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湖書院

玉湖書院

玉湖書院位於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區鎮海街道辦事處闊口居委會。書院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人文底蘊極其深厚,古稱白湖,位在城東門外五里,是南宋“一門二丞相”陳俊卿、陳文龍[宋代官員]的故里,曾歷經變遷,2004年6月,玉湖書院拆遷易地重建,陳列有白湖古村文化名人以及莆田部分民間歷史文物遺蹟。

基本信息

簡介

玉湖書院玉湖書院
位於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區,坐北朝南,面對壺山,由照牆、磚埕、拜亭、正堂、偏殿、廊廡等組成。玉湖陳氏先祖向來重視家族子弟鄉里教育,曾私家設立學館,延師教習。陳俊卿四子陳宓(字師復,號復齋,官直秘閣學士,理學宗師),曾從學朱熹,辟相府書齋作為學館以教授弟子。後人在仰止堂舊址於創建玉湖書院。據載,明萬曆年間,三一教主林龍江(1517-1598年)曾在此講學傳道,後書院即主祀三一教主,配祀觀音菩薩、玄天上帝、文昌帝君及武聖關公。清康熙年間,詔毀三教祠,書院因托奉文昌帝君及武聖關公,方免遭其禍倖存,後有重修。民國時期,三教門賢、廩生陳唐彬(1868-1964年)主持院務,清末科進士張琴(1876-1952年)也常來傳道講學。農曆每月初十,境內外三教弟子便匯集於此傳經會道,一時群賢畢至,書院成為名聞遐邇的三教聖地。

發展歷史

玉湖書院玉湖書院
闊口古時地名“白湖”,又名“玉湖”,系莆田玉湖陳氏發祥地,南宋名相陳俊卿、陳文龍故里。玉湖陳氏先祖向來重視家族子弟鄉里教育,曾私家設立學館,延師教習。俊卿四子陳宓(字師復,號復齋,官直秘閣學士,理學宗師),曾從學朱熹,辟相府書齋作為學館以教授弟子。據莆田縣誌記載,南宋大理學家朱熹曾應聘於學館中講學。學館位於府第東偏,前有壺山,峻拔端重,若正人端士翔拱而立,因取“高山仰止”之義,乃命館名曰“仰止堂”。
宋末陳文龍陳瓚舉兵抗元以身殉國,仰止堂與白湖境慘遭浩劫,被元兵夷為平地,玉湖子孫與村民四處逃難,往日之“百井千煙”竟成一片荒涼之地。至明代,闊口境人丁逐漸浴旺,耆老公賢繼承先祖遺志,在仰止堂舊址於創建玉湖書院,作為境內子弟讀書之所,籍以延續重教興學之優良傳統。明萬曆間,三一教主林龍江曾在玉湖書院講學傳道。莆田三教門賢陳標(字達泉,莆田玉湖人,曾傳教於福州、浙江、安徽、南京等地,著有文集《三山小草》)在積極致力於外地傳道的同時,對家鄉書院之存續與發展亦多有貢獻。龍江先生成道後,書院即主祀三一教主,配祀觀音菩薩、玄天上帝、文昌帝君及武聖關公等。殆至清康熙間詔毀三教祠時,書院以托奉文昌帝君以免其禍而倖存。民國時期由三教門賢陳暮禪(唐彬)主持院務,莆邑名士張琴等經常來書院傳道講學。農曆每月初十日境內外三教弟子都匯集於此傳經會道,一時群賢畢至,道友如林。

名稱由來

玉湖書院玉湖書院
陳俊卿當年為官曾三薦朱熹,朱熹也曾三蒞莆田。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陳俊卿以少傅致仕,進封魏國公。次年告老在家,朱熹專程到莆探望。陳俊卿請朱熹住在府第東偏的學館,講學月余,又讓兒子陳實、陳守、陳定、陳宓及孫子陳厚、陳址等拜其為師。此館堂面對壺山,後來陳宓因“思文公而不得見,登其堂,望其山,如見其人焉”,遂命名“仰止堂”,取“高山仰止”之義。
南宋末年,陳俊卿五世從孫陳文龍扶宋抗元,兵敗被執押解北上,其叔陳瓚繼志抗元亦慘遭車裂。元兵在白湖村大肆燒殺,村民四處逃生,仰止堂夷為平地。及至元亡明興,才有數家陳氏遷回。隨著人丁逐漸興旺,耆老鄉賢繼承先祖遺志,延續重教興學之風,在仰止堂遺址創建玉湖書院。
宋代的白湖村稱玉湖村,明代改稱闊口村。民國初,玉湖書院成了闊口簡易國小。民國29年(1940年),改稱闊口國民學校。新中國建立後,改稱莆田縣荔寧鄉第一初級國小。“家貧子讀書”的學風,使這所簡陋的學校走出了清華、北大的學生,走出了許多教授、博士生導師、高級工程師、高級農藝師。

地址變遷

玉湖書院玉湖書院
2004年6月,由於荔園路一期工程建設需要,玉湖書院拆遷易地重建。荔園路遷建指揮部、市文管會、荔城區民宗局以及政府有關部門認真落實文物保護與宗教政策,對遷建工作高度重視並予以指導。書院管委會和全體信眾同心協力,精心規劃,捐資獻力,工程歷時四年,一座規模宏大、雄偉壯觀的新書院終於在2008年4月11日(農曆三月初六)開光告竣。
重建後的玉湖書院坐東朝西,建築主體仍保持舊制,另增建山門一座,主殿後新建“三聖殿”,奉祀子、老子釋迦牟尼三聖塑像,函“三教合一、宗孔歸儒”之義(按書院舊址主殿後原有三棵古荔,亦象徵三教含義)。書院前部還新辟一道鄉土文化長廊,陳列白湖古村文化名人以及莆田部分民間歷史文物遺蹟,並規劃設立鄉土文物博覽室,以期增加書院文化內涵,提升其文化品位。書院通樑上還刻有篆體“元魁”字樣和精美龍門浮雕,一尊宋代“朝天吼”石雕,三尊明代石佛像,一對清光緒年間的石柱楹聯等珍貴文物。所有這些,都是玉湖書院蘊含雄厚人文價值的實物見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