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山王母宮

回山王母宮被譽為“天下王母第一宮”。 古籍載,“回”者,西王母俗名,如是,回山者乃西王母之山。 西王母大殿為王母宮的主殿。

簡介

名稱由來

回山王母宮被譽為“天下王母第一宮”。
回山王母宮位於中國絲綢古道甘肅涇川縣城以西一華里處,涇汭二河交匯之地的回山之上。
回山又稱王母宮山,是西王母文化發祥地和祖廟所在地。
古籍載,“回”者,西王母俗名,如是,回山者乃西王母之山。
穆天子來回山拜謁西王母時,手植古槐一棵,名“降真樹”,並題“西王母之山”。
回山,猶如一座美麗的金字塔,側看則顯西方白虎之相,神奇之中,象徵著古西部先民對虎的圖騰崇拜,與華夏民族崇拜龍的圖騰一樣,遙相對應。
回山背依天池,面臨高峰、夸父峰,左帶涇水,右繞汭河,環抱瑤池,兩河交匯於其下,山環水繞,古蒼翠青,交相輝映,又如蒼龍飲水,地理文脈堪絕。

始建年代

回山王母宮始建於漢武帝元封二年,宋初、明嘉靖年間曾兩次重修,清同治三年毀於兵燹,現留有宋初重修碑石一通。

現狀

政府基於保護西王母遺蹟,宏揚民族文化,發展旅遊業出發,1992年4月成立重修涇川回山王母宮經理會,並公告海內外,籌資募捐,在社會各界人士、特別是台灣西王母信眾的鼎力資助下,經過十年努力,一期工程西王母大殿、配殿、三座天門、天梯、回屋等於1994年10月竣工,開放遊覽。二期工程,東王公大殿、三清殿、瑤池、天池等整體修復回山王母宮原貌。

文保新建

西王母大殿

西王母大殿為王母宮的主殿。於1992年農曆7月18月奠基重修,1994年農曆9月12日竣工開光。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仿明清古建築風格,斗拱梁枋,明柱迴廊,月台圍欄,外形噴砂,整座殿似漢白玉雕塑而成,建築面積約360平方米,殿內藻井、梁枋、天花等採用金龍和璽彩繪。主神塑像西王母,高4.6米,左旁站立武像為白虎使者,右旁站立文像為青鳥使者。神龕背牆圖案為西華天地,表現古西部山水,花草、樹木、牛羊等風光畫面。南北山牆兩幅壁畫採用工筆重彩繪製,分別表述有關西王母的六段傳說故事。北牆壁畫由西向東依次為:射日奔月、降臨漢宮、瑤池宴會;南牆壁畫由西向東依為:送疆域圖、蚩尤之戰、派使獻玉。

東王公大殿

東王公大殿為王母宮主殿,1995年農曆7月18日奠基重修,1999年7月18日竣工開光,仿明清風格,建築面積360平方米,與西王母大殿相迎而立,主神塑像東王公、又號玉皇,高4.6米,金童玉女兩旁侍立,神龕背牆圖案為東華天地,表現東方日出的地方,南北牆壁畫分別為木公初形,石室相會,金母誕生,金童傳書,王公其人,玉女投壺。

配殿

左殿為三皇殿、周穆王廟。
右殿為五帝殿、漢武帝廟。

回屋

回屋是西母居住的地方。1993年9月12日,台灣三重市鳳德玉寶殿一行30餘人朝拜西王母於回屋,拍得顯靈聖像,翌年同日,殿主黃雪香女士偕師兄妹四十人專程恭送顯靈聖像至回屋。回屋內“回中降西王母處”大型石崖壁畫表述《山海經》中記憶載的西王母原始形象,“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獸嘯,蓬髮戴勝”,有青鳥侍衛,左有周穆王乘八駿拜謁王母,右有王母駕臨漢宮賜武帝蟠桃等傳說畫面。

瑤池

瑤池位於回山南麓,是傳說中西王母舉辦蟠桃會、宴群仙的地方。西王母也曾在此設宴款待過周穆王這位人間君主。這裡環境幽雅,綠樹成蔭,水從石隙浸出,流向汭河,形成瑤池溝流域自然風景區,拾級而上,曲逕入幽,奇花異草,美不勝數。特別是“夜月亭”更具特色,古時就已成為涇州八景之一,從古至今,這裡一直是文人墨客、遊人志士吟詩揮毫、觀景賞月之地。過去,這裡殿宇林立,亭台樓閣座落有致,隨著歲月的流失,現僅存子孫宮一座。2004年初,當地政府基於弘揚文化,發展旅遊產業,撥款400多萬元,以充分體現瑤池西王母文化和水文化為主題,建成明清園林式風格人間仙境的朝聖地為目的,進行了大力開發,目前已初步實施了景區綠化,路網等工程,計畫建成聖水池、過水殿、十二重玉樓等主體工程。

王母宮石窟

王母宮石窟位於回山前回屋旁,開鑿於北魏永平三年(公元510年)。王母宮石窟為方形中心柱窟,窟高12米,深約11米,繞中心柱一周約21米。中心柱的四面及窟壁的三面均雕刻有石造像和裝飾物,有馱寶塔的白象、千佛、力士以及眾菩薩等。入窟正面雕刻有坐佛一尊,高約4米,為唐代石胎泥塑,坐像後壁的飛天為北魏作品。窟內壁有造像三層,共約200餘尊佛像。中心柱南、北兩面有釋迦、多寶對坐說法像和一佛二菩薩像。第二層造像多為後期塑像,有不少浮雕為北魏所作。第三層風化嚴重,但仍保持著北魏風格,特別是中心柱北面的一尊佛像特別精美。窟外有三層依山樓閣,雄偉壯觀。
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碑坊

碑坊在王母宮石窟旁,收藏古涇州26塊石碑。其中有一塊刻有涇州八景詩之碑,工筆剛勁秀麗,堪稱一絕。最為珍貴者,當屬碑室內收藏的三通碑石,其一為宋天聖三年重修回山王母宮頌碑,記載有關西王母的事跡,為宋代翰林大學士陶谷奉旨撰文,上官伈書丹;其二為南石窟寺之碑,記載北魏永平三年奚康生開鑿南石窟的經過,雕有二龍戲珠的碑首現存北京大學;其三為鎮海寺蒙文碑,用巴思八問記載元世祖忽必烈下諭保護涇州華嚴海寺和水泉禪寺的聖旨以及佛教徒必須遵守的律令。
這三通碑石分別為國家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地位

王母宮是唯一有翔實歷史記載的西王母發祥地。《史記》載,周穆王西征犬戎到涇河上游,在回山瑤池會見西王母,穆王惜別時曾勒石題“西王母之山”,唐代大詩人李商隱因此留下了“瑤池阿母綺窗開,黃竹歌聲動地哀;八駿日行三萬里,穆王何事不重來?”的傳世詩篇。漢武帝西巡時,於七夕之時在涇川瑤池與王母相會,有幸品嘗了王母娘娘的仙桃。
在1999年涇川召開的海內外西王母民俗文化(神話)學術研討會上,專家一致認為,西王母是中華民族的始祖,她是中華民族的女神、美神。涇川地處西王母部族生存的地域中心,是西王母文化發祥地,涇川王母宮是中國最早、最大的西王母祖廟,距今已有2100多年歷史。
1999年,被國際亞細亞民俗學會授予“國家重點民俗文化景區”稱號,2002年中華世紀壇取土儀式上被定名為“中華西王母祖祠”,2006年被評定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2009年被評定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