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寶榮[浙江大學醫學部教授、附屬二院神經內科主任]

張寶榮[浙江大學醫學部教授、附屬二院神經內科主任]

張寶榮,男,浙江大學醫學部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擔任中國阿爾茨海默病協會(ADC)委員。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1988年浙江大學臨床醫學系畢業;1988年至今,在浙江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及附屬第二醫院神經科從事臨床、科研和教學工作;其中1995年獲神經病學碩士;1999年至2001年在德國Kiel 大學神經病學系運動控制實驗室從事帕金森病臨床及實驗研究,獲醫學博士學位,2005年升主任醫師,2006任教授併兼任博士生導師。

一直從事臨床神經疾病的研究與治療,尤其是對疑難危重病的診斷與治療作出貢獻;解釋了帕金森病的運動控制理論,發表了系列高影響文章,對臨床治療有重要指導意義;確立了國內小腦性共濟失調的主要類型;定位了神經性眼震基因位點,對臨床疾病定位有重要指導意義;對血管畸形(脊髓及腦等)、多發性硬化、周圍神經病等診斷及治療也有較深的研究。中華神經科雜誌、中華急診醫學雜誌、遺傳《HEREDITAS》雜誌等特約審稿人,浙江省神經病學會委員,中國醫學遺傳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客座教授。

主要從事

(1)帕金森氏病、老年性痴呆、亨廷頓舞蹈病等的早期診斷、治療及分子基礎研究;(2)腦血管疾病、周圍神經肌肉病等神經科危重及疑難疾病的臨床診斷與治療。已在臨床第一線工作20年,一直從事臨床疾病的研究與治療,尤其是疑難危重病的診斷與治療,作出了重要貢獻,挽救了眾多的危重病人的生命。近來,加強並參與浙江大學高等研究院有關神經信息工程的科學研究與合作。在學術研究領域主要在以下幾方面作出貢獻:與德國Deuschl教授共同提出帕金森病的運動控制理論,遲發性運動障礙的發病機制、丘腦底核及美多巴劑量的相互關係, 論文發表在《Brain,2002,125:871;Ann of Neurol,2002,52:240; Mov Dis 2003,18:1162》至今已被他引近100餘次,對臨床治療有重要指導意義;對帕金森病的不同臨床表型及疾病的分子遺傳本質的相互關係作出評價,並解釋了藥物治療不同效果的原因,論文發表在(中華神經科雜誌, Move.Dis等)。首次檢測到症狀前遺傳性脊髓小腦性共濟失調SCA3/MJD基因突變,論文發表在《中華神經科雜誌等》,並被論證為中國人小腦性共濟失調的主要基因類型,已列入全國權威神經遺傳病學教科書。比較系統地研究了亨廷頓舞蹈病家系臨床、影像學特徵及基因突變, 論文發表在《中華神經科雜誌;Yichuang 雜誌等》。系統地研究了腦血管病的臨床診斷與治療特點,論文發表在(中華神經科雜誌;Zhejiang Uni Med Sci 等)。對先天性眼球震顫也進行了系列研究,首先在《hereditary》發表臨床研究成果,接著在《Human genet》發表基因定位文章,近來又在《mol vis等》發表國際首報的兩個新的FRMD7基因突變類型的研究文章,由此,確定了中國CMN病人的FRMD7基因突變,進一步證明FRMD7基因突變是CMN的遺傳學原因,該研究成果已被國際突變資料庫收錄,分別命名為:HM070040及 HM070041;目前已被高影響因子SCI他引近20餘次(如Nat.genet等);近來,課題組又發現了一個新的FRMD7基因的剪下體,已為國際UniGene資料庫收錄(命名為FJ717411.1)。另外近10餘年來收集並建立了神經系統疾病資料庫1500餘個,保存了珍貴的遺傳資源,為以後進一步的深入研究打下基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