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錫桐起義

王錫桐起義

王錫桐起義,史稱寧海教案,指的是發生於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八月十二日至清光緒三十年四月間,由寧海大里村人王錫桐(時為大里村村塾執教)領導的,以反教會黨「伏虎會」為骨幹力量,並團結廣大愛國人士和信教民眾而發動的主觀反對天主教反動勢力和外國侵略勢力,客觀對清朝反動統治形成衝擊的起義運動。清鹹豐後期,跟隨西方軍事、經濟侵略的腳步,打著平等愛人的虛偽旗號的西方天主教反動勢力大舉向中國沿海與內地進行滲透,並與中國封建勢力相互勾結,大肆壓榨剝削中國人民,激發了尖銳的民教矛盾,此次起義即發生在這個時期。

歷史背景

清鹹豐(1850~1861)以後,寧波地區的法國天主教會,勾結官府,在寧海廣建教堂,發展教徒,擴大教會勢力。教民依仗教會,為非作歹。出現旱災之時,教會教徒在鋤桿上掛「十」字架,就可搶先放水灌田。城內天主堂司鐸王巨川(王加團),在南校場圈地兩百畝占為己有,民眾上告縣衙,公堂傳審,王巨川昂首站立,而百姓則匍匐下跪,知縣袒護教徒,竟判圈地有效。民眾仇教積怨,日益深重。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四月五日,大里教民王品松與妻劉根香,輪到祀田而不司祭典,並稱「只拜天主,不拜祖宗」。其叔王定錫憤而摑之。次日,劉根香上城哭告吳神甫。吳神甫逼迫知縣葉紉蘭派四名差役隨一名教士(坐轎)持「火籤」至大里捕捉。是時,執教於村塾的秀才王錫桐挺身而出,折斷火籤,搗毀轎子,並仗義執言說:「叔伯打侄子有何了不得?縣衙竟以火籤抓人,無乃太過!」為免累鄉里,王錫桐隨至縣衙評理。葉紉蘭將錫桐軟禁於縣學,並捕王定錫入獄,後屈死獄中。六月,王錫桐獲釋返大里後,創立反教會黨「伏虎會」,率眾毀中胡教堂,懲罰劇惡教民,為鄉民伸冤。浙東主教趙保祿聞訊,指控葉紉蘭辦事不力,逼迫浙江巡撫將葉紉蘭撤職,改派孫啟泰為寧海知縣。

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孫啟泰上任伊始,即率士兵數十人至大里緝拿王錫桐。王錫桐聞訊後已先逃出。四月五日,王錫桐回大里祭祖,教會派六人暗殺王,未成。伏虎會員再次燒毀重建的中胡教堂。六月,孫啟泰誘逮王錫桐入獄。時傳王錫桐不日將處斬,塑佛匠陳阿三獲悉,連夜趕至大里報警。當夜,王錫桐妻子陳茂英率眾鳴鑼進城,沿途農民負鋤加入,翌晨至城已達數千人。孫啟泰越牆潛逃,民眾打翻縣衙公堂,救出王錫桐及在押難友。事後,法國駐上海總領事勒泰出面干涉,逼迫孫啟泰交出王錫桐。並改派朱國光為寧海神甫。七月,孫啟泰赴大里捕錫桐無著,火焚大里部分民房後即辭職,由程雲驥代理知縣。程一味媚教,朱國光驕橫跋扈,天主教徒更見猖狂。縣署中人見天主教士,無不側面而輕足。朱國光給教士嚴仁傑、羅仁壽、王巨川、麻愛經各執「札諭」一道,橫行鄉里,尋釁滋事.民眾恨之入骨,稱之為「閻(嚴)羅王,魔(麻)頭鬼」。王品松夫婦成為朱國光的座上賓,作惡尤甚。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夏秋,伏虎會員請回杭嘉湖一帶活動的王錫桐商議起義反教。提出「打倒天主教,活捉朱國光,先殺閻羅王,後斬魔頭鬼」的口號,制定不侵犯官府,不盲目排外,爭取官府和耶穌教會中立的鬥爭策略。暗中購置武器,派員去海游聯絡章韶、去桑洲白岩寺約請禮釋和尚等志士,共舉反教大事。此事被王品松夫婦發覺。錫桐當機立斷,派兒子王幼生等殺死王品松,扣押劉根香。王錫桐親率伏虎會員三四十人,出擊深圳、長洋,回戈中胡、溪邊,打擊大里周圍教會勢力,以絕後顧之憂。

起義過程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八月十二日,奉化董李的董一兆、海游的葉崇涓(秀明)、白岩寺的章高成、里岙的竺才金等人率四百餘人至大里。當日下午,即在伏虎山麓豎起中書「王」字,旁有「滅天主,保清朝」字樣的白色大旗,王錫桐宣讀「滅洋保國」文告,並斬劉根香以祭旗,宣布正式起義。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八月十三凌晨,一支以農民為主體,有手工業者、商人、鄉紳、僧侶等參加的起義隊伍從大里向縣城進發,王錫桐騎馬先行。附近事先已有組織的民眾,紛紛攜帶土銃、刀槍、鋤頭、棍棒加入隊伍。至提樹嶺,寧波參將周友勝約會王錫桐,要求談判,並提出「如不進城,願賞銀數千兩」。王錫桐憤怒回答說:「城可不攻,銀兩不要,必須將朱國光、嚴仁傑、羅仁壽、王巨川、麻愛經五人之頭送來。」談判未成。中午,冠莊潘品山等鄉紳奉香設宴,款待義軍。午後至城,人幾近萬,威勢大震。

入城之後,王錫桐坐鎮城隍廟指揮。一面揭露天主教二十條罪狀,宣傳起義宗旨,張貼「安民告示」:一、官府為民父母,毋許唾罵,如違立斬;二、監禁系王法所在,毋許喧動,如違立斬;三、當鋪官商以義為利,毋許擅入,如違立斬;四、買賣須現錢交易,毋許貪賤廝鬧,如違重責;五、抄滅教堂,為民除害,如有藏匿劇惡教徒者,一體同罪;六、耶穌無事,毋許倚眾侵凌,違者斬。一面按計畫分頭出擊,竺才金率領一支隊伍攻天主堂,找不到朱國光,即火焚教堂。葉崇涓領隊搜捕嚴仁傑、羅仁壽、王巨川,無著,並燒毀教首房舍。其後,朱國光在生泰煙店閣樓上被「飛毛腿」劉望來抓獲,王命陳阿三等押至南校場處死示眾。次日,斬首羅仁壽於黃壇之下。麻愛經俘獲後被保釋,鏇即出家為僧。時值秋收,王錫桐與各路義軍首領商議後,均回原地待命。

王錫桐起義使中外為之震動,清政府隨即聯合法軍血腥鎮壓義軍。法國巴斯卡爾號巡洋艦駛入甬江示威,並致函浙江巡撫限七日內拿獲王錫桐。台州知府徐承禮坐鎮寧海,命海門鎮游擊黃文琮率練船四艘,威遠輪一艘,駛抵三門灣。寧波府亦派員領兵數百,偕法兵數十來縣。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八月十七日,徐承禮即領兵分五路合擊大里。王錫桐毫無畏懼,豎義旗,吹號角,率義軍英勇奮戰,多次打退清軍進攻。八月二十日大里失守。清軍入村,殺人放火,奸淫擄掠,無所不為,一時山谷哭聲動地,村中火光沖天。王錫桐等撤至後山天打崗,決定分散隱蔽,待機再起。王錫桐從此出走,不知所終。此役,大里村被殺義士和民眾共八十餘人,房屋被燒三十多間。有十九名起義骨幹被捕,其中葉崇涓、董麟有、章高成、趙玉聖、王樹和等五人,於九月初五就義於南校場。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八月二十五日,清軍圍攻桑洲白岩寺。僧禮釋事先有備,率眾據守谷口,開槍迎擊,經數回合後,力不能支,退守寺內,被清軍包圍。禮釋等從寺後突圍,中彈身亡。同時犧牲的有周秀貴等十餘人,被捕的二十餘人。午後,清軍火燒白岩寺,被困寺內的義民和僧侶一百多人都被燒死。之後,在各地被捕的起義骨幹尚有王幼生、陳阿三、王老六、孫喜志、胡修培、竺興歡等。雖然威震浙東的王錫銅起義被鎮壓,餘部仍打著「王」的旗號,在新昌、嵊縣一帶繼續活動了一個時期。

清光緒三十年(1904)四月,清政府與法帝國主義、天主教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寧海教案議約》並賠款白銀十萬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