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淚

珠江淚

珠江淚是粵語黑白時裝文藝悲劇,南國影業出品。本片的編劇、導演、演員和攝影都有很高的藝術水準,是現實主義粵語片一個正確、堅實、全新的起點,給未來的創作開闢了道路,是革命性的代表作。它是粵語電影的高峰。本片1957年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的榮譽獎。本片十分賣應,是當年上半年十大賣座電影的第一位。本片帶鄉土氣息的生動活潑的語言,南方特色的小老百姓的生活和痛苦以及被壓迫者的寫照,都被表現得栩栩如生。本片獲文化部1949一1955年優秀影片榮譽獎。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電影片名
珠江淚
影片類型
劇情
片長
110 min
國家/地區
中國香港
對白語言
粵語
色彩
黑白
製作公司
南國影片公司
年份
1950年

演職員表

導演 Director
王為一 Weiyi Wang
編劇 Writer
陳殘雲 Tsanyun Chen
演員 Actor
張瑛 Ying Cheung
李清 Qing Li
馬孟平 Mengping Ma
王辛 Xin Wang
製作人 Produced by
蔡楚生 Chusheng Cai .....監製

劇情介紹

官仔貴(張瑛)是鄉間惡霸,抗日戰爭時是漢奸,戰後賄賂官員,成為“清鄉大隊長”。農民大牛(李清)和阿雞(馬孟平)被官仔貴逼迫交租,連禾稻也保不住。大牛的妻子牛嫂(王辛)向官仔貴哀求,官仔貴垂涎其美色,跟鄉長串通讓大牛和阿雞去當兵。兩人逃到廣州謀生。官仔貴要強暴牛嫂,牛嫂掙扎逃到廣州,牛嫂為鴇母肥婆三當小工。官仔貴在鄉間被游擊隊擊潰,逃到廣州,在肥婆三處狎妓,看見了牛嫂,他設下奸計讓牛嫂被強姦。大牛和阿雞經過千辛萬苦找到牛嫂,知道了牛嫂的經歷,大牛大怒。後來,大牛平息下來。他們要回家鄉,準備乘船離開。在碼頭,官仔貴與肥婆三趕到,雙方大戰,大牛獲勝。他們終於返鄉。

影片評價

本片是粵語黑白時裝文藝悲劇,南國影業出品。本片的編劇、導演、演員和攝影都有很高的藝術水準,是現實主義粵語片一個正確、堅實、全新的起點,給未來的創作開闢了道路,是革命性的代表作。它是粵語電影的高峰。本片1957年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的榮譽獎。本片十分賣應,是當年上半年十大賣座電影的第一位。本片帶鄉土氣息的生動活潑的語言,南方特色的小老百姓的生活和痛苦以及被壓迫者的寫照,都被表現得栩栩如生。
本片獲文化部1949一1955年優秀影片榮譽獎。

幕後故事

《珠江淚》一鳴驚人
1945年8月,抗日戰爭終於勝利了,王為一在歷盡戰亂和人生磨難的雙重煉獄之後,更加以飽滿的創作激情投入到自己用生命換來的話劇和電影藝術事業,他加入到由中共地下黨直接領導的“左翼”崑崙影業公司。
1947年,著名導演史東山編導的《八千里路雲和月》,正是以王為一等參加的演出隊遠行跋涉的那段艱苦生活為藍本進行創作拍攝的故事片。影片由著名演員白楊、陶金主演,王為一自身曾經經歷過這段往事,他再度被恩師定為該片副導演。
1948年,王為一與患難摯友徐韜聯合執導了由歐陽予倩編劇,吳蔚雲攝影,趙丹、王人美、鳳子、蘇繪主演的《關不住的春光》,影片描寫了一個知識女性由錯誤的婚姻造成的人生痛苦,最終堅強地認識自我並與丈夫毅然決裂的故事。這也是王為一、徐韜、趙丹三個患難與共的好友唯一的一部銀幕合作。王為一在“崑崙影業公司”又參加了兩部進步影片《希望在人間》和《麗人行》的拍攝。王為一在這兩部都是描寫中國人民英勇抗擊日寇鬥爭事跡的影片中,扮演了凶神惡煞的日本頭目的反派角色,這對親身經歷抗戰、無比憎恨日本侵略者的王為一來說,又是一次階級感情與出演角色極大反差的挑戰。
1948年下半年,人民解放戰爭的局勢開始了大轉折,根據當時戰事的轉機,電影戰線將大批撤離上海,南下香港。陽翰笙、蔡楚生、歐陽予倩、於伶、史東山、張駿祥、白楊、柯靈、舒繡文、王為一等都先後到達香港,會同原來在香港傾向進步的電影工作者一起,開展了香港的進步電影運動,為人民解放戰爭的全面勝利在電影藝術事業上做出貢獻。
1949年夏,“南國”影業公司完成了兩部粵語片:《珠江淚》、《羊城恨史》和一部國語片《冬去春來》。王為一首次獨立執導的《珠江淚》,由廣東著名劇作家陳殘雲編劇,這部影片從拍攝到公映與當時的社會現實、時事環境非常適時。影片在創作過程中,曾得到著名電影導演蔡楚生的許多幫助,同年10月中旬,廣州解放,攝製組即趕到廣州,在許多地方進行了實景拍攝。影片的故事發生在抗日戰爭勝利後不久的廣東珠江岸邊的一個農村,一對農民夫妻在苦難歲月里的離合悲歡,這是一部以解放前夕國民黨統治區經濟矛盾和尖銳鬥爭為內容的影片,通過農民在地主迫害之下的種種不幸,反映了廣大人民渴望解放的迫切要求。影片現實主義的風格,再加上環境氣氛的出色渲染,那廣州特有的橫街、窄巷、獅鼓、小食擔、沿途賣唱的盲女、珠江河面上的帆影、海珠橋旁的人流、還有碼頭上停泊的航船,都是那樣的富有南國風情和廣州特色。《珠江淚》的藝術成就,奠定了王為一以“南國特色”見長的導演風格的基礎。
粵語片通過大獲成功的《珠江淚》之後,接著,又有以撰寫小說《蝦球傳》而聞名的廣東著名劇作家黃谷柳編劇的《羊城恨史》、秦劍也編導兼一拍攝了《滿江紅》。這幾部進步的、且有一定藝術成就的粵語片與一大批較為優秀的國語片的出現,使以往良莠不齊、質量低下的香港影片,得以有明顯的起色和改觀,這一積極的推動作用,使香港電影事業更好地朝著正確、健康、高水平、藝術化的軌道上前進和發展起來。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是《珠江淚》的現實主義表現風格和濃郁的南國風情,為當年的香港電影增添了一筆濃彩重抹的亮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