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正書院

麗正書院

麗正書院,在唐開元十二年(724年),由玄宗李隆基頒詔,於東都洛陽明福門外建立。作為唐王朝規模最大、藏書最多的國家圖書館和學術研究中心以及參與國家政務的“智囊團”、選擇人才的“信息庫”,麗正書院的設立,為唐王朝保存文化典籍、舉薦人才和社會發展均起到積極的作用。

概述 

洛陽麗正書院,在唐開元十二年(724年),由玄宗李隆基頒詔,。於東都洛陽明福門外建立,是收集、整理全國各種圖書典籍,撰寫國史時政,奏獻籌策建議,舉薦治世良才,溶藏書、研究、舉賢為一體的全國最早、最大的一所官辦書院

書院成立後,集中全國一批著名文人、學者在此任修書、侍講等事,張說總其事。它雖然不是後來意義上的那種聚徒講學機構,但它孕育了以後漸起的各類書院“培養人才”、“研究史籍”的學風,奠定了中國古代書院教育群星璀燦的基石,在我國書院教育發展史上有著不可磨滅的開創之功。

歷史

麗正書院--------------------------------------------------------------------------------麗正書院 --------------------------------------------------------------------------------

據有關史料記載,唐開元五年(公元717年),一場規模宏大的國家修書活動拉開序幕――在秘書監馬懷素的建議下,唐玄宗選拔了飽學之士20人,於東都洛陽設乾元修書院,在乾元殿編校書籍。

為使修書工作順利進行,朝廷於次年將乾元修書院改名為麗正書院,新增設檢校官,並改修書官為麗正殿直學士,麗正書院作為官方的修書機構正式成立。書院的主管人員“掌刊輯古今之經籍,以辨明邦國之大典,而備顧問應對”。

隨後不久,唐玄宗在京師長安也設立了麗正書院。唐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東都洛陽明福門外亦設麗正書院。

唐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為慶祝《封禪儀注》一書告成,唐玄宗在集仙殿賜宴群臣,君臣相談甚歡,因集仙而思集賢,遂下詔將麗正書院改為集賢書院,取“集賢納士以濟當世之意”。

從麗正到集賢,唐代書院經歷了創立後的第一次嬗變――麗正書院主要是修書之所,而集賢書院則將修書、集賢、講學論道等多種活動融為一體。

管理制度

作為中國第一所官辦書院,麗正書院廣“聚文學之士”,或修書,或侍講,以張說為修書使以總之。

公元725年改稱集賢書院後,書院又根據設定需要,配備了一系列官職,分別為學士、直學士、侍講學士、修撰官、校理官、留院官、檢討官、中使、孔目官、知書官等。

與此同時,書院還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比如,凡承旨撰集文章、校理經籍的學士,按月終、歲終進行內、外考核,“月終則進課於內,歲終則考最於外”;並依據每個人的業績,由修書使進行登記,上奏朝廷,分別加以褒貶。另外,對於修撰、校理、留院、檢討等官員,也依照每個人的學識水平和工作狀況,分月或逐年進行考核,或兼或留,酌情而定。

影響

麗正書院(集賢書院)設立後,搜書、校書、藏書成為其首要任務,這對中國古代傳統文化典籍的流傳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據有關資料統計,集賢書院收藏圖書達53915卷,且分抄正副兩本藏於長安洛陽

同時,依託書院藏書多、學者多的優勢,書院還成了皇帝咨政的“顧問”。

麗正書院(集賢書院)雖然還稱不上是後來書院聚徒講學的機構,但它孕育了以後漸起的各類書院“培養人才”“研究史籍”的學風,因而奠定了中國古代書院群星璀璨的基石,在中國書院教育發展史上有著不可磨滅的開創之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