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焦慮

環境焦慮

環境焦慮,是因環境污染問題引發的公眾焦慮心理。特別是因霧霾停課引發的各種“糾結”正在成為教育乃至整個社會面臨的新難題,並已成為家長的新焦慮。霧霾停課帶來的家長焦慮,表面上看是極端天氣引出的教育新話題,而實際上反映出我國教育存在的深層次問題,很難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式加以消除。

表現

環境焦慮環境焦慮
2013年1月,中國中東部地區輪番遭遇霧霾籠罩,頻頻傳出的PM2.5“爆表”、醫院激增的呼吸系統病患,霧霾中檢出危險有機物,對於憧憬“美麗中國”的人來說,揮之不去的霧霾可謂是當頭一棒。灰霾的城市街頭,樣式各異的口罩讓人們不禁想起10年前的“非典”疫情。

2015年12月,霧霾來襲,關心孩子健康、防霾心急的上海黃浦區某國小的部分家長,想自掏腰包,為孩子所在的教室里安裝空氣淨化器。然而,家長的這一提議,卻遭到校方的拒絕。理由是,類似做法,沒有先例,而且如允許個別班級家長自費為教室安裝空氣淨化器,會引起其他班級的攀比心理,校方比較難處理。

2015年12月21日,北京市各中國小和幼稚園再度迎來停課日。這是繼12月8日北京首次啟動空氣重污染紅色預警措施後,當月第二次發布停課指令。“學校停課後,誰來管孩子?”已成為家長的新焦慮。

原因

家長的霧霾停課焦慮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這么停課下去,影響孩子的學習怎么辦?”二是“自己要上班,孩子停課在家,根本沒人照顧,誰來管孩子?”

前一個問題,來自於基礎教育的應試教育,不要說連續停多天課,就是停一兩天課,學校和家長都會覺得對學生學習影響巨大,在當前的應試教育環境中,學生們是兩眼一睜,就開始競爭,每天在學校加班加點學習,一旦停課,家長很擔心很多課程就拉下。而如果學校教育,並不是就進行知識教育,或者知識教育只占其中一部分內容,其他時間用於其他教育活動,那么,家長的焦慮感就不會這么強。

後一個問題,也是一個提及多年,卻一直未解的老問題。近年來,每到寒暑假,都會有媒體報導,由於父母上班,孩子無處可去,要么被關在家裡,要么被父母帶去辦公室(但不是長久之計),要么送孩子到培訓班,有的孩子甚至被稱為“假期孤兒”,四處遊蕩,結果安全隱患大增。對此,輿論稱呼籲要發揮社區教育的作用,由社會給放假在家的孩子提供活動場所(如圖書館、體育活動室),並組織教育活動,可是,回響呼籲的社區寥寥。政府部門並不重視社區教育,社區要開展針對青少年的教育也無能為力。霧霾停課引發家長擔憂,這和學生放暑假無處可去是同樣的問題。如果這一問題不解決,家長是情願讓孩子去上學的,因為如果不上學,有的家長為學習和安全起見,會把孩子送去培訓機構,而送去培訓機構和去學校上學,不是同樣受污染天氣影響嗎。

觀點

環境焦慮環境焦慮
對於緊張孩子健康的家長,人們會報以同情或者覺得矯情。同情是因為,環境問題是普遍的,不僅這些家長的孩子在遭受惡劣環境的影響,其他的孩子也同樣如此,他們沒有更皮實也沒有辦法“獨善其身”。覺得矯情是因為,既然問題是普遍的,既然其他的孩子可以忍受惡劣的環境,這些家長的孩子自然也能夠。如果每個家長都如此,學校豈不是成為了各種淨化環境和預防污染設備的“展覽會”。

不管這些家長的想法是否異想天開,或者沒有顧及到學校的特殊性以及學校的感受,他們的心情都是可以理解的,而且應該被尊重——對於污染問題的焦慮是一種本能,對於污染的預防是一種自救。[1]

應對

環境焦慮環境焦慮
面對普遍的環境污染,一方面,我們抱怨環境變差污染嚴重,但另一方面我們似乎把環境污染當成是一種調侃的對象,缺少嚴肅的思考和積極的應對。有人會說,環境污染是個複雜的系統性問題,作為個體有什麼力量去解決。所以焦慮不如調侃。畢竟,以調侃的姿態面對污染問題還可以保持一種樂觀的形象。可問題是,環境污染是真實的嚴重的,即便調侃的姿態讓人感覺到表面的樂觀,實質的傷害還是無法避免。此時,所謂的調侃和樂觀只能是一種逃避

與這種麻木的樂觀相比,個體的焦慮應該被理解。至少,這種個體焦慮中包含著對問題的重視,以及積極自救的意識。如果這種焦慮不能恰當地釋放和被引導,就容易引發其他的社會問題。這就需要理性客觀地看待這種焦慮,並通過有效的途徑來釋放、引導這種焦慮。如此,人們才能對環境污染的治理充滿信心,才能積聚積極應對治理環境污染的勇氣。

具體地說,這種途徑應該是一種議題設定——當個體感覺到焦慮時,這種焦慮匯集起來構成了輿情;這種輿情給社會、媒體、政府設定了議題,這種真實的議題推動了環境問題的解決。如果輿情不能被打撈,並成為真實的議題,輿情就會出現積鬱或轉移,甚至演變成為破壞性的能量。同時,這種途徑應該是一種具體的制度——當環境問題擺上議程後,制度的框架和應對措施是存在的,相關的法律法規應該是完善的,治理的時間表和路徑圖應該是具體的。理想的情形是,即便再嚴重的環境問題,只要納入了制度解決的軌道,都可以迎刃而解。

環境污染已經成為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和必須解決的難題。即便正視這種問題有時會產生無力感,解決這種難題有時會產生挫折感,我們依然需要去面對和解決,並時刻保持痛感與韌性。因為,這是我們生活的環境,我們根本無處可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