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跳疽

環跳疽

疽毒是指發於髖部環跳穴者稱為環跳疽,又名貼骨疽,縮腳疽。正當於現代醫學的急生化膿性髖關節炎。中醫文獻中把生於膝部的叫疵疽,生於足踝部的叫足踝疽,生於肩部的叫肩中疽,生於肘部的叫肘疽,生於腕部的叫兌疽。病名雖不一,但均屬關節間的急性化膿性疾病。

基本信息

概念

疽之生於環跳穴關節部)部位,故名。

病理

其病因病理與「附骨疽」相同。 初起寒熱,髖關節部漫腫隱痛,皮色不變,繼則疼痛加劇,難屈伸,部漸漸外突,大腿略向外翻;約一至三個月左右,皮色微紅,持 續壯熱,為內已成膿之徵,潰後膿水清稀,不易收口,治療不當或繼續發展,則該側下肢每成殘廢。類於髖關節結核病

病理

本病病因病理基本同附骨疽,也可由附近外傷染毒或由附骨疽直接蔓延而來。其臨床特點是好發於兒童,男多於女,局部漫腫疼痛,影響關節屈伸活動,潰膿後難以收斂,易造成殘廢。

症狀

乾性壞疽、下肢濕性壞疽、壞疽膿皮、足部壞疽、濕性壞疽
1、初起惡寒發熱,髖關節處筋骨隱痛,皮色不變,繼則疼痛加劇,不能屈動,臀部外突,在腳略向外翻。
2、中期皮膚焮熱,皮色微紅,疼痛,漫腫上延腰胯,下及大腿,壯熱持續,按之有波動感者,為內膿已成。化膿期在得病後1~3個月之間。
3、潰後出膿黃稠,若損骨則收口不易,愈後多成殘廢。

鑑別診斷

本病需與髂窩流注及髖關節流痰相鑑別。髂窩流注患肢不能伸直,大腿略向內翻,愈後不會造成殘廢。髖關節流痰初起局部症狀和全身症狀均不明顯,化膿期約在得病後半年至1年,潰後膿液中夾有絮狀物質。

本病的臨床表現取決於病邪之輕重及骨、關節受損的程度。早期階段多無明顯全身症狀,髖部漫腫、微痛,觸之不甚熱,患側屈曲不能伸直,是為邪阻局部,經絡氣血郁滯不通所致。醫學教育網整理隨著病情發展,上述症狀逐漸加重,髖部疼痛徹骨,不能活動,局部可出現紅腫熱及壓痛,甚有應指感。如兼見高熱,或寒熱起伏,則為熱盛肉腐,有化膿的可能。

併發症

若治之失時,則有壞骨的可能,可出現患肢僵損、脫臼,每致殘廢。治療以清熱解毒,和營化濕為主。
濕熱證[證見]發病較快,髖部紅腫熱及壓痛,患肢屈不而伸,甚者因髖關節滲液而有應指感,兼見寒熱起伏或高熱難退。舌苔黃膩,脈滑數。

預防

1、飲食療法參照“附骨疽”飲食療法。
2、灸法潰後瘡口紫暗者,可以隔附子餅灸之,餅乾換置,每日1次,灸2~3餅
3、預防調護在初起時即宜局部夾板固定或皮膚牽引,以減少疼痛並可防止畸形。 

治療

治法

清熱化濕,和營解毒。

方藥及其他療法

1、主方:五神湯(鄒岳《外科真詮》)加味處方:茯苓15克,金銀花15克,牛膝12克,車前子9克(包煎),紫花地丁9克,蒼朮9克,黃柏9克,薏苡仁15克,赤芍9克,防己12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

時而跳痛,內膿將成者,加穿山甲9克、皂角刺9克。高熱不退者,加生石膏30克(打碎),水牛角30克(剉末先煎)。

2、中成藥參照“附骨疽”濕熱郁滯證中成藥。

3、單方驗方:血藤粉(唐澤銀《廣西中醫藥》1989.1)

處方:血藤根、葉粉各20克,蜂蠟100克。將蜂蠟裝入缸內,置火上熔化,摻入血藤粉,攪勻,離火,趁熱未凝固時捏作厚1厘米與瘡面大小形狀相當的餅塊,覆蓋瘡面上,每日1次。

陰寒證[證見]髖部漫腫,皮色不變或色白,局部微熱,患肢屈曲而不能伸直,形寒怕冷,疼痛夜晚尤甚。舌淡苔白,脈沉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