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瘋頂病

玉米瘋頂病

玉米瘋頂病主要危害玉米、高粱、穀子、水稻、小麥、大麥、黑麥、燕麥、珍珠稷、甘蔗等作物以及多數禾草。中南北各玉米栽培地區都有發生。

基本信息

為害症狀

瘋頂病是玉米的全株性病害,病株雌、雄穗增生畸形,結實減少,嚴重的顆粒無收。

玉米全生育期都可發病,症狀因品種與發病階段不同而有差異。早期病株葉色較淺,葉片捲曲或帶有黃色條紋。病株變矮並分櫱增多,有的株高甚至不到l米,不及健株的一半,分櫱多者可達6~10個。

玉米瘋頂病米瘋頂病

抽雄以後症狀明顯,類型複雜多樣。最常見的症狀是雄穗增生畸形,小花葉化,即雄穗小花都變為葉柄較長的變態小葉,大量小葉簇生,使雄穗變為刺蝟狀。有的病株雄穗上部正常,下部增生畸形,呈圓形繡球狀。由於病株雄穗增生瘋長,故稱“瘋頂病”。

雌穗變態也較常見。有的病株雌穗不抽花絲,苞葉尖端變態,成小葉狀簇生,但有時雌穗苞葉前端小葉狀為品種特點,需注意區分。有的籽粒位置轉變為苞葉,雌穗葉化,穗軸多節莖狀。發病的雌穗結實很少,籽粒秕小。也有的雌穗分化出許多小雌穗,無花絲,全不結實。

另一種症狀類型表現為上部葉片異常。病株較正常植株高大,無雌穗和雄穗,上部莖稈節間縮短,葉片對生,葉片變厚,有明顯的黃色條狀突起。還有的病株心葉捲曲纏繞,直立向上,成牛尾狀,病株不抽雄。但是心葉捲曲成牛尾狀,還可由其他原因引起,應注意鑑別。

在田間還經常看到瘋頂病菌與瘤黑粉病菌複合侵染,病株既表現瘋頂病的畸形特徵,又出現瘤黑粉病的腫瘤。

傳播途徑

玉米瘋頂病是系統侵染的病害。病原菌主要以卵孢子在病殘體或土壤中越冬。玉米播種後,在飽和濕度的土壤中,卵孢子萌發,相繼產生孢子囊和遊動孢子,遊動孢子萌發後侵入寄主。高溫高濕時,孢子囊萌發直接產生芽管而侵入。玉米幼芽期是適宜的侵染時期,病原菌通過玉米幼芽鞘侵入,在植株體內系統擴展而發病。

病株種子帶菌,可以遠距離傳病,成為新病區的初侵染菌源。嚴重發病的植株結實很少,其籽粒的種皮、胚乳等部位都可能帶有卵孢子和菌絲。有人發現在瘋頂病病田中,外觀正常植株所結出的籽粒帶菌率很高,傳病的危險性更大。發病地區所制玉米種子。完全有可能混有多數帶菌種子。

病原菌侵染140餘種禾本科植物,包括玉米、高粱、穀子、水稻、小麥、大麥、黑麥、燕麥、珍珠稷、甘蔗等作物以及多數禾草。田間多年生雜草病株也是瘋頂病的初侵染來源之一。張中義等(1990)發現侵染玉米、水稻和小麥的大孢指疫霉形態、症狀與致病性不同,可區分為3個變種,即玉蜀黍變種、水稻變種和小麥變種。

發病條件

玉米播種後到5葉期前,田間長期積水是瘋頂病發病的重要條件。玉米發芽期田間淹水,尤其適於病原菌侵染和發病。春季降水多或田塊低洼,土壤含水量高,發病加重。小麥和玉米帶狀套種也有利於發病。玉米自交系和雜交種之問,抗病性差異明顯。大面積種植感病雜交種,是瘋頂病多發的重要原因。

防治方法

防治瘋頂病應採取以選育和使用抗病品種為主的綜合措施。

(1)選育和種植抗病品種據各地調查,發病率低或不發病的有沈單7號、中單2號、掖單19和掖單4號等。掖單13和太合1號較為感病。

(2)使用無病種子不在發病地區、發病地塊制種。不使用病田種子,不從發病地區調種。

(3)加強栽培管理病田在玉米收穫後及時清除病株殘體和雜草,集中銷毀,並深翻土壤,促進土壤中病殘體腐爛分解,或實行玉米與非寄主作物輪作。玉米苗期嚴格控制澆水量,防止大水漫灌,及時排除田間積水,降低土壤濕度。發現病株後,要及時拔除。

(4)藥劑拌種利用殺卵菌的藥劑,例如甲霜靈、甲霜靈·錳鋅、防毒礬等,於播種前拌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