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尼特彗星

班尼特彗星

班尼特彗星(C/1969 Y1)為長周期彗星,由約翰·班尼特(John Caister Bennett)於1969年12月28日所發現,當時彗星距離太陽約有2天文單位(AU)。1970年3月20日彗星通過近日點,3月26日彗星最接近地球,從2月上旬一直到5月中旬都可以用肉眼直接觀測彗星,彗星最大亮度約為0等[1]。班尼特彗星最後一次被觀察到是在1971年2月27日。

簡介

名稱: 班尼特彗星

班尼特彗星尼特彗星

英文名:BENNETT

曆元1970年4月4日

離心率(e)0.9962

半主軸(a)141AU

近日點(q)0.538AU

遠日點(Q)109AU

軌道周期(P)1678years

軌道傾角(i)90.0°

上次通過近日點1970年3月20日

下次通過近日點N/A

詳細介紹

從2月起肉眼可見,直到5月中旬。1970年3月20日過近日點。這顆明亮的拖著長尾的彗星,被許多人認為是20世紀最美麗的彗星之一。發現時位於極南方的天空。2月份的第一周內,亮度5等,彗尾長1度。月底時,亮度3.5等,彗尾長2度。三月中旬,亮度達到1等,彗尾超過10度長。3月底,經過寶瓶座和飛馬座,成為北半球黎明夜空中的迷人天體,亮度0等,距離太陽相當遠。通過望遠鏡可以觀測到從彗核中噴射出的明亮物質形成了奇特的螺鏇狀噴流。4月的第二周,亮度1到2等,拖出兩條彗尾,最長的延伸達20度。月底時,亮度3等,位於仙后座,成為拱極天體,整夜可見。五月初,彗頭亮度4等,但彗尾仍有10到15度長。5月20日左右從肉眼中消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