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卿[琴師]

王少卿[琴師]

王少卿(1900~1958),京劇琴師。江蘇鹽城人,出身梨園世家。父親王鳳卿是汪桂芬傳人,伯父王瑤卿為青衣宗師,弟王幼卿亦為京劇名旦。王少卿亦工崑曲,並愛好京韻大鼓,喜彈三弦,曾對京韻大鼓發展長過門及吸收二簧音調作出了貢獻。

基本信息

簡介

徐蘭沅一起被梅蘭芳倚為左膀右臂的王少卿也是梨園世家出身。其父王鳳卿是與譚鑫培孫菊仙並稱“程(長庚)門三傑”的汪桂芬的唯一傳人,其伯父王瑤卿更是被譽為“青衣宗師”,與譚鑫培並稱為“梨園湯武”,被梨園界尊奉為“通天教主”,入室弟子無數,主要傳人有梅蘭芳、荀慧生、程硯秋、尚小雲“四大名旦”。梅蘭芳曾說自己是“按他的路子完成他未竟之功的”。程硯秋的“程腔”,是在王瑤卿直接指導下完成的。

王少卿[琴師] 王少卿[琴師]

琴技

梅蘭芳,徐蘭沅和王少卿梅蘭芳,徐蘭沅和王少卿

王少卿幼年學老生,以譚派為宗,曾與馬連良一起受業於譚鑫培的嫡系弟子賈洪林。1918年跟父親王鳳卿學習胡琴(孫老元曾為王鳳卿操琴,因此王鳳卿的琴技,多得自老元)。王少卿的琴技靈活纖巧、飄逸瀟灑,其琴技取法於孫老元梅雨田,手法細膩而剛勁。托腔則千變萬化,單雙弓交替使用,隨腔若即若離,與鑼鼓配合尤為緊湊。20世紀20年代王少卿應邀為梅蘭芳伴奏,並為《西施》編制新腔,此後即與梅合作終生,和徐蘭沅一起,為梅派藝術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

經歷

王少卿是前輩藝人王鳳卿的兒子,藝術大師王瑤卿的侄子,幼年唱過老生,後改習文場拉胡琴。因為他努力鑽研,並且得到很多名家的指點,所以在青年時代,就已成為一位才華出眾的琴師。一九二三年梅蘭芳組織"承華社",在排演新戲《西施》時,為了豐富音樂,決計在京胡之外,再加一把中音樂器,而由王少卿操二胡,這就是二胡用於京劇舞台上的起端。王少卿思路敏捷,擅於獨立思考。他除了繼承前輩傳統琴藝外,並能吸取其他營養,創作新腔。梅蘭芳曾說:"我每排新戲,編制新腔,少卿對我幫助最大。"半個世紀以來,學習梅派胡琴的人,大都以王少卿為典範。有不少在琴藝上有所成就的人,大都出自他的門下,一度在梅劇團操二胡的倪秋萍,就是其中之一。一九五二年,王少卿隨梅劇團來滬演出時,又在上海收了李師善、沈雁西、盧文勤、張志仁、彭安之、李榮華等人為徒。李師善曾為梅葆玖伴奏,沈雁西則在上海京劇院為梅門弟子言慧珠、童芷苓操琴。

徒弟

王少卿生前對沈雁西頗為器重,沈雁西近年來不但為梅派後起之秀李炳淑、夏慧華說腔,操琴,而且還擔負起培養第三代梅派琴師的任務。現在與他合作拉二胡的栗培敏(女)就是他的學生。最近沈雁西還收了杭州京劇團的陳文娟(女)、黃學進二人為徒。這幾位青年琴師藝術上成長很快,現已基本掌握了梅派唱腔的風格特點,在他們不斷努力和鑽研下,必將會成為新一代的名琴師。

盤點京劇琴師

京劇演出前,在打字幕時,除打出什麼演員扮演什麼角色之外,還有琴師和鼓師的名字是必須示之於眾的,稱之為“操琴”與“司鼓”,可見這兩個行當的崇榮地位。本任務走近京劇琴師。完善本任務人物詞條,要求從個人簡介、藝術生平、藝術特色、主要作品、藝術影響等方面完善詞條內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