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學書

王羲之學書

《王羲之學書》出自《書斷》,作者張懷瓘。講的是晉朝的王羲之,七歲時就擅長書法。他十二歲時,看見父親枕頭中有前朝的《筆說》藏在父親枕頭中,便偷來閱讀(或便偷偷地閱讀)。父親說:“你為什麼要偷看我秘藏的書?”王羲之笑著卻不回答。母親說:“(他)想要看你運筆的方法。”父親見他還小,說:“等你長大成人,我(再把)它傳授你。”王羲之跪著請求說:“倘若等到我成人(你再把它傳授給我的話),恐怕就阻擾了我的才華。”父親很高興,於是就把書傳授給他。不滿一月,(王羲之的)書法就大有長進。

基本信息

原文譯文

原文1

王羲之作品王羲之作品

晉王羲之,七歲善書。年十二,見前代《筆說》於其父枕中,竊而讀之。父曰:“爾何來竊吾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欲看爾用筆法。”父見其少,曰:“待爾成人,吾授之。”羲之拜請:“使待成人,恐蔽兒之才也。”父喜,遂與之。不盈月,書便大進。

譯文

晉朝的王羲之,七歲時就擅長書法。(他)十二歲時,看見父親枕頭下藏有前朝的《筆說》,便偷偷地閱讀。父親說:“你為何偷藏書?”王羲之笑著卻不回答。母親說:“(他)想要看你運筆的方法.”父親見他還小,說:“等你長大成人,我(再把)它傳授你。”王羲之跪著請求說:“倘若等到我成人(你再把它傳授給我的話),恐怕就阻擾了我的才華。”父親很高興,於是就把書傳授給他。不滿一月,(王羲之的)書法就大大進步。

原文2

晉王羲之,字逸少,曠子也,七歲善書。年十二,見前代《筆說》於其父枕中,竊而讀之。父曰:“爾何來竊吾所秘①?”羲之笑而不答。母曰:“爾看用筆法?”父見其小,恐不能秘之②,語羲之曰:“待爾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請:“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兒之幼令也。”父喜,遂與之。不盈期月,書便大進。

衛夫人見,語太常王策曰:“此兒必見用筆訣,近見其書,便有老成之智。”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

晉帝時,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入木三分。

三十三書《蘭亭序》。三十七書《黃庭經》。書訖,空中有語:“卿書感我而況人乎!吾是天台丈人。”自言真勝鍾繇。羲之書多不一體。

譯文

晉朝王羲之,字逸少,是王曠的兒子,七歲時就擅長書法。他十二歲時看見父親枕頭中有前朝議論書法的書,便偷偷地拿來讀,父親說:“你為什麼要偷看我秘藏的書?”王羲之笑著卻不回答。母親說:“你在看運筆的方法。”父親量著他年齡小,恐怕不能領悟其中的奧秘,告訴王羲之說:“等你長大成人,我再把它交給你。”王羲之跪拜請求說:“現在就把書給我吧,倘若等到我成人再看,就耽擱了孩兒幼年時的好才華。”父親很高興,立刻就把書送給了他。不到一個月的時間,王羲之書法就有了很大進步。

衛夫人知道後,對擔任太常官的王策說:“這孩子一定正在看用筆的訣竅,最近看見他的書法,就已老成大器。”王策流著眼淚說:“這孩子將來一定能遮蔽(此指超過而使“我”的名聲被掩蓋了)我的名聲。”

晉帝時,朝廷在北郊舉行祭祀大典,更換祝版時,工人削去他的字,滲入木板三分。

(王羲之)三十三歲時作了《蘭亭序》。三十七歲時寫了《黃庭經》。寫完後,空中有人語說:“卿的書法都感動我,而況世人呢?我是天台丈人,自稱真勝鍾繇。”羲之書法多數不是一種字型。

注釋

曠:王曠,王羲之之父

筆說:論書法的書

竊:偷偷地

請:請求

與:給予

少:小

書:書法

幼令:幼年時的美好才華

祝版:指書寫祝文的木版,祭祀時所用。

善:善於,擅長

秘①:藏的東西

秘②:領悟奧秘

授:教,傳給,傳授

蔽:阻礙

盈:滿

衛夫人:東晉書法家。王羲之少時,曾經跟她學習書法

此兒必見用筆訣,近見其書,便有老成之智:這孩子一定正在看用筆的訣竅,最近看見他的書法,就已 老成大器。

爾:你

更:改換

語:告訴

人物簡介

王羲之王羲之

衛夫人:衛夫人,名鑠,字茂猗(公元242-349年),河東安邑(今山西夏縣北)人,是晉代著名書法家。衛鑠為汝陰太守李矩之妻,世稱衛夫人。衛氏家族世代工書,衛鑠夫李矩亦善隸書。衛夫人師承鍾繇,妙傳其法。王羲之少時曾從其學書,衛夫人是“書聖”的啟蒙老師。

王羲之(約321-379)

字逸少,東晉琅琊臨沂人。他的家族是晉代屈指可數的豪門大士族。他的祖父王正為尚書郎。他的父親王曠為淮南太守,曾倡議晉室渡江,於江左稱制,建立東晉王朝。王羲之的伯父王導更是名聞於世,是東晉的丞相。而他的另一位伯父王敦是東晉的軍事統帥。琅琊王氏在東晉可謂權傾一時,熾盛隆貴。

王羲之因為這樣的出身,一出仕便為秘書郎,後為庾亮的參軍,再遷寧遠將軍、江州刺史,最後做到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所以人們又稱他為"王右軍"。

王羲之為人坦率,不拘禮節,從小就不慕榮利。《世說新語》里載有王羲之"坦腹東床"的美談。

書斷

中國唐代品鑑、評論書法家和書法的著作。張懷瓘著。張懷瓘,書畫理論家。活動於開元時,海陵(今江蘇省泰州市)人。曾官鄂州司馬,開元中任翰林院供奉。工書,擅長真、行、小篆、八分。著有《書議》1卷,品評真、行、章、草4體及各家的等第,併兼論各種書體的作法;《書估》1卷,評價書法的價值;《書斷》3卷。此外尚著有《文字論》、《六體書論》、《論用筆十法》、《玉堂禁經》、《評書藥石論》等,均為書法理論著作。又著有《畫斷》,是評論繪畫的著作,已佚。

書斷》上卷敘述古文、大篆、籀文、小篆、八分、隸書、章草、行書、飛白、草書等10種書體的源流和發展概況,每體都有一編贊,實際上是比較系統地論述字型的發展變化的歷史。中卷和下卷分神、妙、能三品,每品又各以書體分論。神品25人(除各體重複外,得12人),妙品98人(除各體重複外,得39人),能品107人(除各體重複外,得35人)。前列姓名,後為小傳,傳中又附錄38人。各品諸小傳以時代為次序,全書最後有《總評》一篇,創稿於開元甲子(724),脫稿於丁卯(727)。諸傳徵引繁博,資料豐富,自謂“不虛美,不隱惡,近乎馬遷(司馬遷)之書也”,可見作者撰寫態度是比較嚴肅的。唐張彥遠編輯《法書要錄》,輯錄這部書的全文,可見此書在唐代已得到重視。近人余紹宋《書畫書錄解題》謂此書徵引繁博,頗多佚聞,其評論亦極有斟酌。

作品

王羲之代表作品有:楷書《黃庭經》、《樂毅論》、草書《十七帖》、行書《姨母帖》、《快雪時晴帖》、《喪亂帖》、《蘭亭集序》、《初月帖》等。其中,《蘭亭集序》為歷代書法家所敬仰,被譽作“天下第一行書”。王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其書法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賦》中:“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仿佛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回雪。”一句來讚美王羲之的書法之美。傳說王羲之小的時候苦練書法,日久,用於清洗毛筆的池塘水都變成墨色。後人評曰:“飄若游雲,矯若驚龍”、“龍跳天門,虎臥凰閣”、“天質自然,丰神蓋代”,被後人譽為“書聖”。有關於他的成語有:入木三分……

筆法訣

夫欲書之時,當收視反聽,絕慮凝神,心正氣和,則契於玄妙。心神不正,字則攲斜;志氣不和,書必顛復。其道同魯廟之器,虛則攲,滿則復,中則正。正者,沖和之謂也。

大抵腕豎則鋒正。鋒正則四面勢全。次實指,指實則節力均平。次虛掌,掌虛則運用便易。

為點必收,貴緊而重。

為畫必勒,貴澀而遲。

為撇必掠,貴險而勁。

為豎必努,貴戰而雄。

為戈必潤,貴遲疑而右顧。

為環必郁,貴蹙鋒而總轉。為波必磔,貴三折而遣毫。

側不得平其筆。

勒不得臥其筆,須筆鋒先行。

努不宜直,直則失力。

趯須存其筆鋒,得勢而出。

策須仰策而收。

掠須筆鋒左出而利。

啄須臥筆而疾掩。

磔須戰筆發外,得意徐乃出之。

夫點要作稜角,忌於圓平,貴於通變。

合策處策,“年”字是也。

合勒處勒,“士”字是也。

凡橫畫並仰上復收,“土”字是也。

三須解磔,上平、中仰、下復,“春”、“主”字是也。凡三畫悉用之。

合掠即掠,“戶”字是也。

“口”乃“形”、“影”字右邊,不可一向為之,須背下撇之。

“艾”須上磔扭鋒,下磔放出,不可雙出。

“多”字四撇,一縮、二少縮、三亦縮、四須出鋒。巧在乎躪礫,則古秀而意深;拙在乎輕浮,則薄俗而直置。採摭箐葩,芟剃蕪穢,庶近乎翰墨。脫專執自賢,缺於師授,則眾病蜂起,衡鑑徒懸於暗矣。

出處成語

入木三分

【讀音】rù mù sān fēn

【英文】written in a forceful hand

【釋義】相傳王羲之在木板上寫字,木工刻時,發現字跡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書法極有筆力。現多比喻分析問題很深刻。

【用法】偏正式;作謂語、定語、狀語、補語;含褒義。

【近義詞】力透紙背、鐵畫銀鉤

【反義詞】略見一斑

【同韻詞】略跡論心、九五之尊、敬布腹心、一揮千金、擊玉敲金、一夜夫妻百日恩、石火光陰

【對聯】隔靴搔癢贊何益,入木三分罵亦精。

【歇後語】錘子打釘子——入木三分;啄木鳥啄樹——入木三分

【燈謎】八十八

英文翻譯

1.written in a forceful hand

2.penetrating; profound; keen; sharp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