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大孢指疫霉瘋頂病

玉米大孢指疫霉瘋頂病

玉米大孢指疫霉瘋頂病,實際上也是一種霜霉病。大孢指疫霉侵染玉米,產生典型的瘋頂症。發病初期出現過度分櫱,每株3~5個或6~10個,上部的葉片旋轉扭曲。典型症狀是雄穗局部或完全增生,致穗上形成一堆葉狀結構。

基本信息

中文名:玉米大孢指疫霉瘋頂病

別名:玉米指疫霉病

玉米大孢指疫霉瘋頂病病株玉米大孢指疫霉瘋頂病病株

病原中文名:大孢指疫霉玉蜀黍變種

病原拉丁學名:Sclerophthoramacrospora(Sacc.)Thirum.,Shaw&Narasvar.maydisLiu&Zhang,J.YunnanAgr.

病原分類地位:假菌界、卵菌門、卵菌綱、霜霉目、腐霉科、指疫霉屬

病害類型:真菌

主要危害作物:玉米

主要為害部位:上部的葉片

地理分布:中國山東四川江蘇寧夏北京廣東台灣均有發生。

為害症狀

實際上也是一種霜霉病。大孢指疫霉侵染玉米,產生典型的瘋頂症。發病初期出現過度分櫱,每株3~5個或6~10個,上部的葉片旋轉扭曲。典型症狀是雄穗局部或完全增生,致穗上形成一堆葉狀結構。這些變態的葉狀花序稱為叢頂或瘋頂。有時葉扭曲也可能發生在雌穗上。發病程度與病菌侵入時間及在寄主上侵染程度有關。發病嚴重的葉片變狹窄,呈帶狀,堅韌。有的僅表現植株矮化或葉片上有褪綠條斑。玉米大孢指疫霉瘋頂病多發生在溫帶或暖溫帶。

形態特徵

菌絲體生在寄主組織里細胞間,孢囊梗很短,單生,偶有2次分枝,長4.8~30um,由氣孔伸出,其上著生孢子囊。孢子囊橢圓形或倒卵形至洋梨狀,具帶紫褐色或淺黃色的乳突,大小15~84×13~56(um)。孢子囊萌發產生30~90個遊動孢子。遊動孢子橢圓形,大小9~16(um)。藏卵器球形至橢圓形,淺黃褐色至茶褐色,大小42.5~105×37.5~82.5(um)。卵孢子球形,淺黃色,位於寄主維管束及葉肉組織中不易散出,大小35~49×36~55(um),萌發產生孢子囊。1~3個雄器側生,淺黃色,大小17.5~66×5~29(um)。

傳播途徑

以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翌春卵孢子在潮濕的土壤中萌發,產生孢子囊和遊動孢子,侵入寄主的組織,其菌絲完成系統發育。孢囊梗從寄主葉片上氣孔伸出,其上產生孢子囊,藏卵器在病部大量產生。田間植株在4~5片葉以前若土壤濕度飽和,苗期就可發病,土壤濕度飽和狀態持續24~48小時,就能完成侵染。這可能是飽和的濕度使土壤中的卵孢子開始發芽並提供遊動孢子活動的水濕條件,使其能順利到達玉米侵染點。

發病條件

適於侵染的土溫幅度比較寬。在葉面上形成孢子適溫為24~28℃,孢子發芽適溫12~16℃。試驗證明種子能傳播該病,但對其流行並不重要。

防治方法

(1)大面積輪作。(2)在潮濕地區注意排水,不要在低洼地方種植玉米。(3)其他方法參見玉米霜霉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