟全面發展,農業基礎地位不斷強化,產業化經營水平進一步提升。全市以“平涼金果”為主的果樹經濟林118萬畝,年產果品40萬噸以上。“平涼金果”榮獲2004年中國國際林業博覽會金獎。“平涼紅牛”品種優良,年存欄73.6萬頭,年交易各種畜皮470多萬張,肉、蛋、奶年總產量達8.97萬噸。2004年,農業增加值達到24.95億元,糧食總產量達到84.69萬噸,草畜、果菜等農村支柱產業總收入達到11.75億元,“平涼金果”、“平涼紅牛”兩大品牌走出西北,享譽全國。工業經濟在促改革、調結構、求發展中不斷開拓前進,工業企業效益顯著提高。以煤炭、電力、建材、醫藥、食品、製革等行業為主體,以“全國煤炭優秀企業”華煤集團為代表的一批銷售收入過億元的龍頭骨幹企業,成為全市工業發展的主要支撐力量。2004年工業增加值達到28億元,增長21.75%,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23億元,增長33.95%,位居全省第二。第三產業和各項社會事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經濟結構調整步伐進一步最佳化,三次產業比例分別調整到25.95:39.57:34.48,工業主導型經濟格局進一步凸顯。
旅遊產業———打造西部人文生態旅遊基地  
平涼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旅遊文化底蘊深厚,為古絲綢之路北線東端之重鎮。境內發現齊家、仰韶等各個時期的古文化遺址465處,省級以上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4個,館藏文物3萬多件。出土於涇川縣的佛舍利金銀棺、靈台縣的西周青銅器和南宋貨幣銀合子等文物被譽為“中華文物之最”。全市有各類旅遊景點100多處,國家2A級以上景區12處。 天下道教第一山———崆峒山,為國家首批5A級旅遊景區,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國家地質公園,被評為“中國顧客最滿意的十大風景名勝區”、“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50個地方”和全國首批30個“中國旅遊文化示範基地”之一。 天下王母第一宮———涇川回山王母宮,是西王母文化發祥地、國家重點民俗文化景區。 人類開元第一城———靜寧成紀文化城,氣勢宏大,古樸典雅;界石鋪紅軍長征紀念館,被列為全國“紅色旅遊”精品線路的重要景點。 神州祭靈第一台———古靈台,蘊涵著西周文化的神秘魅力。 秦皇祭天第一壇———華亭蓮花台,以“人修的龍門洞,天生的蓮花台”而久負盛名。 第一個全國梯田化模範縣———莊浪縣,百萬畝梯田成為黃土高原上一道獨特的生態風景線。 崇信縣境內的4A級景區龍泉寺、千年菩提樹、“華夏古槐王”自成風景,引人入勝。崆峒十萬溝、靜寧仙人峽等森林峽谷險峻幽深,旖旎多姿。涇川溫泉、莊浪天池朝那湫、隴上名泉貫珠泉等水域景觀獨具魅力。 經過20多年的持續開發,先後開展了國家園林城市、衛生城市、文化名市、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創建和景區景點功能配套建設,旅遊基礎條件得到極大改善。全市星級賓館(飯店)達到18家,旅行社15家。與周邊14個城市建立了旅遊經濟區域聯盟,共同構建了絲路遺珍之旅、尋根朝覲之旅、紅色教育之旅、休閒度假之旅、西北風情之旅五條精品線路,成為甘肅旅遊的重點區域和陝甘寧三省(區)旅遊聯動發展的重要節點。開發出了五大類上百種旅遊商品,發掘恢復的“中國紙織畫”備受海內外遊客喜愛。 平涼是一個富饒美麗的地方,優惠的旅遊發展政策,是您投資興業的熱土。我們在旅遊產業開發上,對全市各旅遊景點門票均常年優惠,對外地旅行社組團來平旅遊進行獎勵,對旅遊招商項目在土地開發、稅費徵收等方面實行全面優惠。熱忱歡迎國內外客商及社會各界前來旅遊觀光、開發建設,共同開創美好未來!
煤電產業———打造甘肅最大能源煤化工基地
平涼屬鄂爾多斯聚煤盆地中煤層最厚地段,是鄂爾多斯盆地能源綜合利用重點市。市內華亭煤田為甘肅第一大煤田、全國13個大型煤炭基地之一,探明儲量35.75億噸,占全省探明儲量的54%,不僅是優質的動力用煤,也是目前全國最好的氣化用煤。全市現有規模以上煤炭生產企業18戶,礦井31對,年設計生產能力2200萬噸以上;發電公司3個,總裝機容量154萬千瓦。2008年,全市原煤產量2014萬噸,發電量93億千瓦時,分別占全省總量的二分之一強和近六分之一,以煤電產業為支撐的工業主導型經濟格局初步形成。
蘋果產業———全國優質蘋果基地
平涼是全國蘋果優勢產區和最佳適生區,現有果樹經濟林158萬畝,以紅富士為主的優質果品達85.27萬畝、年產量65萬噸,形成了3個果業集中區和12條優勢果產業帶,五個縣(區)被國家列入“名優特經濟林示範縣”,兩個縣獲得“中國蘋果之鄉”、“中國紅富士之鄉”稱號,獲得全國第一個蘋果類證明商標和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綠色食品、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中國良好農業規範(GAP)示範基地認證,特供2008年北京奧運會。蔬菜種植面積62.9萬畝。建有規模果品加工企業20多家,加工能力35萬噸,“平涼金果”遠銷全國20多個大中城市和東南亞、俄羅斯及港澳地區。靜寧縣目前已經是全國蘋果出口基地。因靜寧氣候。陽光等因素。合適蘋果生長。紅富士尤其出名。產品基本全部出口。
草畜產業———打造甘肅綠色畜牧基地
平涼是中國西北重要的畜牧業基地和皮毛集散地,年肉牛飼養量97.4萬頭,出欄33.5萬頭,居甘肅農區之首。建有景興10萬頭肉牛精細加工廠、西開牧業5萬頭屠宰線、百興集團福利製革廠、凱灃出口牛肉罐頭加工廠、旭康牛肉食品生產廠等一批龍頭加工企業,牛皮加工能力100萬張,草產品加工能力10萬噸。成功註冊全國第一件活牛證明商標———“平涼紅牛”,牛肉、皮革、熟肉製品、骨製品等銷售全國市場,活牛及牛肉出口國外地區。

歷史沿革

平涼市位於隴山東麓,涇河上游,是關中西去北上的古道要衝;又依六盤三關之險,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歷史悠久,建制變革較大。 公元前二七二年,秦昭王滅義渠戎,置隴西、北地、上郡,平涼入秦的版圖,屬北地郡。 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一一四年)分北地郡置安定郡(治所在高平,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縣境),平涼全境改屬安定郡;東漢並涇陽入朝那,平涼屬涼州刺史部安定郡的朝那、烏氏二縣。 三國時曹魏於郡上設州,此地屬雍州安定郡,恢復了涇陽縣。西晉又廢涇陽縣,新置都盧縣,平涼市境東部屬朝那縣,西部屬都盧縣。 十六國南北朝是最亂的時期,平涼全境先後為前趙、後趙、前秦、後秦、夏、北魏、西魏、北周所領有,建制變化很大。前秦永興二年(公元三五八年)苻堅欲進攻前涼,置平涼郡(初治高平鎮,後治鶉陰),取平定涼國之意,平涼之名始見於史冊。以後,前秦苻堅曾以平涼為根本,向後秦反攻:夏赫連定曾即皇帝位於平涼。北周武帝建德元年(公元五七二年)於今市境的西北部治平涼縣,屬長城郡。是平涼市建制的開始,距現在一千四百一十年。 隋代,開皇三年(公元五八四年)廢郡置州,平涼市屬原州。大業初又廢州置郡,平涼市屬平涼郡。 唐武德元年(公元六一八年)復置原州,治平高。天寶元年(公元七四二年)再改平涼郡,旋復為原州,平涼市屬原州。貞元七年(公元七九一年)涇原節度使劉昌築平涼城扼彈箏峽口,奠定今平涼市城址,距現在一千一百九十一年。憲宗元和四年(公元八零九年)移行渭州於平涼,平涼市廢。廣明初復陷吐蕃,中和四年收復為渭州治。 唐末,李茂貞據鳳翔稱岐王,渭州屬於岐,歷後梁。後唐明宗天成元年(公元九二六年)滅岐,渭州屬後唐。後唐清太二年(公元九三五年)以原平涼市的安國、耀武二鎮復置平涼市,屬涇州;後晉天福五年( 公元九四零年)改屬渭州。 宋代,仍為渭州治所,屬涇原路,為涇原路經略安撫使駐地,與西夏接壤,是當時的軍事重鎮;至大觀二年,共領涇州、原州、渭州、西安州、會州、德順軍、鎮戎軍、懷德軍等五州三軍,遂代涇州、原州成為這一地區的政治軍事中心。徽宗政和七年(公元一一一七年)置平涼軍,設節度使。 金代開六盤道,大定二十七年(公元一一八七年)始置平涼府,轄五縣,屬鳳翔路。平涼市為府治所。 元代仍以平涼為府,轄三縣,屬鞏昌總帥府,並潘原縣入平涼市,平涼市仍為府治所。自此,平涼市的轄境再未有大的變動。 明代的平涼府轄三州七縣,屬陝西布政使司關內道;平涼市仍為府治所。 明朝有平涼通判——油恭。 清初沿明制,屬陝西布政使司。康熙八年(公元一六六九年)改屬甘肅布政使司,平涼仍為府,府上設道:初為平慶涇固化道,同治末改為平慶涇固化鹽法兵備道,平涼縣為道、府治所。 一九一二年即民國元年廢府,仍設道。一九一三年改平慶涇固化道為隴東道,設觀察使;後改為涇原道,設道尹。一九二七年改設涇原區行政長,一九三五年改為甘肅省第二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平涼縣為道、署駐地。
一九四七年七月二十八日平涼解放,成立了平涼市人民政府。一九五零年由縣城內劃出城關和郊區另設平涼市。一九五八年十二月撤銷平涼、華亭兩縣併入平涼市。一九六一年十一月恢復華亭縣。一九六四年元月撤銷平涼市,恢復平涼縣。二零零二年九月,平涼撤地建市。

古文化遺址

平涼市境內現已發現舊石器時代遺址12處,除採集到石器外,還有人類頭骨化石及相伴的牛、馬、羊等動物化石,足以證明早在60萬年前轄境內即有人類活動。 大嶺上遺址1976年夏由劉玉林和何浩林在涇川縣太平鄉梅家窪嶺背後村首次發現一批石製品。後經多年調查清理,共發現石製品41件,其中典型的石器8件,有尖狀器、砍砸器、刮削器和一器多用的大尖狀器。總體上類型單調,製作粗糙,無規律可循,呈現出明顯的原始性。遺址地層斷面出露明顯,古土壤條帶清楚。石器存於第二層和第五層。據測定,第五層古土壤條帶地層時代約與藍田公王嶺地層相當,即距今約115萬年—65萬年,地質時代屬中更新世早期。迄今為止,系甘肅境內惟一的一處舊石器時代早期遺址。第二層約與北京猿人時代相近,距今約70萬年—23萬年,地質時代屬更新世中期。 牛角溝遺址1974年初,由劉玉林在涇川縣涇明鄉東莊村牛角溝發現一件打制精美的石球和兩件石片。後經著名考古學家賈蘭坡等專家親臨現場考察指導,於1975年初劉玉林在同一地點發現人類頭蓋骨化石和幾十件石器及中華鼢鼠、披毛犀、鹿、馬、牛等動物化石。人類頭骨化石僅存右額部一小片、右頂骨大部、較完整的石顳骨、枕骨的大部和左頂骨一小部。專家斷定為一“20歲左右的女性青年個體”,屬舊石器時代晚期智人,其人種特徵“與蒙古人種相符”,距今約3—5萬年,是甘肅境內第一個有人化石的遺址。 南峪溝遺址位於涇川縣飛雲鄉南峪村東200米處,系1976年發現,屬舊石器晚期遺址。發現的石器有石斧、石英、石片,並伴有馬、羊等動物化石7件。 雙堡子溝遺址位於莊浪縣南湖鎮雙堡子溝,1982年發現,後經1986年和1988年2次複查,在雜色粘土層中發現10多件石器,多為刮削器,其中一件白色石英岩製成的類似高背盤狀刮削器較為精細。中國《人類學學報》認為“其加工方法和形狀與甘肅東部的環縣劉家岔的石器接近”,系舊石器晚期遺址。伴隨石器出土的有披毛犀牛、牛角、羊角等化石。 長尾溝口遺址位於莊浪縣朱店鎮水洛河西岸長尾溝口。早在1955年即有發現,後經1986年、1988年兩次調查,在溝口兩側斷崖上採到石器;並於其剖面下方發現一脫層的人類頭骨化石。後在溝口右側黃土層下亦發現石器,兩處石器計20餘件,其中有白色石英岩製成的凹刃刮削器。遺址土樣經蘭州大學地理系實驗室測 定為距今27100±600年,脫層頭蓋骨鑑定為晚期智人。 石洞門遺址位於莊浪縣陽川鄉李家灣西北500米山坡上,1988年發現,屬仰韶文化遺存。面積約12萬平方米,文化層厚3米。遺蹟有粟窖一處,呈倒紡錘形,口徑1.2米,底徑2.5米,深1.8米,內有20厘米厚粟粒,已碳化。遺物有廟底溝類型彩陶罐、盆、碗、尖底瓶等,紋飾有勾葉圓點紋、夾砂乳燈紋等。1993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余家塬遺址位於莊浪縣南湖鎮北關村余家塬東南100米處。屬仰韶文化遺存,涵漢文化、宋文化。面積約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2米。暴露遺蹟有灰坑。出土遺物有廟底溝類型彩陶盆、缽、尖底瓶、罐及漢瓦、漢灰陶罐、宋碗、豆青瓷殘片和白瓷殘片。1993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魯家塬子遺址於崇信縣銅城鄉麻堡子村西南200米處,?河北岸的二級台地上,屬仰韶文化遺存。面積約2.9萬平方米,文化層距地表0.5—3米深。暴露遺蹟有袋形灰坑。遺物有半坡和廟底溝兩種類型的尖底瓶、缽、盆、罐、陶紡輪、刀、石斧、石環及彩陶片、紅陶殘片。紋飾有魚紋、幾何紋、寬頻紋、曲線紋、繩紋、附加堆紋。1993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梁坡遺址位於崇信縣錦屏鎮梁坡村西北100米處,?河北岸的二級台地上,屬仰韶文化和齊家文化遺存。面積約10萬平方米,文化層距地表1.8—4.4米深。遺蹟有灰坑、白灰面。遺物有半坡類型、廟底溝類型和齊家文化的缽、盆、尖底瓶、罐、石刀、石錛、石鏟、石斧、石鑿、石環及彩陶殘片、灰褐陶片等。紋飾有幾何紋、孤線圓點紋、粗繩紋、籃紋、錐刺紋。1993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蘇家台遺址位於崆峒區柳湖鄉王坪村吊莊20米處的台地上。1958年發現,屬仰韶文化兼有齊家文化和周文化遺存。面積約5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5—3米。遺蹟有灰坑、白灰面、灶。先後出土遺物有尖底瓶、碗、缽、杯、石斧、石刀、石錐、石球、石紡輪、骨椎及大量紅陶、灰陶、彩陶殘片等20多件。1963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番子坪遺址位於靜寧縣李店鄉深溝河西南岸的台地上。屬馬家窯文化和齊家文化遺存。面積約7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5—3米。遺蹟有灰坑、灶坑、陶窯、白灰面、墓葬。遺物有陶罐、陶瓶、陶鬲、陶缽,陶質多為細泥紅陶、夾砂灰陶、夾砂杜紅陶。遺址上分布有漢墓,清理髮掘4處,出土文物400餘件。1993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西山遺址位於靈台縣中台鎮許家溝村達溪河北岸二級台地上。屬仰韶文化、齊家文化和周代、秦代、漢代文化疊存。面積約2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5—3米。遺址的硬地面是一種近似混凝土的材料鋪就,表面青色、光硬,內含小石子,長度為20多米,厚為20—30厘米,是地面建築遺址。遺物有紅陶尖底瓶、紅陶黑彩缽、紅陶罐、紅陶繩紋瓮和繩紋罐、斷片及漢代灰陶罐、陶倉等。1993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西堡子山遺址位於靈台縣梁原鄉橫渠村,屬仰韶文化兼有齊家文化遺存。面積約12萬平方米,文化層厚2.5米以上。遺物有紅陶缽、尖底瓶殘件、刮削器、陶鈴、骨鏟、石斧、石錛、石鑿等,同時伴有秦、漢、唐、宋各代陶器出土。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蔣家咀遺址位於靈台縣百里鄉稔溝蔣家咀川台地。屬仰韶文化兼齊家文化遺存。面積約2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4米。遺蹟有灰坑、白灰面。遺物有細泥紅陶片、灰陶片、刮削器、磨製石器及紅陶盆、罐。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姚李遺址位於靈台縣獨店鎮姚李村,屬齊家文化遺存。面積約2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5—1.5米,距地表4至6米。遺蹟有袋狀灰坑、白灰面。遺物於地表可見,有泥質陶片、夾砂紅陶片、夾砂灰陶片和大量素麵灰陶片及蒜頭陶瓶、紅陶盆、鑽眼石斧、石鑿等。紋飾有籃紋、堆紋、細繩 紋。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草脈殿遺址位於靈台縣什字鎮草脈村,屬齊家文化遺存。面積約4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2.6米。遺蹟有袋狀灰坑、白灰面、半地穴居址、谷窖。谷窖底存有0.8米厚的穀粒及谷秸,已碳化。遺物有褐陶罐、灰陶折肩罐、殘骨針等。紋飾有繩紋、附加堆紋等。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川口柳家遺址位於莊浪縣水洛鄉川口柳家村東100米,水洛河東二級台地上,屬寺窪文化遺存。面積約2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6—0.8米,暴露遺蹟有灰坑。遺物有馬鞍口罐、鼎和銅尊、銅劍、殘戈、夾砂紅陶片、器物殘片,紋飾有素麵、附加堆紋、繩紋。1993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獅子窪遺址位於莊浪縣水洛鄉徐家下碾村西200米,屬寺窪文化遺存。面積約1萬平方米,遺址上大量分布寺窪文化墓葬,1981年經中國社科院考古所涇渭考古隊對獅子窪104座墓葬的發掘,清理出土遺物以陶器為多,有雙馬鞍口罐、齊口罐、五聯罐、白彩灰陶罐、黑彩紅陶罐。銅器有戈、矛、刀、鏃等。出土陪葬牛、馬、羊動物骨骸,並有松綠石、瑪瑙珠等飾物出土。1993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東溝遺址位於平涼市西二十公里安國鄉東溝,屬寺窪文化遺存。1958年由山洪沖刷致裸露而被發現。面積約1萬平方米,包括墓葬遺址和廟坪居住處遺址。內有伸肢仰臥的人骨架一具。遺物有紅陶罐、陶鬲、陶壺等陶器20餘種。另有銅鼎、銅鈴、銅戈和石刀、石斧及蚌泡、貝飾等遺物。1963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寺山上遺址位於崆峒區白水鎮白水村西南100米處。面積32萬平方米,文化層厚2—4米,有灰層、灰坑、白灰面遺蹟。出土遺物有較完整的陶器尖底瓶、缸、席紋印模,還有石丸、石錘及蚌飾品等。屬仰韶文化,兼含齊家文化。1963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安塬坪遺址位於崆峒區四十里舖鎮嵋峴村塬頭100米處,暴露遺蹟白灰面、灰坑、灶坑、火種坑等,地表有多種陶器(含彩陶)殘片,屬仰韶文化和齊家文化。1992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寺溝坪遺址位於靈台縣新開鄉寺溝坪。遺址長500餘米,東西寬300餘米,文化層厚1—3米。遺物有細泥紅陶鬲及細泥彩陶片和盆口沿、瓶頸等,屬仰韶文化。 周家坪遺址位於靈台縣梁原鄉景家莊村周家坪黑河南岸二級台地上。遺址面積4500平方米,文化層厚2—3米。出土遺物有新石器時代的細砂紅陶、夾砂紅陶、鬲口沿、罐口、缸底、骨錐等,同時有春秋時期的灰陶豆、陶簋、青銅車馬鑾鈴、戈、矛、錛、削、鏃以及三個大小有序的銅鼎和稀有文物銅柄鐵劍一把,屬齊家文化兼存周文化。 高家溝遺址位於靜寧縣葫蘆河、李店河、清水河三水交匯處的仁大鄉高家溝村南500米處的二級台地上,面積1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2.5米,暴露遺蹟有灰坑、灶坑、燒窯坑、火種坑、白灰面、墓葬。出土遺物有陶罐、瓶、盆、缽和石斧、石刀、蛋丸紡輪等。陶器多為素麵細泥紅陶、夾砂灰陶和彩陶,紋飾有籃紋、繩紋等。屬新石器時代廟底溝、馬家窯文化,兼含齊家文化和寺窪文化。 竇家坪遺址位於靜寧縣賈河鄉竇家坪村東250米處的河谷台地上,面積5.7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6—1.7米,暴露遺蹟有灰坑、灶坑、燒窯坑、墓葬。出土遺物有旋渦紋彩陶瓶、灰陶瓶、星月形堆積紋夾砂紅陶缸和石斧、玉鏟等。陶器多為繩紋素麵紅陶、彩陶等,屬齊家文化。 郭家塬遺址位於靜寧縣深溝河西岸深溝鄉上揚村南200米處,面積3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8—1.5米,暴露遺蹟有灰坑、灶坑、火種坑、白灰面等。出土遺物有素麵繩紋細泥紅陶、夾砂灰紅陶和多種紋飾的彩陶,且有一組廟底溝文化類型的陶盆、陶碗、陶杯等。屬新石器時代廟底溝文化和馬家窯文化,兼含齊家文化。 寺坪塬遺址位於莊浪縣水洛鎮東南部水洛南、北兩河交匯處三角地帶。1958年發現,面積6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8—1米,有大量袋狀灰坑、燒紅土居住面、灶坑等。1992年又發現一巨大灰坑,底徑8米、殘深6米。出土陶片顯示有寬頻紋缽、窄帶紋缽、勾葉圓點紋缽、弧線紋斂口罐、圓口變體魚紋盆、杯口尖底瓶、細泥紅陶直口缽,屬仰韶文化半坡類型。 吳家溝遺址位於莊浪縣朱店鎮吳家樂觀村北部。1958年發現,面積1.25萬平方米,文化遺蹟有大量灰坑、灰層及草拌泥居住面。地表遺留陶片顯示有細泥紅陶杯口附加堆紋尖底瓶、直口缽、斂口彩陶罐、平口沿彩陶盆、平口沿灰陶尖底瓶等。1971年出土一紅陶獸頭壺,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屬仰韶文化半坡類型。
姚家溝遺址位於崇信縣錦屏鎮關村西南60米處的?河南岸二級台地上。面積4.8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4—3米。斷層暴露有袋形灰坑和灰層。出土遺物有彩陶盆、紅陶缽、灰陶鬲、罐、釜、盂等。屬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兼有戰國時秦文化遺存。

教育情況

“抬頭見喜,舉步生風”。用這副傳統對聯來形容今日的平涼教育,大概是再也妥貼不過了。 今年年初,平涼衛校升專獲得成功,填補了平涼市高等教育的空白,緊接著,平涼師範的升專申報又提上議事日程;近日,省教育廳在莊浪召開了“兩基”攻堅現場會;不久,全省農村教育綜合改革暨縣級職教中心建設現場會又將在靜寧縣拉開帷幕。在平涼廣大城鄉,一處處排危建校工程投入使用,一幢幢教學樓工程又擺開戰場;這裡是鄉里的孩子用上了計算機,那裡是城裡的學校建起了寬頻網——零零總總的信息表明,平涼教育的思路寬了、方法活了、局面新了,平涼教育大發展的又一個黃金時代來臨了。 一、排危建成新校舍 近幾年,受人口基數、人口增長慣性的影響,校舍緊缺、危房劇增,已經成為制約平涼教育發展的一大“瓶頸”。這種難堪的現狀,與平涼人素有的尊師重教、崇尚文化的光榮傳統極不協調。平涼市委書記劉立軍曾經動情地說,“一想起有許多學生大雨里在危房中上課,我就睡不著覺。”正是基於這種憂患、這種責任,平涼市委、市政府決定把排危建校當做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突破基礎設施建設這一難點,並確定2002年為“排危建校年”。 領導的決心、教育部門的信心,還有社會各界凝聚起來的愛心,為負重爬坡、攻堅破難的平涼市排危建校工作注入了極大的活力。各縣區紛紛發揮籌資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通過財政投、部門幫、銀行貸、民眾捐、工隊墊等多種方式,有效地解決了資金短缺的問題。廣大幹部民眾集萬民之力、打排危建校硬仗的義舉確實令人感動,他們有的人捐出了生活費,有的人捐出了準備蓋房的材料,特別是一些在外地工作的平涼籍有志之士,情系教育事業,將贈款連同愛心一起寄給老家的孩子們。靈台籍人、蘭州新源置業責任公司總裁於新生先生,一次性捐資30萬元,再加上鎮村配套的18.3萬元,修建了一座全新的獨店鎮瓦玉新源國小。 殫精竭慮辦教育,含辛茹苦育兒女。去年,平涼市共安排排危建校學校616所,新建校舍面積達到26.3萬平方米,占計畫任務的146.07%。平涼人在排危建校工作上確實費了心思、花了資金、出了大力,乾成了多年想乾都沒有乾成的大事。前不久,楊詠中市長又與各縣區簽訂了2003年“排危建校”責任書,8.5萬平方米的校舍新建、改建工程已經在各地陸續鋪開。在平涼,“最漂亮的房子是學校,最先進的設施在課堂”這一景觀,已經成為平涼教育最具實力的得意之作。 二、網路開闢新天地 在地處關山深處的莊浪縣永寧中學,山裡的孩子們輕點滑鼠,就可以遨遊學海。大山遮不住他們渴求外界信息的眼睛,也擋不住他們享受先進教育資源的權利。這一切,都有賴於該校建成了微機室,開了山區學校信息技術教育的先河。 新一屆市委、市政府把信息化建設與工業化、農業產業化、城鎮化建設和發展非公有制經濟,並列為全市的五項重點工作。對信息化建設這一全新的命題,平涼教育界首先“破題”,全力謀劃這篇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的大文章。僅去年一年,全市共建成78所學校,82個微機室,配套微機2758台,分別占年初下達任務的141.8%、149.1%和167.2%,建成信息技術學校13個,建成教育衛星寬頻網站168個,新增開設微機課的學校90個。在全省率先建成省級示範性高中的平涼一中,信息化建設走在了全省的前列。該校幾年來共投資100萬元建成了一個跟讀式語音教室和兩個多媒體教室,建起了一個計算機區域網路、雙向電視教學網等多網合一的校園網路系統。現在全校共擁有教學微機145台,根據教學大綱要求開設了信息技術教育課。建成僅幾年時間的靜寧縣阿陽國小,一開始就步入了信息技術教育的高速公路,可謂出手不凡。該校已建成計算機微機教室2個,22個教學班都安裝上了計算機、VCD等現代化教學設備。作為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指揮中心”的市教育局,不僅成立了教育信息中心,而且還籌資近40萬元建成了局機關區域網路,完成了教育信息中心機房以及多功能視頻會議廳的安裝工程。到目前,全市共有175所學校建成了216個計算機教室,微機總數達到7195台,建成教育衛星寬頻網站180個,接受信息技術教育的學生達到12萬人,占中小學生總數的25%。
信息化為平涼教育安上了“順風耳”、“千里眼”。今年,又將向更高的層次、更寬的廣度大力推進---40所學校將建成微機室、100個教育寬頻網站將建成、平涼教育網站將投入使用······項目多多,亮點頻頻,信息化把平涼教育帶向了一個嶄新的發展空間。 三、改革打造新格局 作為平涼最早發展職業教育學校之一的平涼信息工程學校(原平涼技校)不斷調整思路,拓寬招生渠道,連續3年以來,該校每年畢業的電算會計等5個專業的400名學生,由於專業適應市場需求,學生素質好,全部到北京、廣州等地找到了理想的用武之地。目前,該校已經探索出一條成功的路子,幼教、普教、職教、成教諧調發展的良好格局已初步形成。去年,平涼市各類職業學校招生7318人,與普高招生之比達到0.37:1,職教、成教撐起平涼教育的“半壁江山”。這是改革的成果,也是發展的必然出路。同時,為了最佳化教育資源,提高整體水平和辦學效益,平涼市結合農村稅費改革和省上的有關規定,按照“國小就近入學,國中相對集中,高中擴大規模”的要求,對全市普通中國小布局進行了合理調整。去年全市共撤併55所國小,增辦2所國中。社會力量辦學取得了較大進展,有3所私立學校破土出芽。普通高中的建辦,更為平涼社會各界所矚目。今年,平涼一中和涇川、靈台、崇信、莊浪5所一中將改辦普通高級中學,其他縣一中力爭改辦成普通高中。平涼市還從滿足廣大學生和家長的需求與願望出發,今年將繼續盡最大努力擴大招生,預計將完成普通高中1萬人的招生任務。關於平涼城區學校布局問題,已經引起教育行政部門和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市、區兩級已開始研究解決,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平涼城區中國小入學難的問題會得到一個滿意的解決。 平涼教育,正藉助天時、地利、人和的好機緣,健步邁向新天地。

軍事地理

平涼自古為屏障三秦、控馭五原之重鎮,是中原通往西域和古絲綢之路北線東端的交通和軍事要衝,不僅是西北地區的公路樞紐,而且是歐亞大陸橋第二通道的重要中轉站。 平涼一直是歷代以來的軍事重鎮,原因在於:第一、平涼是俯控關中的戰略制高點。平涼川是黃土高原,關中是平原,當中無險可守,平涼有居高臨下的優勢。從平涼看下來,寶雞到西安這個扇面都在攻擊範圍內,如虎口之肉。所以,如果不能控制平涼的話,關中的安全就沒有任何保障。第二,平涼是扼守西北的鎖鑰。關中,隴西,銀川河套是西北三個重要戰略區,呈扇形分布於平涼周圍,平涼正好處於扇柄位置:——左控關中之腹心;——右拊隴西之背,雖隔六盤山,但並不險峻,不難翻越,一出六盤山,就兵臨天水城下,威脅蘭州,可以切斷西北和內地的聯繫;——向西北劍指河套之側翼;——向東可以通過陝北和河東取得聯繫。而平涼川本身是一塊有居民有農業的平地,可以就地取食,所以也是良好的屯兵之所。因此,平涼成為西北軍事要地,歷代的用兵之所,歷史上在這裡發生過無數的爭奪。不過他的最主要作用還是控制關中,和關中的聯繫也最多最方便,所以應該和關中西部合在一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